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黄老智慧
作者:(美)张绪通
ISBN:7-01-005084-8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1-01
书价:28.0
图书简介:
十多年前在北京,曾传辉博士送了我一本赵孟写的《道德经》影印本,只有11×一八公分大,正好放在上衣里面的口袋中。由于这本《道德经》便于携带,所以无论是讲学或旅行它都与我形影不离,一则是传辉老弟馈赠之情,二则是赵孟行云流水的书法,令人百看不厌。
第一部 《黄帝阴符经》新论
十多年前在北京,曾传辉博士送了我一本赵孟写的《道德经》影印本,只有11×一八公分大,正好放在上衣里面的口袋中。由于这本《道德经》便于携带,所以无论是讲学或旅行它都与我形影不离,一则是传辉老弟馈赠之情,二则是赵孟行云流水的书法,令人百看不厌。所以,每天都有机会翻上几遍。
·自序
·黄帝阴符经
·我与《阴符经》的机缘(1)
·我与《阴符经》的机缘(2)
·我与《阴符经》的机缘(3)
·天道人心(1)
·天道人心(2)
·天道人心(3)
·天道人心(4)
·天道人心(5)
·天道人心(6)
·天理人情 返璞归真(1)
·天理人情 返璞归真(2)
·天理人情 返璞归真(3)
·天理人情 返璞归真(4)
·天理人情 返璞归真(5)
·天理人情 返璞归真(6)
·生死相对 利人利己(1)
·生死相对 利人利己(2)
·生死相对 利人利己(3)
·生死相对 利人利己(4)
·生死相对 利人利己(5)
·生死相对 利人利己(6)
·生死相对 利人利己(7)
·盗机的妙用(1)
·盗机的妙用(2)
·盗机的妙用(3)
·盗机的妙用(4)
·盗机的妙用(5)
·盗机的妙用(6)
·盗机的妙用(7)
·瞽者善听 聋者善观(1)
·瞽者善听 聋者善观(2)
·瞽者善听 聋者善观(3)
·瞽者善听 聋者善观(4)
·瞽者善听 聋者善观(5)
·瞽者善听 聋者善观(6)
·瞽者善听 聋者善观(7)
·《阴符经》的力量(1)
·《阴符经》的力量(2)
·《阴符经》的力量(3)
·《阴符经》的力量(4)
·《阴符经》的力量(5)
·《阴符经》的力量(6)
·《阴符经》的力量(7)
·《阴符经》的力量(8)
·《阴符经》的力量(9)
第二部 《老子道德经》新论
《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中的第1章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这是老子写《道德经》的开宗明义,其分量应该是极重大的,也可以这么说,如果这个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没有弄清楚,那么以下整本《道德经》都没有法子好好地读下去,更不要说如何去正确理解和实行了。那么,这个“道可道,非常道”到底应该怎样诠释?
·老子道德经(1)
·老子道德经(2)
·老子道德经(3)
·老子道德经(4)
·老子道德经(5)
·老子道德经(6)
·老子道德经(7)
·道辨(1)
·道辨(2)
·道辨(3)
·道辨(4)
·第二讲 一 二 三(上)(1)
·第二讲 一 二 三(上)(2)
·第二讲 一 二 三(上)(3)
·第二讲 一 二 三(上)(4)
·第二讲 一 二 三(上)(5)
·第二讲 一 二 三(上)(6)
·第二讲 一 二 三(上)(7)
·第二讲 一 二 三(上)(8)
·第二讲 一 二 三(上)(9)
·第二讲 一 二 三(上)(10)
·第二讲 一 二 三(上)(11)
·第二讲 一 二 三(下)(1)
·第二讲 一 二 三(下)(2)
·第二讲 一 二 三(下)(3)
·第二讲 一 二 三(下)(4)
·第二讲 一 二 三(下)(5)
·第二讲 一 二 三(下)(6)
·第二讲 一 二 三(下)(7)
·第三讲 真、善、美(1)
·第三讲 真、善、美(2)
·第三讲 真、善、美(3)
·第三讲 真、善、美(4)
·第三讲 真、善、美(5)
·第三讲 真、善、美(6)
·第三讲 真、善、美(7)
·第三讲 真、善、美(8)
·第三讲 真、善、美(9)
·第四讲 先与后(中)(1)
·第四讲 先与后(中)(2)
·第四讲 先与后(中)(3)
·第四讲 先与后(中)(4)
·第四讲 先与后(下)(1)
·第四讲 先与后(下)(2)
·第四讲 先与后(下)(3)
·第四讲 先与后(下)(4)
·第四讲 先与后(下)(5)
·第五讲 我(1)
·第五讲 我(2)
·第五讲 我(3)
·第五讲 我(4)
·第五讲 我(5)
·第五讲 我(6)
·第五讲 我(7)
·水(1)
·水(2)
·水(3)
·水(4)
·水(5)
·水(6)
·水(7)
·水(8)
·水(9)
·水(10)
·水(11)
·六个切身问题(中)(1)
·六个切身问题(中)(2)
·六个切身问题(中)(3)
·六个切身问题(中)(4)
·六个切身问题(中)(5)
·第七讲 六个切身问题(下)(1)
·第七讲 六个切身问题(下)(2)
·第七讲 六个切身问题(下)(3)
·第七讲 六个切身问题(下)(4)
·第七讲 六个切身问题(下)(5)
·第七讲 六个切身问题(下)(6)
·士—“MBA”(1)
·士—“MBA”(2)
·士—“MBA”(3)
·士—“MBA”(4)
·士—“MBA”(5)
·士—“MBA”(6)
·士—“MBA”(7)
·争→不争→无所争(1)
·争→不争→无所争(2)
·争→不争→无所争(3)
·争→不争→无所争(4)
·争→不争→无所争(5)
·争→不争→无所争(6)
·争→不争→无所争(7)
·争→不争→无所争(8)
·完全成功的八字诀(1)
·完全成功的八字诀(2)
·完全成功的八字诀(3)
·完全成功的八字诀(4)
·完全成功的八字诀(5)
·完全成功的八字诀(6)
·完全成功的八字诀(7)
·完全成功的八字诀(8)
·鬼神(1)
·鬼神(2)
·鬼神(3)
·鬼神(4)
·鬼神(5)
·鬼神(6)
·经济(1)
·经济(2)
·经济(3)
·经济(4)
·经济(5)
·经济(6)
·经济(7)
·无名之朴(1)
·无名之朴(2)
·无名之朴(3)
·无名之朴(4)
·无名之朴(5)
·无名之朴(6)
·无名之朴(7)
·“民之难治”(1)
·“民之难治”(2)
·“民之难治”(3)
·“民之难治”(4)
·“民之难治”(5)
·“民之难治”(6)
·“民之难治”(7)
·无事(1)
·无事(2)
·无事(3)
·无事(4)
·无事(5)
·无事(6)
·无事(7)
·教育(1)
·教育(2)
·教育(3)
·教育(4)
·教育(5)
·教育(6)
·教育(7)
·教育(8)
·教育(9)
·教育(10)
·道德(1)
·道德(2)
·道德(3)
·道德(4)
·道德(5)
·道德(6)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1)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2)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3)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4)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5)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6)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7)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8)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9)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10)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11)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12)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一三)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14)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一五)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16)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17)
第一部 《黄帝阴符经》新论
自序
作者 : (美)张绪通
自序
犹太基督教把近两千年分成四个阶段,分别以四个马来做标志,白马代表最初的阶段,红马是其次,再次是黑马,这黑马代表了一个专门讲世界经济贸易的时代。然后就是灰马:骑在马上的,名字叫做死,阴府也随着它,有权柄赐给它们,可以用刀剑,饥荒,瘟疫,野兽,杀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新约·启示录·六章2-8节)。在美国“9·11”事件后,人们相信世界经济贸易的丧钟已经响起,黑马时代渐进结束(启示录十八章:魔鬼的住处、污秽之灵的巢穴——巴比伦坚固的大城在一个小时之内被火烧毁倾倒。地上的客商资本家因与它行淫而奢华发财的时代也因此被永远毁灭)。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即将成为过去,接着要来临的是那个代表死亡的灰马时代,由于战争,饥荒,疫病与自然灾变,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类会直接因之而毁灭,因连累受到非常痛苦折磨的就不计其数了。西方世界是犹太基督教的世界,根深蒂固。连总统就职也要手按圣经宣誓,其中的内容都是大众从小至大耳濡目染、口熟能详的,其影响非常深远。既然这样的观念在许多人的头脑里发生了作用,就不是能以迷信二字一笔抹杀的了。
事实上,美国政府近日公布,三分之二的民众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症,代表治疗药物是Prozac,它的副作用是癌症,心脏病,肾病等和更加忧郁,以促成暴力和自杀。即使是儿童也不例外,他们之中百分之八十都被学校规定要服用Ritalin,也有以上相同的副作用,儿童自杀死亡数字奇高。社会学家的研究结果:认为现代科学进步,医药发达,虽然成效显著,只是恶疾越来越多,疾病越治越厉害。譬如,美国医学界内部的报告说:有关现代科学家们为其资本家主人服务,奉命故意制造了艾滋,非典,炭疽,天花,禽流感等病毒,到处散布,然后大量出卖解药来大赚其钱。就在现在,美国中情局公布报告说:在伊拉克石油遭到制裁禁运,联合国从人道主义考虑准许伊拉克重新出售石油换取粮食,美国的石油大佬们以1.5—8.5美元一桶原油的价格买进(当时市价为34.00美元一桶),现在油价升到63.00美元一桶,这个钱赚到天文数字上去了。此还不足,要把伊拉克的油矿完全据为己有,方肯罢休。诸如此类,资本家的恶毒、腐败和社会人心之不平到了几乎不可救药的地步,这并不是消极悲观者的少数意见,而是不可否认的普遍客观事实。
在近代资本主义思想的提倡下,近代科学应运而生。近代西方科学的突飞猛进,一方面给予了人类空前的奢华,享受和便利;同时给予人类空前的紧张,疾病和死亡。另一方面却造成了对天空、地球和自然环境的极度破坏,损耗和污染,以及毁灭性的武器发明与生产和进展。无论人类怎样自以为能对核原子武器自我节制和控制,但早晚必然会偶尔出一点人为或机械的差误,在霎时之间,就会造成世界全面性的毁灭。同时核原子武器等的衍生物质,无法处理,它们的毒性,日积月累,已足以把人类变成怪兽(包括思想和身体),而人类引以自豪的现代西方科学在它自身的逻辑下,只能更钻牛角尖,绝无转身的余地,最后导致不可救药。虽然不少有智慧的人士呼吁:道德与科学的平衡,或科学必须依从道德的规律发展。要求通过立法来限制现代科学无止境地畸形发展,似乎这种力量亦是微乎其微。难道真有末世吗?促成人类危机的原因,到底是人类的聪明?还是愚不可及?
濒临在世界危机的边缘,如果我们还有一点清醒的头脑的话,即使不为世界打算,也必须为自己,为子孙打算打算,是否还有起死回生的希望!遍寻中外古今,诸子百家,能够有足够智慧理解现时情况发展趋势的资料实在不多。即使有,其理解的也很不全面。即使是现时最新的环境科学,其提出解决的对策也是非常片面的。
眼前的《黄帝阴符经》和《老子道德经》,不但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人类可能面对的危机,而且提出了全面的对策。这两部书,不仅是古代人的大智大慧,更是现时代的人类救亡图存的大智大慧。没有这两部书,就没有对人类危机的全面科学认识。目前世界上,即使有了一些科学的认识,也没有全面解决问题的全面对策。所谓全面对策,就必须包括宇宙学,环境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律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和军事学等的综合运用。所以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好好再读这两部书。
如果读者们好好读过了这两部书,我想一定也会有一个预言:人类必定能够和宇宙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平衡,共同欣欣向荣。这两部书的作者都是中国人,这两部书里的大智慧,是中国人的大智慧。当初,有毁掉楚国的伍子胥,就有救回楚国的申包胥。现在,有摧毁世界的贪婪愚蠢的一批人,就必有保存世界的正直智慧的另一批人。这一批正直智慧的保存者,必然发源于中国,也必然是一些正直智慧的中国人。因为自古以来,这个大智慧就是属于中国人的。
由于四川大学石柱成和丁贻庄两位教授的鼓励和督促,在不愿辜负他们的心意的催动下,才欣然再去读《黄帝阴符经》和《老子道德经》,并且把一点心得记录了下来。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国人,也有义务贡献自己的一分拙陋,希望能积沙成塔!中国成为世界的灯塔!
2004年10月10日写于美国雷诺市
黄帝阴符经
作者 : (美)张绪通
黄帝阴符经
上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发杀机,斗转星移。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练,谓之圣人。
中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也。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不能见,莫不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下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至乐性余,至静则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我与《阴符经》的机缘(1)
作者 : (美)张绪通
第一讲 我与《阴符经》的机缘
十多年前在北京,曾传辉博士送了我一本赵孟写的《道德经》影印本,只有11×一八公分大,正好放在上衣里面的口袋中。由于这本《道德经》便于携带,所以无论是讲学或旅行它都与我形影不离,一则是传辉老弟馈赠之情,二则是赵孟行云流水的书法,令人百看不厌。所以,每天都有机会翻上几遍。奇怪的是:十几年来,这本书在毫无特别保护之下频频使用,却一点都没有破损,完好如新。有人批评说“赵字无骨”,话里藏机,意思是骂他在宋亡之后,不能死节,竟然屈身元廷,没有骨头。其实,赵孟虽是赵氏宗室,并未受到当局任用,无权无势,不过是一介文人书生。亡国灭家的都是那些昏君谗臣,责任数不到赵松雪的头上。赵家的昏君一个比一个浑,佞臣一个比一个奸,把国家搞垮了,他们才应该是赵家的罪人。宋亡之后,只剩下一个赵松雪,以书画为当时世界各国所崇敬。赵孟并没有愧对自号“松雪”这两个字。他有诗言志,诗曰:功名亦何有?富贵安足计?唯有百年石,文字可传世。想着他的故事,看着他传世的字,实觉心旷神怡。松雪所书《道德经》后面,还附了《黄帝阴符经》(以下简称《阴符经》),恰巧都在一个本子里面。这是一种机缘。
去年四川大学丁贻庄教授来信,要我写些关于《阴符经》的东西。老大嫂既然有命,岂敢推诿。只是才疏学浅,只怕有负所期。如今提笔忘词,不胜惶恐之至,这也是一种机缘。
《阴符经》、《道德经》和《周易参同契》同称为道家三大基本经典。《阴符经》的作者是轩辕黄帝,有人说是他老师广成子授予他的,有人说是九天玄女所赠,也有不少人相信,此经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托名黄帝,还有人说是魏晋时代成书的。可大家都拿不出可靠的证据来,都是猜测而已。既然都是猜测,就用最古朴的说法称它为《黄帝阴符经》,依此可认为它是黄帝的作品,并无任何妨碍。如果要说得更近似一点,以此经成书在战国时期比较合理,这就要先提到一个人,他的名字叫邹衍。
我与《阴符经》的机缘(2)
作者 : (美)张绪通
太史公司马迁替他作传,却附在孟子列传里面。传里说孟子的没有几句话,大半说的都是邹衍。邹衍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大红人,他到梁国,梁惠王亲自郊迎,执宾主之礼。到赵国,平原君在他面前侧着身子走路,用自己的衣袖,替他掸拂座席上的灰尘。到燕国,燕昭王为他建造“碣石宫”,镶以黄金,来款待他,并且把他尊为师父,亲自服侍他。孔子、孟子简直是望尘莫及。只因为他的学术非常特别,王公大人一见到他,就“惧然顾化”,被他的学术所感动。可惜他的著作十余万言都散佚了,邹衍学术的最主要的部分是阴阳五行学说。在后世人们的著作中,大概可以看出他的主张是什么。后世的王朝都把他的“五德终始论”奉为圭皋。即使到现今,他的学说还深锁人心,到处都是。其实,他的著作并未完全遗失,只是散落在许多不同的地方,以许多不同的方式留存了下来。如果《阴符经》里所说的“天有五贼”的五贼就是“五行”的话,那么,他那遗失的文字里即使有《阴符经》在内,也未可知。他并不是一个坐能言、立不能行的人,他曾经当“军师”,帮助燕国打败了强盛的齐国。
历代有很多人注解过《阴符经》,最早的是姜子牙,他是殷末周初的人。如果他真的注解过《阴符经》,那么《阴符经》就不可能出书于几百年后的战国时代了。其次包括诸葛亮在内,也是早期注解过《阴符经》的名人。到了唐朝,有一位做过刺史官的李筌注解了《阴符经》,举了很多实例来做说明,于是《阴符经》更受人重视,还有一些传奇伴随着李筌的行动。先是李筌寻访《阴符经》的下落,听说是三国魏的著名道士寇谦之把一本《阴符经》藏在嵩山的石窟中,他去到嵩山石窟,果然找到了《阴符经》的绢卷,可是用手去拿时,因为日子太久,在手中立时化为灰尘。他失望之余,走到骊山,疲惫不堪,正在一棵大树下休息,不想来了位女士“骊山老母”,交给他这本《黄帝阴符经》,并且传授他说:当初是九天玄女传给黄帝的,帮他打败了蚩尤,黄帝就以《阴符经》为治国的指导原理。《阴符经》共有三卷:上卷所演的是“神仙抱一”的养生之术,就是《阴符经》的上篇。中卷所演的是“治国安民”之术,就是中篇。下卷所演的是“兵法战阵”之术,就是下篇。黄帝深得其中要旨,所以能长生不死,而且白日升天,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成为中华开国的始祖。黄帝发明过指南车,又以天干、地支计年、计时,六十甲子一周,沿用直到今天。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了强大的蚩尤,窜三苗于三危,开华夏疆土。黄帝因为有了《阴符经》而成为一个人世间最完整的、全善的典型模范。于是李筌回来,下苦功稽考研究,并写下他的心得注解,传世益人。“骊山老母”之说,姑且听之,而李筌却的的确确注释过《阴符经》。李筌的注解,成为后世很多人研究《阴符经》的参考。
我与《阴符经》的机缘(3)
作者 : (美)张绪通
不过,李筌将《阴符经》注解出来之后,却惹出一个对头来,就是张果。《唐书》中有《张果传》。他是唐玄宗时代的一位著名的道士,关于他的传说很多。不知道为什么,他对李筌很有意见,以上皇帝书的方式,把李筌骂得狗血淋头。他在奏章的开头就说:“近代李筌,假托妖巫,妄为注述,徒参人事,殊紊至源。不惭窥管之微,辄呈酌海之见。使小人窃窥,自谓得天机也。悲哉!臣固愚昧,尝谓不然。朝愿闻道,夕死无悔。偶于道经藏中得《阴符传》,不知何代人制也。词理玄邈,如契自然。臣遂编之,附而入注。冀将来之君子,不失道旨。”接下来就逐段批驳,差不多只要是李筌说的都不对,硬要提出一个反对意见。他说他在道家的经藏中,偶然获得一本《阴符传》,不知道作者是谁,是哪朝哪代作品。其实,他们两个人注的就是同一本书,不然怎么语句都相同呢?这恐怕是为了《阴符经》首次出现的见仁见智的笔墨大战了。开了这个先河,后代不少人都为《阴符经》的含义,根据一己之见而骂人。其实,也许就是因为张果的大动干戈,才把李筌衬托得更有名。骂人的可能反骂了自己,长了他人的志气,灭了自己的威风。张果这样的高人,不知道为什么还那么看不开,那么执着,火气那么大?在本篇文字里,也偶尔会提到张果的看法。
此后,宋代的诸大名家学者,对《阴符经》都有过猎涉,像邵雍,二程,朱熹都发表过他们的见解。直到现代,留意《阴符经》的也大有人在,有的专做考据,有的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譬如有人提议:《阴符经》不是阴符经,而是《遁甲经》,就是奇门遁甲的占卜之学。查“奇门遁甲”,唐朝时开始列为禁书。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说:奇门遁甲之书,所在多有,皆非正传。真传不过口诀数语,不著诸纸墨也。只是小说家,假姜太公,借诸葛亮,刘伯温等人的名字,把奇门遁甲渲染成了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魔术。根据烟波钓叟的《奇门诀》:“阴阳顺逆妙难穷,……天地都来一掌中……认取九宫为九星,八门又遂九星行。六甲元号六仪名,三奇即是乙丙丁……”其实是一本很复杂的占卜之书。也说是黄帝所传,明朝刘基的《奇门遁甲总序》中说:“黄帝梦天神授符,命风后演奇门……呜呼!分天地于掌握,罗列星于心胸,风雷从其呼吸,鬼神听其指挥。其天府石室之秘文;运筹决算之神算乎?”如天地在掌握,列星罗心胸,风雷从呼吸,鬼神听指挥等等,都是抽象夸大的形容词、广告词,并不能当真。虽然都托名黄帝,显然《阴符经》是阴符经,《奇门遁甲》是奇门遁甲。其中的哲学之理虽可能有相通之处,格局上很难混为一谈。
另有李志军的《从阴符经贼盗思想看环境伦理观念》认为贼盗思想贯穿《阴符经》全文,隐含着深远的立意,暗合着丰富的环境伦理观念,具有极大的现实启发意义。
总之,《阴符经》是一本值得探讨的书。不过这本书的用词非常奇特,如果不能平心静气来对待它们,很可能受到误导。清乾隆年间,沈裕云在《阴符发秘》的序里说:“特其造语多奇,用字多险,后人遂于奇险处求之,致滋歧论而反晦其意。”
天道人心(1)
作者 : (美)张绪通
第二讲 天道人心
《阴符经》开头的第一句话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尽矣”是:话尽于此,讲到底,讲完了,引申为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完善、全备了的意思。只要人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那么一切的一切就都成了。这好像是一句结尾的话,把“结论”放到了“前言”的位置,这是一奇。
“观天之道”的观,“执天之行”的执,都是人的行为,要人去观,要人去执。意思是:以“人”为主体,去观察,稽考,分析,体会,领悟和认识宇宙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和原理原则,然后照着这个规律去操作,依着这个原理原则去实行,那么,做人做事,一切的一切就都完善、全备了。如果大家记不住本经下面的一些细节,只要时常记住这一句话,也就不错了。作者把它放在开头,好像是一句格言性的警语。也好像是一个当头棒喝,让人们好好地去想,好好地去做。同时,恐怕还有一个重要的提示:就是要人们根据自己的知识,智慧和能力去实际地发现,认识和实行。这里并没有丝毫的神灵,密教和迷信的成分在里面,完全是实证的,科学的,透明的“人的”措施。所以把它放在开头,很可能就是叫人不要走歪路求捷径,白白浪费光阴;而是叫人正大光明地,实实在在地去观,去执,以期达到人类最完善和全备的境界。
中国古人对宇宙的研究,很早很早就已经开始了。阴阳的概念和使用也早在一万年前已经形成。不过中国人研究宇宙自然,总离不开两个基本原则:注重它的平衡原理和要它直接对人生产生效应。西方的研究则不然,纯物理学,纯数学和人事几乎毫不相干。即使有一天真的能乘飞船去月球或火星,其目的不外是为了战争、物资与金钱。在《阴符经》里也说得很清楚:“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之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这句“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就充分概括和说明了中国人研究宇宙自然的原理法则:主体是人,目的在于定人。所谓“天之道”是由“人”所创立,然后由“人”来运用,以达到安定人之目的。基于对天道的发现,认识和实行,来奠定和加强人的身体健康和寿命,进而使人的社会、国家机能达到平衡,为全体人民谋取长治久安的幸福。这也是《阴符经》的一奇,它非常坦率,直接而大胆地做了这样鲜明的宣告。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阴符经》在说了“观天之道”之后,马上接着说:“天有五贼”。把天之道的内容,具体地放在“五贼”的上面。那么,五贼到底是什么呢?过去解经的人们,98%都承认五贼就是五行。就是《阴符经》本身也说过“火生于木”。这里为什么不直接称五行,偏要称它五贼?这恐怕就是《阴符经》的又一个奇。
天道人心(2)
作者 : (美)张绪通
阴与阳的概念是中国哲学特有的大发明。阴与阳除了它们本身的对立和统一的原理外,又分两路展开,一路是数学的展开。例如阴与阳的三次方是八卦,六次方是六十四卦,构成了整个《周易》的思想体系和它的实用价值。另一路是物理的展开,就是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在黄帝时代有没有?现在还没有特别的证据,说它一定没有。不过,黄帝的政府分为五个部门运作,就很有五行的痕迹。早在《书经》的《洪范》里,就有五行的说明。《春秋·左传》里不止一次地提到五行的运用。此外,《管子》、《孙子》都提到五行。可见五行学说不是战国时候才有的,更不是邹衍的发明。现在让我们先看一看什么是五行。五行学说可以分成下面五个部分来了解:
(1)五行的基本名称:木、火、土、金、水五个基本元素。英文是:Five Elements。木是一切植物,甚至是生物的代表。火是一切热量的代表。土是砂土,是地球承载、创生万物的基本物质,可能在别的星球上也有这种基本相同的物质。金是一切金属和矿物的代表。水是一切液体物质的总代表。宇宙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或元素组成。
(2)五行的阳性循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一直循环无穷。譬如:木柴的燃烧,是火的基本来源。火的结果是灰烬,也是土的最大部分的构成。矿产是从土地里生成和挖掘出来的。金属和矿石在极高的热度下,变成液体。水是液体的总代表,一切植物或生物又必须依靠水而存活、生长。
(3)五行的阴性循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一直循环无穷。克有时用“胜”来代替,如:木胜土。有时也说木制土。例如《左传》哀公九年,史墨说:“水胜火,伐姜则可。”如果五行只有其阳性的循环,只能相生,一直生下去,必定越滚越大,成了个大雪球,可以大到“其大无外”的无限。如果五行只有其阴性的循环,只能相克,削克的结果,就越过越小,一直小到“其小无内”的无限。如果五行依照阴阳的原理,既相生也相克,就能保持事物适度的平衡。在西方和印度哲学里,只发展到“四行”(Four Elements),就是水,土,空气和火。其实空气与火可以算作一个元素,那么,他们只有三行,永远达不到平衡。所以,他们的思想里根本没有要求凡事讲究平衡。把凡事要求平衡当作一种理念追求的,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显著特色。
天道人心(3)
作者 : (美)张绪通
(4)五行的反贼:在一定的条件下,五行不能相生,也不能相克。譬如:金克木,并不是金一定可以克到木。如果用铁锯或斧头,多大的树木都一定可以砍倒。如果用一个小小的剃须刀片去砍坚实的柚木,不但木不会受丝毫之损,那小刀片还会断碎折损。这时的金不但克不了木,反被木克。在这种情况下,其专有名词叫做“反贼”。又如:杯水车薪,那一杯水,不但灭不了一车的火,那点水还会立即被烧干。再如:想用烧掉一棵草的灰土来增加大山的高度,那棵草算是白牺牲了,诸如此类。五行的阳性循环或阴性循环都是普通平常的运动,唯有在条件反射之下产生的“反贼”现象才是突出或不平常的。宇宙之间普遍平常的现象反而不如突出不平常的现象惹人注意,因此,五行运行里的反贼现象是具有相当代表性的,也是在五行运行里必须时刻注意的事实。《阴符经》称五行为五贼,虽然又是一个奇语,用意却是深刻的。
(5)五行的运用: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三类。①五行在自然界里,是木、火、土、金、水。运用在个人的身体上就是:肝、心、脾、肺、肾五脏。用在食物和药物上就是:酸、苦、甜、辛、咸五味。此外有五音,五色,五谷,五穴(针灸治疗用穴位),五果,五畜……中国的医学和膳食学就都是根据五行的运用而发展出来的。②运用在管理学上,有木、火、土、金、水五种类型的人(参看《黄帝内经·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第64章)。任何机构,不论现在设有多少个部门,而职务的分类,基本上只有:计划(木),行政(火),制造生产(土),监督,审计,赏罚(金),和财政金融,会计出纳(水)五类。如果五类职能没有偏废,又能用五种适当类型的人服务于适当的职务部门,便能自自然然地成功兴旺,否则必定失败殒灭。③运用在政治上,有五德相胜,朝代的变更,都是根据五德相胜而来,这就是邹衍的五德相胜学说。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个性德,如果它以金德王(统治)天下,那朝代的服色、旗帜等都尚白;以土德王天下,则尚黄;火德王天下,则尚红……以证明本朝政权在天地间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以火德王天下者,可能被水德的新朝所代替,这是被水德之人以武力革了命去。如果是自己里头的人壮大起来,和平转移了政权,那么,新朝必定是土德之人。譬如汉代刘邦以赤帝斩白蛇起义,刘邦打进了咸阳,灭了秦朝,是以火德王天下。那么,秦朝算是金德。周朝是以土德王天下,被秦朝取代。秦本是周王的附庸,在周的西边,祠白帝,都属金。秦取得天下并非直接从周王手中直接抢过来,而是从周朝“培育”出来的一个新势力,她从诸侯手中取得天下,所以短暂的秦朝是曾以金德王天下。中国的历朝历代,都为这件事伤透了脑筋。改朝换代,也都根据五行的相生相克来预测。
天道人心(4)
作者 : (美)张绪通
《阴符经》以五贼来代表五行,是以五行的反贼的意义来特别突出五行。在《道德经》里,老子从未直接提到五行这个名词,不过连连说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道德经》12章)。虽然没有直接说五行,而五色、五音、五味根本就是五行。没有基本的五行,根本不可能有五色、五音和五味。唐朝李筌注解这里说:“人因五味而生、五味而死。五味各有所主,顺之则相生,逆之则相胜。久之则积气熏蒸、人腐五脏,殆至灭亡。后人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厚矣。是以至道淡然,胎息无味。”这是根据《老子》来注解五味、五行,以至于五贼的,除了简单了一点,基本上没有错。可是张果说他“李筌等以五贼为五味,顺之可以神仙不死。诬道之甚也”。其实李筌被冤枉了,他并没有说过,顺五味就能不死。那么张果说什么是五贼呢?他说:“五贼者,命、物、时、功、神也。”这恐怕是在过去诸种注解之中,唯一把五贼注成命、物、时、功、神的,而为什么他们又有“贼”的意思呢?不可思议,太含混了。当然人们可以任意体会五贼的定义,不过分析来分析去,还是觉得把五贼解为五行比较合理合适,也比较言之有物。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从个人的角度来运用五行,使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就是个人的“昌”。进一步怎么来具体运用,就一定要从《黄帝内经》中去体会了。综合《素问·脏气法时论与宣明五气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1)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所有入口的营养,根据食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性味为媒介,被导入五脏,使人生存、强壮。
(2)五味所禁:酸走筋(肝主筋),筋病毋多食酸。咸走血(心主血),血病毋多食咸。甘走肉(脾主肉),肉病毋多食甘。辛走气(肺主气),气病毋多食辛。苦走骨(肾主骨),骨病毋多食苦。
(3)五味所宜: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霍皆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芥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这里给人一个基本准则,平常该吃些什么为宜。
(4)五脏补泄: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泄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泄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甘补之,苦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泄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泄之。这是说,一旦遇有病变不适,吃些什么可以立即补救。
(5)五常平气: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以上是对五脏正常状态的形容。要求五脏必须随时保持正常状态,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过尤不及,就成为病态。(《素问》五常政大论)。就必须用(4)的方法马上补救。同时,膳食之中,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呆)。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生气通天论)。以上是偏食的害处。至于“五味”并不单指味道而言,“味”是性味的意思,天下所有的食物都可归类于五种性味之中。譬如,所谓“味过于酸”,是指吃多了酸性食物,或太爱吃酸性食物。病从口入,民以食为天,膳食是人生第一件大事,与生死存亡直接有关,五行学说是膳食学的指导原理,见之者昌。
天道人心(5)
作者 : (美)张绪通
人活着不止单靠食物,除了“形”,还有“神”。肝主怒,怒伤肝,悲胜怒。心主喜,喜伤心,恐胜喜。脾主思,思伤脾,怒胜思。肺主忧(悲),忧(悲)伤肺,喜胜忧(悲)。肾主恐,恐伤肾,思胜恐。五种心理状态和五种生理状态互相结合,这是中国独有的精神病理学。在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上,提供了极其合理和有效的途径。
为了身体健康,延年益寿,除了注意饮食和精神状态外,还有就是运动。中国王道的运动法,也在五行的指导原理之中。此外就是随时留意四时,八风的外邪侵扰。总之,《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章有一句总结的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五行),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神与形俱,而终其天年,百岁乃去。”可以说,健康长寿之道,尽于此矣!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不用李筌或骊山老母说,《阴符经》的第一部分也是注重人的健康长寿。一言以蔽之,人如果没有健康长寿,其他什么也不能算数了!这点,正是《阴符经》的特别可贵之处!
宇宙自然不知道有多少亿万年了,窈窈冥冥本是一片寂寞。自从有了人类这个万物之灵,什么都产生了意义,宇宙里再没有意义的东西也都会活泼起来。在太空舱里,地球除了长城以外,什么也看不见,人类更是极其渺小。虽然,到太空飞翔的还是人类。中国古人把宇宙放在阴阳和五行的定律中,从而追求“平衡”,务使人类的生活更简易,更丰盛。终有一天,人类可以更多地掌握宇宙。所以,《阴符经》最先的论调就是:五贼在(人)心,然后,施行于天(宇宙)。五贼是由“人心”的认知而来,然后施行于宇宙的。宇宙自然是个庞大而空洞的东西,最聪明的办法是找出它的枢纽所在,就是它运行的规律。掌握了宇宙的枢纽,就等于掌握了宇宙。阴阳·五行是中国哲人掌握宇宙的枢纽,是中国人独有的最伟大的智慧。因此,几千年来中国人可以骄傲地说:宇宙在我的手中。我的身体和宇宙万物成为一体,宇宙在乎(我的)手!万物生乎(我的)身!这是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论、生命论、价值论和目的论。它既是可以充分认知的,也是可以充分实行的,而且是充分有效的。
不论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不论宇宙有多大,中国哲人是以“人”为宇宙的中心。宇宙没有人,不过是一片无意义的死寂!这等于美国俗话说:You nailed,hit exictly on the head!(槌子正敲到钉子的头上了。)《阴符经》说:天性,人也。反过来说:人才是天性。因为,只有人心才可以发现、认识和掌握天性。那么,人心又是什么?
《阴符经》说:人心,机也。安徽合肥科技大学李志超教授在他的《天人古义》一书中说:“在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很细微的东西,它位于事物运动变化的中枢,具有‘以微制著’的功能。它的状态的改变,影响并决定着整个事物的运动变化。这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机发’思想,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果,也是西方没有的。”我曾有机缘,在合肥和李教授当面讨论过并赞扬他的这个“机发论”。“人心”能发现,认识并掌握宇宙,却在于一个“机”字。
天道人心(6)
作者 : (美)张绪通
《太公六韬》:“一合一离,一聚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