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甘露的秘密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阐释甘露来由的科学小品,作者用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说明了甘露形成的原因。甘露形成的原因由于人们不断探索而逐渐被人们认识,说明了对事物的认识都要经历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这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说,既能培养出他们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又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热情,同时也能使学生正确地、客观地认识事物,知道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有一个由迷信到科学、由表象到实质的过程。如果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再收集一些资料以求拓展,应该说,这篇文章对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都是一个难得的范本。
本文作为科学小品在宣传知识时是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文章不仅描述形象生动富有趣味,而且用词准确、符合作者及读者的感情,是一篇成功的科普文。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科普文特点,体会科学小品文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风格。
3.探索认识文物的规律,树立科学的探索观。
[教学重点]
抓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结构及内容。
[教学难点]
懂得认识事物都有一个由现象到本质,再指导现实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谁知道古代帝王为了求得长生不老,除了炼制丹药之外,还有哪些方法?
二、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抓关键词句、初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交流合作: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3、本文分几个层次来介绍关于“甘露”的知识?
三、讨论、探究
1、“古人”为什么对“甘露”如此神化?
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应文字依据:因为“其凝如脂,其甘如饴”,吃了能使“不寿者八百岁”,是那些想长生不老的封建帝王、贵族豪强们所梦寐以求的珍宝
2、既然已经交代了“甘露”是蚜虫的排泄物,为什么还要介绍蚜虫的其他有关知识呢?
本文介绍了蚜虫的数量、种类、生活习性及其吸取、吸收、排泄的生理过程,科学地说明了蚜虫的排泄物的成分,证实了其营养成分,回应了“古人”的“神化”,其“神化”还是有道理的。并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3、蚂蚁和蚜虫是怎样的关系?他们的这种关系与“甘露的秘密”有何联系?
蚂蚁与蚜虫关系非常亲密,充当蚜虫的卫士、管家、保姆、搬运工等,进一步写蚂蚁与蚜虫的关系是为了获得更全面的有关蚜虫的知识,为“甘露”的形成揭密,更讽刺了古代帝王造“承露盘”的可笑!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大自然生物链的相互关系。
四、本文作为说明文,语言上有许多特点,引导学生归纳。
学生找词语、句子,教师适时点拨归纳
①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
②用词准确;
③富有情感。
结合以上特点,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五、小结、扩展
【教学后记】
本文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在宣传科学知识时,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所以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比较爱读。教师恰好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明白科普文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这个特点,获得有关说明文的知识。
在教学时,学生往往能够说出他认为好笑的一句话:“说起来实在可笑,它不过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关键的句子,但是这也是一个不太科学的句子。教师必须进行指导,指导学生根据下面几段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到正确的科学知识,又明白得到正确知识的步骤。使学生在得到正确结果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整理的时候,往往把文章的层次理得过大,大部分同学是前三段为一个层次,后面统统作为一个层次,分段的标准没有把握好,特别是不明白蚜虫和蚂蚁的关系实际上是讲的大自然的生物链的知识,所以在教学时特意强调,让学生既明白了文章结构,又强化了文章内容。
本文内容的教学并没有多大难度,关键在于知识的补充及拓展,所以在教学时让学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丰富学生视野。这样不仅让学生有目的地筛选信息,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学好了语文,又不局限于语文的范围内,做到有张有弛。提高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是对课堂的有益补充和丰富,让学生自己动手,训练其技能,达到知识与技能的双丰收。教学时对于学生认识事物的由现象到本质的规律的把握,学生往往在领会上有难度,这是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