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目录
1 设计资料 1
2 板的设计 1
2.1 荷载 2
2.2 内力计算 2
2.3 截面承载力计算 3
3 次梁设计 3
3.1 荷载 4
3.2 内力计算 4
3.3 截面承载力计算 5
4 主梁计算 6
4.1 荷载 7
4.2 内力计算 7
4.3 截面承载力计算 11
4.4 主梁吊筋计算 13
参考文献 13
多层工业厂房单向板肋梁楼盖
1 设计资料
某多层工业厂房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安全等级为二级,环境类别为一类。结构形式采用框架结构,其中梁柱线刚度比均大于3。楼盖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厂房底层结构布置图见图1。楼面做法、边梁、墙、及柱的位置关系见图2。
图1 底层结构布置图
楼面活荷载标准值8kN/m2,楼面面层为20mm水泥砂浆,梁板的天棚抹灰为20mm厚混合砂浆。材料选用混凝土:采用C30(fc=14.3 N/mm2)钢筋:梁的受力纵筋采用HRB335级钢筋(fy=300 N/mm2),其余采用HRB300级钢筋(fy=270 N/mm2)。
2 板的设计
图2 节点详图
板按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设计。按刚度条件板厚要求取h=L/30=2000/30≈67mm,工业厂房楼面最小厚度为70mm,取板厚h=80mm。取次梁截面高度h=450mm(L/18=6000/18=333mm~L/12=6000/12=500mm),截面宽度b=200mm(h/2.5=450/2.5=180mm~h/2=450/2=225mm),主梁和次梁采用HRB335级,其余均采用HPB300级钢筋;板的L2/L1=6000/2000=3,宜按单向板设计。板的几何尺寸和计算简图见图3。
2.1 荷载
恒载标准值
板自重: 0.08×25 kN/m2=2.0 kN/m2
楼面面层: 0.02×20 kN/m2=0.4 kN/m2
天棚抹灰: 0.02×17 kN/m2=0.34 kN/m2
=2.74 kN/m2
使用活荷载 =8 kN/m2
荷载组合值:=1.3
=1.2+1.3=1.2×2.74+1.3×8=13.69 kN/m2
=1.35+1.3×0.7=1.35×2.74+1.3×0.7×8=10.98 kN/m2
取=13.69 kN/m2
图3 板的几何尺寸和计算简图(单位:mm)
2.2 内力计算
取1m宽板带作为计算单元,各跨的计算跨度为:
中间跨:==2.0m-0.2m=1.80 m
边 跨:==2.0-0.20/2+0.025=1.925 m
边跨和中间跨的计算跨度相差:
故可按等跨连续板计算内力,各截面的弯矩计算见表1。
表1 板各截面弯矩计算
截 面
边支座
边跨中
第一内支座
中间跨中
中间支座
弯矩计算系数
3.62
-4.61
2.77
-3.17
2.3 截面承载力计算
各截面配筋计算见表2
表2 板的各截面承载力计算
截面
边支座
边跨中
第一内
支座
中间跨中
中间支座
在平面图位置
①~⑧
轴间
①~⑧
轴间
①~⑧
轴间
①~②
⑦~⑧
轴间
②~⑦
轴间
①~②
⑦~⑧
轴间
②~⑦
轴间
M(kN/m)
-3.17
3.62
-4.61
2.77
2.22
-3.17
-2.54
0.062
0.070
0.090
0.054
0.043
0.062
0.049
0.064
0.073
0.094
0.056
0.044
0.064
0.050
203.5
232.0
298.7
178.0
139.8
203.5
158.9
选配钢筋
φ8
@200
φ8
@200
φ8
@160
φ8
@200
φ8
@200
φ8
@200
φ8
@200
实配钢筋面积(mm2)
251
251
314
251
251
251
251
注:表中对于②~⑦轴间板带的中间跨中和中间支座考虑板的内拱作用,故弯矩降低0.2
3 次梁设计
取主梁的梁高h=650mm(L/12=6000/12=429mm~L/8=6000/8=750mm),宽b=250mm,次梁的截面尺寸及支撑情况见下图4。
图4 次梁几何尺寸及支承情况(单位:mm)
3.1 荷载
恒载
由板传来 2.74×2=5.48 kN/m
次梁自重 25×0.2×(0.45-0.08)=1.85 kN/m
梁侧抹灰 17×(0.45-0.08)×2×0.02=0.25 kN/m
=7.58 kN/m
楼面使用活荷载 =8.0×2=16.0 kN/m
荷载组合设计值
=1.2+1.3=1.2×7.58+1.3×16.0=29.90 kN/m
=1.35+1.3×0.7=1.35×7.58+1.3×0.7×16.0=24.79 kN/m
取=29.90 kN/m
3.2 内力计算
按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计算次梁内力。计算跨度为:
图5 次梁计算简图
表3 次梁弯矩计算
截 面
边支座
边跨跨内
支座
中间跨中
中间支座
弯矩计算系数
-44.11
73.84
-96.23
60.34
-70.61
表4 次梁剪力计算
截 面
边支座
第一内支座(左)
第一内支座(右)
中间支座
剪力计算系数
0.50
0.55
0.55
0.55
V=
88.95
97.85
94.56
94.56
3.3 截面承载力计算
次梁跨中截面按T形截面进行计算,翼缘计算宽度取以下三者较小值:
表5 次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截 面
边支座
边跨中
第一内支座
中间跨中
中间支座
-44.11
73.84
-96.23
60.34
-70.61
0.092
0.016
0.2
0.013
0.147
0.097<
0.016<
0.225<
0.013<
0.159<
0.952
0.992
0.887
0.993
0.920
376.6
605.2
882.0
494.0
624.0
选配钢筋
216
220
220+118
218
216+118
实配钢筋面积/
402
628
882.5
509
656.5
注: ,均大于,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要求,满足
表6 次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截 面
边支座
第一支座(外)
第一支座(内)
中间支座
88.95
97.85
94.56
94.56
293150>V
293150>V
293150>V
293150>V
82082<V
82082<V
82082<V
82082<V
选用箍筋
2Φ8
2Φ8
2Φ8
2Φ8
100.6
100.6
100.6
100.6
S=
1621.5
706.3
892.5
892.5
实配箍筋间距(mm)
200
200
200
200
4 主梁计算
主梁按弹性理论计算主梁内力,不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已知柱截面尺寸为,主梁的梁高h=650mm,宽b=250mm,主梁的几何尺寸与支承情况如图6所示。
图6主梁几何尺寸及支承情况(单位:mm)
4.1 荷载
恒荷载
由次梁传来
主梁自重(折算为集中荷载)
梁侧抹灰(折算为集中荷载) 2
活荷载
荷载组合设计值
+=1.2+1.3=1.2×+1.3×96.0=188.63 kN
+=1.35+1.3×0.7=1.35×+1.3×0.7×96.0=159.17 kN
取=1.2×53.19=63.83 kN =1.35×96.0=124.8 kN
4.2 内力计算
计算跨度如下:
图7主梁计算简图(尺寸单位m)
各种荷载工况下的主梁内力计算见表7
表7 各种荷载工况下主梁内力计算
荷载工况
计算简图
内力图
M:
V:
V:
M:
M:
V:
V:
M:
内力计算过程见表8
表8内力计算
最不利内力组合见下图8所示。
图(a)
图(b)
图(c)
图8主梁最不利内力组合图(a)、图(b)及图(c)
主梁的包络图与剪力图见下图9。
图9 主梁的弯矩及剪力包络图
4.3 截面承载力计算
主梁跨中截面按T形截面计算,其翼缘计算宽度取以下三者较小值:
判别T形截面类型:
故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
主梁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取(因支座弯矩较大考虑布置两排纵筋,布置在次梁主筋下面)。主梁截面承载力及配筋计算分别见表9及表10。
表9 主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0.985
0.849
0.992
0.966
(mm)
1719.0
2034.0
966.30
451.5
2
表10 主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截面
边支座
端支座B(左)
端支座B(右)
154.89
244.47
216.33
545186>V
504969>V
504969>V
152653<V
141391<V
141391<V
选用箍筋
Φ
Φ
Φ
100.6
100.6
100.6
7437
实配箍筋间距s/mm
250
250
250
202777
202777
254.7
79.9
选配弯筋
218
218
实配弯筋面积/mm
509
509
4.4 主梁吊筋计算
由次梁传至主梁的全部集中荷载
按可变效应:
则故218
参 考 文 献
[1] 吴培明主编.混凝土结构(第2版).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版)(GB50009—2001 )
[3]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50105—2001)
[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