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清王朝的金融海啸贴票风潮,大上海又遭浩劫:上至富豪下至妓女都想贴上一票话说光绪23年,大上海发生了一场来势汹汹的贴票风潮。所谓的“贴票”,通俗地说就是指借贷双方在办理贴现业务时的一种特殊金融手段,比方说,某一位客户存入钱庄1000块钱,钱庄按规定开出面额1100元的远期庄票一张,庄票到兑现期后,客户可以凭票到钱庄支取1100元钱。这相当于约定俗成的钱庄和客户调换了个位置,是客户借钱给钱庄使用,钱庄支付高额的利息给客户。当时的大上海到处烟雾缭绕,吸食大烟的烟馆是遍地开花。贩运鸦片能赚大钱是妇孺皆知,因此鸦片商就拼命向钱庄借钱,放手开展业务。钱庄的资金被借光了,就以高息吸纳储蓄,弄来钱就马上贷出
2、去。虽然这种贴票借贷方式是金融业的一种另类经营,但是物极必反,假若违反了金融业的规矩,就将遭到经济规律的严重惩罚。据说首开此先例的,并且疯狂抬高利息的是潮州帮的一位姓郑的商人开办的协和钱庄。他这一倒腾,登高一呼,效仿者千军万马。因为此法吸收存款极快,有的钱庄就专营贴票业务,被称为贴票钱庄。贴票钱庄一多,大家就要展开竞争,致使利率越抬越高,贴票率甚至高达60%。说到这儿,大家是不是觉得似乎耳熟能详了,这不就是非法集资吗?可不是吗?当时人们见贴票来钱快,就全民总动员,有借贷的、有变卖衣物的,有卖儿卖女的,上至富豪,下至妓女,甚至还有卖老婆的都拿出了压箱底的钱来凑热闹,谁都想贴上一票,占个大便宜。事情发展的结局,大家肯定都能猜到了。结果就如同电视上时常播出的片段:利率越抬越高,集资的钱庄越来越多,钱庄之间资金挪腾不动了,也就到了资金链要断裂了。这个大崩盘的日子,终于来了!一个月后,大上海几十家钱庄不约而同倒闭,接着所有的贴票钱庄全军覆没,还连累到一批压根就没有沾边儿的钱庄,金融大亨们跳楼自杀的消息频频传出,前天杜大人想不开自杀了,昨天宋大人破产跳楼了,上午张大人失踪了,下午黄大人全家携款外逃了。许多资本家停业、破产、工人失业成了盲流,饿殍遍野,大上海又遭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