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docx

上传人:asd****19 文档编号:8829212 上传时间:2025-03-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 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为了为群众服务和代表他们正确地意识到的利益,先进队伍即组织必须在群众中开展自己的全部活动,毫无例外地吸收他们中间的一切优秀力量,并且要随时随地仔细客观地检查:是否同群众保持着联系,联系是否密切。这样,也只有这样,先进队伍才能教育和启发群众,代表他们的利益,教他们组织起来,使群众的全部活动沿着自觉的阶级政策的道路前进。无产阶级政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和群众在一起。 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 革命是要通过试验和实践来学习的,只有当千百万人万众一心、一致奋起的时候,革命才成其为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纪律是靠什么来维持的。是靠什么来检验的。是靠什么来加强的。第一,是靠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觉悟和它对革命的忠诚,是靠它的坚韧不拔、自我牺牲和英雄气概。第二,是靠它善于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首先是同无产阶级劳动群众,但同样也同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联系、接近,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同他们打成一片。第三,是靠这个先锋队所实行的政治领导正确,靠它的政治战略和策略正确,而最广大的群众根据切身经验也确信其正确。 哪里有群众,就一定到哪里去工作。 在日常生活中改变党的工作方式,改造党的日常工作,使党成为革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使党不但不脱离群众,而且日益接近群众,唤起他们的革命意识,发动他们参加革命斗争,这是一件最困难但又最重要的事情。 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 第二篇:政治变革的原因政治变革的原因 2014-7-23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则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三》 第三篇: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讲稿】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文化风俗等的变迁 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变迁的表现(衣食住行用)、特征、原因及影响。 2、中国近现代精神生活的变迁: 社会习俗和大众传媒(文化娱乐)的变迁。近代(旧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鸦片战争后(1840-1911年); 辛亥革命后(1912-1949年)。 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 2、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3、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 4、近代以来报刊的出现。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服饰: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清代官服: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中山装里隐含有哪些信息: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西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20年代以后,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渐多。新中国成立后,列宁装成为建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装由封闭走向开放。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子:宽松肥大→旗袍、上衣下裙 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中西方服装并存。 精神追求。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独立、发展、个性和文明。 社会习俗 1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2、国内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 3、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4、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及其影响; 社会习俗发生变迁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原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社会习俗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2)表现: ①婚嫁习俗的变迁: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近代:婚姻自主、删繁就简;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②丧葬礼俗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趋于简化;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殡仪馆和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改土葬为火葬。 ③其它社会习俗: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公历、社交礼仪:点头鞠躬取代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1、内因: a、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外国经济入侵,自然经济瓦解、建国初期的经济困难、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政治因素:政治环境、社会形势的变化—国门洞开、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c、思想因素: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自由平等思想的传入及传播、破除封建礼教束缚、解放思想、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 2、外因: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鸦片战争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传入(影响); (2)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主要特征。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3)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影响: ①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冲破原有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②促进了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 交通、通讯 西风东渐,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通讯手段逐渐传入中国,使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发生了巨变。由于西方列强的压制和战乱的环境,在艰难曲折中发展。新式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交通工具的更新 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南舟北马) 2、近代(1840—1949)(1)海:轮船 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2)陆: 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 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 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大众传播 1、历史渊源:公元887年,《邸报》世界上现在最古老的报 2、近代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 ①物质条件---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②社会急剧变化,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③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3、近代大众报业的兴起和发展: a、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b、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c、辛亥革命后,报刊成为宣传政治的工具。近代大众报业发展的影响。 ①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②宣传教育,启迪民众; ③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通俗性报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征: 1、过程。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西学,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 2、原因。随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变化而发展,且不断加深。 3、地区。地域发展不平衡,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明显,农村则变化不大。 4、实质。是东西文化的碰撞与逐渐融合的结果,但始终保留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影响: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和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但受西方影响明显,有较强的殖民色彩,总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一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总结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1、外因。西方文明的影响(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势力传入中国)。 2、内因:①经济: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即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生活的变化);②政治: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③思想: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的中国人主动吸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1、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殖民化的色彩。 2、中国社会生活发生显著变化,增添了新内容,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旧创新;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第四篇:社会变革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变范文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社会从经济到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是我们一个人都能深刻感受到的。特别是1992年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之后,这种变化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比以前更迅速更深刻了。现代化将引导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走向伟大的复兴。中国现代化实现之日,将是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时。 在社会形态急剧变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等方面随之呈现多样化趋势,使得人们在得失、利弊、优劣、荣辱、是非等问题的尺度把握上产生迷惘和困惑,这给国家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思想政治工作面对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面对传统工作方式、方法受到的严峻挑战;必须寻求改革和突破,以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思想政治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主,工作方式方法生硬、简单,主要是阶级斗争理论的灌输和填塞,思想的禁锢。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大政方针转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发的前十年,国家的大门由紧闭到逐步的开放,外部真实的世界一下子涌到了国人的面前,国人思想中原有的价值观和思维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有些思想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甚至对原有价值观的摒弃和否定,初期有从事政治教育研究的大学教授自杀的事例,这些从一个侧面警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适应改变,如果仍抱着原有传统的理念不改变,社会的价值体系必然崩溃。但是可喜的是从高层到地方,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现象的危害,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已经在改变,理论上也有了切合实际的内容,方式方法也趋向疏通和引导,更加的人性和灵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处于转型的边缘,经济体制、社会结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现在国际外部环境比以往更加的复杂和多变,敌对势力对我们的渗透和演变从没有停止过,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仍是目前最首要的目标,而思想政治工作在这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处于转型的特殊时期,就我的看法思想政治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一、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中,主要以传统教育方法为主,但是这样脱离现实的思想政治理论的简单说教,不但不会起到任何效果,相反会激起逆反和抵触心理,更会形成对现实的怀疑和否定。我并不否认传统教育对人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但传统的东西如果脱离了对现实的依附,如果不能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在理论上把传统教育和现实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不会起到作用而且效果经常适得其反。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紧贴时代特点和社会现实的需要,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事例,可以是人物的先进事迹,也可以是与民生相关的事例的剖析,例如把学雷锋与研讨现代人们的道德行为准则联系起来,群众就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捕捉现实中的闪光点,并及时 地将其映射到群众身上,启发他们自觉地进行对比性思考,从而达到诱人于思想的目的,这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从大到小的转变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传统的观念动辄就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各种理论,侃侃而谈,但是普通人又有多少人能站在这样高的理论高度看待问题,对那些满口主义理论的人来说也未必如此。对一般人来,所关心的也仅仅是眼前看到的和耳边听到的,那些高深的理论未必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所以思想政治工作的着眼点要从哪些高不可攀的理论放到工作和生活中群众关心的小事上,真正的关心、爱护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将体制的优越性体现到具体的、可感受到的的地方,这比哪些空洞的说教更能引起群众的共鸣。当然这并不是说理论的东西不重要,理论犹如大厦的钢筋水泥,是支撑的基础,没有信念的社会是无法长久的,政治理论撇开意识形态的争论,它给我们的是一种理想和追求,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着手,对改革曝露出的一些社会深层次矛盾要特别给予关注,要注意引导和安抚,切切实实做好群众工作,让群众从切身的感受分析、思考,从而正确认识社会存在的问题,增强对社会主义理念的理解,坚定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 二、由封闭向开放转变 一个物理学家说,开放的系统是最稳定的,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坦诚比隐瞒更明智。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完全绝对的保密是做不到的,且现在民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样,对事物的判断不再局限于单一媒介的影响,如果对其的思想工作还要采取以前那种简单的灌输方式,宣传内容单薄,与事实明显的不符,都会使民众更加的猜疑和抵触,进而增加对施政者的不信任感。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从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范围谣言的传播,如果当时是由于信息闭塞的原因,那么2003年的非典,到现在的蒙城“霍乱”,河南的虫咬事件,则是当权者的执政理念存在偏差,特别是在中央强调“和谐”、“维稳”的今天,某些地方政府在对待民众的态度上仍采取欺骗和愚弄的手法,岂不知这只是掩耳盗铃的自欺欺人,这样的宣传教育到头来只能造成更大的不稳定。 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关键是换上民主政治头脑,换上开放的思维,用公开和坦诚唤起公众的良知,吸引公众一起研究应对问题的思路对策,用公开性调动上上下下积极性,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在任何的大风大浪面前中国这艘大船都会巍然不动,破浪前进。 第五篇:《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后感 《变革社会的政治秩序》是亨廷顿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部关于政治发展理论方面的著作。其写作背景是二战后广大亚非拉新兴独立国家面临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亨廷顿在这本书中的一个核心思想是“秩序”和“稳定”。他指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首要问题不是自由,而是建立合法的公共秩序。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他在书中大量国家历史事件的对比最终的目的也是在寻找现代化中的国家如何尽可能平稳地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他因此也被归为美国保守主义政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亨廷顿使用的是历史比较法,运用其掌握的翔实的历史知识和当时的国际时事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得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比如:美国的政治体是在一个十分特殊的环境下成长的,对别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没有普遍性;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在一定时期呈负相关,把政治现代性和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混为一谈是十分有害的,秩序是自由的前提,先存在权威才能限制权威;政治分野不在于政府的形式而在于政府的有效程度;旧时期落后的政治安排在新的时期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等等。这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个总的理解。在社会转型期间,一方面面临着新生的利益的诱惑,另一方面是制度和法律的不完善。因此,往往为腐败提供了温床,所以腐败问题要引起重视。在这本书中针对性谈腐败的内容不多但是很经典。 1.腐化是衡量政体是否缺少有效的政治制度化的一个尺度。 2.在不同文化区域中,腐化现象的普遍程度也会不同。但在大多数文化区域中,腐化在现代化最剧烈的阶段更为盛行。 3.法律增多的同时,腐化的可能性也会增加。亨廷顿认为在腐化泛滥的社会中,制定旨在消除腐化的严格法律,只会使腐化更为猖獗。 4一个社会区分腐化和非腐化的能力的提高,便是现代化程度逐步接近现代性的标志。 5.现代化进城引起的腐化在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国家比在封建制国家更广泛。 6.阶级划分越鲜明的国家,政治腐化现象也越少。 7.用财富谋取公职与用公职谋取财富都属于腐败,但我们似乎关注后者更多些。总之,虽然前景不是那么乐观,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虽然亨廷顿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在解释当代中国出现的种种问题上还是显示出了其正确的地方,学习他的理论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和理解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如果在这种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中产生我们自己的理解,我们学习亨廷顿的理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15页 共15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