收藏 分销(赏)

必然·实然·应然: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刍议.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83320 上传时间:2024-04-0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然·实然·应然: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刍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必然·实然·应然: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刍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必然·实然·应然: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刍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机械职业教育2023年第8 期DOI:10.16309/ki.issn.1007-1776.2023.08.010学海泛舟必然实然应然: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议凌烨丽王石(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 1 31 6 4)摘要党的二十大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智慧和实践主张,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遵循。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是为党和国家培养新人、推动党和国家永续发展、促进课程思政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教师队伍良莠不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性差、评价指标不够科学等实际困境。因此,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应结合受教对象的学情、生情,切实提升“

2、融入”的系统性、学理性和有效性,把握好融入内容,遵循“五个度”的融入要求,更好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关键词二十大精神;课程思政;必然;实然;应然基金项目】2 0 2 3年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支持;2 0 2 1 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高职新学生群体分众化思政课教学研究”(2 1 JDSZK015);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实践研究一一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例”(2 0 2 1 SJB0646)作者简介凌烨丽,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王石,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政课教学。习近平总

3、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立足百年变局的世情国情,以民族复兴为目标,对我国新时代十年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全面总结,对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进行了科学谋划,成为推进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思想武器。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是当前必要且关键的任务,课程思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教育和塑造青年大学生的使命。一、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必然性党的二十大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丰富的理论智慧和实践主张,是高校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根本遵循和不竭动力,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稳固基业谋取新发展的必然要求。一50 一(

4、一)历史价值:熔铸坚定的历史自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百年征程,谱写出中华民族史上最壮丽的诗篇,也熔铸了中国人民坚定的历史自信。这种历史自信厚植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彰显着中华民族弘毅进取的传承精神。“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1 流于五千多年华夏文明恢宏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利用科学思维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增强历史主动性和自觉性的驾驭能力。党的二十大精神蕴含了这种历史自信,在融人课程思政过程中,用辩证的唯物史观、永葆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执着、崇高广博的价值情怀,提高了青年学生的历

5、史认知;以积极主动的历史态度迎接新时代的挑战,驳斥历史虚无主义,与时俱进、拼搏奋进、敬业精业、守正创新,在知行合一中践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学海泛舟(二)时代价值:引领青年一代成长成才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使命与职责。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才是一项复杂系统的社会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 0 2 2 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 0 0 周年之际,对当代青年寄语,希望他们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2 。党的二十大精神蕴含着丰富的理论积淀、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系统超前的战略思想、丰富经验的实践斗争,它历经中华民族五千年、

6、社会主义五百年、建党一百年、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心怀国之大者”“人民至上”“实干兴邦”等观念立场,有助于推动青年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捆绑,激励青年学生怀抱崇高理想,勇当新时代的逐梦人;有助于引领青年学生心怀感恩、追求“大我”价值,树立为他人担当奉献的理性自觉;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形成踏实勤奋的品质,用自身行动为国家创造新伟业。(三)政治价值:保障党和国家永续发展新时代带来新机遇,却也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外,新冷战思维、逆全球化思潮、地区冲突以及能源危机交相耦合;对内,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以及人民生活

7、幸福的新旧矛盾叠加复杂。这些因素严重牵纤着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3。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我国的发展已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时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是对当前及今后党和国家首要政治任务的坚定执行4。正所谓青年强,则国家强,代表着新生力量的青年大学生是推动党和国家永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深刻领会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与战略部署,才能廓清“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问题

8、,掌握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融入高校课程思政,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头脑,用坚定的信念指引青年学生行动,有助于青年更好地了解党的理论创州机械职业教育2023年第8 期新成果,明白自身的使命和责任,在面对网络错误思潮的侵袭与误导时,能明辨是非、确立“五个认同”、胸怀“两个大局”,这是保证党和国家永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政治要求。(四)实践价值:推动课程思政提质增效党的二十大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它将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进行提炼升华,除了蕴含大量极具指导意义的新思想、新策略外,还有守正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将党的

9、二十大精神融人高校课程思政,在实践意义上推动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提质增效。第一,引导课程思政教育的思维革新。党的二十大精神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高屋建领的战略思维、系统全面的辩证思维、知古鉴今的历史思维、革故鼎新的创新思维。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人课程思政,教师便能站位更高、挖掘更深、手段更新、实践更行,探求教育新模式,拓展教育新场域,为教学赋能、为课程赋魂。第二,促进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更新。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易近“新”事物,追求“新”认知。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师会更多地关注新时代十年我国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取得的“新”成就、面临的“新”风险、肩负的“新”任务、承担的“新”使命等,从而提高

10、学生的关注度,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保障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实然困境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刻经历并感受了中国过去十年的发展成就,可谓机遇和资源并举,但也面临着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思想冲撞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多为“0 0 后”,个性独立、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将对其“三观”的形成带来严重的冲击,也会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大思政”背景下,2 0 1 4年上海领先全国,率先尝试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并提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思政工作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三全育人”落到实处。2 0 1 7 年教育

11、部首推“新工科”计划,与传统意义上的工科相比,育人目标中更强调理念的引领与“德”的树立,培养出的人才应是“德才兼备”,有着深厚的一51 一州机械职业教育2023年第8 期家国情怀、创新意识、服务奉献等精神的人才。2021年7 月,在建党百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在此背景之下,课程思政已然成为当下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但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期的艰巨工程,目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现实困境。(一)教师思政认知和能力不足课程思政普遍推行并强化建设的时间并不长,在面对高校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或运动式任务

12、时,部分专业教师并没有系统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要求,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没有系统化研究,而是生搬硬套、强制“加入”思政元素。其对思政教育的认知、理论的学习、融入教学的能力都较为缺乏。部分专业教师因其工科背景,自身对思政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思想认知较弱,践行课程思政的认同感自然不强,这种消极情绪严重影响专业教学效果,甚至会误导学生。还有部分教师态度端正,但实操过程中,不会挖掘课程思政的资源和元素,也不能很好地结合专业、课程、行业的特点分类推动,在教学手段和工具的运用方面较为单一,这种形式上的“嵌人”,没有达到“盐溶于水”的效果,仅仅是硬性灌输,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自然达不到思政教育的目的。专业课教

13、师尤其是工科教师,思维偏理性,加之对思想教育的学科和理论研究不多,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无论是知识的储备还是思维惯性,都会削弱思政教育的思想性与斗争性,弱化教师在人文引领方面的榜样作用。(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性差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同向同行,共同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但是现实教学中,由于管理部门、二级学院、教研室各自的职责和要求差异,往往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协同不够、支撑不力、衔接不足、分工不明。思政教师完成思政教学的主阵地功能,专业教师做自已的课程思政研究,缺乏顶层设计和内部协同机制。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的教育方向、价值体现和方法使用,而课程思

14、政则相对隐性,重在从师资队伍、教育载体以及资源开发等方面对思政课程进行拓展,但各课程并未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独特效应,也一52 一学海泛舟没有很好地展现各专业、各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差异性与关联性。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要学习借鉴思政教师的授课思维,对很多尚未有定论的问题包容对待,与学生平等讨论,满足学生情感、价值的需求与期待。(三)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高校在推行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更关注“思政内容”的设计与融人,对思政教育效果忽视,鲜有将课程思政效果纳人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也有部分高校认识到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重要性,但却很难提出质量考核体系,构建不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以及反馈机制。评价体系

15、和指标的量化,对课程思政来讲,确实比较困难,但如果仅停留于浅表层面的宣传,那么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行、实践的精准性和科学性便难以保证。课程思政侧重对学生思想的塑造,专业课教师应加强自身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对学生的引导,建立合适的评价反馈机制,让学生在专业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明确正确的“三观”,提高抵抗互联网时代鱼龙混杂信息的冲击能力。三、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应然路径(一)关注融入特性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人高校课程思政,应结合受教对象的学情、生情,切实提升“融人”的系统性、学理性和有效性,更好地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1.善用三式,提升融入的“系统性”。一是“基因式”植入教材。即将党的二十

16、大精神包含的理论知识、逻辑方法、科学理念等深度植人教材体系,而非生搬硬套、碎片化嵌入。系统植入教材的“基因”承载着党的二十大精神蕴含的丰富内涵,能更好地融人血脉,加以传承。二是“骨骼式”融人教案。即找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相关专业课程的契合点,对其中所蕴含的核心观点进行合理设计,找出生成性关系,搭建政治性、思想性、专业性间的框架,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有机统一。三是“立体式”融入教法。既关注“整体协同”,又重视“分类实施”。首先,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时,要立足课程知识点、聚焦专业特色,构建全覆盖、有特色、不重叠的思政元素提炼体系。其次,深人梳理各类课程的特征,学海泛舟对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

17、践课进行区分,挖掘学科特点,针对校本特色,分层分类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最后,还要从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实践平台的搭建人手,提升教育效果。2.讲好三理,提升融入的“学理性”。一是基于时代之问,把“道理”讲深。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人高校课程思政,首先得抓住“时代之问”,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以问题为导向,讲清、讲深背后的“道理”。其次重点关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后讲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坚定“四个

18、自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是立足科学方法论,把“学理”讲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人高校课程思政,需要将思政元素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解学生之惑,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让学生信服。讲透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逻辑起点是“两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逻辑层次是解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十五个部分的逻辑联系大体表现为“成就经验总结一创新理论阐释一使命任务提出一战略安排谋划”;核心重点是结合校情、学情、生情等,深人浅出地讲透理论。三是结合现实生活,把“哲理”讲活。哲理不是大道理,而是结合现实生活,从某一具象事件中引出的具有启发意义的

19、小道理。这些小道理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更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如日常交往中的“讲信修睦”,可以推引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部署;如“六个坚持”“三个务必”,可以结合教师的生活经验,推引出就业创业方面的选择。另外,还可以结合生活规范,将勤俭节约、出行低碳等行为,上升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使枯燥的理论鲜活起来。3.紧扣三融,提升融入的“有效性”。一是紧扣专业,精选“融料”。结合学生的学情,将相关学科专业在新时代十年的发展史、奋斗史、贡献史进行梳理展示,列举新时代十年在各个领域诞生的先进模范人物,梳理他们的精神谱系,介绍各学科专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帮州机械职

20、业教育2023年第8 期助学生增进历史自信、专业自信,提升其家国情怀、斗争意识、工匠精神,提升教育的有效性。二是紧扣目标,找准“融点”。紧扣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找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人的“着力点”“侧重点”“落脚点”,厚植学生的理想信念、品德修养、实践精神、奋斗品格等,培养学生成为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是紧扣热点难点,把握“融机”。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良不齐,学生的辨识力有限,首先,教师要紧扣学生的兴趣点,把握社会思潮趋势,利用新近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分析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回应并解答学生的“思之惑”。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堵点,在学生的现实境遇与社会发展要求无

21、法同频共振时,把握时机,为学生及时提供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质性帮助,在问题解决后,再来分析党的二十大精神,学生的“心之堵”就容易疏通。最后,教师要捕捉学生的情绪沸点,“共情”是当下“0 0 后”非常看重的事情,教师若能结合重大热点事件,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必能解学生“情之困”,激发他们改变以往的“佛系”思想,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二)把握融入内容党的二十大总结了新时代十年我国取得的各项伟大成就,提炼出一系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和国家前进的方向指南,将这些先进的理论成果有机融人高校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要求。1.新时代十年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2 0

22、 2 2年1 0 月2 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把握新时代1 0 年伟大变革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深刻感悟这些伟大变革对党、对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科学社会主义在2 1 世纪中国的发展的深远影响”5。这十年产生的伟大变革,在理论上具有开创性、制度上具有创新性、实践上具有战略性和长远性,对“四史”的内涵拓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在政治建设上,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两个确立”的重大政治成果,在实践中锻造了党的革命性。在经济建设上,我国全面取得脱贫攻坚的胜利,全

23、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在文化建设上,习近平总书一53 一机械职业教育2023年第8 期记强调:“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6 1 我们应做到“两个结合”,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在社会建设上,我国有着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社保体系和医疗体系。我们还大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体系化,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2.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有个非常突出的地方,就是相较于十九大,更强调和关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24、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坚持并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有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整体素养。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至上”的历史观、价值导向融人课程思政,有利于厚植青年学生的人民情怀。把自信、自立的精神特质融人课程思政,全面培养学生的“四个自信”。把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融人课程思政,让学生以科学的态度面对科学,以斗争的精神追寻真理,守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正”,保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正”。此外,“问题导向”的科学思维,系统观念的工作方法等,都能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思辨能力,养成客观分析问题的品质。3.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在

25、百年奋斗中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道路7。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立足国情,借鉴世界,向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砥砺前行,长期探索,不断实践而走出的一条成功之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目标,将此内容融人课程思政,有利于激励学生明确目标,持续奋斗。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的普适性,但更带有深刻的中国特色烙印。基于中国国情下的现代化,天生自带庞大的人口规模,却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知识点融人课程思政,必须强调坚持“五项重大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26、、坚持发扬斗争精神。4.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最新要一54一学海泛舟求。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历史新方位,把握中国发展新脉搏,带领全党及全国人民,统筹好“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阶段性目标的总安排、“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等。习近平同志还要求全党同志做到“三个务必”,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才能始终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只有“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党才能始终保持人民情怀,沉下心、埋下头、弯下腰,为民服务;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党才能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带领人民开

27、辟新天地。将伟大建党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等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做“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的新时代好青年。(三)遵循融入要求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全面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的重要阵地。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教师要加强学习,力求快、准、活地将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落到实处,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冒着热气、带着温度,走进课程思政的课堂,深人学生心中。因此,必须遵循五个“度”的要求。1.立住“高度”。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最为重要的政治任务。课程思政教师要有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和责任心,快速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人课程思

28、政,教师义不容辞。任课教师是离青年学生最近的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为青年学生答疑解惑的第一责任人,尤其需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要深刻认识到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的特殊性、重要性,力争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引路人。目前任课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首要的就是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消化吸收,再有机融入除思政课之外的其他课程,进行宣讲阐释。2.燃起“热度”。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下全国乃至全世界最为关注的焦点,处在人生拔节抽穗期的青年学生,自然会紧跟时代潮流,关注相关热点。教学形式单一是制约教学效能提升的重要因素,也是阻碍学生兴趣养成的关键因素8。课程思政教师务必加强学习,参加培训,组织研讨,开展集体

29、备课,先要自已吃透党的二学海泛舟十大精神,再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任课教师要有紧迫感,要能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现实关切,站在世界大局和政治高度来分析问题,把党的最新理论与党情、世情、国情相结合,用青年学生喜欢并愿意听的话语表达出来。任课教师不能囿于书本知识和狭隘的专业领域,要燃起学生的热情,保持对“思政教育”学习的热度。3.挖掘“深度”。“欲人勿疑,必先自信。”课程思政教师要能很好地在相关课程中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自我提升、努力学习,在“深度”上下功夫。首先,要仔细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原文内容进行梳理,把握报告的整体脉络、理论重点、创新点等,用好辅导读本,做到先学一步,深学一层

30、。其次,要加强与思政教师的交流,产生协同效应,多听思政“大家”的解读讲座,扩大交流范围,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再次,组织集体备课会,教研室开展“慕课”,教师分课程、按章节进行任务分解,以便更好地深钻下去。最后,还要善用社会资源,搭建“大思政课”平台,吸纳多方师资力量,如与思政教师共上一堂课,邀请企业、行业导师进行宣讲,让课程思政教学队伍更多元、教学手段更丰富、教学效果更深入。4.留有“温度”。教育活动是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课程思政教师要争取做到与青年学生同频共振,才能让他们信任、依赖、服气。一要关切他们的关切,抓住他们思想上的疑点、热点,鼓励青年学生多思、多想、多问,避免出现“路人心态”,争做“参

31、与者”,在师生互动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自己的信心。二要不断充实自身,提高课程思政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要善用社会资源和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各种红色基地、纪念馆、博物馆中,走进历史、感悟精神,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四要利用好各种宣传阵地,如“两微一端”、文化长廊、宣传橱窗等,营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文化熏陶,助力二十大精神更好地融人课程思政。5.彰显“力度”。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思政课”背景下,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人高校课程思政,需要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引导青年学川机械职业教育2023年第8 期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化为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课程思政教师尤其专

32、业课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榜样,在专业领域激励学生热爱学习、钻研专业、埋头苦干;在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产生矛盾时,冲锋在前,牺牲小我;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品行正派。只有这样,才能在人文精神层面引领学生的发展。另外,还要尝试制定相应评价标准和反馈机制,从量化上保证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青年大学生是国之栋梁,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承担者。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政教育,培养德技兼修、创新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的核心之举。参考文献1中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1:46.2习近平.在

33、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 0 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 0 2 2-0 5-1 1(2).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一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 0 2 2-1 0-1 7.4王辉.党的二十大精神融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 0 2 3(2):6 2-66,74.5习近平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第一次集体学习讲话N.上观新闻,2 0 2 2-1 0-2 5.6 王永贵.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意识形态逻辑J.南京师大报(社会科学版),2 0 2 2(5):15-26.7 王永贵.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鲜明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 0 2 2(1 0):1 0-1 5.8齐卫平,樊士博.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3):8-12.胡小勇责任编辑一55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