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几个问题
1.近代中国学西方呈现出一些什么特点?
①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救亡图存是学习西方的主题,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②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推进,经历了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由初期模仿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后来逐渐领悟到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等。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师夷长技和洋务运动)一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一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③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其中最重大的选择是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土地,使中国有了最先进的革命指导思想。 ; ; ;
2.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在宣传西方文化方面各自有些什么特点?
维新派:①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主张君主立宪。②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观点来宣传优胜劣汰,主张设立新式学堂,学习西学。
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并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用于指导革命。 ;
激进派:①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②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③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近代前期(1840~1919年)中国人民学西方,其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三个层次。
两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为第一阶段,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是第二阶段,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三个层次:技术成果(器物层);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制度层);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层)。
概述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
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器物:(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紧随其后的是清政府封建统治阶级兴办的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此阶段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从另一方面看,他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
制度:(二)甲午战后——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早在19世纪六七年代,早期维新派就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成为19世纪末康、梁倡导维新变法运动的先导。康、梁把向西方学习的目标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谋求政治体制的变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随后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运用西方国家学说,实行王权分立体制和责任内阁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北洋军阀的专制使民国成为一块招牌。
文化:(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西方民主科学。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宣传社会主义,以俄为师,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知识分子掌握了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科学思想武器
特点:①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嬗变过程;②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互统一;③充满进步与保守的斗争(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势力、革命派与保皇派斗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