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编制依据
1.1西安热工研究院图纸
1.2《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DL/T 869-2004)
1.3《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 第7部分:焊接》(DL/T5210.7-2010)
1.4《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焊工考试与管理规则》(国质检锅[2002]109号)
1.5《焊工技术考核规程》(DL/T679-1999)
1.6《焊接工艺评定规程》(DL/T868-2004)
1.7《电力工业锅炉监察规程》(DL612-1996)
1.8《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劳动部)
1.9《火力发电厂异种钢焊接技术规程》DL/T752-2001
1.10《电站钢结构焊接通用技术条件》DL/T678-1999
1.11《焊接工艺评定报告》(河南第二火电建设公司)
1.1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 2006年版
1.13《电力工程达标投产管理办法》2006年版
1.14《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DL438-2009)
1.15《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锅炉篇)》(DL5047-1995)
1.16《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第一部分:火力发电厂》DL5009.1-2002
2.施工机具
依据#4机脱硝工程概况,初步配置如下工器具
名称
规格型号
单位
数量
备注
焊条保温筒
5Kg
个
20
立式
氩气流量调节器
AT-15
只
3
氩弧焊枪
QQ-85/150A
套
3
氩弧焊枪喷咀
M10X1X60X8
只
100
钨极夹
Φ2.5
只
100
10-250A
电焊黑玻璃
110×50,#9
块
200
白玻璃
110×50
箱
1
消耗品
电焊把线
25mm2
m
100
电焊把线
16mm2
m
100
铝焊线
50mm2
盘
10
每盘100m
角向磨光机
Φ150
台
2
电焊钳
500A
只
30
工具包
个
30
笔式手电筒
把
10
钢丝刷
把
30
消耗品
手锤
1.5磅
把
10
黑胶布
盘
30
消耗品
扳手
12"
把
3
电焊机
ZX7-400
台
10-15
焊条烘干箱
100kg
台
1
电焊条
J422
吨
6-8
Φ4.0约1t
电焊条
J507
Kg
1000
焊丝
TiG-J50
Kg
40
其中电焊机拟布置地面组合约10台,空中安装时27米层3-5台,44米层7-10台
3.人员配置 拟配置技术员或质检员各1人,焊工10人,焊工纳入铁工班组管理。
4.施工工序
返修或返工
4.1.工艺流程
自
检
检
检
施
焊
焊前准备
技术交底
对口检查
注:某一个工序出现不合格时应当通过返修或返工重做纠正。
4.2.工序方法
4.2.1.焊前准备
4.2.1.1.参加施焊的焊工,必须按照《焊工技术考核规程》规定,取得Ⅲ类及以上的合格证项目,才能承担施工作业。并仿照实际位置进行焊前练习,做外观检查或无损检测,合格后经过技术交底方可上岗焊接。
4.2.1.2焊工焊前应认真接受技术交底,弄清所用的焊材及施焊工艺要求及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4.2.1.3.坡口型式,坡口角度按设计要求。管道对接焊口应开V型坡口。工件焊接部位留间隙1~3mm,保证焊透。
4.2.1.4.组装前应将坡口表面及母材内、外壁的油、漆、垢锈、氧化铁等清理干净,直至发出金属光泽,清理范围为每侧各为10~15mm。
4.2.1.5.焊缝局部间隙过大时,应进行修整,严禁在间隙内加填塞物。
4.2.1.6.焊接场所应有防风、防雨、雪等措施,可搭设焊接施工棚。
4.2.2.焊接工艺选择:烟道等结构件焊接采用Ds工艺;充氮、吹灰管道焊接采用Ws焊接工艺,当壁厚大于6mm时采用Ws/Ds焊接工艺。
4.2.3. 点固焊的质量要求及工艺措施应与正式焊缝相同,其厚度一般不应超过正式焊缝的1/2,通常为4mm-6mm,其长度一般为30~60mm,间距以不超过400mm为宜,并在施焊前检查定位焊点,如有缺陷,待消除后方可焊接。
4.2.4.薄板拼接时,钢板要合理布置,避免十字接头,两“T”型接头间相距应不小于250mm。大块钢板和小块钢板混排时,应避免各自相对集中,应分散开布置。对口自由边应避免与加固筋平行,以免引起较大波浪变形。并且拼接时应按图纸要求,保证焊缝尺寸。型钢对接时,也应按图纸要求进行坡口加工,保证焊透。
4.2.5.钢板端部焊接时,最外缘的加固肋外侧焊缝可先不焊,组合对口时通过校正管口再行焊接。
4.2.6.烟道薄板装配组合后,内部密封焊和外部加固筋转角处以及内支撑点节点板和管支撑、节点板和加固筋部位焊接前,应先矫正各构件的对口对角线至合格,并用临时支撑撑牢,保证对口对角线的误差精度,必要时,一些临时支撑工件可以不立即拆去,但必须加固焊接牢固。
4.2.7.厚度较大的焊件宜采用两人对称焊,为减小应力与变形,两名焊工所使用的焊接电流应基本一致。
4.2.8.组合前应做反变形措施。
4.2.9.如采取消除应力措施时在该措施实施后应检查其附近区域焊缝。
4.2.10.及时清理层间药皮、飞溅,接头应尽可能错开。双面焊时应在背面施焊前做清根处理。
4.2.11.严禁在被焊件表面随意引燃电弧、试验电流或焊接临时支撑物等。
4.2.12.盖面完毕应及时清理焊缝表面熔渣、飞溅经自检合格后,在焊缝附近标示自己的代号钢印。
4.2.13焊接电流参考值如下:
焊丝 TiG-J50 Φ2.5 100-115A
焊条 J507,J422 Φ3.2 110-130A
Φ4.0 140-160A
5.控制点
5.1.对口装配检查合格,方可进行点焊或施焊,属现场见证点。
5.2.施焊完毕经自检合格标示焊工本人代号钢印,属现场见证点。
6.质量标准
6.1. 充氮、吹灰管道、支吊架及承重钢结构的无损检验方法、比例、标准等按图纸要求或DL/T869-2004规程进行。
6.2.焊缝表面质量要求如下(优良级):
检验指标
质 量 标 准
合 格
优 良
焊缝成型
焊缝过渡圆滑,接头良好
焊缝过渡圆滑,匀直,接头良好
咬 边
h≤0.5 Σl≤0.1L且≤40
无
单面未焊透
h≯0.15δ,且≯1.5mm,∑l≯0.1L
无
焊缝尺寸
符合设计要求
气孔
无
夹渣
无
裂纹
无
弧坑
无
严密性
无渗漏
6.3.检验
6.3.1. 焊工应对焊完焊缝及时清理并自检,对超标外观缺陷进行打磨修补。
6.3.2.密封焊缝应作100%严密性试验(渗油)。
6.3.3. 对需要做检验的隐蔽焊缝,应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其它工序。
7.安全环境技术措施
7.1.焊接施工过程中,必须遵守安全、环保、防火等规程有关规定。
7.2. 开工前必须进行安全交底。
7.3.班组长每天站班应对施工人员进行针对性安全交底。
7.4.参加焊接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身体检查合格,严禁带病、酒后作业。
7.5.进行焊接时,工作人员必须穿戴专用工作服、绝缘鞋、皮手套等,衣着不得卷领袖。
7.6.施工过程中,必须随时注意并检查作业点周围的工作地点安全情况,必须采取积极防护措施。
7.7.进入现场要戴安全帽,登高作业要系安全带。
7.8.施工所用工具尽可能放在工具包中,焊条(丝)头、钨极头不准乱抛乱放, 应集中回收,交仓库统一管理。
7.9.脚手架及脚手板必须绑扎牢固,安全可靠,脚手架搭设经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7.10.阴雨天气时,应检查焊机开关的可靠性,不应直接用手拉、合开关,使用前应检查无异常后方可使用。
7.11.焊机外壳的接地应良好,焊机布置在通风干燥处。
7.12.焊钳、二次线、接地电缆应有良好的绝缘和隔热性能。
7.13.自制变阻器、熔池飞溅、电焊机二次线接头及裸露处属火灾危险源,应做好控制措施。
7.14.有防止弧光灼伤和烫伤的设施器具。
7.15.严禁将电缆管、电缆外皮或吊车轨道、铁脚手架等作为导线,电焊皮线不得靠近热源。
7.16.现场电气接线应由合格电工承担作业,用电设施应有漏电保护装置。
7.17.现场必须配置数量足够的消防设施。
7.18.夜间作业时,必须有足够的照明,施工时不准用点燃的割炬作为临时照明。
7.19.每天工作结束后,现场应清理干净,确认无起火危险后方可离开,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
7.20.焊接场所应有良好的挡风、挡雨和排烟照明措施。
7.21.现场焊渣及时清理,送至无害不可回收固体废弃箱。
7.22.废手套等采取集中放置,进行焚烧处理。
8.危险点、危险源、控制措施
序号
危险点
危险源
控制措施
1
焊机房
触电
1、电源箱外挂危险警示牌;检查闸刀是否灵活,如有损坏,立即更换。
2、如有触电,立刻拉掉总闸,实施现场急救
2
焊接施工场所
弧光伤害
1、选用深色黑玻璃
2、在施焊过程中,如果打眼,可立刻禁闭双眼1分钟,然后远眺1分钟;
3、严重者,需用专用的眼药水且不可见强光。
焊接作业
1、登高前确认脚手架搭设合格
2、正确佩戴安全帽
3、正确使用安全带等劳动保护用品
登高作业时高空落物
1、工具包放至安全平台
2、个人工器具拴绳挂牢固
焊线裸露造成触电
1、裸露处及时包扎
金属容器
1、在金属容器或烟道内部作业时,应采取防止触电的措施,如金属容器应可靠接地等措施,行灯变压器不得带入金属容器或坑井内,并设专职监护人一人。
角向磨光机使用
1、加强技能方面的教育培训;使用时双手握持,严禁单手操作;双手施压用力均匀,用力不可过大;移动缓慢平稳;磨光机砂轮片的旋转方向不得朝向身体,正确戴好防护眼镜;砂轮片的有效半径磨损到原半径的三分之一时必须更换。使用磨光机时必须使用防护眼镜。
立体交叉作业
1、施工时检查前后、左右、上下的施工情况及存在的安全隐患,确认隐患消除后方可施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