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百年中国民族理论发展的政党逻辑.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79677 上传时间:2024-04-0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年中国民族理论发展的政党逻辑.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百年中国民族理论发展的政党逻辑.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百年中国民族理论发展的政党逻辑.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青海社会科学12 0 2 3年第3期百年中国民族理论发展的政党逻辑梁君思摘要: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向人民、向历史、向时代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过去一百年,作为“问题”的民族危机、作为“旗帜”的民族团结、作为“战略”的民族统战、作为“基石”的民族自治、作为“整体”的民族关系五重面向,一以贯之的延续了下来。在民族理论百年来的渐进演进中,以上五重面向,有时一面较为突出、有时两面互为表里、有时多面交织呈现,并最终凝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力量。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华民族

2、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路。站在百年交汇的基点上分析百年中国民族理论渐进演进的政党逻辑,对厘清过往的传承、明确当下的基础、探讨未来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民族危机;民族团结;民族统战;民族自治;民族关系中图分类号:C916近年来学界对民族理论研究所产生的焦虑,或多或少源自以西方外源性理论为参照的学术生产。随着ethnicity、n a t i o n、n a t i o n a l i t y 等概念的引人,“人们不再热衷于以阶级斗争的角度看问题,“族群冲突自然也就成为一个被用来解释各种冲突的说辞”。以“族群”取代“民族”并借力人类学资源的学术生产,使得“

3、民族研究的对象越来越模糊不清,民族研究的支点开始动摇甚至塌,民族研究或民族学的合法性和正当性遭遇挑战”。事实证明,基于西方经验提炼的术语大多先天嵌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0 1-2 338(2 0 2 3)0 3-0 132-0 9人着生成语境的内在张力,脱离中国本土现实关怀的碎片化术语引介并不能对中国理论贡献实质上的增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

4、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迈向第二个百年对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新贡献研究”(2 1&ZD020)。作者简介:梁君思,博士,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研究员。德李峻石著,吴秀杰译:何故为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17 年版,第4页。何明:民族研究的危机及其破解一一学科认同、学者信任和学术体制的视角,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第56 页。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 0 19年版,第11页。-132QINGHAI SOCIAL SCIENCE

5、SI民族学研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站在新的历故译日国族”,而不译民族”。”可见,时人已史基点上讨论民族理论的百年演进,对党团结带经深知,与“国家”密切相关的“国族”才是传领中华民族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统中国极为欠缺的。经历了中、西、日等不同文征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化系统间跨语际互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概念逐步生成。时人认为:“民族之所生,生于心理上道一、作为“问题”的民族危机德与感情之集合;因道德与感情之集合,而兴起政治组织之倾向。”在种族、国族、民族概念的复问题意识既是推进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创新杂纠缠中,中华民族的概念逐渐成为时人共识:的重要环节,亦是中

6、国共产党实践中解决民族问“庶乎中国全体之人,混化为一,尽成为中华民族,题的方法论武器。问题的属性、类型、范围、难而无有痕迹界限之可言。”梁启超在“天下”观到易、向度及其解决,直接影响到理论知识的生产。“国家”观的转变中也明确指出:“中华民族自始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百年演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作为“问进的接续探索,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题”的民族危机,强力推进着中国有识之士的接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历史过程。续探索。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作为“意识”民族危机问题意识的产生,源自民族共同体的民族觉醒逐渐演化为作为“行动”的民族革命。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百

7、年演进如果说中日甲午战争带来的民族危机,是激发近中,中华民族概念的接受和运用经历了一个极为代中国第一次民族觉醒的外因的话;那么辛亥革复杂的过程。从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来看,作为命前十年间的民族危机,无疑是激发近代中国民一个具有特殊历史地位的黄帝,最先以汉民族集族革命的重要驱动。辛亥革命的改朝换制,实现体记忆象征的样态出现。清末中西渐通以来,时了对传统中国大一统帝国体系王朝循环的超越。人对民族一词的认识逐步深化,并体现于种族、但对于新旧制度换轨后的拯救民族危机使命,资国族、民族三个层次。甲午战败的奇耻大辱,激产阶级革命党内部的认识和判断并不统一。孙中发了“保国”“保种”“保教”的维新之举。基于山在

8、正式解职民国大总统当天的演讲中认为:“今此,康有为将黄帝与“黄种”联系起来。但是,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戊戌政变却否定了这一艰难的推进,甚至危及洋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务运动三十余年的努力。2 0 世纪初年的庚子国难,效力的即在此事。”与孙中山不同,宋教仁则认为:使中华民族遭遇到更为深刻的民族危机。在列强“今革命虽告成功,然亦只可指种族主义而言,而侵略的危机下,中国人的民族情感日趋强烈、民政治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辛亥鼎革曾经极大族意识日趋自觉,对民族的认识日益突破狭隘的地唤起了民族的希望,但民初政坛的暗流翻滚却种族观。戊戌变法时期的“种界”争辩,悄然

9、转开启了一个军阀混战的动荡年代。在列强侵略和变为超越血统、地域的以国家为本位的国族概念。内部分裂的愈演愈烈之下,作为“问题”的民族张君励在译述穆勒代议政制论时认为:“国族”危机并未得到妥善的安置和正确的解决。面对民二字,原文名日Nationality,其意为可成一国之族,族危机、山河破碎的每况愈下,1918 年孙中山沉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 0 2 2 版,第2 1页。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康有为与保国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 2 版,第2 44页。张君励:穆勒约翰议院政治论,新民丛报

10、(第90 号)190 6 年第11期,第2 2 页。张、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一)上,三联书店197 7 年版,第40 5页。刘晴波编: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 6 年版,第37 1-37 2 页。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十一)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中华书局198 9年版,第4页。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 2 年版,第319页。宋教仁集(下),中华书局19 8 1年版,第459 页。-133青海社会科学12 0 2 3年第3期痛地指出:“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从总体上来看,辛亥鼎革反映了洋务运动以来富

11、国强兵、大倡实业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虽然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但却历史地构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前站。正如192 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所言:“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继而“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再到“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因此,以文化启蒙唤醒和推动国民的中华民族意识觉醒,成为民族危机愈演愈烈之下的逻辑必然。从长时段的视野来看,作为“问题”的民族危机意识,萌动于鸦片战争以来的晚清危局、强化于救亡为主题的2 0 世纪上半叶。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作为一个以先进理论立党并以理论创新克服本领恐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坚持马克思主义

12、民族理论中国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二、作为“旗帜”的民族团结民族危机的加剧,推动着作为“意识”的民族觉醒逐步演化为作为“行动”的民族革命。从“意识”到“行动”,必须经过民族团结。没有民族团结的一盘散沙,势必演化为国之大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在历史上存在已久,民族团结构成了传统中国聚而不散的向心性旗帜。高举大团结旗帜,才能让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才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前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团结”一词最早出现在资治通鉴唐纪大历十二年中“差点士人,春夏归农,秋冬追集,给身粮酱菜者,谓之团结”

13、的记载。此处所载之团结,为特殊群体之别称。之后,该词逐渐脱离实物所指而具有组织、集结、联合之意。清代以降,“团结”渐趋于形而上之意蕴,并在近代中国的话语转换中演变为人心、意志之凝聚。2 0 世纪初期,中国民众普遍知识水平较低,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和迷信更是从反面彰显了“开民智”的重要性、紧迫性。正如时人所言:“无学问、无教育,则无民智、无民气;无民智、无民气,则无政治、无法律;无政治、无法律,则无武备、无实业。”在改造国民性和铸造国民魂的过程中,应对民族危机、诉诸民族感情、凝聚民族共识、助力民族觉醒、激发民族活力的“新民德”行动呼之欲出。梁启超高呼:“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

14、。”事实证明,无论是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民权主义话语和行动的伸张,抑或是近代中国构建和打造民族国家的艰难探索,都是以民族团结为基础的。因此,民族团结的推进,势必将触角从国家领域指向个体价值。正如邹容在革命军论述“革命之教育”时所言:“养成相亲相爱,爱群敬已,尽痒义务之公德。”辛亥革命的爆发,构成了晚清帝国七十余年来试图以富国强兵、兴办实业拯救民族危亡道路的制度突破和道路突破。改朝换制之后的民族国家,面临着一个新的前进的基点。但是,积淀千余年的民族心理并未跟上辛亥鼎革的制度转换。面对民国初年的军阀横行、兵匪肆虐、民生凋澈,一场针对延续千年文化传统的总体性、追溯性批判就此拉开大幕。新制度扬弃旧制度的

15、革命尚未停歇,新文化超越旧文化的运动呼啸而来。大潮激起回响,一批晚清王朝的掘墓人、一批辛亥革命的先行者,纷纷因其民族思想演进的迟滞性转而成为后来者的批判对象。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提倡民主与科学。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却以极端的形式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孙中山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6 6 年版,第10 4页。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九)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华书局198 9年版,第43-45页。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 0 19年版,第3页。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编纂:辞源(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8 3年版,第6 36 页

16、。张、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一)上,三联书店19 7 7 年版,第39 3页。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新民说,中华书局198 9年版,第2 页。致志选编:猛回头:陈天华邹容集革命军,辽宁人民出版社19 9 4年版,第2 0 5页。-134-QINGHAI SOCIAL SCIENCESI民族学研究盾。资本主义文明之间的冲突与毁灭,推动了中有全民族团结一致的斗争,才能求得中华民族之国有识之士对所谓欧美资本主义文明的反思。其自由平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后爆发的五四运动,在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上前中国共产党逐步成为“民族团结的中心”。所未有,遍及中国城乡,工、学、商等社

17、会各阶总之,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最具号召的“民层都行动起来。从总体上来看,五四运动既没有族团结”,构成了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民族像维新派那样企图依靠一个愧皇帝来救国,也理论政策的实践表达。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民没有像新文化运动那样依靠少数人的呐喊,而是族理论演进来看,“中华民族”开始成为中国共产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之中。在唤醒民族意识的党对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整体性称谓,并使之成为全过程中,“团结”一词开始成为一种饱含正向积国人民普遍认同的身份象征;“少数民族”开始成极情感的话语表达。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为中国共产党相关政策制定和工作安排的重要构多半是先有民主意识的觉醒,再经过民权革命建成

18、。作为应对中华民族危机中突显的“旗帜”,民立。然而,2 0 世纪初期的中国却面临着不同于族团结成为党检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处理17、18 世纪西方民族国家生成时的境遇。在启蒙民族关系、整合民族力量、推进民族复兴中最具号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资本主义民主主义和反对召的政治表达,奠定了民族理论政策演进的基本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共同摆在中国面前。在以救向。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团结政策开始在全国范围亡为主题的政治走向下,中国的民族革命需要一内推进落实。针对民族政策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股中轴性力量对散落民间的社会力量进行向心性我们党分别于1952 年、1956 年和198 0 年进行了三整合。在这一

19、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次全国范围的民族政策大检查,及时纠正了民族政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一词在党民策执行中存在的缺点和失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族理论话语体系的升级再造中不断被赋予强烈业在应对挑战中不断破浪前行。作为各民族共同繁的政治意蕴。特别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荣进步的生命线,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处处绽放。党日本接连侵略中国东北三省、热河,并成立了伪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满洲国,继而攻人长城,制造了华北事变。在民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为做好新时代族危机日益加剧下,国人深刻认识到,日本侵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华者提出的“满洲

20、自决”“蒙古自决”的实质是“分民族团结是奋斗路上的旗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治之”“以华治华”分裂中国的阴谋和借口。是民族团结之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上实现了从“民族联合”到“民族团结”的升级。1937年8 月2 5日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抗日的民族团结”。1938年11月6 日,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团结中华各民族(汉、满、蒙、回、藏、苗、瑶、夷、番等)为统一力量,共同抗日图存”的战略部署。1943年2 月4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并强调只三、作为“战略”的民族统战统一战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

21、法宝,民族统战在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渐进演进中占据重要影响。民族统战源起于民族危机的问题,服务于民族团结的旗帜。192 9年秋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得帝国主义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为摆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 11949)(第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1年版,第47 7 页。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上),人民出版社198 1年版,第10 0 4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 11949)(第二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1年版,第113 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22、、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 11949)(第二十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1年版,第6 6 3页。-135-青海社会科学12 0 2 3年第3期国内危机,帝国主义加快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1931年上半年,日本政府及其在中国东北的殖民机构加紧了武装侵略的政治、军事部署。九一八事变,强烈震动了海内外中华儿女。但南京国民政府竞采取不抵抗主义,提出“外必先安内”方针。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一度被国民党政府镇压下去的抗日浪潮于19 33年重新活跃起来。1933年1月2 6 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出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即“一二六指示信”),要求“尽可

23、能的造成全民族(计算到特殊的环境)反帝统一战线”。同年5月15日,中共满洲省委扩大会议作出关于接受中央“一二六指示信”的决议,明确提出联合一切反日力量,开展反日反帝斗争。为进一步落实民族统战政策,1934年1月18 日,党的六届五中全会“责成政治局及各省委根据党的革命的民族政策定出各民族中具体工作的纲领”。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华儿女历来有各民族长久交往和联合御侮的光荣传统,在民族危机之际,唯有各民族团结抗战,才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出路。当然,作为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重要内容,民族统战的形成及演化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宽泛到具体、从单一到多层、从稚嫩到成熟、从初创到完善的过程。由于理论准备不

24、充分和政策探索的不成熟,民族统战初期的探索势必遭遇曲折与反复。从理论源流上看,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之初便已然意识到其在民族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着力于提高民族工作的针对性、层次性和有效性。党的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进一步明确规定了“于当地委员会之下设立少数民族工作部”的目标要求。1931年全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理论政策的探索。但在缺乏理论准备与通约经验的背景下,党的民族统战工作难免有所不足。此时远离中央革命根据地且作为“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并不构成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关照的重点。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党中央在红军长征中第一次深人到少数民族地区,解决民族问题的

25、具体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进程。1935年中共中央告康藏西番民众书一一进行西藏民族革命运动的斗争纲领草案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与国民党帝国主义完全相反,国民党帝国主义的民族政策就是殖民地的奴役的政策,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主张解放各被压迫民族”。虽然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都是以国民党为反面参照并以超越其为主要目标。但客观而言,此时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统战实践仍然局限于部分红色政权占据影响的地区。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逐步抛弃了对其他阶级及政治力量的怀疑、排斥态度,最终使民族统战走出了教条主义的泥潭,并在应对民族危机挑战、高举民族团结旗

26、帜下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抗日战争时期,正确、灵活、及时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打击最危险的敌人,构成了民族统战政策落地执行的基本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民族理论政策的展开得益于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的转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展开进一步加速了民族统战的步伐。当然,这种民族政策激活于统一战线实践情况在延安时期悄然转变。相对稳定的革命环境为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的“专项”探索提供了契机。这一时期的经验总结和实践探索,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进程。1938 年11月2 4日,毛泽东在关于建立大青山游击根据地及党的政策给周士第等的电报中明确指出:“团结蒙汉人民联合抗日,以我们正确的少数民族政策来改变中国

27、过去传统的错误政策,我们做成模范来推动影响国民党”。1939年,党中央在延安设立了民族问题研究室研究民族问题。当然,革命年代空间场域的变动不居、敌我力量的犬牙交错、革命方案的相继调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 11949)(第十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1年版:第48 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 11949)(第十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1年版,第2 34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 11949)(第十五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1年版,第7 90 页。-136

28、 QINGHAI SOCIAL SCIENCES丨民族学研究情报咨询的正误相杂,使得中国共产党民族理结构形式解决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不论政策的探索极为艰难。1940 年,由中共中央懈的探索。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了苗、西北工作委员会拟定,经中央书记处批准的关瑶、壮、布依、彝、藏、羌、回等十多个少数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是党在抗战时期开展民族聚居区。面对千差万别的社会形态和民族民族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明确规定了实习俗,中国工农红军沿途发表有关决议、布告、行民族平等、尊重民族信仰、提高生活水平和宣言、主张,帮助少数民族建立了一批革命政权,改善民族关系的诸多政策。在正确方针的指导如黔东特

29、区、川滇黔革命委员会,甘孜博巴政府,下,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的探索在破除重阿坝的藏族苏维埃政府,茂县、理县、汶川羌重障碍、克服种种艰难的民族统战工作实践中族工农兵苏维埃,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等等。迅速推进。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专门性的工总之,民族统战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作机构、制定了纲领性的指导文件。1937 年7 月,政策探索的重要构成。从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百成立了中共中央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同年8 月,年演进来看,此时的民族理论政策开始从统战实党中央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践中逐渐脱离出来并初步具备了独立样态。需要提出了动员蒙古族、回族及一切少数民族共同注意的是,“战

30、略”的逻辑对应的是“策略”,任抗日的方针。19 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何一种实践指向的政策都有趋向于因时因势因事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明确提出“建而变动不居的趋向,政策空间的过大或过小都不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作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利于目标达成。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制定和实施族问题的一个创造,民族区域自治应运而生。什么样的政策,必须有战略意义的观瞻。此时的作为一种制度实践,党在陕甘宁边区建立了若民族统战虽有策略的面向,但已然具备了战略特干小范围的民族自治地区。质。较之策略的灵活性、变化性,战略更具有全1945年4月2 4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明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特征。抗日战争时期,作

31、确指出:“允许各少数民族有民族自治的权利。”为施政原则的战略与作为施政方法的策略相互配同年10 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关于内蒙工作合、共同作用、相得益彰、渐成体系。中华人民的意见中提出,在内蒙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战略”的民族统战在中建立自治政府。其后,周恩来多次谈及民族自治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渐进演进中的地位更为明显。问题。19 47 年1月10 日,他在评马歇尔离华2022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声明中指出:“政协主张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上强调,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蒋宪则取消少数民族自治权。”同年3月2 3日,要法宝,是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

32、华民他又在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内蒙古自治问题的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指示中进一步强调:“内蒙民族自治政府与中国的关系问题,在大会宣言中应确定内蒙自治政四、作为“基石”的民族自治府非独立政府,它承认内蒙民族自治区仍属中国版图,并愿为中国真正民主联合政府之一部分,作为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它所反对的为蒋介石国民党独裁政府及其所制定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的取消民族自治权利的伪宪与其卖国内战反动的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采取什么样的国家政策。”这一时期,顶层的制度设计与地方的实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 11949)(第二十二册),中央文献

33、出版社2011年版,第16 2 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 11949)(第二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 7 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 11949)(第二十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2 1页。-137-青海社会科学12 0 2 3年第3期践探索双向互动,使得民族自治的推进成效显著。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宣告成立,为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区域性民族自治指明了方向、积累了经验、提供了范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把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34、在实践中,民族区域自治展现出巨大的制度生命力。1951年12 月2 1日,李维汉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第二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的报告大纲中指出:“建立民族自治区的步骤和筹备方式,决定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不可能一律,也不需一律。是否先建立地方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然后建立民族自治区,也要看当地具体情况决定”,“对区域界线,应允许先作临时处理,以免急躁或拖延。对行政地位,原则上可依自治区的地域大小和人口多少决定”。在总结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工作经验的基础上,19 52 年2 月22日,政务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自治机关的组成、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利等重要问题

35、作出明确规定,这是民族区域自治走上法律化、制度化的关键一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自治地方确定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县以下可设民族乡,这使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加符合中国实际。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域自治步人新的阶段。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出台,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步人了一个新时期。其实,从1955年起,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就着手草拟民族区域自治法律,但各种原因所致,始终未能完成。198 0 年,叶剑英提出“要加强民族立法”,使得中断二十多年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律起草工作重新提上议事日程。198 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

36、族区域自治法。以基本法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固定下来,实现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化、政策化、法律化的三位一体。进入2 0 世纪90 年代,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国家局势的变化,使我国民族工作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在加强民族团结的过程中,江泽民强调:“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自党的十五大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道确立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政治制度后,从全局和战略上研究民族问题、创新民族理论、完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便成为民族工作的行动纲领。进入2 1

37、世纪以来,在解决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过程中,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2001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了修订。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对建立和完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把民族工作纳人法制化管理轨道,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人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始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着力推进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在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础上,引导各族群众牢固

38、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最关键的是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最长远的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解决民族问题,既要夯实物质基础,更要注重制度保障和精神力量。总之,形成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并渐进改进、日趋完善的民族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从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百年演进来看,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已然嵌人到国家治理的结构设置与制度安排之中,民族区域自治已然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

39、选编(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年版,第52 7 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年版,第52 7 页。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版,第192 页。-138QINGHAI SOCIAL SCIENCES丨民族学研究五、作为“整体”的民族关系民族关系的正确处理,使中国共产党受到了少数民族的赞誉和拥护,并因之培养了一批少数中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关系是民族的政治、军事干部。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在现实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关系生活中,民族关系与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历史的处理上更加成熟。

40、19 39 年1月,林伯渠在总问题、边疆问题、宗教问题、国际问题等有着千结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时指出:两年来,我们丝万缕、错综复杂的联系。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洗刷了过去大汉族主义的恶劣传统,改善了回、在解决民族关系问题上采取何种立场、选择何种蒙民族与汉人的关系,提高了政府的信仰”。这模式、构建何种制度、坚持何种原则,取决于特一时期,党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具体文本相继定的历史传统、经济条件、政治生态、文化环境出台。1940 年,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拟定,及信仰基础。中国自古便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中央书记处批准的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家,在历史上曾经创制了新疆伯克制、西藏噶伦明确规定:“回族政策的出

41、发点是争取回族成为制、盟旗制度等多种因俗而治的民族关系处理模坚决抗日的力量同时要给回族广大民众以式。但这些传统的制度因其历史和阶级局限而无最低限度的民主权利,并适当的改善他们的生法从根本上解决近代中国的民族关系问题。走中活。”同年7 月,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探索,便是在纲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民族压迫政策,阐释这一背景下展开的。了中国共产党团结蒙古民族抗日的可能条件与根据马克思主义有关民族关系的理论和学基本政策。说,结合中国民族关系的实际,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历史上反动统治者长创立之初便明确提出了民族平等、民族联合等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各民族发展水平差

42、距很大,处理民族关系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这民族之间存在隔阅,有的地方甚至还存在极为严一原则在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的治国实践重的民族对立现象。鉴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复杂情中进一步展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况,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关系处理上更加注重平等政权已然意识到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团结互助。1949年9月2 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1934年1月18 日,党的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目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前的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中明确指出:“由于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禁止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斗争的高涨,党在少数民族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中的工

43、作的不可容忍的薄弱亦清楚地暴露了起新中国成立之后,为有效疏通民族关系、增进民来。党必须加强在蒙古族、回族、苗族、瑶族族团结、扩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基础和政之间的工作。”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沿途积极策影响,党中央反复强调,“各民族即根据平等、宣传“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轻视少数民族的自愿原则开始建立新的友好合作的大家庭”“各大汉族主义等民族政策,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兄弟民族在此大家庭之内,已日益结成了血肉不俗习惯,提出了红军和各族人民是一家等口号。可分离的关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 11949)(第十一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1年版,第48 页

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 11949)(第十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1年版,第7 4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 11949)(第十七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1年版,第2 97 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 1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1年版,第414-415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 11949丫第二十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11年版,第7 6 7 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二册),中

45、央文献出版社1992 年版,第536 页。-139-青海社会科学12 0 2 3年第3期改革开放后,党的民族政策得到恢复和落实。为了根据民族地区的特点实行具体科学的工作指导,自19 8 0 年3月起,中央书记处先后召开了西藏、云南、新疆、内蒙古、青海和海南等六次少数民族地区工作座谈会,强调我国各兄弟民族已经“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198 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明确:“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198 2 年,党的十二大指出:“进一步发展国内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

46、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进入2 1世纪,党中央多次重申“平等、团结、互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的重要论断。随着民族间交往广度、深度的迅速推进以及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2 0 0 5年5月,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了“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的重要研判,并提出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把和谐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构成了此一时期党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重要成果。党中央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完整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

47、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关系的处理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中的作用日益突显。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政策的渐进演进不仅有民族危机的忧患意识、民族团结的接续探索,亦有民族统战的凝聚人心,更有民族制度的保驾护航。作为“整体”的民族关系既决定着民族理论的演进方向及政策过程,也决定着国家治理的制度装置及政治秩序。因此,要始终“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那种把多民族当作包”,把民族问题当作麻烦,把少数民族当作外人,企图通过取消民族身份、忽略民族存在来一劳永逸解决民族问题的想法是行不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

48、6 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今天,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结语民族长成于历史土壤并以此为根基,理论长成于本土实践并以此为源流。民族理论基于民族问题而生,亦是对民族历史的重新编程。作为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民族问题构成了政党执政、国家治理、社会变革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百年演进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依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说,结合中国实际,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过程。其中,作为“问题”的民族危机历史地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驱动形态,作为“旗帜”

49、的民族团结历史地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内生演化的观念形态;作为“战略”的民族统战历史地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有机拓展的实践形态;作为“基石”的民族自治历史地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梯级跃迁的制度形态;作为“整体”的民族关系历史地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渐进演进的治理形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 6 页。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年版,第10 9页。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年版,第17 5页。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民族工作文献选编(二O三一一二OO九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8 6 页。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 0 0 5年版,第2 页。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2 0 15年版,第30 1页。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2 0 15年版,第35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 0 2 0 年版,第141页。-1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