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城乡教育一体化视野下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困境及疏解.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69625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75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教育一体化视野下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困境及疏解.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城乡教育一体化视野下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困境及疏解.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城乡教育一体化视野下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困境及疏解.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育理论与实践圆园23 年教育理论与实践圆园23 年*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2021 年度国家一般项目“互联网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师资城乡一体化流动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BCA21008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卢海丽(1988-),女,内蒙古赤峰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师专业发展及网络教育研究;张立国(1965-),男,陕西榆林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网络教育研究;高寒(1992-),女,四川南充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教师教育研究;贺琳(1988-),女,陕西渭南人,陕西

2、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及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通讯作者:张立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是对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提出的新要求,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全面提升质量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1。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前提是必须发展乡村教育2。2023 年 2 月 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指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时代背景下,研究乡村教育尤其是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对义务教育发

3、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义务教育发展脉络新中国成立初期,义务教育普及程度非常低,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学校数量少,师资力量弱,教育基础设施薄弱。于是,政府开始加大对教育公平的重视和投入。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开始实行对农村地区的重点扶持政策,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鼓励劳苦大众工农子女上学。1958 年的“大跃进”期间,实行了国家办学与集体办学“两条腿走”的政策。但由于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运动,导致农村和城市教育严重不平衡。1966 年至 1976 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直到 1978 年改革开放的政策出台后,教育

4、才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了对教育公平发展的关注和投入。1984 年推广普及“大包干”责任制,并出台了 关于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决定 和 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划。1985 年,中城乡教育一体化视野下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困境及疏解*姻卢海丽,张立国,高寒,贺琳摘要:我国义务教育从“不均衡”发展到“基本均衡”,首要任务是实现“优质均衡”。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乡村义务教育具有推进城乡教育公平、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乡土文明火种的内涵价值。然而,乡村义务教育却面临着价值定位模糊、教育资源不足、乡村文化迷失等困境。教育技术的发展为一体化视野下优质乡村教

5、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从宏观来看,需要建立政府干预为主、多元主体参与的城乡统筹制度,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共享,发挥乡村主体作用,推进乡村教育特色融合;从中观来看,乡村教育应本土化和独特化;从微观来看,应建设城乡差异化乡村师资队伍,搭建精准化乡村教师培训体系,构建城乡一体化师生交流体制,创建生活化校本课程资源体系。关键词:城乡教育一体化;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公平引用格式:卢海丽,张立国,高寒,贺琳.城乡教育一体化视野下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困境及疏解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28):26-33.中图分类号:郧40原011.8文献标识码:粤文章编号:员园园源

6、原远猿猿载穴圆园23雪28原园026原园8第 43 卷(圆园23 年)第 28 期第 26-33 页灾燥造.43(圆园23)晕燥.28孕26原孕33教育理论与实践栽澡藻燥则赠 葬灶凿 孕则葬糟贼蚤糟藻 燥枣 耘凿怎糟葬贼蚤燥灶第 28期国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制度,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拥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然而,此时的教育仍然不够普及,学校数量和师资力量的问题仍然存在。同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一些地区的义务教育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直至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义务教育才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993 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全面发展教育、优质教育、均衡教育”的教育改革方针。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建立中小学

7、生资助制度,实行统一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并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此外还推出了“两基”攻坚计划,即全面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保障的计划,旨在解决农村地区和贫困家庭孩子接受教育的问题,开始强调教育的效率与公平齐发展(如图 1 所示)。2008 年,中共十七大提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2017 年 7 月,国务院在 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坚持“优先发展,统筹规划”“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高质量,公平共享”“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的原则,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 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 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重

8、要性,并强调因地制宜地进行本土教育现代化规划,形成一地一案、分区推进的教育现代化生动局面。目前,我国基本解决了受教育的机会平等和受教育的物质资源权平等等难题,基本实现了教育均衡发展,基本解决了受教育的机会权、资源权。回顾历史,我国义务教育已从“不均衡”发展到了“初步均衡”,而现阶段的任务是实现“优质均衡”,即从“机会不平等”到实现“机会均衡”;要解决的问题是“过程均衡”,直击教育的“质量内涵”。只有过程的平等和质量的公平,才能够实现高阶段的发展。基于此,笔者结合当前城乡教育一体化视野下乡村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和特定的责任,探讨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面临的困境和发展路径。二、城乡教育一体化视野下乡村义

9、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涵逻辑(一)价值逻辑:推进城乡教育公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城乡一体化”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两个词并列阐述,严格来说,这两个概念不完全在一个概念体系中。从空间上看,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范围更大,教育一体化要解决的问题是城乡二元分割所导致的教育不规律现象,它的核心指向是教育公平。厘清城乡一体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和乡村义务教育的关系和内在联系,探讨优质乡村义务教育的特征是推动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前提。城乡一体化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城市与乡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有机结合,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利互惠、相互促进、互补融合、协调发展的城乡关系3。城乡教育一体化指整合城

10、乡教育资源,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流通、良性互动的教育体系和机制。可以看出,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互补、双向流动、协调共生,体现的是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理念,实现的是城乡教育现代化均衡发展的目标,完成的是缩小二元结构的任务,是城乡一体化的衍生概念。然而,城乡教育一体化却出现了以城市为中心的“过度城镇化”和“半郊区化”的现象4。这种“城市中心”“城乡教育同质化”的误区应该终止5,要正确理解“一地一案、分区推进”的政策方针,实现城乡教育发展的“有差别的统一”6,避免“偏向城市”或“偏向农村”的偏失卢海丽等:城乡教育一体化视野下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困境及疏解图 1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脉络2

11、1 世纪(2001 年至今)效果政策问题新问题新问题新问题新方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初期阶段(1949-1978 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0 年)20 世纪末(1990-2000 年)学校数量增加教师数量增加优化教学模式教育投入加大教育资源改善实现“双基”目标、教育质量改善、关注中西部义务教育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资源、师资队伍等得到优化“三个并举”文化大革命鼓励入学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均衡教育机会两免一补、中小学资助计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教育均衡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教育普及率低教育资源弱城乡教育不均衡教育系统受破坏城乡、县域、校际差距大,资源匮乏,机会不均教

12、育公平问题突出、城乡差距大、质量差异大27教育理论与实践圆园23 年教育理论与实践圆园23 年重心走向,从而形成“城市、郊区、乡村”三元结构的分区推进7。城乡教育一体化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自发阶段、政府干预阶段和高度自主阶段 8。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发展处于政府干预阶段。从义务教育的“普九”到“均衡”再到“振兴”,从城乡学生“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从无到有”到“从有到优”,无疑都是在政府干预的环境下稳步进行的。而现阶段,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便是“到优”发展的重要部分,促进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9。优质的乡村义务教育不仅要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还要

13、具有本土化特征,要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师资配置、学生发展和办学条件,要结合现代化发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优质乡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三者的关系如表 1 所示。表 1城乡一体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乡村义务教育对比表城乡一体化城乡教育一体化优质乡村义务教育目的消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县域教育质量均衡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城乡教育一体化、现代化、本土化核心保障农民利益、建立城乡统一市场以人为本减小城乡教育差距消除教育不公实现本土化的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现代化的教育形式资源共享、相互融合、协调共生、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统筹兼顾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同步建设城镇学校努力办好乡村教育教育信息化推进、学

14、校特色发展、教育主体推进内容政治、经济、文化等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文化资源误区城乡一样化农村城市化城乡教育同质化教育的“城市中心”有“硬实力”就是优质发展(二)功能逻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文化支撑。其一,乡村义务教育为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人是向什么方向发展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版)(以下简称 课程方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扎根中国大地,厚植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说,义务教育是

15、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后继有人,有才有德的人。新时代乡村义务教育就是为乡村振兴输送有道德、有情怀、有担当的时代人才。其二,乡村义务教育振兴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内在之意。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教育振兴不在其中却贯穿其中。产业振兴可以为乡村义务教育发展“回揽”生源,而乡村义务教育的优质发展反过来可以为推动产业振兴“留下”优质人力资源。人才振兴不仅意味着乡村需要人才,还要大力培养人才。乡村学校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符号。乡村文化振

16、兴能挖掘、发展、弘扬乡村本土文化,有利于乡村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也可以助推乡村文化传播。生态振兴意味着乡村宜居、和谐、繁荣,同时影响着校园的环境;组织振兴意味着有健全的党委组织、领导机制、法治保障等,这也会影响到乡村义务教育的组织管理。总而言之,乡村义务教育具有振兴乡村的作用,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三)文化逻辑:传承乡土文明火种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民族发展最根本、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的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10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作为凝聚乡村振兴精神力量的乡村文化,更应紧跟乡村振兴的步伐,不断

17、创新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激发新动力。乡村学校是乡村文明的灯塔,是乡土文化的摇篮,乡村义务教育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资源,肩负着乡村振兴的文化使命。对“农业大国”来说,农耕文明、乡土文化是现代化、城市化发展不可替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农业价值”“腹地价值”“家园价值”都是中国乡村教育需要传承的价值。同时,乡村义务教育还向乡村青少年传播当代先进文化,并在教育过程中创生新型乡村文化。由此可见,乡村义务教育担负着深化学校教育功能、填补乡村少年精神世界的双重任务,为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点燃和传承乡土文明的火种。三、城乡教育一体化视野下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现实困境近年来,在教育公平、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

18、、乡村义务教育优先发展等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我国乡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效地缩减了城乡28第 28期教育的差距和不公,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价值定位模糊,城乡义务教育配置呈现同质化乡村教育要守护和传承乡村文化,具有乡村建设和人才引进的义务和责任。然而,在乡村义务教育体制建设上却存在价值定位模糊的问题。2002 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 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2003 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

19、要求。新课标的制定也存在很强的“城市化倾向”和“国际接轨倾向”,整体缺乏“农村关怀”的价值取向。事实上,“以县为主”“城市倾向”等都说明乡村义务教育应以县为主,乡村教育本身没有话语权和决策权,而是用“他者标准”来衡量“本土教育”,用“城市化”来标榜农村的发展。这种倾向会导致城乡教育一体化出现中心的偏失11,导致乡村义务教育没有明确的定位,也没有归属感。从学理上看,城乡一体化教育资源分配运用了罗尔斯的正义原则 12。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排除了原始差异,把每一个个体都视为完全一样的。然而,教育的对象是人,既然是人就是有差异的。所以,乡村教育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就是“城市标准”,以城市的标准来建设乡村学

20、校,即在同等条件下,倘若乡村利用效率低便误判乡村教育落后于城市教育,这种判断默认人是无差异的。这种与城镇对齐的教育配置致使乡村教育被边缘化,没有自己的独特性,给孩子们一种“客居”的感觉。城乡教育一体化主要体现在教育的公平上,而不是教育的一致性或者是同化乡村教育,所以,当下城乡教育一体化应从“同质性”向“独特性”方向发展。2022 年的 课程方案 特别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实践的育人功能。这可以理解为教育要遵循实际的一体化发展。(二)教育资源不足,面临“师生流失”的双重危机据统计,“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教育补助7495 亿元,年均增长 5.97%,

21、农村经费占比保持在90%左右。2021 年,中央财政下达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 1739.3 亿元,同比增长 2.5%,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特岗教师计划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可见,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加大了向农村倾斜的力度,其最终目的是城乡资源的均衡配置。然而,教育资源并不是无限供给的,而且均分下来的经费还是比较短缺,所以乡村义务教育资源不足一直以来都是比较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其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乡村学校教师和学生流失的双重危机。2021 年 2 月,中央农办负责人针对乡村人才振兴方面指出乡村人才外流、结构失衡、人口老龄化、素质偏低等问题突出。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迁移,学生随之到城市入

22、学就读。但部分学生受经济条件、家庭状况影响难以进城就学,只能去乡村小规模学校或者寄宿制学校,这是乡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又一个重大问题。这种“城挤乡空”的现象是对乡村存在偏见和城本主义的一种无声的体现,也是市场利益化驱动和教育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乡村向城市看齐的价值迷失,使得孩子们有“走出大山”的动力却没有“回馈大山”的情怀,学生易“流”不易“留”。乡村教师的流失是阻碍乡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又一重要问题。20 世纪 60、70 年代,虽然乡村基础教育条件差,但乡村办学积极性很高。到了 20 世纪 80、90 年代,乡村学校开始逐渐减少,乡村教师也开始往城镇发展,到了 21 世纪初则更加凸显13 1

23、4。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过程中,师资配置面临着专业能力不足、发展动力不强、教学效率不高等问题15。实证研究表明,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及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相对较弱 16。政府重视农村教育发展,先后出台一系列措施调整城乡的教育发展和资源的分配,然而,乡村教师并没有因此停止向县、小中大城市发展的步伐17。这种生源和师资的双重流失致使乡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更加艰难。(三)乡村文化迷失,乡村义务教育现代化任重道远当下城镇化、现代化的急剧发展牵引着乡村生活的改变,也影响了人们的认知,出现了对乡村文化不自信、不认同的现象,降低了乡村民众对乡村文化的自豪感。“十三五”期间,

24、国家颁布了多种政策,初步解决了乡村优秀教师流失问题,但乡村义务教育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来自人们对乡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发展方面的迷茫,即城市教育是现代的、高级的,而乡村教育是落后的、低级的,乡村学校面临在无法搬进城市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的问题。国家实施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的目的是城乡共卢海丽等:城乡教育一体化视野下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困境及疏解29教育理论与实践圆园23 年教育理论与实践圆园23 年同发展,扭转城乡的偏见。有学者指出,“立足于 乡村来谈乡村教育,还是立足于 教育 来谈乡村教育”是两种相逆的理念18。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乡村义务教育从“网点下伸”“多形式

25、办学”到“撤点并校”再到“学校上移”,一直徘徊在公平与效率之间。这种乡村教育城市化的发展导致乡村生源骤减、辍学率上升、城乡二元结构凸显、乡村文化断裂、文明衰落、乡村意识淡薄等问题的出现。乡村文化是乡村义务教育传承发展的重要根基,在乡村义务教育“向城性”背景下,是进一步向城市文明靠拢还是依靠乡村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义务教育发展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问题。四、城乡教育一体化视野下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路径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义务教育绝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确保乡村义务教育的现代性和公共性的基础上实施教育的优质发展,实现增量发展和提质增效。本文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探讨

26、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乡村教育优质发展的路径(如图 2 所示)。资源配置的均衡与共享政府推动主体参与城乡差异化乡村师资队伍推进乡村教育特色融合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发展乡村素质教育本土化乡村义务教育独特化中观微观网络技术融合生活化校本课程资源体系精准化乡村教师培训体系宏观图 2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机制(一)宏观视角1.建立政府干预为主、多元主体参与的城乡统筹制度实证分析指出,影响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要内因是财政分权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而影响财政体制分配方向调整的主要外因是教育改革的政策19。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地推进教育发展的疲态逐渐显露,在这种单一路径的引导下,“

27、面子工程”“形式主义”凸显,导致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落不到实处。因此,促进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不仅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机制,引导教师、企业、学校、家长、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还需要社会、市场的参与,建立政府干预为主、多元主体参与的城乡统筹制度。只有树立教育公平的发展理念,提升乡村教育投入主体的层次,方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20。2.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共享乡村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互联网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促进义务教育优质资源一体化。2020 年颁布的 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 指出:要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

28、发展,进一步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在推进过程中,要避免“同质化”共享,要利用乡土资源、乡村文化为学生创造一个合乎环境的认知空间,消弭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科技的认知张力;利用信息技术升级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避免内容的单向灌输。除此之外,还要在实现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的同时,防止落入乡村教育在城市教育背后“追着跑”的窠臼。因此,学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和资源共享,实现成本节约和质量提升的双重目的。3.发挥乡村主体作用,推进乡村教育特色融合市场化发展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乡村振兴和乡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在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的前提下推动乡村教育的特色发展,

29、不仅要充分尊重乡土文化,而且要发挥乡村的主体性。一方面,在现有“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基础上,鼓励民众和基层组织参与到乡村学校、乡土文化的建设中。另一方面,强化县管校聘的监管机制建设,建设教师轮岗交流监督平台,通过城乡教师轮岗制度,将城市的先进教育理念与乡村本土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建设有本土特色的乡村义务教育。总之,就是在各项政策扶持下,以本土化的方式解决本土问题。(二)中观视角1.乡村素质教育本土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30第 28期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21此话高度概括了教育的本质和社会价值,说明了教育能够影响价值取向。美国学者格尔茨

30、认为,地方知识具有文化的性质,关注于“本土文化被认同”的问题,即本土文化是能够左右社会信念和自身价值取向的22。重构乡村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乡村教育的本土价值在于“爱乡”,即改变“向城性”和“远乡村”的偏狭心理。当然,追求优质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人之常情,这里强调的“爱农”不是将孩子们禁锢在农村,而是在他们心中厚植乡土情怀。因此,乡村义务教育的实施应结合本地文化,要传承本地文化、认同本地文化、发扬本地文化,要求学校有乡村、活动有乡村、课程有乡村。换言之,新一代的乡村义务教育应做到“立足本土,传承文明”。梁漱溟曾说:“中国的所有文化,几乎多半是来自农村。”23因此,城镇义务教育也应该

31、普及“乡村文化”,使他们“敬农”“爱农”,真正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的“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培养目标。2.乡村义务教育独特化乡村教育较城市教育并非全是劣势,而是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乡村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等都是乡村义务教育独特的资源,这些资源无时无刻不在熏染着本土的孩子们。乡村义务教育是要让孩子们理解、热爱、认同乡村的独特性和优势,并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他们播种下民主、文化、科学、生态、经济的种子,确立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为自己现代的、田园的乡村教育而感到自豪。用陶行知所提出的“中心小学”的描

32、述,就是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与乡村的独特性相融合,以乡村的独特性引领乡村义务教育高度均衡发展,使乡村学校实现“改造乡村社会的中心”和“实施各项教学做的中心”的现代化乡村义务教育。(三)微观视角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一方面,教师作为教育行为的直接发出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一切重大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优质的教师资源发挥着硬件无法替代的作用,可弥补硬件资源的不足,即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促进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优化课程教学资源可提高乡村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1.建设城乡差异化乡村师资队伍乡

33、村教师是优秀乡村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是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后备力量和优秀人才的主力军。2020 年 7 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 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要“注重发挥乡村教师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相比城市教师,乡村教师在做好科学知识、现代文化传授的同时,还要撷取丰富的本土文化和乡土知识,传播特色文化,厚植乡土情怀。同时,乡村教师本身就是乡村振兴人才,可阻断落后思想、守护乡村文明、提高劳作技术、促进文明建设等。除此之外,乡村教师还可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为乡村文化的传承添砖

34、加瓦。由此可见,乡村的师资建设和城市的师资建设有一定的差异,乡村教师肩负着乡土文化传承的责任。乡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的另一个不同就是乡村教师能够以一个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其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当地的实践技能,而城市教师则主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所以,应当根据乡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求,建立具有乡村教育特色的、区别于城市的师资队伍。2.搭建精准化乡村教师培训体系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灵魂,没有乡村教师的坚守和教师队伍的提升,乡村教育振兴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因此,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资源,树立本土意识,精准深入培训,做好乡村人才队伍的建设。除继续实施“三个计划”外,还要实现本土化的培训。一是利用信息

35、化资源进行精准培训。政府、中小学校要利用大数据技术联合搭建培训平台,依托大数据监测教师的教学数据,再有针对性地调整培训,实现精准化教师培训,抓住国家数字化发展的契机,积极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赋能。二是设置乡村培训基地,完善培训措施,充分利用好乡村闲置文化场地。这不仅能受益于教师,还可以辐射到其他行业,为引进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要定期邀请优秀资深教师进行线下培训,“重内容轻形式”。三是强化教师乡土情怀,鼓励教师结合乡土文化创新乡村义务教育,避免用城市教育的霸权主义贬低乡村教育。四是深入推进“县管校聘”的管理措施,完善轮岗交流、支教助教的激励机制,引导优质教师资源向乡村流卢海丽等:城乡教育一体化视野

36、下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困境及疏解31教育理论与实践圆园23 年教育理论与实践圆园23 年动。五是构建培训评估框架,完善培训质量标准,对教师实施多元化评价,并建立保障机制和奖励机制,在福利待遇、评优、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不断激发教师的发展活力。3.构建城乡一体化师生交流体制要以城乡学校为依托加强城乡学校的交流,加强教师间、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城乡文化的良性互动。城乡一体化交流体制可以让城乡学生互相了解文化,从而让双方都能得到学习和发展。例如,乡村的一些陈规陋习、不良陋习、封建迷信等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观念,使他们缺乏现代社会的进取精神、法制观念等;而城市的孩子对乡村文化、农业文化了

37、解相对较少,甚者可能会存在轻视的态度。城乡一体化交流体制会有效改善这一现象,从而构建城乡教育互促共同体。学生、师生、教师间的交流可以实现乡村义务教育由外向内输入现代思想和城市文明,同时也从内向外输入乡土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乡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宣传、发扬优秀的乡土文化,城乡教师之间也可以建立网络联系,闲暇之余可以进行深度交流和了解,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科研,从而发挥城乡教育互促共同体更大的作用。4.创建生活化校本课程资源体系陶行知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进行了创造性改造,强调“知行合一、面向实际”的教育发展理念,使知识技能素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24。2022 年 4 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

38、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版)的通知 也提到了“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的课程建设理念,并强调“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等课程建设原则。“关联”和“实践”说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仍然是义务教育课程建设的底色。科技在变、实践在变、生活也在变,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课程理念”却还在延续,校本课程无疑是这一理念最好的诠释。因为课程教材不可能将本土特征反映出来,加之教师过于重视书本知识,导致学生真实的生活与课程教学脱离。而校本课程的出现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校本课程的生活化是乡村教育师资发展的专属的必经之路,也是以校育人最直接的一种体现。五、结束语马克

39、思主义公平理论认为,“应当是从人的共同特性中,从人就他们是人而言的这种平等中引申出这样的要求: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25。列宁指出:“社会主义者说平等,一向是指社会的平等,社会地位的平等,绝不是指每个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平等。”26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27。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乡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内涵也会不断丰富,乡村义务教育不优质不均衡现象也会逐渐改善和破解。未来,乡村会

40、有一套独特的义务教育师资、课程体系来不断满足乡村孩子们的需求,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义务教育体系。参考文献:1 秦玉友.聚焦优质均衡与城乡一体化:新时代我国义务教育质量指标体系建构研究 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22-31,46.2 邬志辉.当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探讨J.教育发展研究,2012,32(17):8-13.3 谭天美,欧阳修俊.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的回顾与省思 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2):64-72.4 邬志辉.城乡教育一体化:问题形态与制度突破 J.教育研究,2012,33(8):19-24.5 曲铁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

41、化:理论基础与必然性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3):18-21.6 苏刚.城乡教育一体化:从“二元对抗”走向“有差别的统一”J.上海教育科研,2013(10):21-24.7 邵泽斌.流动的教育权:论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三元统筹”J.社会科学战线,2014(8):214-220.8 李玲,黄宸,薛二勇.新阶段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评估研究 J.教育研究,2017,38(3):38-45.9 曹科,李志辉.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8):30-33.10 蹇世琼,彭寿清,冉隆锋.由“他者”走向“我者”: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村社

42、会融入困境与破解路径 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07-113.11 范魁元,王晓玲.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J.教育科学研究,2011(6):5-8,12.12 冯建军.从同一性到差异性:重构乡村教育的正义之维 J.探索与争鸣,2021(4):22-24.13 张灵.中国农村学校每天消失 63 所 10 年减少一半 EB/OL.新华网,2012-11-18.http: 28期14 陈文嘉.过度撤并校小学辍学率回到十年前 EB/OL.人民网,2012-11-20.http:cn/n/2012/1120/c1053-19633036.htm.15 张

43、宇,于海英.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质量问题与对策 J.教育发展研究,2012,32(24):70-73.16 张亚星,梁文艳.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教学能力城乡差异研究:兼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J.教育科学研究,2017,(6):41-49.17 王鹏炜,司晓宏.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的教师资源配置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0(1):156-161.18 刘铁芳.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 J.探索与争鸣,2008(5):56-60.19 常金栋,李玲.西部民族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 H

44、省的调研 J.民族教育研究,2012,23(2):50-54.20 张丕芳.城乡义务教育投入一体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14-116.21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N.人民日报,2014-09-10(2).22 克利福德 格尔茨.地方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 M.杨德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22.23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0.24 曲铁华.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基本特征论析 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1-89.2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M.北京:

45、人民出版社,1995.26 许小亮.差异的正义,抑或正义的他者?:读 正义与差异政治”J.师大法学,2018(1):360-366.27 霍小光,张晓松.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 J.人民教育,2016(18):6-9.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陕西西安邮编710062Dilemma and Resolution of High-quality and BalancedDevelopment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from thePerspective of Urban and Rural E

46、ducation IntegrationLU Hai-li,ZHANG Li-guo,GAO Han,HE Lin(Faculty of Education,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Abstract:Compulsor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developed from“imbalance”to“basic balance”,and its firsttask now is to achieve“high-quality balanc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

47、tion integration,ruralcompulsory education has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promoting the equality in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serving the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and inheriting the fire of local civilization.However,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facedwith such dilemmas as fuzzy value orien

48、tation,insufficient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lost rural culture.The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rovides more possibilities for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rural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From a macro point of view,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 overall urb

49、anand rural planning system with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multi-subject participation,rely on modern information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sharing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give play to the role of rural subjects,andpromote the characteristic integration of rural education;from the middle

50、perspective,rural education should belocalized and unique;and from the micro point of view,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differentiated rural teacher team inurban and rural areas,build a precise rural teacher training system,build a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system for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exchange i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