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文化‧空間‧閱讀政治──蘇偉貞的《孤島張愛玲》
◎范銘如
「孤島」,是慣常與張愛玲連結的意象。孤島時期的上海蘊育出她的海派傳奇,孤島台灣再振她的聲勢;張愛玲孤身漂流,連死後都灰灑於汪洋,更為孤島意象增添滄涼的想像。但是我們卻也習慣性地忽略另一個孤島─香港─在張愛玲生涯中的重要性,彷彿香港只不過是她的過站。這種思索觀看模式,說穿了,無非是大中原和台灣中心,在深層意識裡真正把香港排除在邊陲位置。醉心張派的邊緣魅力者眾多,但真能解除自我中心迷咒者卻何其稀少。
對台灣讀者來說,此類閱讀法容或無可厚非,畢竟這只是再現島上長久以來的思維窠臼而已。然而蘇偉貞竟能不落俗套,反轉既定的詮釋觀點,賦予香港這個空間應有的文化主體性。立足於斯,我們不得不同意蘇偉貞的論點,承認香港對張愛玲的決定性關鍵。香港是張愛玲早年僅有的異鄉經歷。由上海往返香港,每一次空間跳接引致的物質環境變動和文化生態的改變,勢必造成個體認知上的某些衝擊與轉換。有了離開上海故居、初次登臨香港的經驗,張愛玲才能寫下日後一篇篇海派小說。第二次別滬,隔著適當的心理、地理距離,張愛玲方能在香港─這個同樣充滿殖民都會的空間上─回顧她最後的上海生活,包括不堪的土改閱歷。繼而寫下《秧歌》這唯一一部農村寓言,以及《赤地之戀》告別她被社會主義終結的上海。循此邏輯,香港階段既非是其上海時期的餘緒,或是赴美前的暫歇,《秧歌》與《赤地之戀》更非《傳奇》的續貂。張愛玲的香港佇足,毋寧說是啟動了"張化"華文版圖的推進:《秧歌》與《赤地之戀》先是令夏志清驚艷稱奇,繼之征服台灣文壇;藉由她香港時期的作品,引渡台灣讀者認識海派時期的小說。若非「張愛玲熱」在台灣香火鼎盛,張氏小說也無緣最後回燒大陸,完全其一統大業。
以香港為窗口,眺瞰張愛玲文學歷程,不僅重新排列了她著作的優先順序,也一下點出了各路張學人馬囿限於各自空間位置上的評論盲點。這份驚喜,部份來自於蘇偉貞閱讀的博廣敏銳,部分也該歸功於她個性裡特立孑異的稟賦。那份孤高亮節的特質,貫穿偉貞的每一篇小說。而這種不與俗世妥協的昭然熱血,她以冷筆寫來,反差下顯得格外凜烈。《沉默之島》更是將其孤島政治學發揮臻達極致。孤島,以其沒有依恃,亦自無所羈絆;唯其了無罣礙,反能及人所不及。偉貞扭轉閱讀上的空間立場,獨鍾香港,果然又為「張學」開啟一扇盎然的窗景。
作家論作家,自有一般評論家看不出來的內行慧見。蘇偉貞細讀《秧歌》和《赤地之戀》的語言技巧與人物刻劃,猶如寫作教學範本。這兩本小說的出版過程以及作者權考據,尤見功夫,其中有從二手記錄裡梳爬出台港英美的文化政治生態,更有偉貞與張愛玲書信往返的一手資料。而在繁雜細瑣的文獻比對下,推衍出的張愛玲個性,竟是我個人閱讀上意外的驚奇。特別是考證張愛玲即使迫於生活,非她所得亦一介不取;亟需出版《赤地之戀》,仍堅持與胡蘭成劃清界線,更鑑照其是非鮮明的個性。在坊間一本本美名為張愛玲傳記,卻輒將張胡婚戀渲染成俗濫才子佳人劇的污衊下,蘇偉貞為張愛玲討回的公道真讓普天下鬱悶已久的張迷一吐怨氣。
蘇偉貞評解張愛玲,向大師致敬,想必又將是一樁文壇佳話。偉貞向來被視為台灣張派的得力傳人之一,此書一出,不啻「鐵證如山」,兩者的師承關聯更撇不清了。有趣的是,偉貞在總結裡一一點名兩岸三地張派族譜大將時,卻獨漏自己。這個「獨漏」,到底是自謙?抑或是沉默的申辯呢?恐怕又是日後張迷與蘇迷共同玩味推敲的公案了。
話說回來,除了張愛玲,放眼文壇,能讓蘇偉貞甘願費心品評研究的作家,諒必也沒幾個。同理見諸於張愛玲的推崇曹雪芹。只是,張愛玲當年一時燃起研究《紅樓夢》的興味,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耗費十年精力成就了一本《紅樓夢魘》,搖身成為紅學權威,開拓出文學生命裡另一層境界。如今偉貞研究起張愛玲,這則傳奇會不會也「還沒完,完不了」,最終成為張學專家呢?孤島的路數既難以捉摸,孤島的能量亦不容小覷。
這是偉貞第一本學術論文,承蒙不棄,囑我為這則佳話敲響鑼鼓。精采內容,就留待張迷與蘇迷們一同張看吧!
T O P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