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次健康教育课引发的思考
有一次为初一年级上“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健康教育课,当讲到中学生情感方面的特点时,忽然有一个学生大声喊到:“老师,中学生能不能谈恋爱?”课堂上一阵哄笑,课堂秩序乱起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提问,又是这么敏感的话题,是回答还是回避?我果断地决定:回答他。
我的观点是:中学生不适宜谈恋爱。
首先,恋爱是寻觅终身伴侣的一个过程,它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就是为了结婚、组成家庭。而中学生由于青春期生理上的变化,而出现想与异性交往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对异性的爱慕和好感只不过是一种朦胧的情感而已,而什么是真正的爱,爱对方哪些方面却十分模糊,往往会感情用事,很难找到理想的伴侣,这个时期的承诺基本上不能兑现。
其次,人的性生理成熟有一个发育过程。一般来说,男性要到20岁,女性要到18岁以后,性器官及其生理功能才完全成熟。中学生是生理发育的黄金时期,这时期谈恋爱从生理上还不具备成熟的条件。
第三,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中学生正是追求知识,丰富自己的关键时期,应该以学业为重,如果沉湎于男女之爱,势必分散精力,荒废学业,影响自己的前途,造成终身遗憾。
第四,中学生生活经验不足,社会经验缺乏,经济尚未独立,无力承担恋爱婚姻所需的经济负担。
对我的回答同学们露出满意的神情。
课后我对这一节课颇有感触,中学时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随着花季、青春期的到来,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产生,尤其是早恋现象,已经成为学校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早恋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深深的困扰着老师和家长。如何面对早恋,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学校、老师、家长三方面要紧密结合在一起,正确看待并处理学生早恋,帮助学生扫清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
我们通常把青春期两性之间出现的一种过度亲密叫做“早恋”,现在很多人称“交往过密”。中学生早恋的问题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不管是否承认,这一现象一直存在,而且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男生首次遗精平均年龄为14.4岁,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3.4岁,与过去相比均有所提前。就中学生性心理特点来讲,由于生理的发育,使他们对性产生兴趣,渴望获得性知识,想与异性交朋友,甚至出现性冲动、性梦幻。而我国中学阶段青春期的教育明显滞后,很多学生对自身的生理现象茫然不解,经常处于恐惧、焦虑、困惑与冲突之中。过去我们往往回避得多,面对得少,压制得多,引导得少。那么引起早恋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它恰恰是人生存本能的一种反映。
一、校园恋情原因
当今时代,电影、网络、书刊、杂志等各种媒介发展迅速,其中包含了不少色情内容,对“中学校园恋情”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是其人生早期的社会化阶段。在这个阶段,未成年人性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都不成熟,其突出表现为:一是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大部分以模仿或盲从的形式接受外来环境的影响,即未成年人易受环境诱导;二是对新奇的东西感受特别强烈。社会学家认为,对人生早期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大众媒介。一些网站上的色情内容和淫秽出版物往往诱导未成年人早恋,贻误未成年人学业。在校中学生早恋由来已久,但近几年来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媒介色情的影响。不少在校中学生,由于长期对媒介色情的耳濡目染,产生了强烈的感受爱情体验的欲望,一有机会便会将这种欲望发泄出来,产生早恋。早恋的后果不言而喻。据调查一般中学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早恋现象,尽管中学生早恋者是少数,早恋者的比率还是令人吃惊的。有的学校早恋者占10%左右,个别职业中学高达40%。
首先,现在的中学生一般都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的宠爱,养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潜在的自我意识也影响到了孩子的恋爱观甚至对待性的态度,心中少了一份胆怯,多了一份妄为,少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散漫。
其次,少男少女的中学生,正处于花季的年龄,他们的成熟期比过去提前,性生理、性心理也在萌动,他们“像雾像雨又像风”,有特别的心理态势,特别的情感欲望,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性成熟等生理的急剧变化,必然伴随着心理的相应变化。他们对异性充满着神秘感,强烈的好奇心迫使他们总想搞清楚自己与异性的不同之处,同时,他们在与异性交往中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产生性的渴望。
再次,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理智尚未能充分发展,还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感,而此时又是学习的黄金时代,学习任务重,各方面压力大,使之易陷入情感中寻求对现实的逃避。
二、家、校携手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
孩子到了青春期,老师和家长一旦发现某位男生或女生与异性交往密切,动不动就扣上“早恋”的帽子,随之而来的就是责备和制止。这时,没有人告诉这些正处于青春期的女孩该如何保护自己,而男孩又该如何克制自己的冲动。
对待孩子和异性交往的这种事情就像大禹治水,只能疏不能睹,既不能将孩子与异性交往完全视为洪水猛兽、一味打击;也不能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听之任之。
老师、家长与早恋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是解决早恋的关键。作为教师或家长,不要碰到这个问题就指责、施压、鄙视,甚至对青少年造成更严重的身心伤害,也不要只简单地规定一条纪律就万事大吉,应该理智地、人性地去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恭喜他们长大了,成人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认识早恋的实质、危害,认识人有别于动物,有别于原始人,帮助他们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学习和健康的课余活动上,学会面对青春期出现的一系列性生理、性心理变化,培养驾驭自己的能力。在课堂上如果我搪塞学生,或者认为学生恶作剧而狠狠地批评他,想必学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解不开这个结,反而更会刺激他们的兴趣和欲望,也会使学生感到缺憾,作为教师也失去了学生对你的起码信任。因此我认为,正确引导学生认识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现象,讲明道理,摆正关系,是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一项重要工作。老师、家长要科学地、坦诚而平等地同学生一起探讨爱情这一美好的人生课题,帮助他们认识早恋的危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地给予他们切实有效的帮助。教育他们分清友谊与爱情的区别,男女之间应该存在正常的友谊,不要把友谊当成爱情而想入非非。引导他们转移注意力,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树立远大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近期目标,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目标的追求上。
中学生早恋往往是由于“性无知”,即对青春期性意识发展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青春期的发育使中学生的内心萌发了性意识,但是由于对性知识不了解而产生神秘和向往的欲望,导致走进早恋的误区。医学专家吴阶平在“生命之春——青春期教育展览”中语重心长地说,关于手淫、月经、遗精等问题对孩子讲不清会后患无穷,手淫本身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手淫会因自责而自杀。家长应该适时地与孩子进行关于青春期问题的平等交流与沟通,使孩子用坦然的态度接受性知识,光明磊落地通过课堂教育和健康书刊学习掌握有关性知识,增强自己的免疫能力,自觉抵制愚昧腐朽观念的侵袭。在性问题上产生疑问或烦恼时,能坦然、主动地请教家长,及时排除障碍,使自己的生理、心理得以健康发展,不受感情的支配,学会接纳自己,并保护自己。
学校要创设使中学生奋发向上的良好环境。有些学校不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生活单调,枯燥乏味,而外面的世界花花绿绿,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未能跟得上形势。为此,我们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渲染积极的校园气氛,陶冶学生的情操,把学生过剩的精力引向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方面,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从而减少发生学生早恋的因素。
总之,学校、老师、家长要多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给予他们足够的情感关注,化解他们的情感困惑,加强与他们在心理和感情上的平等沟通,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引导学生顺利渡过青春期的危险期,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茁壮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