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巴勃罗·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与儿童画的相似性.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76898 上传时间:2024-04-0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3.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勃罗·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与儿童画的相似性.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巴勃罗·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与儿童画的相似性.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巴勃罗·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与儿童画的相似性.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372023.11ARTISTIC LIFE 艺术生活文/杨幸子巴勃罗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与儿童画的相似性毕加索是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也是西方最具创 造 性 和 影 响 力 的 艺 术家,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艺术风格的创新。在立体主义时期,毕加索受到了塞尚、非洲雕刻、原始艺术的影响,创造出了独属于自己的风格。通过比较发现,毕加索这一时期的艺术与儿童画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本文将从两者的创作思维、创作方式等方面来尝试理解其相似性。毕加索的尝试毕加索作为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画家之一,也是立体主义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数量高达37000多件,涉足的艺术领域包含油画、版画、雕塑、格、文化修养

2、的差异,不同的艺术家或者同一艺术家的不同创作阶段都会产生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本来就夹带着艺术家自身所看待的世界,通过他们自己特定的笔触、色彩、构图等多种手法去表现各自眼中不同的世界。“风格首先是一个带有一定品质和有意义的表现的形式系统,艺术家的个性,乃至一个团体宽泛的世界观,正是通过这一系统得以显现。”关于这一点,在毕加索身上尤其明显。毕加索在经历了蓝色的低谷期、浪漫的玫红色时期后,受野兽派马蒂斯的影响,他参观了卢浮宫的伊比利亚雕塑展,购入伊比利亚的雕像,参观人类学博物馆,进一步了解了非洲雕刻,这也直接影响到了陶瓷、素描等。他也是唯一一个在在世期间看到自己的作品进入卢浮宫的艺术家

3、,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他对于后世的影响也一直延续至今。毕加索对艺术有着无限的创造力和热情,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艺术风格的改变,目前普遍认为其风格大致分为“蓝色时期”“玫红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夏皮罗在风格中提到:风格是指个体或是团体艺术中的恒常形式,艺术风格具有一定的品质性、代表性和无限的丰富性。它是艺术家风格成熟的一种标志,并且具有艺术家独特性的印记,能够反映艺术家的个性表达,表达艺术家的情感。艺术家由于自身的生活环境、经历、性毕加索布面油画格尔尼卡305.5782.3cm1937年普拉多博物馆藏美化生活 BETTER LIFE0382023.11毕加索梦1

4、932年他后期立体主义的创作。立体主义时期,毕加索开始描绘客观物体的外表形态,抛弃了表情、透视与写实,将具象的物体和抽象结构的形态相结合。而不是像传统的画法那样以一个固定视点去表现形象。毕加索否定了古典式的人体比例和印象主义的自然法则。毕加索从多个方面去看待世界,先前的“量”的积累引起了立体主义时期“质”的跨越性变化,造就了具有个人独特性的艺术风格。巴勃罗毕加索与儿童画的创作思维的相似性维特根斯坦,当代西方分析美学或艺术哲学研究中绕不开的一人,他的思想影响了一大部分人。维特根斯坦通过对棋类游戏、牌类游戏、球类游戏、摔跤游戏等日常游戏的考察,提出了这一类的游戏是否存在一个共同本质的问题。通过考察

5、后,维特根斯坦指出,不同游戏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是它们是否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却是难以判别的。“因为你睁着眼睛看,看不到所有这些活动的共同之处,但你会看到相似之处、血缘关系,看到一系列这样的东西。”维特根斯坦进而认为这种血缘关系是具有不变动的开放性特征的。他把这种游戏之间的相似关系与血缘关系,又称为“家族相似性”。这种“家族相似性”在毕加索的创作与儿童画的表达上同样也能够看到。毕加索天才的创作才能,在他小的时候就显现了出来,那时毕加索已经画得如同拉斐尔一样好了,同样在他的蓝色和粉色时期,可以看到毕加索对形体结构的准确把握。但毕加索终其一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像孩子一样画画,这种思想观念

6、在他的立体主义时期能够明显看到,这一时期毕加索作品中呈现出犹如儿童画一般的在人的意识发展之初及发展过程当中的审美特征,他有意识地抛弃了早期类似于吃土豆的人的传统技法与逼真再现,转而使用一种简化的语言符号来表现对象,力图营造出一种未被开化、未被训练的风格语言。在毕加索进行立体主义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突破了以往的观察方式,不拘泥于一个视角进行创作,转而用一种几何的形体来组织画面对象,并且把各个角度看到的形象结合在一个对象内,但是这种处理并没有因为荒诞而脱离对象,反而还能被很多人认出他所表现的对象,甚至儿童都能够一眼认出。在毕加索传中有这样的一段故事,毕加索画的一张弗拉尔肖像,没有人(

7、特指成年人)能认出画中的人物是谁,而一个四岁的孩子一眼就认出0392023.11ARTISTIC LIFE 艺术生活了画中的人物。毕加索经常拿这件事来解释他的立体主义,他认为孩子的眼睛是纯真的,只有纯真的眼睛才能看出他的立体主义绘画。毕加索的这一回答解释了他的观察角度与儿童是有着相似之处的,他认为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单纯的,观察方式是未经过训练的,只有这种简单的观察方式才能欣赏他的立体主义。他一直在寻找一种童趣般的表达方式来表现他的艺术独特性。“图像无法被创造出来,至少不能无中生有。只要图像是某物的图像,那么该物总在逻辑上先于图像而存在。”由于儿童低龄的缘故,认识能力十分有限,复杂的思维还未形成,

8、行动能力还不连贯,生活经验还没有积累,对很多事物的认识还处在启蒙的状态。所以他们都是从简化的形象符号开始,捕捉容易辨认的形象特征,他们不会认真去思考那个面有多少结构,能被眼睛看到多少,至少在他们那个年纪是没有过多考虑的,而他们是以自己平时所看到的完整对象为基准,它具备哪些特点,本来面目是什么样的,于是把这些特点原样一一呈现在对象之中,虽然夸张,但是却是符合客观对象的特殊性的。这正是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创作理念。不可否认的是,儿童似乎在绘画上有着自己天然的领悟能力,或者说这种稚拙感是许多艺术家一生所追求的,此时个人身份还未被建构起来,他们对形体和色彩的天然化处理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点在

9、我对低龄儿童进行美术辅导中能够明显看到,他们虽然不能够准确地描画对象,或者不能很好地进行仔细观察,但是他们能感知到所描画对象或者整体画面的情感色彩,比如在进行想象画辅导时,你向他们提出一个绘画主题我的梦,他们会回忆自己曾经梦到过的事情,或悲伤或欢乐,然后会根据自己的情绪反应作出相应的作品。比如悲伤,他们能很好地运用一些冷色调,并且以符号化的语言刻画眼泪、向下弯曲的嘴等,来表现他们内心的害怕与无助;如果是欢快的情绪,那么他们就会大胆地运用鲜亮的色彩,可能会象征性地刻画太阳,来表现内心的美好愿景。亨利马蒂斯曾说过:“人们必须毕生能够像小孩子那样看世界,因为丧失了这种视觉能力就意味着同时丧失每一个独

10、创性的表现。”巴勃罗毕加索与儿童画的创作方式的相似性众所周知,毕加索立体主义的创作是受到了塞尚的影响。塞尚“以圆锥形、球形、圆筒形来处理自然”,通过几何形体来组织画面对象,使画面中的写实成分减少,增强了画面的表现性。在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的作品中,不难看到这一气质,它通过几何形体来概括对象,包括人体都是以弧形来概括,一切事物的形象都是运用简单的结构来表现。其作品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毕加索立体主义的先河,推翻了文艺复兴时期以透视学、解剖学为准绳的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在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到用直线几何方式来表现女人的身体,女人的躯体和胸部被概括成坚硬的菱形、三角形、弧形,这些线条和非洲雕刻一般有着严肃的形式感

11、,让人的视觉产生凝聚力,在表现人物的精神上有种距离的疏离感。这种对事物的描述,在儿童画中也可见。儿童画中会大量地呈现锯齿状的线条,生硬轻重不一的直线,以及不对称的曲线,颜色的涂抹也是无法覆盖全部的区域,只是象征性地赋予它一点色彩。这些元素可能在成年人理性的组合之下会无法还原事物的原本面貌,而儿童能生动地表现对象是因为他们并不在乎是否对称,也不在乎颜色是否均匀涂抹。在毕加索的这幅亚威农少女中,可以看见右边一位女人的鼻子侧面被一道道黑色的直线打成了阴影状,眼睛也被涂黑了。这种对色彩的略显生硬的过渡与儿童对色彩的处理十分相似。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毕加索的这种对色彩的处理并不是完全无意识的,或者说像儿童

12、那样随意的。在亚威农少女中五个女性的脸被画得像非洲木雕,这是因为毕加索认为“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在中国和非洲,而西方根本没有艺术而言”。这幅画中大片的黑、白、红、褐四种颜色就是非洲木雕的主要用色。在另一幅成名作品格尔尼卡中也能够轻易地找到与儿童画的类似之处。这幅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变体画是当时德国军队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轰炸的场面。毕加索的这幅作品,初看之时十分混乱,人物的躯体四肢交织错乱,整幅画面没有过多的色彩,都是以黑白灰为主色调,人物以白色、灰色来描绘,背景是深色调的,与人物的白色形成强烈反差,表现了当时战争轰炸时的浓烟密布,充满了绝望与恐惧的氛围。被残害的人民恐惧而绝望地仰面朝天,张大

13、了嘴巴,眼睛挤向不同方向,画面中右边的那个人物高举双手,五指分开,手臂僵硬,表现了他们极度的恐惧与慌张。画面的最下边一位战士手拿被折断的刀应声倒地,壮烈地死去。妇女拖着沉重的脚步弓着身体勉强前进,后面的脚明显追赶不上自己的身躯。人物刻画得生动简单,却让人强烈地感受到战争恐怖悲烈的气氛。毕加索运用的许多象征性的表现手法,在儿童画中也能找到踪迹。比如对于手部的表现,儿童经常在表现人物的手部时画成张开的五指,以打开的曲线来表示嘴巴呐喊时的样子,还有充斥在画面中的许多战争时出现的片段与形象,这些形象很多不完整,但是具有代表性,就像儿童在表现很多复杂的东西时只表现对象的一般特征。通过对创作思维、创作方式

14、的比较,可以看到毕加索立体主义创作时期与儿童画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或许正如WJT米歇尔所说的所谓的创新只不过是创造新的组合方式,是元素与元素之间的重组与重构。又或许正如李格尔所言,形体就像有机体一样有它自己的生命和意愿,向着一个既定的目标前进,艺术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和逻辑,当逼真再现的写实艺术达到一定程度时,它必然会走向另一端,恪守着循环定律。但值得说明的是,虽然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仅仅只用儿童艺术来定义毕加索的艺术创作的成就是远远不够的。与儿童的这种混沌的、随意的、心智未成熟的状态不同,毕加索在画面的构成上做了很多的思考、练习与修改。这种轻松的、富有创造性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他反复的实验、反复的修改,以及构图的重组得来的。(四川美术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