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奶牛犊牛大肠杆菌病
赵国然,黄现超(许昌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邮编:461000)
杜彭亮(临颖县动物卫生监督所462600)
随着奶牛业的发展,奶牛规模场和奶牛小区不断增加,奶牛犊牛普遍实行人工喂养,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饲喂不当,均可导致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严重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将达到30%和15%以上。犊牛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幼犊的急性传染病,本病主要发生于三月龄以内的幼犊。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我们中原地区多发生于春夏潮湿高温季节,2009年4~5月份我市一奶牛小区就发生了犊牛大肠杆菌病的流行,造成部分犊牛死亡,给奶农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流行病学 传染源:发病畜和能排出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带菌动物(猫、狗及老鼠等)。传播途径:消化道、脐带或产道。易感性:多见于3周龄以内犊牛,尤其一周龄犊牛最易感。流行形式:呈区域流行性或散发。诱因:大肠杆菌为常在菌,环境中和许多动物体内长期带菌,若母牛在分娩前后饲料营养不均衡,饲养管理不当,畜舍阴冷潮湿、通风不良,气候突变、环境不卫生和犊牛不能及时吃到初乳等因素都能促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2.临床症状 犊牛大肠杆菌病:本病潜伏期很短,仅为数小时,个别20~30分钟即可表现症状,常以败血型、肠毒血型、肠型的形式出现。①败血型 常见于出生3天以内的犊牛。病犊体温升高到41℃以上,精神萎顿,卧地不起,腹泻,拉水样稀便,呈淡黄色,常混有血块、血丝和气泡,具恶臭味,多于发病后1~2内死亡。②肠毒血型 多见于生后一周龄内的犊牛。病犊肠道内大肠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进入犊牛血液,引起突然死亡。病程稍长的呈中毒性神经症状,先兴奋后沉郁,较少见腹泻,最后昏迷死亡。③肠型 见于一周龄以后的犊牛。病犊体温升高到 39.5-40℃,食欲减少,喜卧,水样下痢。粪便开始为黄色,后变为灰白色,混有凝乳块、血丝或气泡。病后期,大便失禁,体温正常或下降,脱水而死亡。病程稍长的病犊出现肺炎、关节炎、脑炎神经症状,部分犊牛结膜充血、出血,个别的眼球突出。患病犊牛痊愈后,发育迟缓。
3.病理变化 死犊尸体极度消瘦,眼窝下陷,肛门周围有稀粪沾污 。第四胃(皱胃)内常有大量的凝乳块,粘膜红肿,表面被覆大量的粘液。小肠内容物如血水样,含有气泡,充血、出血,肠粘膜脱落。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或充血。脾脏肿大,肝、肾、心实质变性,被膜或内膜有点状出血。病程长的有肺炎和关节炎的病变。
4.诊断 依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初步判定此病。详细确诊要进行实验室细菌分离鉴定,鉴定后进行药敏试验,根据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5.防制措施
(1)治疗 治疗原则为抗菌、补液、调节胃肠机能。抗菌:①庆大霉素 每千克体重1-1.5毫克,每日2次,肌注;②卡那霉素 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每日2次,肌注。③氟哌酸1克,鞣酸蛋白30克,混合1次灌服,每日2次,配合痢菌净4毫克/千克体重肌注,每日2次,连用3天。④喂服链霉素和黄连素效果较好,按成人剂量。对脱水严重的犊牛应及早补液,静脉滴注复方氯化钠、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犊牛1000-2000毫升,必要时加入碳酸氢钠、Vc和10%安那加;粪便带血严重的可以肌注Vk3、安络血等药物。
(2)预防 犊牛大肠杆菌病是犊牛常发的临床疾病。哺乳期犊牛的饲养管理是奶牛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如果此时由于营养缺乏或管理不善,易造成犊牛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不仅直接给奶牛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影响到犊牛以后的生长发育和成年后的泌乳性能。因此可以说,犊牛大肠杆菌病是影响犊牛健康生长的最主要的疾病之一。因此,如何预防就成了重中之重。①加强环境的消毒,保持畜舍干燥、卫生、温度适宜;场区禁喂猫、狗,消灭老鼠。②加强怀孕奶牛饲养,保证其对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要,但要防止过肥,保证其适当的运动量;③奶牛分娩前要用0.1%高锰酸钾溶液将后躯及外阴、乳房清洗干净;产房清扫干净,严格消毒,牛床用2%的氢氧化钠消毒,褥草要清洁干燥;犊牛出生后严格处理脐带,最好用10%的碘酊浸泡或灌注,防止脐带感染;④幼畜出生2小时内要吃足初乳(初次应喂2千克左右,每次挤奶前要弃去前三把奶,患乳房炎和患病牛乳不得饲喂犊牛),犊牛饲喂要定时、定量(喂量可按犊牛体重的1/10计算)、定人,犊牛要防止受寒、潮湿及乱饮脏水;喂乳的温度在37℃左右,不可过热过凉。⑤对消化不良的犊牛及时用药,可用胃复安、多酶片、胃蛋白酶等助消化药物或灌服益生素活菌制剂。⑥对经常发生大肠杆菌病的,应彻底改变犊牛饲养场地,出生的口服链霉素和黄连素,连服3日。
参考文献:略
作者电话:13937451376 传真:0374--2952279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