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版
版 次
日 期
审 核
改版原因
批 准
****电厂一期2×300MW工程
编号
作 业 指 导 书
330KV输电线路安装
(Q/SEPC技3.4.33-2013)
编写/日期:
单位:山东电力建设第二工程公司 电仪工程处
一、工程概述
I. Project Overview
Maamba-Muzuma 330kV输电线路工程位于赞比亚南方省境内马安巴MCL火电站和木祖玛变电站之间,为330kV单塔双回路输电线路,总长为45.826千米,导线采用2×LGJ-400/50钢芯铝,水平分裂间隔400毫米,全线架设双地线,一根采用JLB40-120铝包钢线,另一根采用24芯OPGW光纤复合架空地线。导线耐张串采用FXBW-330/160复合绝缘子,悬垂串和跳线串使用FXBW-330/120复合绝缘子。
全线设计铁塔109基,其中直线塔88基,耐张塔21基,直线塔采用330SZA1、330SZA2塔,耐张塔采用330SJB、330SJD塔。铁塔总重量约2340t。
项目海拔在500米至1300米范围内,平地地势占65%,山地占35%。
The project's full range of altitudes between 500-1300 m.The full range of terrain the ground accounted for65%,mountain accounted for 35%.
最高气温为35℃,高低气温为10℃,年平均气温为23℃。
The highest temperature is 35℃, the lowest temperature in history is 10℃, and the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is about 23℃.
全线设置18个耐张段(包括两端进出线档)。最大耐张段长度4984m,最小耐张段长度338m(不包括孤立档)。全线档距大于550m的有15档,最大档距884m。除两端进出线档外,全线平均档距422.8m。
主要交叉跨越:跨越铁路2次,6.6kV电力线路1次,88kV电力线路1次。
二、编制依据
1、《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33-2005
2、《架空送电线路导线及避雷线液压施工工艺规程》 SDJ226-1987
3、《超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张力架线施工工艺导则》 SDJJS2-1987
4、《110~500kV架空电力线路工程施工质量及评定规程》DL/T5186-2002
5、《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架空电力线路)DL5009.2-2004
6、《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33号
7、本工程电气施工图
8、本工程电气施工图会审纪要
三、施工准备
序号
名称
规格型号
单位
数量
一
测量仪器
1
经纬仪
J6
台
2
2
水准仪
D2 S3
台
2
3
游标卡尺
0.02mm
把
2
4
钢卷尺
30m
把
2
二
工器具
1
导线线轴架
台
2
2
牵引钢绳
防捻型□24
米
20000
3
牵引绳展放架
副
2
4
导引绳展放架
副
4
5
牵引绳连接器
个
20
6
导线蛇皮套
套
10
7
导线放线滑车
∮600(三轮)
个
140
8
导线接地滑车
组
2
9
压线滑车
个
8
10
导线卡线器
套
50
11
地线卡线器
套
20
12
旋转连接器
SLX-5
只
4
13
旋转连接器
SLX-8
只
10
14
抗弯连接器
DHG-25
只
10
15
压接管保护套
J1000
个
20
16
压接管保护套
J400
个
15
17
液压机
200t
台
1
18
各种钢绳套
条
300
19
地锚
钢制
个
60
20
锚线架
副
18
21
地线放线滑车
副
60
22
手板葫芦
6T
个
50
23
卸扣
5t
个
60
24
卸扣
10t
个
50
三
施工机械
1
张力机
台
2
2
牵引机
台
2
3
机动绞磨
3t
台
4
4
手扶绞磨
3t
台
4
三
劳动力组织
1
电焊工
持证上岗
名
1
2
高空架线工
名
20
3
架子工
持证上岗
名
4
4
起重工
持证上岗
名
4
5
牵张机操作工
名
4
6
辅助工
持证上岗
名
80
四
运输机械
1
越野车
辆
1
2
皮卡车
辆
1
3
拖拉机
辆
2
4
客货车
辆
2
5
载重汽车
辆
1
6
吊车
25T
辆
1
7
随车吊
辆
1
五
通讯联络
1
手持式对讲机
部
40
2
车载式电台
部
1
六
施工电源
1
柴油发电机
台
2
四、主要施工方案
1、引绳及导地线展放
(1)导引绳展放采用人工展放;
(2)牵引绳采用导引绳张力展放;
(3)导地线均采用张力放线;导线采用牵引绳 “一牵2”的展放方式,地线采用地线牵引绳“一牵1”的展放方式。
2、导地线紧线
(1)地线采用一台3T绞磨0-1滑车组,2倍率紧线,滑车采用3T级。
(2)每根子导线由一台3T绞磨,采用I-I滑车组,3倍率紧线,滑车采用8T级。磨绳采用φ15钢丝绳,地锚采用5T级;紧线后,导线用6T手扳葫芦、地线用3T葫芦微调驰度)。
(3)驰度观测 :采用平行四边行法或档端角度法观测,用经纬仪调平子导线;
3、附件安装
(1)直线塔附件安装:地线采用1.5T手扳葫芦和地线提线器或采用6T手扳葫芦和地线卡线器两侧对收的方式安装线夹,导线采用6T手扳葫芦和双线提线器安装线夹。
(2)耐张塔采用高空临锚,平衡挂线,高空压接。
(3)间隔棒采用人工出线安装。
(4)跳线在地面组装好后,用机动绞磨起吊就位后实测比印,高空压接。
4、导地线连接
(1)导线地线的连接采用200T液压机及配套模具液压连接.
5、主要交叉跨越:跨越铁路2次,6.6kV电力线路1次,88kV电力线路1次。
(一)、施工准备
1、导线三轮滑车的悬挂
1.1直线塔滑车悬挂方式:
(1)直线塔单串单滑车悬挂:
WS-16+UL-16+1×三轮滑车,LX-1645联板放线时不挂。
(2)直线塔双串单滑车悬挂:
联板L-3050G+2×UL-16+三轮滑车。
(3)耐张塔滑车的悬挂方式
对于转角度数小于30度的耐张塔悬挂单滑车,滑车通过两根φ24×1.5m的钢丝绳套分别连接在横担前后侧挂线点背靠背角钢上的施工孔上,呈V型布置,连接方式如下:
2×(横担施工孔1+ 10T卸扣+φ24×1.5m的钢丝绳(单股使用)+1× U-10+三轮滑车);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转角度数小于20度的耐张塔滑车悬挂示意图
对于角度数大于30度的耐张塔,每相挂两个滑车,每个滑车通过一根φ24×2.0m的钢丝绳套双股并用,分别连接在横担前侧和后侧施工孔上;连接方式如下:
2×(施工孔1、2+ 2×10T卸扣+φ24×2.0m的钢丝绳套+ U-10+三轮滑车);
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转角度数大于20度的耐张塔滑车悬挂示意图
1.2滑车的悬挂方法
1.2.1直线塔滑车悬挂
直线塔悬垂绝缘子串全部采用复合绝缘子,单滑车悬挂可采用整体吊装的方式。将滑车与绝缘子串在地面组装好后,在横担挂线点附近挂3吨起吊滑车,将φ18棕绳穿过起吊滑车,一端绑扎在放线滑车横梁上,绝缘子用绳索套在起吊绳上,用人工在另一端牵引起吊,当绝缘子到达安装位置时,高空人员将UB-16连接在挂线孔上,然后松牵引端,使绝缘子受力。如下图示。
1.2.2耐张塔单滑车的悬挂
在挂线施工孔处悬挂3T起重滑车,将φ18棕绳起吊滑车,一端绑扎在放线滑车横梁上,一端用人工牵引至挂线点附近时,高空作业人员将悬吊钢丝绳悬挂在施工孔中。
1.2.3耐张塔双滑车的悬挂
耐张塔单滑车的悬挂方法参照单滑车的悬挂。
1.2.4地线和光缆滑车的悬挂
(1)地线全部悬挂单滑车。
(2)直线塔悬挂方式:挂点孔+2×UL-10+放线滑车。
(3)耐张塔地线滑车悬挂方式:用3米长φ15.5钢丝绳套缠绕在地线支架端部成V形+XK-5+地线滑车。
(二)、导地线展放及机具运输
2.1导、地线及机具运输
2.1.1运输前,应对导、地线线盘的长度、重量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2.1.2线盘运输及装卸时均应立放,即线盘轴平行于地面。导线每盘定长为2500m,线盘宽1.9m,高2.6m,每盘重量约3600kg。
2.1.3导线盘装卸采用25T吊车,起吊时应使用与线盘等宽的专用起吊架和两根φ19.5×2.0m钢丝绳分别挂在线盘轴架两侧的起吊孔处起吊。
2.1.4装卸和运输导线时,应轻装轻卸,不得碰撞和损坏轴套、轴辅。线轴的护板应保持完整。导线装卸前必须检查线盘的外包装有无损伤。线盘绑扎应牢固,运输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发现松动时应及进加固。
2.1.5运输前应仔细调查运输路线,对坑洼不平处应及时修整;
2.1.6运输时应由一名技工担任领队,每辆车配一名押车人员,随车携带铁锹、钢钎等工具,以便处理运输途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必要时联系装载机修路。
2.2现场线盘堆放
2.2.1先展放的线盘堆放在靠近线盘架侧。
2.2.2长度相接近的线盘堆放在一起(按组堆放)。
2.2.3线盘堆放处应平整,坚实,线盘底部不得有石块等硬质杂物。
2.2.4线盘装卸时,应确认其放置稳固可靠后方可拆除起吊绳。
2.2.5导线的余线应收卷在线盘上运输保管。
(三)、牵张场的布置及要求
3.1牵张场的布置及注意事项
主牵引机、主张力机布置在线路中心上(在耐张塔前后档时,则为放线区段线路中心线的反向延长线上),其与放线滑车间的水平夹角不宜超过5°(S/L≤0.087),如下图所示。两台张力机应相互错开3~5米,即一前一后,使设备操作手之间能通视并通过手势沟通。
3.2张力机、牵引机对邻塔挂线滑车的仰角不大于15°(H/L≤0.27),见下图所示。
≤15°
H/L≤0.27
3.3小张力机、小牵引机布置在主牵引(张力)机的横线路同一侧,以不影响操作为宜,其对邻塔悬挂点的仰角不大于15°(H/L≤0.27),如下图所示。
3.4导线盘轴架(导线尾车)应交错呈扇形排列布置于主张力机之后15~20m处,应使导线出线方向对准主张力机进口滚轮,其夹角不大于20°。
3.5 25T吊车布置在导线盘架的后方,两侧为导线集放区。
3.6牵张场平面布置如下图所示:
地锚
30m
60m
牵引场平面布置图
80m
张力场平面布置图
3.7牵张机的临锚
1) 主牵引机地锚:用2个15T地锚,分别通过一个6T手扳葫芦和10T卸扣连接。10T地锚规格为□600×1200mm,埋深H=2.5m,锚线绳与水平方向夹角不大于30°。
2) 主张力机地锚:每机分别用2个10t地锚,分别通过一个6T手扳葫芦和10T卸扣连接。地锚埋深H=2.2m,锚线绳与水平方向夹角不大于30°。
3) 小牵机和小张力机地锚:每台分别用2个15t地锚,分别通过一个6T手扳葫芦和10T卸扣连接。15t地锚规格为Φ600×1500mm(以下相同),埋深H=2.5m,锚线绳与水平方向夹角不大于30°。
3.8导线本锚系统
(1)本锚地锚坑应尽量靠近牵张机,与牵张机的距离不宜超过20m。一个地锚连接锚线架锚固2根导地线。
(2)导线本锚采用8t地锚,锚线架与地锚用10T卸扣连接。卡线器与锚线架间采用Φ19.5×10m钢丝绳连接。
(3)地线本锚采用5t地锚, 5T卸扣连接。地锚与卡线器间采用Φ15.5×6m钢丝绳连接。
3.9过轮临锚系统
(1)过轮临锚的地锚坑按拉线对地夹角不大于20°(H/L=0.37)布置。导线每根子导线设置1套,地线设置一套。
(2)导线过轮临锚采用8t地锚,锚线架与地锚用10T卸扣连接。卡线器与地锚间采用Φ15.5钢丝绳和6T手扳葫芦进行连接。
(3)地线过轮临锚采用5t地锚,通过一个3T手扳葫芦,5T卸扣连接。手扳葫芦与卡线器间采用Φ15.5钢丝绳连接。
3.10反向拉线系统
(1)反向拉线的地锚坑按拉线对地夹角不大于45°(H/L=1.0)布置。导线每相布置2套,地线每相一套。拉线的锚线位置以不影响下一放线段导线放线为准。
(2)导线每根反向拉线采用8t地锚,通过Φ15.5钢丝绳、3T手扳葫芦和5T卸扣连接在导线挂线点处施工孔上;
(3)地线反向拉线采用5t地锚,通过Φ13钢丝绳、3T手扳葫芦和5T卸扣连接。
3.11反向临锚系统
(1)导线反向临锚每相打一根,每根平衡一相导线张力的1/4,即每根平衡一根导线紧线张力,即3T;反向拉线采用一个5t地锚,通过Φ15钢丝绳、3T手扳葫芦和5T卸扣连接在导线悬垂线夹上;
(2)地线反向临锚采用5t地锚,通过Φ13钢丝绳、3T手扳葫芦和5T卸扣连接。
(四) 导引绳及牵引绳
4. 1导引绳、牵引绳使用参数。
名称
直径(mm)
计算截面积(mm2)
破断力(kN)
单位重量(kg/m)
导引绳
□16
85.39
158
0.803
牵引绳
□24
201.75
365
1.786
4.2展放导引绳
4.2.1本标段工程导引绳采用人工展放。
4.2.2导引绳每根长800~1000m,分别收卷在专用盘筒上,根据放线区段长度,选择导引绳的布放线档,导引绳的布线长度按放线段全长的1.3倍配置。
4.2.3导引绳展放一般由牵引场向张力场方向连续展放,以避免中间连接处出现过多余线。
4.2.4导引绳过滑车及跨越架时须采用棕绳或尼龙绳引渡,通过带电跨越架时必须使用尼龙绳引渡。
4.2.5导引绳展放应由专人负责,保持展放区段的通讯畅通。展放时跨越架处和行人通道处均应设专人监护并配置应急处理的工器具。
4.2.6抗弯连接器的圆弧侧应朝向牵引场。
4.2.7一个放线区段的导引绳展放完后,如不能立即进行下一道工序,或虽只展放了一部分但放线段有重要跨越或影响交通时,应及时将导引绳升空至对地或对跨越物满足安全距离要求后进行临锚。临锚后引绳对地的安全距离不应小于5.0m,对跨越架的安全距离不应小于2.0m。
4.3展放牵引绳
4.3.1牵引绳采用张力展放方式。
4.3.2现场布置和工具连接
4.3.2.1在张力场,将导引绳卷入小牵引机轮槽,缠满轮槽后,引入尾部收线架绳盘上(导引绳进入小牵引机轮槽时,进口在内侧,绕向由内向外,上进上出)。
4.3.2.2在牵引场,待放牵引绳盘置于牵引绳卷车或牵引绳轴架车上,拉出绳头在小张机上顺槽缠满后,引出牵引绳与导引绳相连(牵引绳进入小张机轮槽时,上进上出,出口在内侧)。
4.3.2.3牵引绳出口和导引绳进口处需安装好钢接地滑车。
4.4展放牵引绳操作要求
4.4.1小牵引机、小张力机在启动前,操作人员按“牵张机操作规程”进行常规检查和试运转。
4.4.2现场指挥清点各监护点人员的到位情况,并通知沿线各监视点检查跨越架、导引绳间的连接、导引绳在放线滑车中的位置、放线设置的接地情况、场地布置及机械锚固情况等;
4.4.3现场指挥在确认放线区段内无问题后通知小张机开机溜放,小牵引机开机牵引。
4.4.4张力展放时,小张机和小牵引机按选定的出口张力及牵引力整定,在调整张力时,应保证引绳对地距离不小于5.0m、对跨越架顶不小于2.0m,并使钢绳卷车尾部张力控制在1~2kN。
4.4.5牵放过程中,导引绳余线处应设专人监护,待余线全部抽完、导引绳全部升空后,应暂停牵引,通知上扬塔位处的监护人员安装压线滑车。
4.4.6牵张场换盘操作;当牵引绳的绳盘(牵引场)上只剩4~5圈时,应及时通知小牵停牵,小张停机,然后在小张力机与钢丝绳卷车间进行锚线,倒出牵引绳盘上的剩余线绳,绳头与换上满盘的绳头用180kN抗弯连接器连接,用人力倒卷收回余线再拆除锚线,完成一次牵引绳换盘。
4.4.7当牵引绳展放到至小牵机约5m时,应停止牵引,在牵张场分别采用引绳卡线器通过导线本锚钢绳将牵引绳锚固,牵张机倒车,使接头不受力后,在牵引机侧拆除导引绳与牵引绳间的旋转连接器,至此,一相牵引绳全部展放完成。
(五)、展放导线
为提高工效,在一个放线区段内,导线牵引和另一相牵引绳牵引宜同时进行,见下图所示。
小张力机
□24牵引绳
小牵引机
□16导引绳
张力场
牵引场
□24牵引绳
主张力机
主牵引机
导线
5.1张力放线准备及要求
5.1.1主张力机、主牵引机操作前按规定项目进行常规检查和开机,在空载情况下检查各部运转、操作传动系统和刹车可靠性情况。
5.1.2分别在牵引机进口和主张力机出口牵引绳和导线上装设接地滑车。
5.1.3调整线盘和线盘轴架车升降至适当高度,保持线轴处于水平位置;用25T吊车按布线计划将第一组2盘导线吊装在线盘轴架车上,使导线头从线盘上方引出,
5.1.4导线在张力机轮上的缠绕方向:为防止导线通过主张力机鼓轮后发生松股,导线进入主张力机鼓轮的盘绕方向应与其外层线股捻回方向相同。即当导线最外层是右捻时,站在线轴架处面向张力机,导线应由导线轮的左边最外一槽进线,由右边出线。
5.1.5导线进入张力机鼓轮的方法:在主张力机鼓轮上预先用Ф16×40m尼龙绳按绕向规定缠好,尼龙绳尾端与导线用单头网套连接,开动主张力机并由人力牵引尼龙绳另一端,将导线带动穿入主张力机鼓轮后引出,直至与临锚的牵引绳能连接时为止。
5.1.6导线与走板的连接:采用单头网套连接器连接,为防止重锤过滑车时伤及导线,在走板与导线连接器间连接一根φ16×2m的防捻钢丝绳套,两头各连接一个5T旋转连接器,为防止网套连接器受损,导线端部应割成坡口状;导线插入必须到位,插足收紧后在网套尾部用14号铁丝绑扎2道,每道20圈,两道间距150mm左右;铁丝绑扎处用黑胶布缠绕。其连接示意图如下:
5.1.7在张力场开动主张力机,倒牵导线至牵引绳临锚松弛时停止,线盘轴架车施加刹车保持1~2kN尾部张力后,拆除牵引绳临锚。
5.1.8牵引绳按绕向规定缠满牵引机鼓轮后引入牵引绳卷筒。
5.1.9主牵引机慢速牵引使牵引绳收紧至牵引绳临锚松弛后停止,拆除临锚。
5.1.10按整定主张力机出口张力和主牵引机牵引力。
5.2安装压线滑车
展放导线时,应对牵引绳有上扬的塔位及时安装压线滑车,压线滑车通过φ15钢丝绳和6T手扳葫芦固定在铁塔塔脚处的施工孔上,以压住引绳不使其离开放线滑车轮槽为目的;牵引绳压线滑车在走板临近时拆除;
锚在塔脚处的施工孔上
牵引方向
压线滑车悬挂示意图
5.3导线展放操作要求
5.3.1主牵张机操作人员在得到现场指挥正式通知后,先运转主张力机预调张力后,通知主牵引机开始牵引。初始牵引时,应缓慢牵引,避免引绳冲击过大。
5.3.2主牵张机操作人员必须精力集中、坚守岗位,在接到沿线监护人员报警信号或现场指挥停车信号时,主牵引机操作人员必须立即停机,并通知张力现场指挥。任何情况下,张力场必须按现场指挥的指令操作。特别要注意的是,当牵引速度突然减慢或停牵时,在未得到指令前,主张力机均不得使用刹车作紧急制动。
5.3.3牵引速度控制
5.3.3.1放线牵引初始速度应慢,待走板通过第一基放线滑车后,将子线调平,达到选定张力后按正常速度牵引,正常牵引速度为60~80米/分。
5.3.3.2导线换盘操作、压接临锚操作和牵引绳连接头通过牵引机鼓轮操作时,均应放慢牵引速度。
5.4导线调平
5.4.1第一次调整:在导线开始牵引后,逐渐调整各子导线张力基本一致。
5.4.2第二次调整:在走板通过第一基放线滑车后,调整张力至规定整定值,子导线调平。
5.4.3后续调整:展放过程中根据子导线弧垂情况或在走板过转角塔滑车时适当进行调整。
5.5牵引绳换盘的操作
抗弯连接器通过主牵引机鼓轮时,牵引速度应放慢。当连接器通过鼓轮并在牵引绳绳盘上缠绕6圈后,牵引机停机,在锚住牵引绳尾线后,绳盘倒出连接器并拆除,然后换上空盘,牵引绳尾线用人力收卷在绳盘上后拆除尾线锚线。至此,完成一次牵引绳换盘操作。
5.6更换导线线盘和压接临锚操作
5.6.1当线盘上导线剩余20圈时,放慢牵引速度,并通知牵引机准备停车,当线盘只剩下6~8圈时,停止牵引,主张力机制动。在张力轮后线盘轴架处用5t地锚(埋深1.2m)、φ20尼龙绳和导线卡线器锚住导线尾线,然后倒出剩余线圈,用吊车换上满盘,引出满盘线头与前盘尾线用双头网套连接器连接,为防止网套连接器在通过张力机滚筒时磨伤旁边的导线,需在网套连接器外用麻布包裹一层。利用线盘轴架上的液压系统回盘导线到线盘上,在线盘轴架上施加规定尾部张力后拆除尾线锚绳。
5.6.2主牵引机慢速牵引,使双头网套连接器通过主张力机轮,至此完成一次换导线盘操作。双头网套连接器通过主张力机轮时应注意防止磨伤相邻的导线。
5.6.3当双头网套连接器通过主张力机轮并距离本锚4~6m时,停止牵引,主张力机制动;将子导线分别临锚在本锚上,安装好护线胶管后主张力机缓慢松出导线,使临锚钢绞线受力。为便与压接操作,还应将导线放出2~3m后再停张力机,进行导线连接压接操作。
5.6.3.1液压压接采用200t级专用液压机进行施工。
A 施工准备
1、检查接续管、耐张线夹型号规格与导线适配,数量满足施工需要。
2、检查压接机具、压接模具,确保模具规格与金具适配。
3、制作直线接续管和耐张线夹连接试件,送试验室作拉力检验。经检验符合要求后,才能在施工中应用液压压接工艺。(施工中应用的液压压接的直线接续管和耐张线夹出厂前应进行拉力试验并合格,并且提供合格的拉力试验报告)
B 割线
采用手工钢锯进行导线切割。操作时严格控制尺寸准确,切割铝股时,不得伤及钢芯。
C 清洗
1、对使用的接续管及耐张线夹,用汽油清洗管内壁油垢,并清除影响穿管的锌疤与焊渣。短期不使用时,清洗后将管口临时封堵,并以清洁的包装袋封装。
2、导线的液压部分穿管前用汽油清洗表面,清洗长度不短于铝管预先套入部位。对另一端不短于半管长的1.5倍。
3、对铝股进入铝管部分,涂专用电力脂及清除铝股氧化膜;
4、对外层铝股用汽油清洗并干燥后,用专用电力脂进行擦刷,使液压后能与铝管接触的铝股表面全部刷到。
D 穿管
1、导线钢芯搭接式接续管穿管:
1)剥铝股见图中(a)所示:自导线端头O向内量L1+10mm处绑线P扎牢一道(事先量出钢管长度L1);自O点(钢芯端头)向内量ON=L1+15mm处画一割铝股印记N,松开原导线端头的绑扎点P,然后用钢锯在印记N处切断外层及内层铝股,在切割内层铝股时,只割到每股直径的3/4处,然后将铝股逐股掰断。
2)套铝管:将铝管自钢芯铝绞线一端先套入。
3)穿钢管见图中(b)所示:使钢芯呈散股扁圆形,一端先穿入钢管,置于钢管内的一侧,另一端钢芯也呈散股扁圆状,自钢管另一端与穿入的钢芯相对搭接穿入(不是插接)。直穿至两端钢芯在钢管对面各露出5mm为止。
4、穿铝管见图中(c)所示:当钢管压好后,找出钢管压后的中点O1,自O1向两端铝线上各量铝管全长之半L/2(L为铝管实际长度),在该处画印记A。涂刷专用电力脂,并清除氧化膜。在铝线两端量尺画印,将铝管顺铝线绞制方向,向一侧旋转推入,直至两端管口与铝线上两端定位印记A重合为止。
2、导线耐张线夹穿管:
1)剥铝股见图中(a)所示:铝股割线长度ON=L2+ΔL。
2)套铝管:将铝管自钢芯铝绞线一端先套入。
3)穿钢锚见图中(b)所示:将已剥露的钢芯自钢锚口穿入钢锚。穿时顺钢芯绞制方向旋转推入,保持原节距,直至钢芯端头触到钢锚底部,管口与铝股预留△L长度相等为止。
4)穿铝管:采用图(c)所示铝管时,在钢锚压好后,自钢锚最后凹槽边向钢锚U型环端量20mm画一定位印记A。涂刷专用电力脂,并清除氧化膜。自A点向铝线侧量铝管全长L处画一印记C,然后将铝管顺铝股绞制方向旋转推向钢锚侧,直至铝管底与钢锚印记A重合为止。
5)穿铝管:采用图中(d)所示铝管时,先在铝管上自管口量Ly+f,在管上画好起压印记N。涂刷专用电力脂,并清除氧化膜。在铝线上自端头向内量Ly+f画一定位印记C,然后将铝管顺铝股绞制方向旋转推向钢锚侧,直至铝管管口露出定位印记C为止。
E 液压操作
1、导线接续管钢管的液压部位及操作:
p
N
N
p
3
4
1
2
3
2
1
1-钢芯;2-钢管;3-铝线;4-铝管;
O
2、导线接续管铝管的液压部位及操作顺序:。首先检查铝管两端管口与定位印记A是否重合。第一模压模中心压在铝管中心,然后分别向管口端部施压,一侧压至管口后再压另一侧。
1-钢芯;2-钢管;3-铝线;4-铝管
3、导线耐张线夹的液压操作:
(a)钢锚液压部位及操作顺序;(b)铝管的液压部位及操作顺序;(c)铝管的液压部位及操作顺序
1-钢芯;2-钢管;3-铝线;4-铝管
1)钢锚液压部位及操作顺序见图中(a)所示:自凹槽前侧开始向管口端连续施压。
2)铝管的液压部位及操作顺序见图中(b)所示:首先检查右侧管口与钢锚上定位印记A是否重合;第一模自铝管上有起压印记N处开始,连续向导线侧管口施压。然后钢锚凹槽处反向施压,此处的长度对两个凹槽的钢锚最小为60mm,对三个凹槽的钢锚最小为62mm。在压铝管时,如引流板卡液压机油缸,不能按以上要求就位时,可将引流板转向上方施压。
3)铝管的液压部位及操作顺序见图中(c)所示:自铝线端头处向管口施压,然后再返回在钢锚凹槽处施压。
F 检测
液压完成后,用游标卡尺量取各部位尺寸,与规范要求尺寸比对,确认合格后打上操作者钢印代码。
5.6.4压接完成后,操作者应在压接管端部打上钢印。在接续管外部安装保护钢管,保护钢管用12#铁丝麻股,将其尾部打平,并用黑胶布包裹。主张力机倒卷回收导线,使压接临锚线松弛后拆除,主张力机回复到展放状态。
5.7转角塔放线滑车的预倾斜
5.7.1转角塔放线滑车向转角内侧打一组“内角”拉线,使放线滑车预倾斜,倾斜角度按确定。
5.7.2转角塔放线滑车倾斜控制拉线的布置和工具组合见下图所示。
5.8走板过转角塔放线滑车时应采取的措施
走板过转角塔放线滑车时除放慢展放速度外,尚应调整子导线的张力,使走板倾斜与滑车趋势于一致。调整时应缓慢调整,防止调整过猛或张力差太大造成走板翻转。一般情况下,在距转角塔50m以外开始调整,使走板接近滑车时的倾斜符合要求,待走板通过滑车后再逐渐调整张力,使子导线恢复水平状态。
耐张塔放线滑车预倾斜示意图
5.9沿线监护
5.9.1导地线展放过程中,下列地点应设放线监护人员:
1.重要跨越架处设两人监护;
2.一般跨越处设一人监护;
3.转角塔处设两人监护,负责本塔及两侧线档的监护及放线滑车预倾斜操作等;
4.直线塔处设一人监护,负责本塔及两侧线档的监护;
5.放线控制档设两人监护,负责监视导地线对地、对跨越物的安全距离;
5.9.2监护人员的工作内容
1监视放线滑车的运转是否正常、绳索有无跳槽现象。
2监视并报告走板及导线连接头通过滑车情况。
3监视走板及子导线在档内状况,走板有无翻转、子导线有无混绞等情况。
5.9.3其他常规监护内容如下
1.监护放线段内一般跨越处的安全情况。
2.监护跨越架的稳固情况及导引绳、牵引绳、导线是否有钩刮、卡住跨越架的情况。
3.放紧线后检查并报告导地线直线连接管的位置。
5.10放线过程中的通讯联络
5.10.1通讯联络采用电台和对讲机,放线段长度超过8km时还需在放线段中间设中转电台。
5.10.2放线监护人员必须认真负责、坚守岗位,保持联系畅通。沿线监护人员应了解通讯设备性能,掌握其使用方法,在当天去现场前应对设备试机,预先设好频道,当天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对通讯设备充电,保证第二天放线过程中通讯设备电量充足。
5.10.3对于重要跨越处和转角塔位,每处应至少配备两部对讲机。
5.11导线地面临锚
5.11.1当一相导线放完之后,应在牵张场两端分别安装线端临锚。临锚前,现场指挥必须查询放线段各档对跨越物距离、校对接续管位置。
5.11.2如牵场或张场位于两基直线塔中间时,应考虑导线升空方便,锚线时的尾线长度不宜留得太多。
5.11.3牵场或张场位于耐张塔位处时的锚线,应综合考虑导线耐张串长度及严格计算锚线张力及与紧线张力间的线长差,不应使导线挂线后的余线过多造成导线浪费。
5.12临锚张力控制
5.12.1锚线后导线水平张力应不超过15.7kN,地线水平张力不超过9.3kN,临锚张力不应超过导线破断力的16%。
5.12.2为避免风力作用导线发生“鞭击”而损坏导线,子导线的弛度须相互错开500~800mm为宜,并按面向大号从右至左、由高到低进行临锚,
5.12.3正常情况放线临锚不宜超过5天。
5.13展放地线
5.13.1地线的展放可参照导线展放施工。
5.13.2地线与引绳的连接。为保证引绳的扭力完全释放,在地线与引绳间连接一根φ15×2m的钢丝绳套,钢丝绳套两端各连接一个5T旋转连接器。地线与旋转连接器通过地线网套连接器连接,如下图所示。
地线与引绳连接示意图
5.13.3地线直线管保护套用导线用保护套,保护套在所需通过的最后一基放线滑车时应及时拆除。
(六)、紧线工艺
6.1张力放线结束后应尽快紧线。宜以张力放线施工段作紧线段,以牵张场相邻的直线塔或耐张塔作紧线操作塔。为了节约导线,紧线施工不宜选择中间耐张塔作紧线操作塔。
6.2紧线段跨多个耐张段时,应对各耐张段分别紧线,一般先紧与紧线操作塔最远的耐张段,再紧次远的耐张段,依此类推。
6.3紧线顺序
紧线采用两套紧线设备同时进行.
6.4紧线前应完成如下准备工作:
6.4.1检查各子导线在放线滑车中的位置,消除跳槽现象;
6.4.2检查子导线是否相互绞劲;
6.4.3检查接续管位置是否符合布线要求;
6.4.4对损伤处的导线应按要求处理完毕;
6.4.5现场核对弧垂观测档位置,复测观测档档距,设立观测标志;
6.5子导线收紧次序应综合考虑如下因素:
6.5.1应对称收紧,尽可能先收紧位于放线滑车最外边的两根子导线,使滑车保持平衡,避免滑车倾斜导致导线滚槽;
6.5.2宜先收紧弧垂较小的子导线;
6.5.3宜先收紧在线档中间搭在其他子导线之上的子导线;
6.5.4考虑风向的作用,尽量避免在紧线过程中子导线因风吹造成相互驮线而绞劲;
6.6紧线布置如下图所示,
直线塔位紧线操作示意图
6.7导线弛度的观测与调整
6.7.1观测档的选择及驰度见本标段工程《导地线及光缆架线驰度表》;
6.7.2紧线时观测档的选择数量可根据现场条件适当增加。
6.7.3弛度观测前应复核观测档塔号、档距、高差,当与《导地线及光缆架线驰度表》不符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
6.7.4弧垂调整程序和方法
1) 以各观测档和紧线场温度的平均值为观测温度;
2) 收紧导地线,调整距紧线场最远的观测档的弧垂,使其合格或略小于要求弧垂;放松导线,调整距紧线场次远的观测档的弧垂,使其合格或略大于要求弧垂;再收紧,使较近的观测档合格,依此类推,直至全部观测档调整完毕;
3)同一观测档同相子导线应同为收紧调整或同为放松调整,否则可能造成非观测档子导线弧垂不平;
4)紧线时先紧一根达到规定弛度后再用经纬仪统一调平,并利用经纬仪检查2-3档非观测档的子导线弧垂情况;
5)当弧垂调整发生困难,各观测档弧垂不能统一时,应检查观测数据;发生紊乱时,应放松导线,暂停一段时间后重新调整。
6)弛度观测时应注意按要求控制弛度不允许有正误差的线档。
7)驰度微调:同相二根子导线弛度紧到符合要求,安装好导线本锚后,可开始细调弛度。细调时,以同相中的一根子导线为标准驰度。调线的方向为由后向前,即由紧线的远方至近方,当档距较小时应视具体情况多档细调,当档距较大时应逐档细调。
8)耐张塔紧线作业
a在耐张塔紧线时,其另一侧应打好反向临时拉线;为避免反向拉线影响紧线操作,紧线顺序宜为先紧内角侧,紧好后拆除内角侧反向拉线后再紧外角侧。
b耐张绝缘子串组装及吊装。
c紧线系统布置。紧线系统采用动滑轮组按2倍率紧线布置;磨绳采用φ15.5钢丝绳,绞磨采用3T级。在导线适当位置安装好导线卡线器,卡线器套环中连接一5T卸扣和8T滑车,将磨绳的一端穿过5T滑车连接到绝缘子串前的调整板上,分别在横担挂线点处、塔身与横担连接处及塔腿主材处设置转向滑车,转向滑车采用5T级,绞磨布置在与底滑车相对方向的塔腿主材上。磨绳分别穿过双轮滑车和单轮滑车后通过转向滑车连接至绞磨,如下图所示。转向滑车通过φ15钢丝绳套及5T卸扣连接在铁塔主材上。
d启动绞磨,在导线线端临锚不受力后停止牵引,拆除线端临锚后再继续收紧导线,同步观测弛度,当弛度达到或接近要求后,用手扳葫芦将导线锚固。回松绞磨,将紧线系统移至下一子导线上。
e按相同方式完成其它三根子导线紧线及高空锚线。
f用手扳葫芦微调弛度达到设计要求后高空断线,压接。
耐张塔紧线、挂线示意图
6.7.5 划印
1)张力架线的划印在弛度观测完成、导线调平后进行。划印须使用划印笔,并注意不得损伤导线。
2)直线塔划印示意图如右图所示。
3) 划印时,应使用垂球吊线划印,划完一根导线后,使直角三角板的一直角边平行已划印的导线,另一直角边靠近印记,划出其他三根导线的印记。划印的准确程度是决定安装附件后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划印时要准确、仔细。
直线塔划印示意图
ⅳ 跨耐张段紧线时,应按耐张段分别紧线、划印,同一耐张段全部划印完成后方可进行附件安装。
6.7.6过轮临锚和反向临锚
1) 在前后两放线段连接处升空前,为了保证导线升空后不影响上一放线段已紧好的导线,需在操作端的直线塔上设置过轮临锚,在导线升空后,下一放线段紧线时,为平衡两档间的张力差,需在已紧好的放线段与过轮临锚相邻铁塔上设置反向临锚,如下图所示。
直线塔划印示意图
2)第一个紧线段完成紧线,操作塔不应进行附件安装且相邻档不安装间隔棒,以便在操作塔上进行过轮临锚;
导线过轮临锚打法示意图见图。过轮临锚与本线临锚的锚线工具应相互独立。
1—直角挂板;2—锚线钢绳;3—卡线器;4—导线
过轮临锚打法示意图
6.7.7过轮临锚的操作步骤如下:
(1)在操作塔距放线滑车1.5~2米处的导线上安装导线卡线器,同时紧靠卡线器的后侧套上开口胶管,与卡线器相邻的子导线上也安装开口胶管;
(2)在放线滑车横梁上安装4只Z-12直角挂板,挂板位置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