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泵站施工测量方案.docx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877732 上传时间:2024-04-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泵站施工测量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泵站施工测量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 录 第一节 工程概述 1 第二节 执行规范、要求 1 第三节 施工控制测量技术 1 3.1设计原则 1 3.2平面控制 2 3.3高程控制 2 第四节 施工测量技术 3 4.1基坑开挖施工测量 3 4.2泵站及管道工程测量 4 第五节 施工期变形观测 5 5.1监测项目 5 5.2监测频率 6 5.3监测控制值和警戒值 6 5.4监测点埋设 7 5.5观测方法 7 5.6主要监测仪器设备 8 5.7资料整理 9 第六节 施工测量技术保障措施 9 第七节 测量人员配备及仪器设备配置 10 第一节 工程概述 本次污水泵站工程建设位置位于五一南路与阳发路交汇处以北的区域,占地红线面积约2975.03平方;该泵站规划服务范围分两块,一块为五一南路以北至武英高速的“仓储发展储备区”的转输范围约17.3km2;一块为北起五一南路,南至金阳大道,西起平江大道,东至阳靠路的区域,约9.23km2,总汇水面积约为26.53km2;泵站土建规模为1.62m3/s,2015-2016年度设备装机规模为0.81m3/s;近期运行规模出水压力管与五一南路上现状的DN1200压力管进行对接后汇入下游的消能井至阳逻污水处理厂。 第二节 执行规范、要求 1《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 2《城市测量测量规范》(CJJ/T 8-2011) 3《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4 设计、监理部门其它技术要求 第三节 施工控制测量技术 3.1设计原则 平面加密控制结合工程规模、工程总体布置、工程建设周期等因素,执行规范有关规定,设计为一级平面控制网、四等高程控制网,二网合一,见如下控制网布设图。 3.2平面控制 本工程根据设计院提供的首级控制点拟布设一级闭合导线网进行测设。 为满足施工测量精度要求,平面控制按城市二级导线网的精度要求进行测设。 水平角观测采用经过年检的2″级全站仪进行;测微器二次重合读数差均小于3″,半测回归零差均小于8″,一测回2C较差均小于13″,同方向值各测回较差均小于9″。水平角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进行观测,测回数不小于2,方位角闭合差为±16√n。距离测量采用2″级全站仪进行测量,每千米测距中误差:5<mD≤10,总测回数为1测回(一测回施指照准目标一次,一般度数4次)。测距一测回读数较差为10mm,单测回间较差为15mm,往返或不返段的较差为2(a+b×D),往返较差应将斜距化算到同一水平面进行比较。 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等级 闭合环或符合导线长度(km) 平均边长 (m) 测距中误差 (mm) 测角中误差 (″)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二级 ≤2.4 200 ≤15 ≤8 ≤1/10000 3.3高程控制 高程控制网拟采用四等三角高程导线网进行测设并与平面控制网二网合一。 高程导线的测设和高差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观测应在目标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2)边长的测定即按照平面控制中的要求进行观测,每站应读取气温、气压值。 (3)计算测站高差时观测的斜距应进行加常数、乘常数和气象改正。 等级 仪 器 天顶距观测 仪、镜高丈量精度 对向观测高差较差 线路闭合差(mm) 中丝法 指标法 测回差 Ⅳ 2″级 4测回 5〃 5〃 ±2mm ±45√(S) ±20√(D) 四等三角高程导线网测量作业技术要求: 控制网测量前应对使用的全站仪、脚架、卷尺、温度计级气压计等测量设备进行检验并记录。观测过程中认真记录观测记录薄,全区测量完成后及时检查观测手薄,若部分测站观测结果超限,应及时进行重测。所有测站观测成果满足规范要求后,利用专业测量平差软件(如清华科傻、南方平易等)进行全网平差,平差结果满足规范要求后编写控制测量成果报告,并申报监理方审批。 第四节 施工测量技术 施工测量贯穿整个3#泵站施工全过程,施工测量放样所采用测站点(校核点)均以导线控制网为基础,原则上直接采用测量控制点进行放样。3#泵站施工测量重点是基坑开挖测量、泵站及管道工程测量。根据施工设计图纸特点,平面尺寸放样可建立临时施工坐标系进行测量放样,标高测量可采用水准测量和全站仪高程测量相结合进行。 4.1基坑开挖施工测量 4.1.1 测量数据准备 (1)应将施工区域内的平面一级导线控制点、四等三角高程导线控制点、开挖区域轴线点等测量资料绘制成简明图表;将设计图纸中开挖轮廓线的边线、施工平台的边线 、放坡坡比、各层高程及工程坐标等几何数据编制成放样数据手册,供放样人员查阅、使用。 (2)测量放样前应根据设计图纸中有关数据及使用的控制点成果计算基坑开挖放样数据,必要时还需绘制放样草图,所有数据必须经两人独立计算校核。 (3)应准备格式规范的放样手薄用于记录现场放样所取得的测量数据。 4.1.2 选择测量放样方法和测设放样站点 (1)应根据放样点的精度要求和现场允许的作业条件,选择技术先进和有可靠校核条件的放样方法。 (2)本泵站项目施工区域小,可直接利用基本导线控制点进行测量放样,建议使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或GPS实施动态测量法与建筑直角坐标法相结合进行。 (3 )测设放样测站点的要求如下: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或建筑直角坐标法测设放样测站点时放样测站点应能与至少两个已知点通视,以保住放样时有校核方向。 (4) 高程放样可采用水准测量或全站仪高程直接测量,其要求如下: 对于高程放样中误差要求不超过±5mm~±10mm的部位,宜采用水准测量法;建议基坑开挖坡比的控制拟采用全站仪直接测量,施工平台及基坑底部采用水准测量进行高程控制。 4.1.3土方开挖原始地形测量 工程开工后,利用导线控制点在监理和业主的旁站下进行泵站施工区域原始地形图的测量。本项目地形图测量可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或动态RTK进行测量,图根点可直接使用导线控制点。测图比例建议为1:200,基本等高距为0.2m,地形点的密度可控制在图上1cm~3cm,地形点的高程可注记至厘米。测图完成后利用南方CASS软件绘制地形图,针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测量点及时进行补测,最终形成完整的地形图测量成果报告。向监理方、甲方及时报送地形图测量成果报告,待各方审核通过后归档保存,便于后期土方工程量的核算。 4.1.4 土方开挖测量 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基坑开挖施工测量放样重点在边坡坡比控制、横向与纵向边坡交界处坡度控制、施工安全平台标高控制及基坑底部标高控制。 开挖放样前拟先利用CAD按照上图所示以O点为位圆心建立直角施工坐标系。放样过程中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测量或RTK实时测量施工坐标系的三维坐标,与fx5800科学计算器配合使用来进行开挖尺寸与坡度控制。如A点坡比控制过程如下: 实际检测点A,三维坐标为(XA,YA,HA)(坐标系为总开挖平面图上以O点位圆心的施工坐标系),其中B点的为该坡度坡脚线上的点,即B(XB,YB,HB)为已知信息。由此可推算XA’=XB-(HA-HB)×1.5,即可推出A点超欠挖值△△=XB-(HA-HB)×1.5-XA。 本泵站基坑开挖放样过程中的放坡和坡度检查测量只需利用全站仪(RTK)测量任意点的三维坐标,再用按照以上模式编辑的fx5800计算程序,便可方便快速的进行放坡和坡度检查测量。平面放样精度根据规范要求控制在3-5cm以内。 基坑开挖标高控制主要是施工平台的标高值与基底标高值的控制,泵站基坑开挖较深,基底标高达-9.65m。施工过程中施工平台和基底标高控制采用水准仪导线点直接引测控制,放样精度控制在±20mm。 基坑底部设计标高用龙门板法进行测量控制,龙门板法是掌握设计高程的常用方法。在基坑上监测到基坑开挖到距设计高程0.1米时,架设龙门板用人工开挖方式找平基坑底高程。 4.2泵站及管道工程测量 4.2.1 泵站结构点及管道中线投测方法 泵站结构点和管道中线测量就是将已确定的施工图位置测设到实地上,其内容包括结构主点测量、管线转角测量、中桩测设及里程桩手簿的绘制等。根据管道规划设计图上已给出的主点及附近控制点的坐标,通过计算和测量,将其数据测设到实地上。用极坐标法测设或建筑施工坐标直接测放。 本泵站结构尺寸规则简单,可借鉴土方开挖放样经验建立建筑直角坐标系对泵站结构点直接测放。利用基坑支护有利地形,在施工平台上布设测站点,转换施工坐标系后直接测量控制泵站结构基础和主体浇筑的平面尺寸,测量精度控制在±10mm。施工平台布设的测站点必须与首级控制导线点进行联测与核对,确认点位精度满足规范要求后方可进行测量。 管道工程测量前应在管道主起点开始,沿管道中心在地面上设置各个检查井井位桩。 由于管道中线桩在施工过程要挖掉,为了便于恢复中线和检查井位置,应在引测方面,易于保存桩位的地主测设施工控制桩。 管道施工测量时,应根据土质情况、管径大小、埋设深度,在地面上定出 中线的位置作为开槽或暗挖的依据。在施工时,将全站仪架设基坑边或基坑内的轴线控制桩位上,经对中、整平后、后视同一方向桩,将所需的中线投测到施工的管道基础上。管道底部的中线应随施工进度每隔5米测设一中线桩。中线允许偏差 士10mm。 垫层上管道中心线投测,经校测合格后,用墨线详细弹出管道中心线、边线。 4.2.2泵站结构高程及管道高程控制测量 (1) 高程控制点联测 在向基坑内施工平台引测标高时,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以判断水准点是否被碰动,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引测所需的标高。 (2)泵站结构及管道施工时高程测量 管道施工时从已知水准点开始,用水准仪测出管道基础高程,以控制管道开挖的深度,再根据管道坡度,计算出该处管底的设计高程,二者相减得下返数。在基础做完后,须用水准仪进行基础抄平。测得的高程误差不得超过-10mm。 管道安装施工后应约请监理工程师对其中线和高程进行复测验收。 第五节 施工期变形观测 本项目施工期的变形观测主要是基坑支护监测。 5.1监测项目 根据设计图纸,本监测采取地面与地下相结合的方法,在坑边地面、周边地表、建构筑物等位置均匀布设监测点,形成一个立体的监测体系,以便系统地了解所有监测对象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位移、变形、受力等情况,起到科学指导施工、确保施工顺利进展的目的。监测内容 如下表所示: 项目名称 布置位置 布置数目 监测目的 监测方法 地面沉降 基坑坑定四周 泵站8个 监测地面沉降 水准仪 坡顶水平、竖直位移 基坑坑定四周 泵站8处 监测坡顶位移 全站仪 土体侧向变形 基坑南、东侧3m平台处 泵站6根 监测土体变形 测斜管 既有建、构筑物沉降、倾斜测点、裂缝测点 西侧 西侧电缆沟3处 监测既有建、构筑物沉降、倾斜、裂缝 全站仪、水准仪 5.2监测频率 工程阶段 监测频率 备注 基坑开挖深度≤5m 1次/2天 大雨季节,变形超过预警戒值等非常时期,须加大监测频率。 基坑开挖深度5-10m 1次/1天 底板浇筑后≤7天 1次/2天 底板浇筑后7-14天 1次/3天 底板浇筑后14-28天 1次/5天 底板浇筑后>28天 1次/10天 5.3监测控制值和警戒值 项目名称 控制值 警戒值 备注 地面沉降 ≤60㎜ ≤50㎜ 坡顶水平、竖直位移 ≤60㎜ ≤50㎜ 土体侧向变形 ≤60㎜ ≤50㎜ 既有建、构筑物沉降、倾斜测点、裂缝测点 沉降±8㎜ 倾斜2/1000 沉降±6㎜ 倾斜2/1000 5.4监测点埋设 5.4.1 观测基准网的设置 基准网的布设及测量精度,直接影响各项沉降观测的测量精度,基准网的检测,以及对所有基准点的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测,是沉降测量成果质量的重要性保证。 首级基准点直接关系到本工程高程起算基准的稳定性,拟设三个高程基准点,布设于场地的四周稳固的路面,均用定制的长约30~50公分长的钢钉打入地面外加混凝土固定,以保证首级高程控制网的稳定和监测的精度。 5.4.2沉降观测点的埋设 地面沉降监测点设置在基坑坡顶四周。地面沉降监测点埋设用长约1米的φ20钢筋打入地面,顶部浇筑混凝土固定(钢筋端部比混凝土面低1-2cm)。 5.4.3位移变形监测点 在基坑周边坡顶上埋设位移观测点。点位用长约1米的φ20钢筋打入地面,顶部浇筑混凝土固定(钢筋端部比混凝土面低1-2cm),监测其位移,了解基坑开挖过程中顶部的变形。 5.4.4深层土体位移 基础工程施工、基坑开挖、坑外的地下水位变化等,必将产生坑外土体的侧向位移。坑外土体测斜能精确反应这一变化,从而分析围护墙体坑外受力,并以此分析地下管线和建筑物的变形。本工程在基础施工期间,埋设深层土体位移测斜管监测土体位移。 5.4.5周围既有建、构筑物沉降、倾斜、裂缝监测点 根据现场现有建筑物情况,拟在京东大道侧电缆沟处布设3个监测点(用油漆在电缆沟边缘上涂记监测点),监测构筑物沉降、倾斜、裂缝。 5.5观测方法 5.5.1沉降监测 历次沉降变形监测是通过选择合适且适当的点做工作基准点,工作基准点与基准点联测一条闭合水准路线,由线路的工作点来测量各监测点的高程,各监测点高程初始值在监测工程前期两次测定(两次取平均),监测点本次高程减前次高程的差值为本次沉降量,本次高程减初始高程的差值为累计沉降量。对于有代表性的点,经多次观测(3次以上)后,每期绘出沉降变形曲线图。详见沉降监测流程图见图一。 图一:沉降监测流程图 5.5.2 平面位移监测 采用基准线法进行,如对某条基坑边,在该条边的两端远处各选定一稳固基准点A、B,固定基座A,全站仪架设于A点,定向B点(固定占标),则A、B连线即为一条基准线。观测时,该条边上的各监测点设置测量觇板,由全站仪在觇板上读取各监测点至AB基准线的垂距E(4次取平均数),且各监测点初始E值在开挖之前进行两次测定,取两次E值的平均值为其初始值。 某监测点本次E值与初始E值的差即为该点累计位移量;本次E值与前次E值的差为该点本次位移量。 [测量精度]:位移中误差≤±1mm。 5.5.3深层土体位移监测(测斜) 各侧向位移监测孔内均埋设带测斜仪导槽的PVC套管,埋设时导槽垂直于基坑,测量时把测斜仪放至管底,并恒温一定时间,然后测斜仪自下而上每米测定一次(用静态应变仪)PVC套管在垂于基坑方向的倾斜应变值,直至管顶,并由计算机绘出各深度位移曲线图。 [测量精度]:位移中误差≤±1mm。 5.6主要监测仪器设备 5.6.1沉降测量 WILD N3电子水准仪及配套条码尺。 5.6.2平面位移测量 徕卡TCA1800型全站仪(1级)及高精度照准装置。 5.6.3测斜设备 1)BC-1型应变式测斜仪,精度:0.1mm 2)YJ-26型静态应变仪,精度:1HZ 5.7资料整理 在现场设立微机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实时处理。每次观察数据经检查无误后送入微机,经过专用软件处理,自动生成报表。监测成果当天提交给业主、及监理。 现场监测工程师分析当天监测数据及累计数据的变化规律,与报警值比较,如果接近报警值时即向业主、监理方提出告警,提请有关部门关注。同时一起参与补救方案的制定和研究。 第六节 施工测量技术保障措施 由于工程工期和施工环境的限制,结构施工要形成流水作业,这使得测量工作不允许出现误差超出限差的情况,在施工中,必须高度重视测量工作,必须加强施工测量检核。为达到中线和标高的测量误差均在限差内的目的,特制定以下技术措施: 1、施工放样前将施工测量方案报告监理审查。内容包括施测方法、操作规程、观测仪器设备的配置和测量专业人员的配置等。 2、固定专用测量仪器和工具设备、建立专业测量组,专人观测和成果整理。 3、建立测量复核制度,按“三级复核制”的原则进行施测。首先由测量员对施工控制网进行精密测量,对施工点位进行放样,然后由测量工程师进行检核;总结资料上报项目总工程师,确认无误后按程序报验监理工程师进行确认。 4、加强对测量用所有控制点的保护,防止移动和损坏;一旦发生移动和损坏,应立即报告监理,并及时恢复。 5、用于本工程的测量仪器和设备,按规定送法定检定部门强检;根据需要自行进行必要的常规检校工作,保证仪器本身的精度符合要求。 6、用于测量的图纸资料,测量技术人员必须认真核对,必要时应到现场核对,确认无误无疑后,方可使用。如发现疑问做好记录并及时上报,待得到答复后,才能进行测量放样。 7、原始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应在现场用钢笔或铅笔记录在规定格式的外业手簿中。测量技术人员要认真整理内业资料,保证所有测量资料的完整。测量必须一人计算,另外一人复核。抄录资料,亦须认真核对。 8、外业前,测量技术人员对内业资料进行检查,所采用的测量方法、测量所用以及测量要达到的目的向测工进行交底,作到人人明白;外业中,中线和高程测量要形成检核条件,满足校核条件要求的测量才能成为合格成果,否则返工重测。 9、外业后,应检查外业记录的结果是否齐全、清晰、正确,另有一人复核结果无误后,向技术主管交底。 10、现场所用的导线点、水准点、轴线点(或中线点)要设置在工程施工影响以外、坚固稳定、不易受破坏且通视良好的地方并定期进行检测,测量点位旁要有明显持久的标志或说明。 11、外业前,列出所要用的测量仪器和工具,检查是否完好。在运输和使用测量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护,如发现仪器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送检,并对上述检测成果重新作出评定。 12、测量过程中,必须清除干扰,须停工的停工,以保证测量精度。各种建筑物放样时应和施工人员密切配合,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偏差。 13、积极和测量监理工程师进行联系、沟通和配合,听取监理工程师提出的测量技术要求和意见,自检合格后把测量结果和资料及时上报监理,测量监理工程师确认后方可进行下步工序的施工。 第七节 测量人员配备及仪器设备配置 1、本工程工期短任务重,拟配备先进的测量设备,精干、经验丰富的专职测量人员,人员配备情况:测量工程师2名,测量员2名。 2、泵站施工精度要求特别高,必须采用精度高、性能好的测量仪器。为此,我们配备了华测T7GPS一套(1+2),NTS-662全站仪, 水准仪DS等仪器设备。 主要测量设备如下表: 序号 器具名称 型 号 单位 数 量 1 全站仪 OS-600G(2″级) 台 2 2 水准仪 DS3 台 2 3 GPS 华测T7RTK(1+2) 套 1 4 钢 尺 50m 把 2 5 钢 尺 30 m 把 2 6 皮 尺 50m 把 2 7 盒 尺 5m 把 2 8 对讲机 个 4 3、测量施工所使用的仪器及附件须经过检测单位的全面鉴定,并在使用过程中经常检验,并保存检测记录。 4、仪器专人保管,定期保养。 5、使用前检查仪器工具是否完好,仪器背带和提手是否牢固。 6、仪器搬运时应检查是否锁好,应轻拿轻放,避免剧烈震动与碰撞。 7、使用时仪器旁必须有人守护,禁止无关人员搬弄和车辆碰撞。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测绘测量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