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五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称为会计基本假设
考核内容:
1、会计的4个基本前提的内容
2、每个基本前提的具体含义
具体内容:
会计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1、含义:
会计主体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是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作为会计主体,必须有独立的资金活动,独立的进行核算,可以独立编制财务报告。
2、作用:
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是为了把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与其他会计主体以及投资者的经济业务划分开。
3、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关系
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也可以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如会计主体可以是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企业的分支机构、企业内部独立的某个生产车间、可以作为费用报销单位的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由多个法人组成的企业集团、合伙企业等。
二、持续经营
1、含义:
持续经营是会计核算应当以持续、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而不考虑企业停产或破产清算,也不考虑企业大规模削减业务。
2、作用:
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才区分为流动和长期的,企业资产才能以历史成本计价而不以现行成本或清算价格计价,才有必要和可能进行会计分期并为采用权责发生制奠定基础,才能正确区分资本与负债成为必要。
三.会计分期
1、含义:
会计分期又叫会计期间,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若干连续的、等距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从而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分期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基础上的。
2、会计分期一般分为年度和中期。年度和中期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
3、作用:
明确了会计期间的前提,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才能正确贯彻配比原则。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采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记录,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假定货币的币值保持不变。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例题21:2006年单选】投资者个人的经济业务与其所投资企业的经济业务分开,符合( )这一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要求。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货币计量 D.会计分期
答案:A
【例题22:2010年多选】为保证会计工作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工作人为假设的基本前提有( )。
A.采用历史成本计价 B.持续经营 C.权责发生制 D.货币计量
E.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答案:BD
第六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8个
考核内容:
1、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内容
2、每个要求的具体含义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
《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并如实反映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内容完整。
可靠性包括真实性和客观性。
在实际会计核算中用作证明客观事实计量依据的,主要是指各种原始凭证和仪表记录。
二、相关性:
相关性又称作有用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三、清晰性
清晰性又称可理解性,要求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利用。
四、可比性:
(1)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必须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和程序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累计影响数以及累计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附注中说明以便进行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
(2)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办法,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可以进行横向比较。
五、实质重于形式:
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当仅仅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如融资租赁固定资产从经济实质上,企业拥有资产的实际控制权,在会计核算上视为企业资产。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重要性要求每个企业都要根据会计事项对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影响程度来确定自己的重要会计事项,根据会计事项的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核算方式和不同的核算精度。
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来判断。
七、谨慎性:
谨慎性又称为稳健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如某一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择采取一种不导致扩大资产、虚增账面利润、扩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
谨慎性在会计上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如存货在物价上涨时采用后进先出法;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应收帐款计提坏帐准备,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其中后两种属于加速折旧法);对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等。
八、及时性――――及时核算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例题23:07年单选】选择一种不导致夸大资产、不虚增账面利润、不扩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对某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体现的是会计核算信息质量要求中的( )要求
A.重要性 B.可靠性 C.谨慎性 D.实质重于形式
【答案】C
【例题24:08年单选】企业将生产资料划分为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这体现的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要求
A.重要性 B.可比性 C.谨慎性 D.相关性
答案:A
【例题25:2010年单选】银行对发放的贷款计提贷款风险准备金,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 )要求。
A.谨慎性 B.重要性 C.真实性 D.收支配比
答案:A
第七节、会计法规体系
考核内容:
已颁布的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的种类;
具体内容:
我国现行会计法规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核心,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主要内容。
1、会计法:是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的法律规范,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基本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
2、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
【例题25:2004年单选试题】: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体系由()组成。
A, 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B, 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会计制度
C, 会计法、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 D, 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
答案:A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