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世界上最美好的是什么》案例分析
一、教学风格:
王安石有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如果把学校比喻成梅园,班级比喻成一株株的梅花,这暗香就是贯穿在教育教学中的情感,在我的课堂上,我努力地将平等和谐的互动、深入浅出的严谨、机智诙谐的愉悦、有条不紊的分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人生的启迪,获得心智的训练,变机械学习、被动模仿为心领神会,主动思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早就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这种情感的共鸣会使学生在教育中保持向上的动力和向前的能力,还有丰盈的内心世界,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来说,这种丰盈至关重要,甚至超过一切技能和技巧。
二、课标要求: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4、阅读浅近的童话,向往美好情境,乐于与人交流。
5、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三、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世界上最美好的是什么》这篇课文是黑龙江教育科学出版社的二年级教材下册第八单元“美与丑”主题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课以童话的形式展示了森林里的一场动物智力比赛,描述了小蜜蜂、小燕子、小鹿是怎样寻找美的,他们得到的答案是看得到的颜色,是听得到的声音,更是感受得到的心灵。课文语言优美、清新,却给人以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让我们感受到“拥有一颗充满友爱的心,就是最美的,”对人的思想进行了一次爱与美的洗礼。
本文在单元教学中承担的任务是学习默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向往美好的情感,能够在阅读中有情感体验。
二年级的学生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阅读中有自己的感受,乐于与他人交流。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和感悟为什么“一颗充满友爱的心就是最美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创新。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文,感受阅读的兴趣。(2)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一颗充满友爱的心就是最美的。”
五、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强调从具体的情境出发,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课标要求,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文中三种小动物是怎样寻找美的部分,也就是课文中的4、5、6自然段,教学难点是体会和感悟“有一颗充满友爱的心,就是最美的。”
六、教学设想
针对儿童喜欢用亲身的经历理解深刻道理的特点,本节课我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前后内容倒置,由果塑因,让学生紧随三个小动物们寻找美的过程,受到一次思想的洗礼。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力求做到成效显著,切实可行。
七、教学流程:
“言简情浓”是本文特点,因此“弘扬情感,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我对这篇课文教学的追求的目标。在教学中,我将积极鼓励学生感情朗读,交流感悟,在平等和谐的互动中感悟到心灵的美虽然看不见、听不到,却是最美的,是我们用心培植和感受的美,真正实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一)、直接导入,揭示课题
由于这是一篇童话,那么让孩子直接走进童话世界更适合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同时揭示课文体裁,明确课题是疑问句,同时读好这个句子,知道课题就是大象伯伯出的比赛题目。
(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
在初读的环节,我设计了“三读”,一读,是要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读:小组内合作读,相互纠正读得不够流利、通顺的句子;三读是赛读,要达到正确、流利、不加字、不漏字就能获得比赛的胜利,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热情。
通过这样有层次的“三读”,扫除了学文的障碍,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为下一步精读做好铺垫。
(三)精读课文,感悟真情
首先,我结合第2自然段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对比让孩子们感受到句式变换的美。
接下来我直奔事情的结果,让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一个表格,小动物们都找到的最美的是什么?孩子们一定会在小鹿那儿遇到困难,不知道该怎样填写,孩子们的思维会在这里碰撞,他们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此时我会引领孩子去由果塑因,带领孩子们穿越一下,去看一看小动物们是怎样寻找美的。在第4自然段中重点理解“百花盛开”和省略号的作用,在第5自然段中、重点体会小燕子的辛苦和鼓励的声音对他所起的作用,最后重点是带领孩子们去看看小鹿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一步步深入小鹿的内心,体会和感悟到“有一颗充满友爱的心就是最美的。”在精读环节,我削枝强干,突出重点,把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留给学生。
(四)拓展作业,寻找真情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练笔,让孩子们将一首传递爱的小诗继续写下去,不要急于去写,让孩子们先留心观察,然后在一周以后再完成这个作业,如果没有找到可以再延长作业的时间,目的就是让孩子在寻找美的过程中感受人间的最美的情感,了解爱、体会爱、学会感恩。
(五)板书设计
由于低年级儿童具有较强的直观感觉能力,我设计了图文结合的板书,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课文内容。
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从经历的一次次的修改之后,我深深地领悟到: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
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