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十二届福州市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建筑技术专业
建筑工程测量项目竞赛规程
一、竞赛内容
1、四等水准测量
2、三级导线测量
二、参赛资格
参赛选手须为全日制中职学校的在籍学生。
三、组队方式
比赛为团体项目,每校2队,每队4人。
四、竞赛场地和仪器设备说明
1、四等水准测量比赛场地,由赛项执委会提供硬质比赛场地、测量仪器、配套脚架及一对2m木质双面水准尺(红面分别为4787、4687)、2个尺垫、记录表格、记录板,指定水准线路。其中测量仪器使用自动安平水准仪(苏州一光仪器有限公司 DSZ1水准仪)也可自带其他同类型自动安平水准仪。
2、三级导线测量由赛项执委会提供硬质比赛场地、测量仪器及附件(一台全站仪主机,两套带基座单棱镜组,三副三脚架)、记录表格、记录板。其中测量仪器使用全站仪(苏州一光仪器有限公司 RTS-902G全站仪),也可自带其他同类型全站仪。
五、竞赛时长及主要技术参数
见《第十二届福州市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工程测量技术规范》
六、注意事项
1、每个参赛队4名选手必须分别独立完成规定的四等水准测量和三级导线测量内容并现场进行平差计算,观测和计算数据必须直接填在规定的表格内(表格见附件)。表格填写好后应及时交给裁判员,不能带离比赛场地,否则成绩无效。
2、各队参赛顺序提前抽签决定。
3、参赛选手必须按照赛会规定的参赛时间提前参加检录,统一进入比赛场地。
4、参赛选手须着装整齐,带齐三证(身份证、学生证、参赛证),并配带参赛胸卡。缺一者不准参加比赛。
5、比赛需连续进行,比赛一旦计时开始不能无故终止比赛。如果在比赛期间测量仪器发生非人为故障,致使比赛不能继续进行,需经裁判长确认并批准,比赛可重新开始。
6、参赛队不得将原始数据先用计算器或草稿纸记录然后再转抄到比赛表格中,否则取消该项成绩。观测数据必须原始真实,严禁弄虚作假,否则取消参赛资格。
7、选手文明参赛,不允许妨碍或阻挡其他队的观测。
8、参赛队应规范作业,注意测量安全及仪器保护,全站仪迁站时仪器必须关机装箱,带觇牌的棱镜可不装箱,但不得从觇牌上卸下。
9、比赛过程中现场裁判监督仪器使用、观测、记录、计算以及选手配合过程中的规范性,防止出现人员、仪器安全事故,经提醒恶意不改者,现场裁判有权终止比赛。
七、评分标准及名次排列
1、各参赛队按理四等水准测量占40%、三级导线测量占60%的比例计算总成绩。总成绩取位至小数点后1位。总分相同则三级导线测量成绩高的名次排前。
2、四等水准测量计分办法:
仪器操作20分、记录计算20分、测量成果精度50分、测量用时10分。
3、三级导线测量计分办法:
仪器操作20分、记录计算20分、测量精度50分、测量用时10分。
八、奖项设置
按照本次大赛统一规定设置。
第十二届福州市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大赛
工程测量技术规范
本次竞赛以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为依据,结合建筑行业职业技能要求,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8年5月1日批准施行的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制定本技术文件。
一、四等水准测量
1、水准路线形式
一个已知点和三个未知点组成的闭合水准路线(见图1),
图1 闭合水准路线示意图
意图
1A
4A
3A
2A
2、竞赛内容
参赛队在规定时间内按四等精度要求独立完成指定路线的水准测量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
3、竞赛规则
(1)各参赛队按比赛报名表中的顺序将选手分别编号为1、2、3、4号(比赛过程中不得变更),按规则要求独立完成指定闭合水准路线的测量任务。
(2)水准路线的起始点及待定点由赛项执委会事先确定,赛前抽签确定各参赛队所观测的路线。
(3)每位选手完成一个测段(即两个固定点之间的路线)的观测和记录计算,具体方案如下:
1测段(已知点1A到2A号未知点)由本队1号选手独立进行仪器安置、观测,2号选手进行记录、计算,3、4号选手负责水准尺安置;
2测段(2A号未知点到3A号未知点)由本队2号选手独立进行仪器安置、观测,3号选手进行记录、计算,1、4号选手负责水准尺安置;
3测段(3A号未知点到4A号未知点)由本队3号选手独立进行仪器安置、观测,4号选手进行记录、计算,1、2号选手负责水准尺安置;
4测段(4A号未知点到已知点1A)由本组4号选手独立进行仪器安置、观测,1号选手进行记录、计算,2、3号选手负责水准尺安置。
(4)数据记录必须用赛项执委会盖章的记录手簿(见附件表1),由负责记录的选手用签字笔当场准确无误地填写到相应栏内,并及时计算和填写表中其它数据,要求记录规范完整、符合记录规定、计算准确;观测数据不得改动厘米和毫米,分米、米以上数据不得连环涂改,如有违反均需扣分;观测数据必须原始真实,严禁弄虚作假,否则取消参赛资格。
(5)各参赛队由3号和4号参赛选手分别独立进行四等水准测量成果计算。计算所用的水准测量成果计算表由赛项执委会提供(见附件表2),计算表的辅助计算栏中必须填入水准线路闭合差。
(6)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总的规定时间为40分钟,超出规定时间10分钟将终止比赛,整个水准测量比赛成绩按零分计。
(7)仪器操作应符合要求,迁站时仪器搬动必须正确,仪器在迁站过程中不必装箱和带箱,仪器箱关闭放在起始测站旁。
(8)观测采用所有测站连续计时的方法,即观测时间为裁判宣布比赛开始(选手拿到题目)到选手上缴观测成果、并将仪器装箱放回原处后结束。除复印原始记录表的时间外比赛需连续进行,比赛一旦计时开始不能无故终止比赛。选手在比赛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赛场,如有特殊情况,需经裁判员报裁判长同意后作特殊处理。比赛过程中,选手若休息、饮水或上洗手间,一律计算在操作比赛时间内。如果选手提前结束比赛,应举手向裁判员示意。比赛终止时间由裁判员记录在案,选手提前结束比赛后不得再进行任何操作和计算,经裁判同意可提前离开赛场。
(9)观测结束后,仪器装箱收回到出发处,记录表格交给裁判员,裁判员暂停计时,工作人员带领选手到指定地点等待进行内业计算。裁判员将原始记录数据交工作人员复印2份后交给3号、4号参赛选手,继续计时。3号和4号参赛选手现场分别独立进行水准测量内业计算,高差闭合差分配采用与路线长度成比例的近似平差原则,计算所用计算器由执委会提供或自备,但不得带程序计算功能。
(10)3号、4号选手内业计算完成后交1号选手核对,如计算结果一致并符合技术要求,上缴成果计算表和本队外业观测记录表后可结束比赛。如不对应查明原因,在规定时间内可重算或重测直到计算结果一致并符合技术要求。重新观测结束记录数据复印和计时参照上条规定执行,重算或重测的时间一律计算在比赛时间内。
(11)参赛选手应规范作业,注意测量安全及仪器保护,不允许妨碍或阻挡其他选手的观测,经劝告无效者取消比赛资格。迁站时不允许出现不顾安全的狂跑现象,必须沿水泥或沥青路面前进,不允许穿越草地。
(12)参赛选手应严格遵守赛场纪律,操作技能竞赛除携带比赛必备的用具(如笔、尺、普通计算器等)外,不得带入任何技术资料和工具书。所有通讯工具、摄像工具一律不得带入比赛现场。
(13)如果在比赛期间测量仪器发生非人为故障,致使比赛不能继续进行,需经裁判长确认并批准,比赛可暂停计时,待测量仪器修复或更换仪器后,比赛恢复计时或重新开始。
(14)记录和计算表格,不得带离比赛场地,否则成绩无效。
(15)比赛过程中现场裁判监督仪器使用、观测、记录、计算的规范性,防止出现人员、仪器安全事故,经提醒恶意不改者,现场裁判有权取消其比赛成绩。
4、主要技术要求
(1)根据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四等水准测量基本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
水准测量基本技术要求
项目
等级
视线长度(m)
前后视的距离较差(m)
前后视的距离较差累积(m)
黑红面读数较差(mm)
黑红面所测高差较差(mm)
环线
闭合差(mm)
视线高度
四等
≤100
≤5.0
≤10.0
≤3.0
≤5.0
≤
三丝能读数
注:L为水准路线长度,以km计。
(2)观测时前、后视距离必须读取上、下丝读数计算,上、下丝读数应记录在手簿中。
(3)观测顺序按“后-后-前-前”进行,在没有换站时,后视尺不得移动。
(4)各参赛队所测水准点高程误差不得超过10mm。
(5)记录字迹工整、清晰,不得任意修改,记录者必须回报读数。
(6)水准测量各测段设站数不限,但每测段测站数必须为偶数。
(7)高差的计算采用“奇进偶舍”的原则;记录、计算时的占位“0”及“±”必须填写。
5、评分标准
四等水准测量总分值100分,其中仪器操作20分,记录计算20分, 成果精度50分,测量时间10分。
二、三级导线测量
1、导线形式
一个已知点及已知方向和三个未知点组成的闭合导线(如图2)。
B
A
1
2
3
2、竞赛内容
参赛队在规定时间内按三级导线精度要求独立完成指定的闭合导线测量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外业观测包括一个连接角和四个转折角(左角)测量(5个角度均采用测回法一测回进行观测)以及四条导线边测量,内业计算根据给定的已知点A点的坐标和A点到B点的坐标方位角,经平差计算出3个指定未知点的平面坐标。
3、竞赛规则
(1)各参赛队按比赛报名表中的顺序将选手分别编号为1、2、3、4号(比赛过程中不得变更),按规则要求独立完成指定闭合导线的测量任务。
(2)闭合导线的起始点及待定点由赛会事先确定,赛前抽签确定各参赛队的观测路线。
(3)每位选手完成一个测站的观测和记录计算,具体方案如下:
A测站点由本队4号选手独立进行仪器安置、观测,1号选手进行记录、计算,2、3号选手负责安置棱镜;
1测站点由本队1号选手独立进行仪器安置、观测,2号选手进行记录、计算,3、4号选手负责安置棱镜;
2测站点由本队2号选手独立进行仪器安置、观测,3号选手进行记录、计算,1、4号选手负责安置棱镜;
3测站点由本队3号选手独立进行仪器安置、观测,4号选手进行记录、计算,1、2号选手负责安置棱镜。
(4)外业观测时水平角观测1测回,起始方向水平度盘须设置为0°01′12″附近,角度观测和计算单位取至秒;导线边水平距离测量1测回,读数3次(3次读数可以通过盘左、盘右分别观测得到,也可以只通过盘左或盘右观测得到),只进行往测,不进行返测,边长取至0.001m。
(5)数据记录使用赛项的导线测量观测记录表(见附件表4),由负责记录的选手用签字笔当场准确无误地填写到相应栏内,并及时计算和填写表中其它数据。要求记录规范完整、符合记录规定、计算准确;水平角观测数据不得改动秒值,度、分不得连环涂改,如有违反均需扣分。观测数据必须原始真实,严禁弄虚作假,否则取消参赛资格。
(6)各参赛队由1号和2号参赛选手分别独立进行导线平差内业计算。内业计算所用的闭合导线测量成果计算表由赛项提供(见附件表5),计算表的辅助计算栏中必须填入导线的方位角闭合差、坐标增量闭合差和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7)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总的规定时间为40分钟,超出规定时间10分钟将终止比赛,整个导线测量成绩按零分计。
(8)仪器操作应符合要求。导线测量不得使用三联脚架法观测,观测顺序按先测连接角,再分别按序号进行导线前进方向左角的测量。每测站起始观测应从盘左开始,盘左照准目标是先起始目标后终始目标,盘右照准目标是先终始目标后起始目标;即盘左顺时针旋转,盘右逆时针旋转。全站仪迁站时仪器必须关机装箱,带觇牌的棱镜可不装箱但棱镜不得从觇牌上卸下。
(9)观测采用所有测站连续计时的方法,即观测时间为裁判宣布比赛开始(选手拿到题目)到选手上缴观测成果、并将仪器装箱放回原处后结束。除复印原始记录表的时间外比赛需连续进行,竞赛一旦计时开始不能无故终止比赛。选手在竞赛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赛场,如有特殊情况,需经裁判员报裁判长同意后作特殊处理。竞赛过程中,选手若休息、饮水或上洗手间,一律计算在操作比赛时间内。如果选手提前结束竞赛,应举手向裁判员示意。竞赛终止时间由裁判员记录在案,选手提前结束比赛后不得再进行任何操作和计算,经裁判同意可提前离开赛场。
(10)观测结束后,仪器装箱收回到出发处,记录表格交给裁判员,裁判员暂停计时,将原始记录数据交工作人员复印2份后分别交给1、2号选手,继续计时。1号和2号选手现场分别独立进行闭合导线平差计算,角度闭合差分配采取“整数分配,大角分大,小角分小”的原则,计算所用计算器由执委会提供或自备,但不得带程序计算功能。
(11)1号、2号选手内业计算完成后交4号选手核对,如计算结果一致并符合技术要求,上缴成果计算表和本队外业观测记录表后结束比赛。如不对应查明原因,在规定时间内可重算或重测直到计算结果一致并符合技术要求。重新观测结束记录数据复印和计时参照上条规定执行,重算或重测的时间一律计算在比赛时间内。
(12)参赛选手应规范作业,注意测量安全及仪器保护,不允许妨碍或阻挡其他选手的观测。迁站时不允许出现不顾安全的狂跑现象,必须沿水泥或沥青路面稳步前进,不允许穿越草地。
(13)参赛选手应严格遵守赛场纪律,操作技能比赛除携带比赛必备的用具(如笔、尺、普通计算器等)外,不得带入任何技术资料和工具书。所有通讯工具、摄像工具一律不得带入竞赛现场。
(14)如果在比赛期间测量仪器发生非人为故障,致使比赛不能继续进行,需经裁判长确认并批准,比赛可暂停计时,待测量仪器修复或更换仪器后,比赛恢复计时或重新开始。
(15)记录和计算表格,不得带离比赛场地,否则成绩无效。
(16)比赛过程中现场裁判监督仪器使用、观测、记录、计算的规范性,防止出现人员、仪器安全事故,经提醒恶意不改者,现场裁判有权取消其比赛成绩。
4、主要技术要求
(1)根据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三级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
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等级
测回数
水平角上下
半测回较差
( ″)
距离一测回
三次读数较差
(mm)
方位角
闭合差
( ″)
导线
相对闭合差
三级
1
24
5
≤1/5000
注:表中n为转折角的个数。
(2)仪器和觇牌的对中误差不得超过2mm,整平水准管气泡偏差不得超过1格。
(3)各参赛队所测导线点点位误差不得超过20mm。
(4)记录字迹工整、清晰,不得任意修改,记录者必须回报读数。
(5)角度、距离的计算采用“奇进偶舍”的原则,记录、计算时的占位“0” 及“±”必须填写。
5、评分标准
三级导线测量总分值100分,其中仪器操作20分,记录计算20分,成果精度50分,测量时间10分。
表1四等水准测量观测记录表
测站编号
点号
后
尺
上丝
前
尺
上丝
方 向
及
尺 号
标尺读数
K+黑
-红
(mm)
高差
中数
(m)
备
注
下丝
下丝
后视距离
前视距离
黑
面
红
面
视距差(m)
累积差(m)
1
1C
|
2C
1587
0755
后 视
1400
6187
0
+0.832
1#标尺的常数K=4687
2#标尺的常数K=4787
1213
0379
前 视
0567
5255
-1
37.4
37.6
后-前
+0833
+0932
+1
-0.2
-0.2
注:各测站高差中数取位至1mm。
表2四等水准测量成果计算表
点 号
路线长度
(km)
实测高差
(m)
改正数
(mm)
改正后高差
(m)
高程(m)
备注
1A
0.50
+1.220
+1
+1.221
10.500
已知点
2A
11.721
2.00
-1.418
+4
-1.414
3A
10.307
1.50
+1.789
+3
+1.792
4A
12.099
2.00
-1.603
+4
-1.599
1A
10.500
已知点
∑
6.00
-0.012
+12
0
辅助计算:fh=-12mm =±20mm +2mm/km
注:
1、距离取位至0.01km,测段高差、改正数及点之高程取位至1mm。
2、采用路线长度进行高差闭合差的分配。
3、计算 (mm)时,L小于1km时,按1km计。
表4导线测量观测记录表
测站
竖盘
位置
目标
水平度盘读数
º ′ ″
半测回角值
º ′ ″
一测回
平均角值
备注
2
左
1
0 01 12
85 35 12
85 35 09
3
85 36 24
右
1
180 01 16
85 35 06
3
265 36 22
边 名
一测回平距读数(m)
2—3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89.500
89.502
89.501
89.501
注:角度取位至1秒,距离取位至1mm。
表5导线测量成果计算表
点号
观测角
º ′ ″
角度
改正数(")
改正后
角度值
( º ′ ″)
坐标
方位角
( º ′″)
距离
(m)
坐标增量∆x
坐标增量∆y
纵坐标x(m)
横坐标y(m)
计算值
(m)
改正值(mm)
改正
后的值
(m)
计算值
(m)
改正值(mm)
改正
后的值
(m)
B
160 35 42
A
120 01 18
120 01 18
667.079
867.097
100 37 00
179.000
-32.978
-20
-32.998
+175.936
+26
+175.962
1
84 23 27
-9
84 23 18
634.081
1043.059
5 00 18
275.410
+274.360
-31
+274.329
+24.028
+40
+24.068
2
78 51 15
-9
78 51 06
908.410
1067.127
263 51 24
175.122
-18.741
-20
-18.761
-174.116
+25
-174.091
3
102 48 09
-9
102 48 00
889.649
893.036
186 39 24
224.054
-222.544
-26
-222.570
-25.972
+33
-25.939
A
93 57 45
-9
93 57 36
667.079
867.097
100 37 00
(检核)
1
∑
360 00 36
-36
360 00 00
853.586
+0.097
-97
0
-0.124
+124
0
辅
助
计
算
+36〞 +0.097m -0.124m
0.157m
注:角度及改正数的计算取位至1秒,距离、坐标及相关改正数的计算取位至1mm。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