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69628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路径研究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张中华,李旭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 1 0 0 0 0)摘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基于城乡社会发展实际,推动我国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关中平原城市群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其城镇空间、乡村空间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和代表性。基于新时代背景,构建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内涵和发展模式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关中平原城市群城乡发展核心问题研判,提出以“中心城镇拉动”“乡村崛起推动”等为代表的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从优化城乡空间格局、构建城乡产业体系、推进城乡

2、基础设施互通、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共享、健全城乡要素流动保障等方面探索关中城市群适宜性发展路径,助推关中平原城市群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关键词:关中城市群;城乡空间;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4-2 9 2 X(2024)01-0147-06Research on the Path of High-qualit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Space:Take Guanzhong Urban Agglomeration as an ExampleZHANG Zhong-hua,LI

3、Xu-sheng(School of Architecture,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 Shaanxi 710000,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actual urban and rural social development,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and new urbanization strategy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to prom

4、ote Chinas allrou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As an important spa-tial carrier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western China,Guanzhong urban agglomeration has certai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representativeness in its urban space,rural space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bac

5、kground of the new era,this paperconstruct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high-qualit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rural space.Through the study and judgment of the core issues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Guanzhong city cluster,the power me-cha

6、nism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represented by central town pulling and rural rise promoting is proposed.To exploresuitable development paths for Guanzhong urban agglomer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optimizing urban-rural spatial pattern,building urban-rural industrial system,promoting urba

7、n-rural infrastructure interoperability,coordinating urban-rural public service sharing,and improvingurban-rural factor flow guarantee,etc.,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urban agglomeration.Key words:Guanzhong plain urban agglomeration;Urban and rural space;U

8、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High-quality development一、研究背景城乡二元关系是城乡在经济发展、空间结构、要素流动、社会经济等多领域的结构差异特征。解决城乡二元关系问题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共同富裕研究的关键抓手。随着各学科领域针对“缩小城乡差距”相关研究的增多,城乡一体化、城乡等值化等相关理论得到了进一步丰富,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之间的“高频互动效应”研究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新时代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核心主旨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其中城乡设施一体化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 0 2 3 ZD16)。作者简介:张

9、中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李旭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147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 0 2 4年第1 期建设、城乡产业协同化发展、资源均衡配置等成为当代“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研究热点议题。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核心区,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前沿阵地。充分利用城市群能够形成区域统筹协调效应,发挥城乡之间的相互差异优势,助推城乡耦合协调发展。城乡融合是社会发展趋势,也是新时代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城镇化发展前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势必会集中暴露甚至可能会

10、激化,呕须统筹城乡两个地理空间,城乡居民等多个群体,以及“人、地、钱”多种要素,进行全面系统规划,获取城乡融合发展的最优解。新时代背景下城市群城乡空间的高质量融合发展路径研究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提出,作为西部沿黄地区发展龙头的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敏感、人地矛盾尖锐、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等现实困境依然存在2,呕须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契机推动高质量发展。二、研究区域特征关中平原城市群位于中国内陆中心区,东经1 0 43511234,北纬3 3 3 5 3 6 5 7 ,横跨甘肃省、陕西省、山西省。为使研究更具系统性和数据完整性,研究对象

11、为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所辖3 省份的11个行政市和1 个示范区的行政区范围,总面积约16661平方公里。2 0 2 2 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为2 7 8 2 9.7 3 亿元,常住人口43 5 9.0 4万人,城镇化水平6 0.6 8%。1.城镇空间发展特征关中城市群区域现状城镇空间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以超大城市西安为核心,引领咸阳市、天水市等11个中小城市及其所辖的7 个县级市和1 0 4个县区组成的城镇群。(1)城镇发展受地形空间限制较大,城市密度较低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地势特征为西高东低,最高海拔3 7 48 米,最低海拔1 9 4米。西部为甘肃省的3个地级市,分别为横跨六盘山

12、的平?市、陇东黄土高原的庆阳市和陇西黄土高原的天水市,整体地势较高,所辖县区共2 1 个,城市密度约4个/1 0 0 0 0 km。中部为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包括超大城市西安市和咸阳市、渭南市、宝鸡市、铜川市、商洛市、杨陵区,是陕西省最富饶地区,北靠黄土高原,南临秦岭山脉,多为盆地或平原地形,地理优势明显,所辖县区共5 7 个,城市密度约8 个/1 0 0 0 0 km。东部为山西省的临汾市和运城市,主要地形为山地、丘陵和盆地,整体地势中间低,两边高,所辖县区2 7 个,城市密度约8 个/1 0 0 0 0 km。(2)城镇体系规模结构不合理,区域协同发展不佳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发展不平衡,整体

13、呈“一核引领、东强西弱”特征。首先,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呈“一大众小”特征,西安市已跨人新一线城市,常住人口规模突破千万,其余城市均小于1 0 0 万。其次,区域人口要素快速向极核城市西安聚集,较2 0 1 0 年,西安市为唯一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年均增长4.3 4%,城镇化率达7 9.5 9%。其他地区中,除铜川市和杨陵区均呈现人口减少趋势,年均减少0.1 4%1.7 7%,城镇化率处于41.8 9%6 3.6 7%,城镇群内各地城镇化水平总体表现为:陕西省 山西省 甘肃省。2.乡村空间发展特征关中平原城市群共辖1 1 1 9 个乡镇1 8 5 2 6 个行政村,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夏

14、较长,水资源非常短缺,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差,乡村整体发展相对较为落后。(1)乡村发展受地形地貌限制较大,居民点布局分散关中平原城市群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首先,区域内村庄分布较为分散,人口较为稀疏,每1 0 0 0 km约有乡镇7 个、村庄1 1 5 个。其次,不同地形地貌对村庄规模限制较大,南部商洛市和宝鸡市受秦岭及余脉地形限制,北部庆阳市和铜川市受黄土沟壑地形和雨水稀少限制,村庄密度小于92个/1 0 0 0 km,人口密度小于8 0 人/km;东西两侧的平?市、天水市、渭南市、运城市和临汾市地形略微平坦,村庄密度在1 0 4个/1 0 0 0 km1 7 8 个/1 0 0

15、0 km之间,人口密度处于9 2 人/km182人/km之间;中部的西安市、咸阳市和杨陵区地势平坦,村庄密度大于200个/1 0 0 0 km,人口密度大于1 7 3 人/km。(2)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支撑能力不够截至2 0 2 0 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内平均公路网密度为1 0 2 0 km/1000km,分布不均衡,受西安都市圈辐射影响的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铜川市和杨陵区公路网密度均高于平均值,其他城市除运城市外,均低于平均值。距离西安最远的商洛市和庆阳市公路网密度最低,分别为8 0 7 km/1000km和5 9 6 km/1000km。另外,乡村医务人员和师资配备不均

16、、医148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路径研究疗水平不高和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常见,乡村公共服务能力供给有限,公共服务质量难以保障。3.产业经济发展特征(1)区域经济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失衡明显首先,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整体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2 0 2 2 年,关中城市群GDP总量为2 7 8 2 9.7 3亿元,人均GDP为6.3 8 万元,远低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8.5 7 万元。其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征明显,西安市是地区生产总值唯一高达万亿元的城市,单位用地面积产值约为其他地区平均值的1 1.5 倍。最后,受资源赋和区位经济影响,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差异较大,具有明显的资源依赖特征,如西安市

17、和杨陵区高新农业示范区高质量发展优势明显,咸阳市、渭南市、铜川市和宝鸡市还处于以量取胜阶段,庆阳市、商洛市、运城市等表现出对矿产资源、交通区位依赖性较强特点。(2)乡村经济水平差异大和城乡“二元化”特征明显首先,乡村发展受城镇辐射影响较大,关中平原城市群内西安市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咸阳市、宝鸡市、渭南市、临汾市和运城市等千亿级城市所在地区的乡村居民可支配收人也均高于其他城市。其次,城乡收人差距较大,2 0 2 2 年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处于2 9 9 3 1 48 41 8 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处于1 0 7 1 6 1 8 2 8 5 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93.

18、13,大多高于国家平均水平。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关中平原城市群所辖的3 个省份呈现不同结果,总体表现为“东强西弱”,“二元化”特征明显。三、基本理论框架1.新时代背景下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内涵新时代背景下的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 4。城市群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促进城市群整体发展和破除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壁垒为导向,实现城乡空间平等、绿色发展、区域协调、要素流动的有机统一。其中,城乡空间平等是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基本保障,空间作为人们

19、进行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各种权力、利益、矛盾等社会关系和意义的组合5,城乡空间平等既体现在土地发展权力的平等,也体现在城乡之间政治制度、经济产业、文化教育、社会机制等多方面享有平等权利和机会。城乡空间绿色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普遍形态,是解决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和推动城乡资源互补互利的现实需求,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在空间规划方法、产业经济模式、公共设施供给等方面贯穿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基于绿色发展价值观的城乡融合体。区域协调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途径,高度融合了合作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兼顾了效率和公平最大化目标,主要措施是通过宏观

20、上的区域资源和社会环境分析,明确城乡发展格局,统筹城镇体系、产业关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置等实现均等化和一体化发展新格局8。要素流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特征表现9,城乡要素流动优势区域往往具有明显的城乡融合趋势。合理发挥区域网络节点的优势和调节要素流动功能,提升流动强度和质量,有利于实现城乡发展成果的互通共享,构建系统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乡融合“量”“质”同升。2.城市群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模式城市群内城镇和乡村地区均深度参与着区域内的城镇化、工业化等社会经济发展 2,根据城市群空间发展特征 3.1 4 和新时代高质量融合发展内涵,关中平原城市群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模式应具有以下三个特

21、点。第一,整体空间形态表现为“核心一圈层”空间扩展模式。中心城市向四周具有发达的道路交通设施和明显的发展轴,次一级的节点城市分布于发展轴上,节点城市之间形成稳定的分工协作和紧密联系,城市群内部的扩展方式由传统的轴向发展转为圈层式绿色协同发展叫5。第二,城乡空间结构表现为“城市群一乡村社区一绿色空间”空间组织模式。城市群是区域政治、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各城市能够形成合理的职能分工和专业化协作。乡村社区是以集镇、特色小镇为引领的乡村居民生产生活集中的主要空间,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置的基本单元,也是乡村基于自身的资源和农业特色,延伸产业链,打造建设集约高效、绿色科技的现

22、代乡村产业区。绿色空间是集生态空间与农业空间为一体的乡村自然空间,是城市群和乡村社区空间发展的生态资源本底7。第三,功能空间关系表现为多类型“网络状”一体化模式。其中,社会功能空间表现为以中心城市为149.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 0 2 4年第1 期核心、以地级市为服务节点、以县城为重要服务单元,形成了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布置的区域公共服务网络体系1 8 。经济功能空间表现为集中的经济活动与分散的经济要素相结合,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空间上的多中心网络化结构,人口、资源和农产品等由乡村地区经交通网络流向中小城市和大城市,信息、科技和工业产品等由城市地区流向乡村地区 1 9 。生态功能空间

23、通过城乡之间的绿色廊道将城区景观、绿地与乡村的山、水、林、田等绿色要素连接在一起,在区域上形成巨大的绿色网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支撑,也是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四、城乡发展问题解析1.城镇空间格局不合理导致城对乡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城市群的发展过程是由低级向高级演变,随之城镇空间格局和关系趋向多中心和合作发展2 0 。关中平原城市群处于向高级演变的过渡阶段,是典型的“单核”型城镇群,城镇间关系现状竞争大于合作。其中西安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唯一超大城市,首位度高达4.4,而其他城市处于型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城市间经济实力差距明显,等级规模也不平衡。导致城乡发展过程中,超大城市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长

24、期吸引其他城市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其聚集,周边城市继续吸引其小范围内的人口及生产要素。这个过程中城市的聚集效应大于辐射效应,便抑制了县城、乡镇及周边乡村的发展。而县城和乡镇在城乡互动网络体系中承担着促进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功能,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规模较小的城镇,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有限。2.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导致乡对城的推动作用不明显乡村产业发展基础决定了乡村发展方向和能力,是城乡建设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关中平原城市群地处中西部的生态脆弱地区,是国家连片贫困城镇化发展区,长期以来受自然环境与粗放式城镇化发展影响,导致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具体表现为:首先,第一产业尚未形成系统的

25、产业链和创新链,仍处于农业种养殖阶段,农产品加工与销售、农资产品加工等高附加值产业规模还没有形成,农业品牌效应不强,造成乡村产业竞争力低下。其次,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组织不够成熟,除西安都市圈,其他地区产业园区发展较晚、建设滞后、规模较小,很多地区第一产业相关的产业园区缺失,从而导致城乡产业融合不够深入,并影响了城镇对乡村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再次,以第二、第三产业联动的模式还没有形成,受乡村管理能力弱、治理能力不足等因素制约,乡村地区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没能充分发挥,尚未形成“以工带农”“以旅带农”的城乡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模式。3.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区域协同发展不充分关中平

26、原城市群城乡关系复杂,所辖城市行政单元多元化,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不够健全,难以激发其发展的内生动力。首先,关中平原城市群所辖城市分布于陕西、甘肃和山西3 个省份,初步建立的“三省联席制”对区域协作发展引领作用不强,实践协作机制尚未形成。因此,城乡融合发展的优势地区主要为大西安都市圈范围内,其中包括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西咸接合片区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陵区,各类型特色小镇也逐渐发展形成规模。而关中平原城市群的东、西部地区却受益较小,城乡融合的适宜模式还没有形成,影响了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水平。其次,关中平原城市群城乡协同的机制有待深化,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推进城乡要素流动和

27、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但不同地区因地制宜的引导策略还没有形成。如城乡居民有序转移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农业转移人口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待遇等问题难以落实,转移人口处于“人在城镇、房在乡村”的“半城镇化”状态。既降低了人口城镇化的质量,也引起了“空心村”等乡村问题。五、城乡空间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1.由城及乡视角下的中心城镇拉动型城镇是市场要素流动的重要节点和交通枢纽,是城镇与乡村、城镇与城镇之间进行物质和商品交换的集散地。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镇在区域发展中承担的角色越发重要,对于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内乡村的辐射拉动能力也应该进一步加强。具体做法为:第一,以空间网络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全覆盖格

28、局,加强各级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重点做好区域内交通和通讯设施的网络化建设,协调区域内水、电、能源等互通共享,形成中心城市带动小城镇、拉动乡村的网络化发展格局。第二,以功能互补提升城乡公共服务能力,在加强邻近城镇之间的基础公共服务合作基础上,积极发挥好中心城市科教文卫服务和杨陵示范区农业服务优势,开展网络视频和大数据等云服务,缩短时空差距,实现大城市与小乡镇150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路径研究的互补服务。第三,以产业协作推动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城镇具有成熟的生产技术、科学的组织结构、稳定的市场背景和丰富的发展要素,在加强城城合作的同时,应该推动城镇产业、技术及资金等要素向乡村扩散,以农产

29、品为基础,加快构建系统完善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体系,形成三次产业融合的产业链,从而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2.由乡及城视角下的乡村崛起推动型乡村是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资料、土地资源、劳动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城镇产品的重要市场空间。推动乡村城镇化发展和乡村产业现代化进程,有利于乡村吸收城镇扩散的企业、技术、信息等及时得到落地和形成高附加值、长产业链、产业融合的创新生产经营体系。基于关中平原城市群乡村资源赋和区域发展现状,应该充分认识到乡村地区的发展潜力和资源优势,以乡村崛起助推城乡融合发展 2。第一,产业升级助推发展,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乡村组织能力,完善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以农业科

30、技化、机械化、产业化、规模化为目标,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第二,资源开发带动发展,发挥矿产资源在地优势,形成集资源开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长产业链,将矿产资源开发与乡村建设、农村居民就业统筹考虑,以资源开发带动乡村建设和创造就业机会,以资源在地产业化丰富乡村产业内容和提升经济收入,以产品加工、销售带动要素流动,进而促进城乡互通互融。第三,全域旅游拉动发展,发挥乡村地区生态环境优势,开发一批生态环境较好、文化资源丰富的特色小镇或旅游型村庄,以全域旅游发展助推乡村衍生更多的商品贸易、饮食、娱乐等产业,以“文旅+农业”促进城乡要素快速流动,助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六、城乡空间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适

31、宜路径1.优化构建城镇空间格局基于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城镇空间现状格局和交通网络特点,进一步优化各城镇空间职能和提升区域辐射效应。一是通过壮大都市圈以提升核心城市西安市的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培育天水市、庆阳市、宝鸡市、渭南市、运城市为区域重点发展极,实现城市群向多极平衡发展,最终走向成熟。二是以西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杨凌农业科技为引领,加快西安都市圈城乡经济联系、技术交流和要素流动,形成成熟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带动城市群全域城乡融合发展。三是发挥好区域协同作用,构建“包茂融合发展带动轴”“陇海融合发展带动轴”“京昆融合发展带动轴”“福银融合发展带动轴”等为放射线的

32、城乡融合发展辐射网,促进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与功能协同,加快城乡要素跨区域多路径流动,促进全域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关中平原城市群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目标。2.构建城乡产业融合体系基于中西部区位特点和资源分布,应在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内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区域城乡产业融合体系。一是发挥杨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内农业院校的科技支撑和服务作用,开展区域内不同地区的农业种养殖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指导,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二是发挥产业集群带来的规模效应和园区引领作用,规划形成陇东现代林果业发展区、关中现代蔬菜发展区、关中一流养殖发展区、陕南特色农业发展区、东部现代粮食种植高效区等“五大发展区”,在

33、各地级市建成一批省市级农业产业园区和小规模产业融合单元,引导企业向乡村发展,形成种养殖、生产加工、冷链仓储、休闲观光、民俗体验等功能的产业高地,健全区域产业融合服务中心和特色化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局面。三是统筹城乡产品,大力推进“城乡对接”“农社对接”“农超对接”,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种销售模式,加大区域内产品循环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3.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通基于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和支撑服务水平,形成“两构建、一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布置任务。一是构建服务于城乡交通流动的综合道路网络,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铁路为骨架,以国道、省道为干路,以县道、乡道为支路,实现区域内城市、乡

34、镇、村村之间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联系。依托西安一咸阳临空经济区形成国际农产品集散地,依托陇东长庆桥站、天水站、宝鸡站、运城站形成国内农产品集散枢纽,实现城乡要素流动的枢纽连接。二是构建智慧城市群,以智慧服务、数字赋农、线上销售为目标,提升区域信息综合服务水平,重点推进县、乡镇、村三级网络服务平台的建立,通过城乡信息共享、远程技术服务、多渠道销售等方式提升乡村发展能力和打响乡村品牌。三是继续完善城乡市政设施一体化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布置的原则,加强区域设施协同共享与合作,加大乡村水、电、暖、151.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 0 2 4年第1 期能源、环卫及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4.统筹城乡

35、公共服务共享基于城乡居民平等互利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内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共享共建。一是充分发挥西安市国家中心城市教育、医疗等资源优势,带动各地级市形成高水平、高质量的区域公共服务中心,提升县、乡镇的公共服务能力,合理规划配置村级公共服务设施。二是推进农业院校和地方高校的校地合作机制,提升县区职业教育学校对职业农民的教育水平,探索智慧学校在乡村地区的应用,以大数据、线上教学等方式为乡村居民提供科技支撑服务。三是大力发展城乡文体事业,依托西安历史文化名城、陇东周祖文化、天水伏羲文化、运城关帝文化等文化资源底蕴,完善文体设施,构建中国传统文化谱系,加强地区之间及城乡之间文化、民俗

36、、休闲活动等合作交流,增强区域认同感和丰富区域居民精神需求。四是研究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有效整合现有资源,逐步建成敬老院、救助福利站等社会福利机构,进一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集中供养率,改善乡村贫困地区社会保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5.健全城乡要素流动保障基于促进要素流动和发挥资源优势的导向,构建城乡人才、土地、财政等要素的流动机制,以促进关中平原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建立城乡人才流动鼓励机制,引导高校、科研院校等机构人才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鼓励社会人才、企业返乡创业和参与乡村治理,支持乡绅、能人创办合作社带动乡村发展。二是建立城乡土地及资源管理制度,探索城市群城乡融

37、合的乡村土地流转和开发管理制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构建公平合理的农地市场准入机制。三是建立城乡统一财政管理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乡村振兴和乡村产业深加工的支持,有效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乡村居民经济收入并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环境。四是完善“三省、十一市”联席制度,研究基于区域协调分工、资源合理配置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机制,以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市场推动等多种机制保障区域协调和城乡要素流动。七、结语新时代背景下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要走一条城乡平等、区域协调、绿色发展和要素流动的道路,形成城市群与不同等级城市、小城镇和乡村地区统筹协调发展新格局。关中平原城市群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发展空间

38、载体,具备了典型的西部城乡发展特征,研究其城乡空间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适宜模式和相关路径,可以在理论和实践中为科学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助力,也能够为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效建议,助力区域协同发展。【参考文献】1纪丽娟,许小婵.产业协同视角下的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一评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2 0 2 2(9):1 3 3.2刘彦随.主持人语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0 2 2,5 2(3):3 5 7。3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 0 2 1:7 4.4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

39、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2.5 林聚任:论空间的社会性一一个理论议题的探讨 ,开放时代,2015(6):135-144+8.6李悦昭,陈海洋,王红瑞,等.绿色发展与生态优先的组织技术与理论模式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0 2 0(5):7 7 1-7 7 8.7姜晔,吴殿廷,杨欢,等。我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区域模式研究 城市发展研究,2 0 1 1(2):42-47.8朱丽霞.中国大都市区域的城乡协调发展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 0 0 5(2):1 49-1 5 4.9 杜国明,刘美。基于要素视角的城乡关系演化理论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2 0 2

40、 1(8):1 2 9 8-1 3 0 9.10】黄勇,杨帆,孙卓元,等。合作社视角下县域城乡要素流动网络演变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 现代城市研究,2 0 2 2(7):7 7-8 3.11周佳宁,毕雪昊,邹伟.“流空间”视域下淮海经济区城乡融合发展驱动机制 .自然资源学报,2 0 2 0(8):1 8 8 1-1 8 9 6.12】郑艳婷中国城市群的空间模式一分散性区域集聚的理论背景、形成机理及最新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2 0 2 0(2):3 3 9-3 5 2.13陈玉光.城市群形成的条件、特点和动力机制 城市问题,2 0 0 9(1):18-22.14 Soja E W.My los

41、angeles:From urban restructuring toregional urbaniza-tion MJ.Berkeley,US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4.15冯海建,周忠学.城市化与都市农业功能交互耦合关系及时空特征分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 0 1 4(6):5 7-6 3.16】卢丹梅.“城乡社区”一“特色城市”一“一体化城市群”三层次空间模式研究 ,规划师,2 0 1 3(8):7 5-8 0.17杜钦,侯颖,王开运,等。国外绿地规划建设实践对城乡绿色空间的启示.城市规划,2 0 0 8(8):7 4-8 0.18陈俊颐,陈晓键.基于网络空间发展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网络化探究一-以关中城市群为例 现代城市研究,2 0 2 2(5):1 1 1-1 1 8.19刘虹,薛东前,马蓓蓓.基于ESDA分析的关中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 0 1 2(4):5 5-6 0.20方创琳,王振波,马海涛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规律的理论认知与地理学贡献 ,地理学报,2 0 1 8(4):1 5.21米梓溪,周韬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城乡空间结构变迁及一体化组织机制 .城市发展研究,2 0 2 2(3):6 3-6 9.(责任编辑:FZF)1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