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设计资料:
(1)梁格布置
该整体式单向板肋梁楼盖的梁格布置如下图:
(2)材料选用:
混凝土 C25()
钢筋 梁受力钢筋采用HRB335级()
其他采用HPB235级()
2、 板()的计算:板按塑性方法计算,由梁格布置图知,可按单向板考虑。
板的厚度
按不验算刚度的条件取
工业建筑楼板厚度要求
此例中楼面荷载较大,故取。
次梁()截面高度
取截面高度,截面宽度根据梁的常用高宽比取。
板的尺寸及支撑情况如下图所示:
(1) 荷载计算
恒荷载标准值
80mm厚钢筋混凝土楼板
40mm厚水泥砂浆面层找平
15mm厚石灰砂浆底面粉刷
活荷载标准值
由于楼面活荷载标准值,故活荷载的分项系数取1.3。
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恒荷载设计值
活荷载设计值
合计
由活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恒荷载设计值
活荷载设计值
合计
两者相比取大值,即。
(2) 内力计算
计算跨度
边跨
取较小值
中间跨
跨度差,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内力。取1m宽板带作为计算单元,计算简图如下:
(3) 截面承载力计算
取板的保护层厚度为20mm,,,,。板的中间跨中及中间支座弯矩因拱作用计算弯矩时折减20%。据构造要求分布钢筋的面积不小于板截面面积的0.15%,即,此面积大于受力钢筋的截面积的15%,故分布钢筋可选用6@200(),直径与间距均满足要求。
各截面弯矩和配筋计算见下表:
连续板各截面弯矩计算
截面
边跨跨中
第一内支座
中间跨中
中间支座
弯矩计算系数
计算跨度(m)
2.19
2.30
2.30
2.30
板的配筋计算
板带部位
板带部位截面
边跨跨中
第一内支座
中间跨中
中间支座
边跨跨中
第一内支座
中间跨中
中间支座
×0.8=
×0.8=
选配钢筋
8/10
@120
8/10
@120
8
@120
8
@120
8/10
@120
8/10
@120
8
@120
8
@120
实配钢筋面积
537
537
419
419
537
537
419
419
注:各均不大于0.35,足以保证塑性铰有足够的转动能力。
验算最小配筋率即实配钢筋面积和最大配筋率即(查表得)。只需验算上表中最大,最小实配钢筋面积,所以配筋满足适筋要求。
板的配筋图如下:
3、 次梁()计算:次梁按塑性方法计算。
主梁()截面高度
取截面高度,截面宽度根据梁的常用高宽比取。
次梁的尺寸及支撑情况如下图所示:
(1) 荷载计算
恒载设计值
由板传来
次梁自重
梁侧抹灰
活荷载设计值
合计
(2) 内力计算
计算跨度
边跨
取较小值
中间跨
跨度差,说明可以按等跨连续梁计算内力。计算简图如下:
次梁弯矩和剪力计算如下表:
次梁弯矩计算
截面
边跨跨中
第一内支座
中间跨中
中间支座
弯矩计算系数
计算跨度(m)
5.745
5.75
5.75
5.75
中间跨中可能会出现负弯矩,按下式计算
次梁剪力计算
截 面
端支座右侧
第一内支座左侧
第一内支座右侧
中间支座
剪力计算系数
0.45
0.60
0.55
0.55
净跨(m)
5.625
5.625
5.75
5.75
(3) 截面承载力计算
次梁跨中截面按T形截面计算,翼缘计算宽度:
边跨
中间跨
梁高,,翼缘厚。
按的较小值来判别T形截面类型
>(中间跨跨中)
故各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
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
次梁的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见下表:
次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截面
边跨跨中
第一内支座
中间跨中
中间支座
选配钢筋
实配钢筋面积
注:各均不大于0.35,足以保证塑性铰有足够的转动能力。
验算最小配筋率即实配钢筋面积和最大配筋率即(查表得)。只需验算上表中最大,最小实配钢筋面积,所以配筋满足适筋要求。
次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截 面
端支座右侧
第一内支座左侧
第一内支座右侧
中间支座
选用箍筋
实配箍筋间距
调幅后受剪承载力应加强,梁中间支座范围内的箍筋用量增加20%,故调整箍筋间距,最后取箍筋间距为150mm,为方便施工,沿全梁长不变。
弯矩调幅时要求配箍率下限,实际配箍率,满足要求。
由于所配箍筋已经足够抵抗斜截面剪力,不需另配弯起筋。又,故梁中受力纵筋只需按构造要求弯起折断即可。
次梁配筋示意图如下:
4、主梁()计算:主梁按弹性理论计算。
柱的截面尺寸350mm×350mm,主梁的有关尺寸及支撑情况如下图所示:
(1) 荷载计算
恒荷载设计值
由次梁传来
主梁自重(折算成集中荷载)
梁侧抹灰(折算成集中荷载)
活荷载设计值
合计
(2) 内力计算
计算跨度
取较小值,按两跨连续梁计算内力。计算简图如下:
在各种不同分布的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可采用等跨连续梁的内力系数表进行,跨中和支座截面的最大剪力和最大弯矩公式分别为:,,其中系数K可查表得,具体计算结果及最不利内力组合见下表:
主梁弯矩计算(kN.m)
序号
荷载简图及弯矩图
中间支座
边跨跨中
K/
K/
①
-0.333
0.222
②
-0.333
0.222
③
-0.167
0.278
④
-0.167
最不利组合
①+②
-493.279
328.853
①+③
-348.974
377.534
①+④
-348.974
184.258
主梁剪力计算(kN)
序号
荷载简图及弯矩图
端支座
中间支座
K/
K/
K/
①
0.667
54.941
-1.333
-109.799
1.333
109.799
②
0.667
78.039
-1.333
-155.961
1.333
155.961
③
0.833
97.461
-1.167
-136.539
0.167
19.539
④
-0.167
-19.539
-0.167
-19.539
-1.167
136.539
最不利组合
① +②
132.98
-265.76
265.76
① +③
152.402
-246.338
129.338
① +④
35.402
-129.338
246.338
将以上最不利组合下弯矩图和剪力图分别叠画在同一个坐标图上,即得到主梁的弯矩和剪力包络图如下:
弯矩包络图(单位:kN.m)
剪力包络图(单位:kN)
(3) 截面承载力计算
主梁跨中截面按T形截面计算,翼缘的计算宽度为:
梁高,,翼缘厚。
判别T形截面类型
>故各跨中截面均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
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中间支座弯矩较大考虑布置两排纵筋,根据构造要求取。
主梁的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见下表:
主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截面
边跨跨中
中间支座
377.534
493.279
—
265.76×0.35 / 2=46.508
—
446.771
715
680
2470
250
选配钢筋
实配钢筋面积
1853
3011
验算最小配筋率即实配钢筋面积和最大配筋率即(查表得)。只需验算上表中最大,最小实配钢筋面积,所以配筋满足适筋要求。
主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截面
支座A右侧
支座B左侧
支座B右侧
152.402
265.76
265.76
715
680
680
选用箍筋
按构造配箍筋
实配箍筋间距
150
150
150
—
(4)主梁吊筋计算
由次梁传至主梁的全部集中力为,则
选配2()
主梁配筋图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