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盛世长安
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目 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编制依据 1
三、砂袋挡土墙具体做法 1
3.1、材料要求 1
3.2、主要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1
3.2.1、工艺流程 1
3.3、构造要求及搭设方法 2
3.4、具体搭设方法 2
四、砂袋砌体计算 3
4.1、自重计算 3
4.2、各方向分力计算 4
五、填充砂计算 4
4.1、自重计算 4
4.2、各方向分力计算 4
六、地泵活荷载及冲击荷载计算 5
6.1、活载计算 5
6.2、冲击荷载计算 5
6.3、疲劳计算 5
七、安全管理工作 6
1
一、工程概况
盛世长安商业广场位于沈阳中街北侧,现场施工场地狭小,可利用施工区域十分有限。为使土方清理快速高效的完成,在商场A2西侧预留马道。现土方清理已经结束,考虑到浇注混凝土时泵管路线的合理布置,需将原马道支护桩外坡道位置回填做为泵车停放位置。为保证基坑护壁稳定性,决定采用砂袋式挡土墙做法。
二、编制依据
序号
名称
编号
1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01
2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3-2002
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
4
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
三、砂袋挡土墙具体做法
3.1、材料要求
(1)50kg编织袋必须达到国标且抗滑移系数不小于0.6。
(2) 填充砂土级配连续最大粒径不大于60mm。
3.2、主要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3.2.1、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地平处理→放线定位→砂袋堆砌→扎安全网
3.3、构造要求及搭设方法
地基处理
根据现场条件目前放坡段的坡度为20°。所以控制地平的摩擦系数对砂袋墙的稳定性非常重要。采用清除基面浮土然后用5mm到30mm的连续级配砂土垫层回填50mm并夯实。确保摩擦系数大于0.6且不发生滚动摩擦。
砂袋的填充
必须确保每个砂袋的填充量不超过允许值。砂石级配符合标准。
砂袋的码放
确保每个砂袋错缝搭接严禁出现水平或竖直通缝。编织袋不能出现卷曲现象,必须平铺。
3.4、具体搭设方法
沿坡道满布在靠近护壁桩一侧放坡,放坡角度为45°,且底边线距离护壁桩不小于4米。用此保证不出现侧滑现象。
四、砂袋砌体计算
4.1、自重计算
现场砂土为砂夹卵石,干、松。根据第四版施工手册确定密度为15kn/m3。
.N=ɤ*V=15*V
N为砂袋砌体重力
V为砌体体积
ɤ为砂夹卵石重度
4.2、各方向分力计算
(1)、重力产生摩擦力计算
目前坡道的坡度为tan=1。根据内力分解垂直于坡道方向的轴心压力位N/1.414,通过轴心力进行摩擦力计算。
摩擦力Ns=NX*n
Ns摩擦力
NX轴心压力
N摩擦系数
(2)、沿坡道放下分力计算
计算方式和轴心力相同Ny= N/1.414即N砂袋水平破分力。
五、填充砂计算
4.1、自重计算
现场砂土为砂夹卵石,干、松。根据第四版施工手册确定密度为15kn/m3。
.N砂=ɤ*V=15*V
N为砂袋砌体重力
V为砌体体积
ɤ为砂夹卵石重度
4.2、各方向分力计算
(1)、重力产生摩擦力计算
目前坡道的坡度为tan=1。根据内力分解垂直于坡道方向的轴心压力位N通过轴心力进行摩擦力计算。
摩擦力Ns=NX*n
Ns摩擦力
NX轴心压力
N摩擦系数
(2)、沿坡道放下分力计算
计算方式和轴心力相同Ny= N/1.414即 N砂水平破分力。
为保证现场不出现滑移现象和挡土墙倒塌现象必须使Ns砂袋+Ns砂>N砂水平破分力+N砂袋水平破分力经计算的砂袋码放长度不得小于6米。摩擦系数不小于0.6。
六、地泵活荷载及冲击荷载计算
6.1、活载计算
地泵的活荷载按照施工频率和此部位的使用率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取活荷载值为3.0kn/m。
6.2、冲击荷载计算
根据对HBT80混凝土地泵的工作效率统计每小时泵送次数为4000次左右。每次冲击力为10kpa。
所以一天按照20小时连续施工
总荷载为h*n*p
=20*10*4000
=800000kap
6.3、疲劳计算
根据每日工作时间的总承载力计算值和现场挡土墙的计算承载能力以及砂土自身卸荷能力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计算得最大施工时间为45个工作日(天气均为晴天如遇雨天需另行计算安全性)。
七、安全管理工作
(1)根据计算为恒载计算组合,不得在此砌体上堆放任何建筑材料等产生活荷载的机械设备等。
(2)同时行人不得超过15人。
(3)堆砌过程中严禁从上往下扔砂袋,施工顺续必须严格按照从下向上的方法一次砌筑。
(4)严禁不带安全帽和醉酒人员行走。
(5)严禁在现场打闹嬉戏
(6)严禁在现场吸烟。
(7)靠近基坑一侧设置高度为1.2m的维护栏杆。
(8)领导要杜绝违章指挥,作业层要杜绝违章操作,加强安全教育,组织全体人员定期学习安全法规。
(9)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10)不等出现水流冲刷现象。
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