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学思路如何创新.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8688450 上传时间:2025-02-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思路如何创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学思路如何创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思路如何创新 我们所说的教学思路实际上就是对如何展开教学内容的想法。也就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所规划的所要实施的教学流程。在我们现在老师的思维中和教学中,大部分都是以“导入课文——熟悉课文——课堂讨论——结束教学”这样一个俗套的流程。或者就是运用五花八门的课件教学。如果有些个别教师只抓讨论学习,自主学习,大家又认为课堂的纪律差、条理差、不完整。有的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条理的,有计划的、很完美的课堂组织教学结束课程。大家又觉得无新意,缺少自主性学习。所以,我感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陷入了迷茫之地。 我们的语文教学通过读、听、说、思、演等语文实践活动,把课堂当做舞台,师生共同参与表演,在表演中感悟思想内容,学生读懂课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我想这就足够了。但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断地被各种各样的教改弄得老师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真正的教学创新该怎样去做?课堂教学思路该如何把握?课堂教学要有新方法、新思路。而我们的真正的教学成绩仍然想过去一样去衡量老师的教学效果。分数、成绩现在仍然不仅是学生的命根,也是老师的命根。这与我们现在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显然是矛盾的,这样的矛盾下,学生、老师还是在形式和现实中奔波劳累。 听了几位专家的精彩讲座,让我很受启发,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但更多的是困惑,这些教学手段确实很有实际效果,但对我们这些团场教师却有心无力。不论我们教师对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么透彻,把教材读活到什么程度,但如果不能对教材进行很好地加工、处理,不能把理解的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很好的设计,那么,对学生学习来说,都等于零。教师也只能是哑巴吃汤圆——自己心中有数。 因此,我认为:教师还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实际,选取恰当教法和教学手段,把教师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维内容。教师先受到启发后,再通过老师去启发学生。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于教学,那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视在提高自己驾驭教材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思想方法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课本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中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老师的课堂教学,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具备该具备的各种能力,提高应有的素质。因此,我认为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设计出合理的教案,并在实际教学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保证。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课、交流学习  1、四人小组交流自读自悟的情况。  2、抽读课文:  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  (归纳出小标题)  ⑴读诗落泪。  ⑵珍爱梅图。  ⑶不能回国。  ⑷赠墨梅图。  ⑸送梅花巾。  上节课我们曾提出:梅花虽然是一种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也有魂呢?课题“梅花魂”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二、启发点拨、提出问题  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1、作者离开外祖父的时候,是多大的孩子?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当时她是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从图中、叙事中、句子中都可以看出来的。)  2、看来,关于外公的记忆,都是作者幼年时期的记忆了。一个孩子,虽然记住了看到的经历过的事情,可是又有多少是她能懂的呢!在作者幼小的心中,外祖父的言行使她产生了许许多多的疑问。你能从文中找到她的疑问吗?  ⑴外祖父为什么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时,会落泪?  ⑵为什么摆弄古玩,外祖父不在意,弄脏外祖父的墨梅图他就大发脾气?  ⑶为什么外祖父不能回国时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⑷为什么在她回国时外祖父把最珍惜的墨梅图送给她?  ⑸外祖父讲的那段关于梅花的话的真正意思?  ⑹外祖父送她们母女时为什么好像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⑺外祖父的手绢上怎么也绣着梅花?……  三、讨论交流、升华感情  1、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乡的华侨老人一颗眷念祖国的心。回想起记忆中的这一幕幕往事,成年的她读懂了老人的心了吗?那是一颗怎样的心?  2、抽读最后一段。  3、终于懂了的时候,老人早已不在了……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  4、那是一位身在异乡的华侨老人一颗眷念祖国的赤子之心啊!可是从当年这一件件读不懂的事情中,怎么就看到了老人眷恋祖国的心呢,读懂后的我是怎样让人心痛的感情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一段。  5、那么,请同学们细细读文体会当年的五件事,你们能看到了老人眷恋祖国的心吗?我们一会进行交流:  ⑴读诗落泪: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意思是: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是王维《山中送别》中的诗句,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能回来吗?(“王孙”是古代对人的尊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北宋诗人秦观的词《浣溪沙》中的句子,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飘飘的,好像夜里的梦;满天的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千条万缕,就和这心里郁积的愁一样多。诗句字字写的都是乡思,乡愁,怎能不拨动外祖父那思乡的情弦呢!他由诗句想到自己,思乡之情不能自已,因而潸然泪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出示、读文、背诗)  ⑵三次落泪:  课文三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读诗时无声地落泪,不能回国时呜呜地哭泣,送别时泪眼蒙眬。外祖父这三次落泪,都表明了他渴望回国返乡的强烈感情,所谓叶落归根,年纪越大,这种情感越强烈。从眼泪中我们感受到,不能回国,已成为他心中刻骨铭心的痛,最终成为他终生的憾事。  ⑶一次生气:  从墨梅图这件事中感受到,祖父是怎样的思念祖国,热爱祖国。他的墨梅图,家人碰都碰不得,小孩子不小心弄脏了,不仅拉下脸来,还训斥孩子的妈妈。他轻轻地刮去污迹,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不容有一点玷污。并不是墨梅图价值连城,而是外祖父认为梅花是祖国最有名的花,梅花跟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他爱墨梅图,爱梅花,就是爱祖国呀!  ①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②“清白”是什么意思?“玷污”又是什么意思?  ③“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玷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对祖国的眷念。  ⑷赠墨梅图:  (出示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读一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  ①“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这是梅花的精神,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是爱梅花的精神。)他认为谁具有这样的精神呢?  ②“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这是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有气节人物的赞誉。借物喻人。梅花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老人赞梅花,就是赞具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  ③“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其实,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白。他漂泊海外,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就像他深爱的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秉性”是本性的意思。这里梅花的秉性就是指梅花的精神,梅花魂。)  外祖父这段话说了几层意思?  (三层意思,开始他赞美的是梅花的精神,接着他赞美了中华民族出现的有梅花精神的人,最后他想说的是,一个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性。)  6、梅花魂是中华民族的魂,也是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的魂!从对梅花的喜爱中,我们看到的是外祖父不变的中国心!就像《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所唱的一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们一起来唱外祖父的心声:《我的中国心》。 学习目标 1.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芳、漂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3.领悟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 课前准备 1.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了解梅花的特点. 2.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揭题 1.(教师板书“梅花”二字.)你见过梅花吗?你知道梅花的品格吗? 学生相互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 2.(教师板书“魂”字.)查字典说说“魂”字的意思. 3.揭题释题. a.读课题,你的心中有疑问吗? b.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 教师过渡语: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解答心中的困惑. 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2.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 3.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 4.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五件事:a.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眼泪.b.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竞大发脾气.c.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d.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e.分别那天,外祖父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 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 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合作交流 1.讨论交流:比较课文中首尾两段,你发现了什么?(第一自然段作者由梅花想到了外祖父,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由梅花图想到了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在写法上这是首尾呼应.) 2.过渡:是啊,看到梅花,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会让作者忆起已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外祖父留下的一方梅花图与手绢,让作者永远感受到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让我们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外祖父,去感受一下吧! 3.分小组学习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4.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听写词语 (“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里的词语.) 读“三哭”.感悟真情 1.读课文,画出有关描写外祖父哭了的语句,读一读,共有几处?(共有三处:教我读诗词时;得知不能回国时;送“我们”上船时.) 2.学生听录音跟读第2自然段,交流体会外祖父第一次哭时的情感. a.了解外祖父教我吟诵的三句诗的出处,读懂它们的意思. b.体会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的用意所在.(这三句诗都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外祖父教“我”的目的在于借诗句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 c.说说“外祖父哭了”的原因.(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情感,教“我”读着诗句,他心里涌动的是对家乡、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泪水就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3.探究外祖父的第二次落泪,体会他无法回到家乡的伤感. a.教师朗读这部分内容,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看见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b.你能理解这位老人此刻的心情吗? 久居异乡的外祖父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家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无法回到故里,于是他将这种思乡之情寄托在某种事物之上,请大家再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 (1)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读出体会和感受. “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出示一个句子进行比较:“书房里那一幅墨梅画,他很爱惜.” ◆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异同,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从外祖父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外祖父的动作中你看出了什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2)品读外祖父送画时的话,体会老人对梅花别样的情感.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多? ◆再读一读这句话,说说有怎样的感受? ◆此刻,在你的心目中,梅花具有怎样品格呢?用外祖父的话来回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他们”是指谁?为什么把他们比喻成“梅花”? ◆你知道中华民族有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学生交流之后指导朗读.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怎样理解外祖父的这句话? ◆在外祖父的眼里,梅花代表着什么?(外祖父把梅花看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魂”.他珍爱梅花,赞美梅花,实则是在表现他那颗拳拳爱国之心.) ◆美读升华:你能似外祖父般把他的这番话读出来吗? 4.在何情况下,外祖父第三次掉泪?读一读,深人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a.哪个词使我们感受到了老人的“哭”?(泪眼朦胧.) b.外祖父把珍爱的梅花图及手绢送给“我”,是不是不再思念家乡了?你如何理解外祖父的这一举动? 品语句,升华情感 1.从外祖父的一言一行中,我们不仅深深体会到了他对梅花的爱,对具有梅花秉性的中华儿女的爱,更体会到了他的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爱,是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外祖父说的话和外祖父为作者送行的有关语句. 2.面对这样一位身居异乡的老人,我们的心中能不对他产生敬意吗?让我们饱含敬意朗读课文中首尾两段. 归整体,理清层次 1.读到这里,你发现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2.尝试分段,说说每部分的意思. 重积累,延伸拓展 1.把文中使自己感动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 2.故乡,祖国,让多少身居在外的旅人、游子产生了无尽的思念与眷恋;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吟诵出了无数思乡爱国的诗篇,你会吟诵吗? 3.学生吟诵熟知的有关诗篇.教学要求】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学法】   读文悟情,读句悟理;抓重点词句,一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梅花挂图,《红梅赞》歌曲VCD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   自学字、词,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出示梅花挂图   2、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 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 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4、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     (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全文分三段。)   2、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给第二段分层。     分为五层(一层一件事):     第一层(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二层(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第三层(4~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第四层(12~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层(14~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3、自己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重点〗   理解全文。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⑴ 读诗落泪;    ⑵ 珍爱梅图;    ⑶ 不能回国;    ⑷ 赠墨梅图;    ⑸ 送梅花巾;   2、从题目入手:梅花是一种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课题“梅花魂”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从“爱梅”入手,直奔重点段“品梅”。学习第二、第四件事,体现“教”学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第二件事:珍爱墨梅图)   2、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⑴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⑵ “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① 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② “清白”是什么意思?“玷污”又是什么意思?     ③ 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3、“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玷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导入第四件事的学习。   4、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⑴ 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⑵ 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⑶ 电视播放歌曲《红梅赞》:冰天雪地,傲然怒放的红梅,优美动听的旋律,深情赞美的歌词。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梅花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    ⑷ 说说此时,你对梅花有了什么更新的认识?    ⑸ 指名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讨论:① 梅花的秉性像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② 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③ 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⑹ 再次播放《红梅赞》,同时指出:这首歌是电影《江姐》的主题曲,影片中江姐为了追求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毫不动摇,大义凛然,最后含笑走上刑场,倒在一片梅花灿烂的地方。歌曲唱得是梅花,实在赞美江姐。声情并茂的导语使学生深深领悟:梅花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老人爱梅花,就是因为梅花是祖国的象征。    ⑺ 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此部分内容。 三、总结方法,帮助学习第一件事   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体现“扶”学,培养能力。   1、默读第一件事:吟诗落泪。   2、思考讨论:    ⑴ “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什么?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⑵ “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① 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浣溪沙》,大意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② 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四、放手自学第三件、第五件事   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体现“放”学,发展能力。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成了却自己的心愿。 五、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4、谈谈学完课文,你在写作上的收获。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梅花魂  3、不能回国    中国心        4、赠送梅图        5、递梅花巾 [教学要求]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冲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教学法,扶放结合法。   [学法]   读文悟情,读句悟理;抓重点词句,一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梅花挂图,《红梅赞》歌曲VCD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自学字、词,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出示梅花挂图。   2、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4、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   (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全文分三段。)   2、根据课后思考题1前半题的提示:“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给第二段分层。   分为五层:(一层一件事)。   第一层(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第二层(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第三层(4一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第四层(12一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层(14一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3、自己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重点:理解全文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围绕梅花说了哪几件事?(回顾旧知,做好铺垫)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卧;   (5)送梅花仇;   2、从题目入手:梅花是一种名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课题“梅花魂”与本文所记叙的五件事有什么联系?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从“爱梅”入手,直奔重点段“品梅”。学习第二、第四件事,体现“教”学。   1、文中哪件事最能表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第二件事:珍爱墨梅图)   2、指名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1)“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罩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2)“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   (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3、“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导入第四件事的学习。   4、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电视播放歌曲《红梅赞》:冰天雪地,傲然怒放的红梅,优美动听的旋律,深情赞美的歌词。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对梅花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   (4)说说此时,你对梅花有了什么更新的认识?   (5)指名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讨论:   a、梅花的秉性像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6)再次播放《红梅赞》,同时指出:这首歌是电影《江姐》的主题曲,影片中江姐为了追求革命信仰和崇高理想,面对敌人的酷刑拷打,毫不动摇,大义凛然,最后含笑走上刑场,倒在一片梅花灿烂的地方。歌曲唱得是梅花,实在赞美江姐。声情并茂的导语使学生深深领悟:梅花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老人爱梅花,就是因为梅花是祖国的象征。   (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此部分内容。   三、总结方法,帮助学习第一件事。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体现“扶”学,培养能力。   1、默读第一件事:吟诗落泪。   2、思考讨论:   (1)“常常教我读唐诗宁词”说明什么?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2)“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浣溪沙》,大意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四、放手自学第三件、第五件事,体会“梅花魂”何在“中国心”何在!体现“放”学,发展能力。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成了却自己的心愿。   五、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4、谈谈学完课文,你在写作上的收获。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15、梅花魂  3、不能回国   中国心   4、赠送梅图   5、递梅花巾   照  应   教案简析   教者从课题“梅花魂”着眼,以理解“梅花魂”的内涵为突破口,寻找贯串全文的“梅花魂”所在。这样的教学构想,抓住了课文的关键,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先指导他们理解体会课文的难点:老人爱梅花是爱祖国的表现。扫除学生自己阅读上的障碍。再放手让他们从文中的几件事中,寻找表现老人爱祖国、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的内容。体现阅读课文以学生自学为主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教者在教学中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电视播放歌曲《红梅赞》,创设情景、激发情感。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起到了很好地作用。针对本文内容含蓄、思想性深刻的特点,教者又采用了情感朗读来配合教学。让学生从读中悟情悟理。加之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一定能透彻地理解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