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旅游与文化产业——
大众传播与流行饮食“美”
说到文化,中国就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发展源远流长,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关于文化的定义,在克罗伯·克拉克洪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就收集了164条关于文化的定义。爱德华·泰勒首次提出文化的概念: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 可以简单说为一大群人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衣、食、住、行、婚、丧、嫁、娶)。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包括旅游传播业、酒店业等等。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时代,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书籍、报刊和广播、电视,尤其网络、手机等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个大众传播时代,旅游业也逐渐面向大众,服务于大众,旅游将会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在大众传播时代中,我们如何把发展旅游业与弘扬我们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呢?
我想以流行饮食文化为例,从美学的角度来论述大众传媒时代旅游业与流行饮食文化的关系。要发展旅游业,少不了餐饮业和酒店业,而流行饮食文化也是这其中的一个部分。旅游美学已经作为一种理念被提出来了,也即是把美学应用于旅游业,用美学的眼光来看待旅游
业。因为人是向往美好的,美好的体验在今天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向往,无论什么产业,只要存在美好的理念和创意,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么,流行饮食如何与“美”链接呢?这是我首先要说明的。
一、流行饮食与“美”的链接
所谓的“美”在美学上主要指人的美感经验,是人通过直觉感官去感受外界时,人自身所获得的直觉感受。柏拉图通过对“美”的研究,得出“美是难的”的结论,因为美是很难发生的,美的发生有两个途径:一是,作为主体的人是非功利的人,即成为审美主体,审美主体与外界的物相遇,产生美感。二是,外界的物成为非实用的物,即审美对象,出现在人的面前,使人产生美感。但现实生活中,人往往是功利性的人,物往往是实用性的物。所以,美是很难发生的。一方面,美是很难发生的。另一方面,美存在,但不能言说,是说不出来,即美是很难被描述的。既然这样,我们又是如何获得美的呢?获得美有两种途径:一是,根据美发生的两种途径获得直觉的美感经验。二是,通过大众传媒,使美符号化并成为审美文化。
很多东西我们从来没有偿过,但是我们却知道它是美的,比如茅台酒,我没喝过,很多人都没喝过,然而我们都知道茅台酒是美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已经符号化了,它进入大众传媒以后,在大众间传播,久而久之,它就成为一种审美文化了。
现在以流行饮食文化为例。所谓的饮食文化包括饮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咖啡文化等)和食文化。文化源于大众,面向大众,靠大众和媒介进行传播,在大众间传播,自然为大众所接受,也为大众所推崇,影响力极大。流行饮食之所以流行,一方面是生存所需、感情所
需、关系所需。另一方面是享受所需,也即是审美所需,也就是说流行饮食是美的。
(一)、流行饮食是美的。
说到饮食,人们马上就会想起吃过的美食、喝过的美酒、香茶等,会想起听过或看到过别人宣传的美食、美酒、名茶等,这些东西可以说是美的,美在于人们的智慧和勤劳,美也在于这些东西的名称、做法及其色、香、味。当然,关于这些美食名菜、美酒名茶的器具及其礼仪等等,无不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无不体现中国文化之美。
1、 中国十大名菜:
四川菜、浙江菜、江苏菜、福建菜、巴蜀田席、寺院菜、宫廷菜、谭家菜、清真菜、宫观寺院菜。
2、中国十大名茶:
最早的是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对中国名茶评比结果:西湖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都匀毛尖、铁观音、六安瓜片。
《解放日报》1999年1月16日刊登:江苏碧螺春,西湖龙井,安徽毛峰,安徽瓜片,恩施玉露,福建铁观音,福建银针,云南普洱茶,福建云茶,江西云雾茶是我国十大名茶。
美联社和《纽约日报》2001年3月26日同时公布: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安徽瓜片,蒙顶甘露,庐山云雾,信阳毛尖,都匀毛尖,安溪铁观音,苏州茉莉花是中国的十大名茶。
《香港文汇报》在2002年1月18日公布:西湖龙井,江苏碧螺春,安徽毛峰,安徽瓜片,福建银针,安徽祁门红茶,都匀毛尖,武夷岩茶,福建铁观音,信阳毛尖是中国的十大名茶。
3、中国四大名酒
贵州茅台酒(酱香型)、山西汾酒(清香型)、四川泸州老窖(浓香型)、陕西西凤酒(兼香型)
(二) 、几种非流行饮食
1、骇人听闻的广州“婴儿汤”事件
台商流传著一个骇人听闻的进补潮流(婴儿)汤。花三四千元人民币,就吃到一盅用六七个月大的(婴儿)炖成的补汤,台商则形容是壮.阳胜品。几个月大的婴儿,加入巴戟、党参、当归、杞子、姜片,加入鸡肉排骨,炖八小时,很能补气养血。
2、骇人听闻的吃法——广东“活吃猴脑”
牵来一只活蹦乱跳的猴子,在猴子的头顶蒙着一块干净的白布,用一条绳子将猴子的四肢和身体牢牢绑在桌腿上,然后在桌子上放一口正在燃烧的小酒精炉,加上小铁锅,里面的油烧得滚烫,把做好的菜肴放在桌上,每人拿一把不锈钢的汤勺。然后掀开白布,猴子被剃掉毛的头顶露出一个汤勺大小的窟窿。男子将一大勺滚烫的油灌进猴子头顶上的窟窿。猴子的头顶冒着缕缕青烟,滚烫的油在里面咝咝作响。猴子被疼痛折磨的吱吱直叫,拼命挣扎,怎奈身体被捆住,无法动弹。他们手拿汤勺,从里面舀出白嫩的脑浆。最终,猴脑还没有吃完,猴子就被他们活活的给折磨死了。
除了以上这两种恐怖的吃法外,还有一些恶心的吃法,比如有一种吃老鼠幼崽的吃法俗称“三叫”。很显然,这些吃法不是大众所能接受的,也不会有美感可言,更不是大众所推崇的,就算它们进入大众传媒也不可能在大众之间流行。
二、 大众传媒成为传播流行饮食“美”的媒介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大众文化的发展历史、条件、起因、属性、特征,了解了大众媒介的作用,也了解了很多关于流行饮食文化的知识。我们生活在大众文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饮食。当然,流行饮食本身是美的,而要获得美是难的,宫保鸡丁是美味佳肴,在它没有符号化并成为审美文化之前,我们可能对它一无所知,因为我们没有吃过,自然不知道它是不是美味佳肴。当它符号化并进入大众媒介成为审美文化以后,我们还是没有吃过它,而我们却知道它是美味佳肴。
1、人与人 ——口耳相传、言传声教
流行饮食最初不是流行的,起初它不过与其他饮食一样,一旦有人欣赏到它的美,就会与他觉得可以给予分享的人分享。比如说贵州的凯里酸汤鱼,贵州的宫保鸡丁,爱吃的人总会想出很多好吃的新花样,当他发明出一道美食,就存在与人分享的可能,别人吃了以后觉得美,就会跟其他人再次分享。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这道菜可能就为人们所接受和推崇。如果人口流动大的话,传闻也会播到很远的范围。
2、文献书籍的传播
文献书籍对流行饮食文化的传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上所说,一道美食被人口耳相传的影响力是不够的,如果这道美食被记录到有权威的官方文献中,那不仅影响范围会扩大,影响的时间也会延长。中国古代就有专门记载名吃、名茶等的文献资料,今天我们所知的“贵州茅台”、“贵州宫保鸡丁”、“贵州凯里酸汤鱼”、“东坡肉”等等,我们都可以在相关的文献中找到。还有,在一些文学名著中就有一些关于饮食的描述,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周代的饮食器具、饮食礼仪规范和饭局的作用。我们所熟知的“鸿门宴”当中就有很多关于饮食的人物关系、坐向等信息,印象较深的是樊哙吃生肉的情景。当然一些作品中也有关于 人的吃相的描写,一般形容男人吃相的有“狼吞虎咽”,形容女性吃相的有“细嚼慢咽”。
3、报刊杂志的传播
这个是我们常见的,我们买来的报纸杂志上往往有许多关于饮食的信息。这一方面扩展了人们的见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它也传播给人们一些关于饮食美的东西,也宣传了一些健康的饮食理念。
4、手机、影视、互联网的传播
手机、影视、互联网的传播力量是不可想象的。俗话说:“有问题找度娘”,百度已经深入人心,所以,人们美其名曰:度娘。又比如说“吃货”一词,进入大众传媒后为大众所接受,人们往往管那些爱吃、好吃、喜欢吃的人或能吃的人统称“吃货”。前面说了一道名菜先通过口耳相传,再载入官方文献,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如果再把它放到百度文库,放到影视中,放到广告中,很快它就会为很多人所知,它所反映的美也会随之广为流传。
三、 大众传媒在传播流行饮食“美”中的效应与问题
(一) 、大众传媒在传播流行饮食“美”中的效应
在大众传媒的环境中,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流行饮食文化日益面向大众生活,一些商家看到了商机,饮食业市场广大,更重要的是大众媒体有很强大的传播功能,传播范围广、更新速度快。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大力提倡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又包含酒店业、旅社业、餐饮业,酒店、餐饮等行业又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为了发展旅游业,一些地方政府会充分挖掘一切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影视、广告、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进行宣传。
比如到贵州黔西南州的西江千户苗寨,人们就会想起凯里的酸汤鱼,到贵州的遵义,就会想起怀仁县的茅台酒,到东北就会想起东北大米,到成都就想起成都的小吃,到重庆就想起重庆的“千层火锅”,到武汉就想起武汉的鸭脖。往往还借用节日饮食来宣传旅游业。
(二) 、大众传媒在传播流行饮食“美”中的效应问题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娱乐性,大众传媒面向大众生活,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很多地方政府和商家在宣传饮食时言过其实,甚至出现山寨品牌的食品,“毒奶粉”、毒牛奶等事件连连发生。人们都在担心自己每天吃的、喝的是不是安全,人们也都在疑惑到底怎样才能保证自己吃的、喝的是安全的。
综上所述,我觉得在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流行饮食应该为大众服务,应该向大众传播饮食“美”的理念,让生活在快节奏生活下的人们在饮食过程中享受饮食的情趣,体验饮食的美感,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111刘敏
2013、6、1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