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庆阳方言中的古汉语现象例释
庆阳历史悠久,是周先祖教民稼穑的地方,在庆阳方言中至今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现象,如果在教学中加以挖掘,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一、庆阳方言中广泛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
1、名词作状语
如:①他狗蹲在墙角,显得很丧气。
②她哭得牛吼天地。
③他叫人给巫治了。
这里①中的“狗蹲”,就是像狗一样蹲着。②中的“牛吼”即像牛一样吼着。③中的“巫治”即用巫术整治的意思。这些都是名词作状语。还有,“鬼哭狼嚎”、“驴声马叫”等语言中的“鬼”、“狼”、“驴”、“马”都是名词作状语。
2、名词直接用作形容词
如:猴,庆阳人把轻佻叫猴。
例如:这个女子很猴。
如:猪,庆阳人把长相丑说是猪。
例如:我长得这么猪,你还说漂亮,简直是作践我。
如:牛,庆阳人把脾气犟叫牛。
例如:这娃牛得很,一点不听话。
这里的“猴”、“猪”、“牛”都可用“很”修饰,其实这已经把它当成形容词了。
3、使动用法
如:干这样的事简直羞先人死了。
这里的“羞先人”即“使先人受到羞辱”的意思。
如:“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中的“沉”、“落”、“闭”、“羞”都是使动用法。
二、庆阳方言中存在着破音异读现象
破音异读是一种用改变字音以区别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
如:无以,则王乎?(《孟子·梁惠王上》)
其中,“王”作动词用,应读wàng,而不读wáng。庆阳方言中可以说“洋芋吃起来很而。”这里的“面”在庆阳方言中不读miàn而读mian,还有,“把煮出来的面条用凉水冰一下”里的“冰”不读bīng而读bíng,这些都是古汉语的破音异读现象。
三、庆阳方言中保留着大量的古汉语词语
如:褊,窄。庆阳方言中用以形容地方狭小。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有:“齐国褊小,吾何爱一牛”,“褊小”即狭小,看来“褊”的狭小意义在庆阳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
癯:庆阳方言读quē,普通话读qú,瘦的意思。庆阳方言把清瘦叫癯。
如:这娃这么癯,像是有病一样。
唐柳宗元《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中有“癯者既肥”的句子。
唐李贺《仁和里杂叙皇甫湜》中有:“大人乞马癯乃寒,宗人贷宅荒厥垣。”这里的癯都是瘦的意思。
禳:庆阳人指用祭祷消除灾祸的一种迷信活动。
如:我给你禳一下,保你平安无事。
在《左传·召公二十三年》中有“齐有彗星,齐侯使禳之”的句子。
醮:庆阳人把大型的迷信念经祭祖敬礼活动叫打醮。
如:这家白事过的大,打了三天三夜醮。
宋玉《高唐赋》有“醮诸神”的句子。王建《同于汝锡游降圣观》有“闻说开元斋醮日”的句子。这里的醮都是指古代祭祀、祈祷神灵的迷信活动。
曹:庆阳方言中是我们的意思。
如:曹这里吃和曹那里吃都一样。
曹咋能和人家比。
杜甫《戏为六绝句》诗中有:“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殇:庆阳方言中把未成年而死叫殇,这和古汉语的意思是一致的。
如:他本来有两个儿子,一个殇了,现在只有一个儿子了。
《吕氏春秋·察今》中有“向之寿民,今未殇子矣。”
屈原《九歌》中有篇《国殇》,国殇,指死于国事者,其实就是为国牺牲的年轻将士。
楛:古书上指荆一类的植物,茎可制箭杆。庆阳人以前用楛杆做筷子用。
庆阳民谣说过去山区落后:“洋楼是齐坎,吃饭用的楛儿杆。”洋楼是说理发的发型的,由于理发水平差,理成的发型有一个明显的坎,吃饭买不起筷子,就用楛儿杆截成筷子,因为楛儿杆木质坚硬,不易磨损,这样找筷子粗细的楛杆截成筷子既省钱又耐用。
曹植的《白马篇》中有“楛矢何参差”的句子。楛矢,用楛做杆的箭。
庆阳方言中保留的古汉语现象很多,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灵活运用,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古汉语的积极性。但由于作者水平和资料有限,错误难免,以此抛砖引玉,敬请学者指正。
——摘自《希望》(庆城县驿马中学主办,2011年5月6日)总第32期第4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