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穿越并列布置建筑群影响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67670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穿越并列布置建筑群影响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穿越并列布置建筑群影响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穿越并列布置建筑群影响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20220412;修回日期:2022053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078286);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北横通道”项目科研课题(2017-SK-2)作者简介:李明杰(1996),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工作,E-mail:1320942321 。通信作者:张孟喜(1963),男,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隧道工程及地下结构研究工作,E-mail:mxzhang 。第 67 卷 第 11 期2023 年 11 月铁 道 标 准 设 计RAILWAY STANDARD DESIGNVol.67 No.11Nov.2023文章编号:100429

2、54(2023)11013408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穿越并列布置建筑群影响分析 李明杰1,张孟喜1,凌宇峰2,方小明1(1.上海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上海 200444;2.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032)摘 要:以上海市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北横通道下穿建筑群工程为研究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隧道穿越过程中建筑沉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现场建筑排列特点建立并列布置建筑群,通过设计4 种不同穿越工况,研究盾构穿越建筑群时地表沉降和隧道上方单幢建筑沉降受周围建筑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侧穿区域内建筑对地表沉降曲线影响较小,下穿区域内建筑引起地表沉降曲线呈现非对称“V

3、”形;建筑群对地表沉降主要影响区域为隧道轴线两侧 2D 范围,施工过程中应对该范围进行重点监测;侧穿区域内建筑对隧道轴线另一侧建筑沉降有抑制作用,下穿区域内的建筑对隧道上方建筑扰动较大;隧道穿越建筑前,纵向方向的建筑群对该建筑的隆起变形有抑制作用,穿越后,纵向方向的建筑群对该建筑的沉降影响更大;建筑纵向倾斜率随盾构开挖进程变化较大,盾构穿越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建筑纵向倾斜变化。关键词:盾构隧道;超大直径盾构;并列布置;穿越建筑群;建筑沉降;现场监测;数值模拟中图分类号:U455.43;TU9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38/j.issn.1004-2954.202204120007In

4、fluence Analysis of Super-large Diameter Shield Tunnel Passing Through Building Complexes with Parallel LayoutLI Mingjie1,ZHANG Mengxi1,LING Yufeng2,FANG Xiaoming1(1.School of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2.Shanghai Tunnel Engineering Co.,Ltd.,Shanghai

5、200032,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super-larger shield tunnel in the project of North-Cross Tunnel in Shanghai passing under building complexes,the settlement of the building cau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unnel is analyzed by the method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field monitoring,and on this basi

6、s,a parallel layout of building complexes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g layout on the site.By comparing four different crossing conditions,the settlement of the ground and the single building influenced by the surrounding buildings when the shield crossed the building c

7、omplexes were analyzed.The result show that the buildings in the side-passed area have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surface settlement curve,while the buildings in the under-passed area cause the surface settlement curve to present an asymmetric“V”shape.The main influence area of surface settlement cause

8、d by different buildings is 2D range on both sides of the tunnel axis,which should be monitored during the construction.Buildings in the side-passed area limit the settlement of building on the other side of tunnel axis,and the underpass area buildings have an obvious influence on the other building

9、s settlement.Before the tunnel passes through the building,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of the building complexes have a suppressive effect on the uplift deformation of this building,and after the tunnel passes through,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of the building complexes have a greater influence on th

10、e settlement of this building.The longitudinal inclination rate varies greatly with the progress of shield construction.During the crossing construction,the longitudinal inclination of the building should be focused on.Key words:shield tunnel;super large dimeter shield;parallel layout;crossing build

11、ing complexes;building settlement;field monitoring;numerical simulation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得到了大力开发,新建隧道修建时由于线路受限,不可避免地需要下穿既有建(构)筑物,对其造成沉降或上浮变形影响1-2,影响其正常使用,甚至引发工程事故,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关于盾构隧道穿越对地表及周边建筑影响的研究,PECK3和 SAGASETA4最早提出了地表沉降经验公式,并被广泛用于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预测;FRANZIUS5、韩煊6在考虑既有建筑结构对地面沉降的约束作用下,对 Peck 公式进行了修正;

12、魏纲等7提出了隧道开挖引起的三维地表沉降计算公式;SKEMPTON 等8通过对相关工程实例调研确定了地表变形允许差异沉降值和总沉降值;章慧健等9研究了隧道与建筑物不同距离对建筑物影响的强弱分界方法;吕志涛等10研究了岩体蠕动对隧道下穿建筑物的影响;丁智11通过建立能够体现建筑物与土体协同作用的力学模型,分析了盾构施工对既有建筑物的变形和内力分布影响规律;戴轩12、ZHONG13、张亚洲等14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隧道穿越过程中建筑物及地表沉降变形规律;鲁茜茜15、张学富16研究了双线隧道不同开挖顺序对建筑变形的影响;潘涛17、黄兴18研究了盾构穿越不同土质对地表变形和建筑物沉降规律。上述研究

13、一定程度上可以为隧道穿越建筑群时的沉降预测和控制提供借鉴,但当穿越建筑数量较多时,如何确定建筑物的监测范围以及建筑物沉降受周围建筑影响范围和规律显得尤为重要。上海市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北横通道盾构直径 15.56 m,盾构段共穿越89 处建筑物,下穿环境极为敏感的城市核心区,工程穿越建筑数量之多、施工难度之大尚属罕见。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隧道穿越过程中建筑沉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现场建筑排列特点建立了并列布置建筑群,通过设计 4 种不同穿越工况,研究地表及隧道上方建筑受周围横向布置建筑和纵向布置建筑的影响范围和规律,以期为今后类似盾构下穿建筑群工程提供指导。1 工程概况上海

14、市北横通道工程西接中环北虹路东至内江路,是中心城区北部东西向车辆的特殊通道,全线总长19.1 km,盾构段全长 6.4 km,盾构机外径 15.56 m,为软土地区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隧道。根据前期的摸排和统计,北横通道盾构段共穿越建筑 89 处,其中下穿建筑 30 处,侧穿建筑 59 处。下穿 30 处建筑物中,均为多层建筑,基础形式大部分为条形基础,仅有 4 处建筑有桩基。侧穿 59 处建筑物中,有 18 处为多层建筑,基础形式为条形基础,其余 41 处建筑基础形式较好,为各类桩基础。工程沿线穿越建(构)筑物数量多,情况复杂,图 1 中标记点位为工程沿线穿越建(构)筑物分布。图 1 工程沿

15、线建(构)筑物分布示意Fig.1 Diagram of buildings(structures)along the project以北横通道标东段一建筑群节点为研究对象,该节点区段从中山公园东侧兆丰别墅至华阳路,隧道覆土深度仅有 18.5 m,主要穿越了兆丰别墅、迅发公寓、上海公务管理中心大楼 3 处建筑,穿越建筑基本特征如表 1 所示。这些建筑年代较久远,基础形式大多为浅基础,结构相对较差,建筑的长边多数都平行于隧道轴线或与隧道轴线呈较小的角度,是该工程中所穿越建筑的典型排列方式,建筑群分布如图 2 所示。表 1 穿越建筑基本特征Table 1 Basic characteristics

16、of the crossed buildings编号建筑名称穿越方式基础形式间距/m3-1兆丰别墅区 A下穿浅基(2 m)12.53-2兆丰别墅区 B侧穿浅基(2 m)2.73-4兆丰别墅区 D侧穿浅基(2 m)3.13-5兆丰别墅区 E侧穿浅基(2 m)5.73-6兆丰别墅区 F下穿浅基(2 m)13.53-7兆丰别墅区 G侧穿浅基(2 m)1.04-1迅发公寓 5 层楼 A下穿条形基础17.04-2迅发公寓 5 层楼 B下穿条形基础17.07上海市公务管理中心下穿浅基(3 m)20.22 盾构隧道穿越建筑群有限元分析2.1 模型建立采用 Midas GTS 有限元软件,建立隧道开挖穿越53

17、1第 11 期李明杰,张孟喜,凌宇峰,等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穿越并列布置建筑群影响分析 图 2 隧道穿越建筑群平面示意Fig.2 Diagram of tunnel crossing building complex 建筑群有限元模型。模型几何尺寸为 300 m300 m70 m。盾构隧道直径 15 m,隧道埋深 18.5 m,隧道衬砌采用预制单层管片,管片外径 15 m,内径 13.7 m,环宽 2 m,管片采用 C60 混凝土。模型上表面设置为自由面,侧面限制水平位移,底面限制水平和竖向位移。为实现地层与建筑基础两者之间的协调变形,将两者之间接触面处的单元节点耦合,即在网格划分时将接触面处的节

18、点合并,地层与建筑基础共享重合节点。有限元模型如图 3 所示。图 3 隧道穿越建筑群有限元模型(单位:m)Fig.3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unnel crossing building com-plex(unit:m)2.2 参数设置模型中土层根据工程勘察报告自上而下依次为:杂填土、褐黄-灰黄色黏土、灰色淤泥质粉质黏土、灰色淤泥质黏土、草黄-灰色粉砂、草黄-灰色粉细砂。将衬砌管片后受扰动的土体以及注浆情况等效成均质等厚的等代层,盾尾注浆采用干粉砂浆在现场拌和后的浆液,浆液 28 d 后弹性模量为 14.75MPa2。土体采用 Mohr-Coulomb 本构模型,土

19、体和注浆层采用实体单元,盾构机外壳和管片采用壳体单元。各材料物理力学参数见表 2。为简化计算,将建筑物荷载直接以压力的形式加载到建筑基础上。根据 GB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中相关规定,将每层楼荷载取为 12 kN/m2,基础所受压力依据基础面积和层高进行设置。表 2 材料物理力学参数Table 2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materials材料名称 厚度/m重度/(kN/m3)弹性模量/MPa黏聚力/kPa内摩擦角/()泊松比土层518.315.01518.00.40土层518.224.21614.50.33土层516.810.5

20、1010.80.38土层2018.960.0231.40.30土层518.734.5132.80.23土层3017.747.01613.50.43等代层0.2820.014.750.20管片0.6525.03.651040.20盾壳0.0578.52.061050.302.3 盾构隧道开挖过程模拟盾构隧道开挖前,进行地应力平衡,对土体位移场清零。盾构开挖时,通过激活、钝化不同区域单元组和荷载组以及改变单元的属性模拟盾构施工过程中土体开挖、管片拼装和同步注浆等施工过程,每个施工步开挖 1 环(2 m)土体,盾构开挖 1 环时的模拟过程为:钝化 1 环开挖范围内的土体单元,并激活该范围内的盾壳单元

21、,模拟盾构机向前掘进开挖过程;激活开挖面支护力,模拟盾构开挖面泥水压力对土体的支撑作用,开挖面支护力采用 0.8 倍的土层静止土压力,并考虑应力梯度上小下大;激活盾尾的管片和等代层单元,模拟盾构施工过程中管片拼装和同步注浆过程,通过改变浆液的弹性模量模拟浆液硬化过程,等代层未硬化段持续 3 环,浆液硬化前弹性模型为硬化后的20%。依次类推直至开挖结束。2.4 建筑沉降对比分析上海公务管理中心大楼 7 号楼因建筑形状不规则,且盾构隧道横穿整座建筑物,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其进行重点监测。图 4 为 7 号楼基础角点沉降值的监测结果和模拟结果。由图 4 可以看出,盾构掘进过程中各点沉降呈现不同幅度的增

22、长趋势。A、B 两个角点的沉降值随隧道的掘进变化较大,A 点的最大沉降达到了 37 mm,是因为这两点基本位于隧道的正上方,且靠近盾构后方建筑群。隧道开挖时,地层受到扰动,地层与建筑基础之间长期建立的应力平衡被打破,建筑基础反力重分布,进而产生附加应力。隧道在穿越建筑群时,地表建筑的沉降一方面是由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另一方面是由周围建筑基础受扰动产生的土体附加应力引起的。D 点也位于隧道的正上方,但由于距离盾构后方建筑群相对较远,沉降值相对较小。F 点距离隧道较远,基础沉降变化最小。表 3 为盾构穿越过程中各点最大沉降值监测结果和模拟结果对比情况。最大沉降均在 A 点,监测结果为 37.22

23、mm,模拟结果为 36.29 mm,误差仅为 2.5%。631铁 道 标 准 设 计第 67 卷图 4 7 号楼基础角点沉降Fig.4 Settlement at corner of the foundation of Building 7#建筑物各点的沉降差异较大,最大差异沉降达到了35 mm。建筑沉降的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基本吻合,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建模过程及方法可用于类似工程中建筑基础的沉降预测。表 3 7 号楼基础各角点最大沉降Table 3 Maximum settlement at each corner of the founda-tion of Building 7#角点监

24、测结果/mm模拟结果/mm误差/%A37.2236.292.50B34.0933.132.80D11.7112.9910.93F2.232.5916.143 盾构隧道穿越并列布置建筑群沉降影响分析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穿越建筑群时,受周围建筑的影响,隧道上方建筑各角点的沉降值差别较大,建筑的差异沉降将导致结构内力发生变化,建筑容易产生裂缝,影响其正常使用功能。为进一步探究隧道穿越建筑群时单幢建筑变形受其他建筑的影响规律,建立不同建筑数量和布局的隧道穿越工况模型,对隧道穿越建筑群时单幢建筑基础变形进行分析。3.1 穿越工况设计穿越方式由建筑物与隧道的空间相对位置来定义,方小明19根据建筑在 Peck

25、横向沉降槽内所处位置对穿越方式进行了划分:当建筑物位于沉降槽反弯点之内时,定义为下穿;当建筑物位于反弯点之外时定义为 侧 穿,如 图 5 所 示。沉 降 槽 宽 度 i 根 据ATTEWELL20提出的公式进行确定i=KRh2R()n(1)式中,K 和 n 均为常数,黏土取 1;R 为隧道半径;h为隧道埋深。图 5 基于 Peck 公式对穿越方式定义简图Fig.5 Diagram of crossing method based on Peck formula通过对北横通道工程现场的建筑群调研分析,发现超过 70%建筑物的长边平行于开挖方向或与开挖方向成较小角度。为方便研究,建立了如图 6 所

26、示的并列布置建筑群模型,各建筑的长边平行于隧道轴线方向,建筑形状尺寸均相同,长、宽、高分别设置为 15,7.5,9 m,层高 3 层。结合下穿和侧穿区域的定义,根据建筑边缘与隧731第 11 期李明杰,张孟喜,凌宇峰,等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穿越并列布置建筑群影响分析 图 6 并列式布置建筑群(单位:m)Fig.6 Parallel layout of building complex(unit:m)道轴线最小距离 Lmin、建筑中心与隧道轴线距离 L、隧道半径 R 以及沉降槽宽度 i 之间的关系,设计以下4 种不同穿越工况,如图 7 所示。工况 1:正下穿(L=0)建筑 3。工况 2:正下穿建筑

27、3 和侧穿(Lmini)建筑 1。工况 3:正下穿建筑 3、侧穿建筑 1 和偏下穿(0Lmini)建筑 5。工况 4:正下穿建筑 3 和 4、侧穿建筑 1 和 2 和偏下穿建筑 5 和 6。通过工况 1工况 3 研究隧道正上方建筑 3 受横向建筑群的影响规律,再通过工况 4 研究纵向建筑群的影响。图 7 不同穿越工况剖视Fig.7 Section view of different crossing conditions3.2 盾构隧道穿越并列布置建筑群有限元模型采用 Midas GTS 有限元软件,建立盾构隧道开挖穿越建筑群有限元模型,如图 8 所示。模型几何尺寸为 220 m200 m70

28、 m,隧道长 220 m,盾构直径 15 m,覆土厚度 18.5 m。为节约计算时间,除第一环和最后一环开挖环宽为 2 m,中间各环设置每 3 环(6 m)作为一个施工步,共计 38 个施工步。4 种不同工况中除建筑物荷载不同外,其余设置均相同。模型中各材料参数、边界条件、荷载施加以及隧道开挖过程均与图 3 所示模型相同。图 8 盾构穿越并列布置建筑群有限元模型Fig.8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building complex with parallel layout for shield tunneling3.3 结果分析图 9 不同工况下地表沉降曲线Fig.9 S

29、urface settlement under different crossing conditions3.3.1 地表沉降分析选取图 6 中经过建筑 3 和建筑 4 中点且垂直于隧道轴线的断面作为分析对象。图 9 为该断面地表处的沉降曲线,当地表无建筑物时,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最大值为 18.95 mm,相比于地表有建筑物工况,其沉降值最小。工况 1 和工况 2 沉降曲线基本重合,且沿隧道轴线对称,最大沉降值为 20.62 mm,比无建筑时大 8.8%,说明正下穿区域建筑(建筑 3)引起地表沉降增加,侧穿区域建筑(建筑 1)对地表沉降几乎无影响。工况 3 中地表最大沉降值为 21.63

30、mm,比无建筑时大 14.14%,该工况下沉降曲线呈非对称“V”形,偏下穿区域建筑(建筑 5)引起隧道轴线两侧出现非对称沉降,且建筑数量越多,沉降越大,轴线两侧非对称沉降越明显,工况 4 中最大沉降值达到了 24.68 mm,比无建筑时大30.24%。不同工况下对沉降槽曲线在 x=30 m(2D)范围内有所影响,在这范围之外基本一致,因而确定隧道轴线两侧 2D 范围为主要沉降影响区,施工过程中对该范围进行重点监测。831铁 道 标 准 设 计第 67 卷3.3.2 建筑 3 基础沉降分析图 10 为建筑 3 基础 4 个角点沉降变化曲线。从图 10 中可以看出,各点的沉降规律基本相同,沉降值受

31、周围建筑物的布局和数量有所不同。开挖前土体受开挖面压力产生隆起趋势,进而导致建筑先产生隆起变形。当盾构开挖到建筑 3 底下时,建筑 A、D 两点由于土体开挖引发的地层损失开始快速沉降,随着盾构推进,B、C 两点也开始快速沉降。A、D和 B、C 分别在距离 AD 断面 40 m 和 60 m 左右时沉降达到最大值,建筑物沉降与盾构开挖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12,因此,对于建筑的监测应持续到其变形稳定为止。贺美德等21根据实测结果得到盾构离开建筑物 60 m 后建筑物的沉降才趋于稳定,与本文结论一致。图 10 不同工况下建筑 3 的基础沉降Fig.10 Foundation settlement

32、of Building 3 under different crossing conditions 图 11 为建筑 3 基础各角点不同工况下的最大沉降。从图 11 中可以看出,工况 1 下各点的最大沉降几乎相同,为 27 mm 左右。随着建筑群数量的增加,建筑最大沉降和差异沉降增加,工况 4 下最大沉降为31.5 mm,提高了 16.7%,最大差异沉降为 3.3 mm。工况 2 中 C、D 两点的沉降减小约0.5 mm,说明侧穿区域内建筑对隧道轴线另一侧建筑沉降有抑制作用,工况3 中 C、D 两点的沉降又出现大幅增长,是因为下穿区域内的建筑比侧穿区域带来的扰动更大。图 11 建筑 3 角点最

33、大沉降Fig.11 Maximum settlement at corner of Building 33.3.3 建筑 3 基底附加应力分析隧道开挖后,建筑基础与地层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建筑基础对土体产生新的附加应力。设 为土体受隧道开挖产生的竖向附加应力=z-ini(2)式中,z为土体竖向应力;ini为地应力平衡后的土体竖向应力。图 12 建筑 3 中心处基底附加应力Fig.12 Additional stress on the base at the center of Build-ing 3图 12 为建筑 3 中心处基底竖向附加应力变化曲线,从图 12 中可以看出,不同工况下基底附

34、加应力变化趋势一致,但大小不同。刚开始时受掌子面挤压力的影响,基底附加应力逐渐降低,工况 4 中附加应力变化幅度明显相对较小,说明纵向建筑群对地层及建筑931第 11 期李明杰,张孟喜,凌宇峰,等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穿越并列布置建筑群影响分析 隆起变形有更好的抑制作用。当隧道开挖到建筑物附近时,基底附加应力快速增加,工况 4 中建筑数量越多,增加幅度越大,对基础沉降的影响越大。当开挖面距 AD 断面 40 m 左右时,角点 A、D 沉降趋于稳定,基底附加应力有所减小;当开挖面距 AD 断面 60 m 左右时,建筑 3 整体沉降趋于稳定,附加应力出现小幅度增长后也逐渐趋于稳定。隧道穿越建筑群过程中,

35、地层附加应力与建筑基础沉降两者之间相互影响是一个连续复杂的动态耦合过程。一方面,隧道施工引起地层沉降,导致地层与建筑基础之间应力平衡关系被打破,产生附加应力。另一方面,附加应力又进一步导致地表建筑产生沉降。当隧道穿越建筑群之后,地层应力不断调整,逐渐达到一个新的应力平衡状态。对比开挖前后,基底附加应力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纵向布置的建筑群(工况 4)对建筑基底附加应力的影响更加明显,说明开挖后隧道上方建筑受邻近纵向方向建筑的影响更大。3.3.4 建筑 3 基础倾斜率分析图 13 为建筑 3 基础倾斜率变化曲线,图 13(a)和图 13(c)为沿隧道纵向方向上倾斜率,可以看出,4 种工况中 AB(

36、或 DC)的倾斜率均随着隧道开挖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倾斜率约为 1。由于 A、D 两点在盾构开挖的过程中先发生沉降,因而沿纵向上有向 A、D 先发生倾斜的趋势,随着盾构开挖的推进,B、C 两点也开始发生沉降,倾斜率开始减小。对于工况4,当盾构远离建筑群后,由于 B、C 受右侧建筑影响,相对沉降比 A、B 大,因而建筑 3 沿纵向朝 B、C 两点发生倾斜的趋势。图 13(b)和图 13(d)中为建筑 3 沿隧道横向方向上倾斜率,可以看出,建筑横向倾斜率相对较小,下穿区域内的建筑决定了倾斜方向,建筑群的数量影响倾斜大小,工况 4 中建筑群数量最多,横向最大倾斜率仅有 0.26。建筑在纵向的最大倾斜率

37、大于横向倾斜率,在盾构穿越建筑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建筑的纵向倾斜。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22中相关规定,对于多层建筑整体倾斜不宜超过 2,建筑 3 在各工况中倾斜率均满足要求。图 13 不同工况下建筑 3 的基础倾斜率Fig.13 Foundation inclination rate of Building 3 under different crossing conditions4 结论以北横通道下穿建筑群为背景,研究盾构穿越并列布置建筑群时,不同建筑数量及布局对隧道上方建筑变形和地表沉降影响规律,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受周围建筑群和与隧道轴线距离的影响,上海市公务管理中心建筑各角点的沉

38、降差异较大,最大沉降为 37.22 mm,最大差异沉降为 35 mm。(2)侧穿区域建筑对地表沉降无影响,下穿区域建筑引起地表沉降增加,偏下穿区域建筑引起地表沉降曲线呈现非对称“V”形。不同工况下地表沉降主要影响区域为隧道轴线两侧 2D 范围,施工过程中应对该范围进行重点监测。(3)隧道正上方建筑最大沉降比周围无建筑时提高了 16.7%,最大差异沉降提高了 3.3 mm。侧穿区域内建筑对隧道轴线另一侧建筑沉降有抑制作用,下穿区域内的建筑对隧道上方建筑的扰动较大。隧道穿越建筑前,纵向方向的建筑群对该建筑的隆起变形有抑制作用,穿越后,纵向方向的建筑群对该建筑的沉降影响更大。041铁 道 标 准 设

39、 计第 67 卷(4)对于长边平行于隧道轴线的建筑,纵向倾斜率随盾构开挖变化较大,最大为 1,横向倾斜变化相对较小,施工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建筑纵向倾斜变化。参考文献:1 吕培林,周顺华.软土地区盾构隧道下穿铁路干线引起的线路沉降规律分析J.中国铁道科学,2007(2):12-16.LYU Peilin,ZHOU Shunhua.Analysis on Upper Rail Settlement in Soft Ground Resulting from Shield Tunnelling across Main Railway LineJ.China Railway Science,2007(2

40、):12-16.2 杨芝璐,张孟喜,肖晓春,等.超大直径盾构不同角度下穿对既有地铁隧道的影响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2021,65(3):112-118.YANG Zhilu,ZHANG Mengxi,XIAO Xiaochun,et al.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n the Existing Metro Tunnel by Super-large Shield Tun-neling Underpassing at Different AnglesJ.Railway Standard De-sign,2021,65(3):112-118.3 PECK R B.Dee

41、p Excavation and Tunneling in Soft GroundC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 Engineering.Mexico:Mexico City Press,1969:225-290.4 SAGASETA C.Analysis of Undraind Soil Deformation Due to Ground LossJ.Gotechnique,1987,37(3):301-320.5 FRANZUIUS J N.Behavior

42、 of Buildings due to Tunnel Induced Sub-sidenceD.London: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Medicine,2003.6 韩煊,STANDING J R,李宁.隧道施工引起建筑物变形预测的刚度修正法J.岩土工程学报,2009,31(4):539-545.HAN Xuan,J.R.STANDING,LI Ning.Modified Stiffness Approach to Predict Deformation of Building Induced by TunnellingJ.Chi

43、-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09,31(4):539-545.7 魏纲,庞思远.双线平行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三维土体变形研究J.岩土力学,2014,35(9):2562-2568.WEI Gang,PANG Siyuan.Study of Three-dimensional Soil Deforma-tion Caused by Double-line Parallel Shield Tunnel ConstructionJ.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14,35(9):2562-2568.8 SKEMPTON

44、A W,MACDONALD D H.The Allowable Settlements of Buildings J.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1956,5(6):727-768.9 章慧健,郭蕾,郑余朝,等.城市隧道近接建筑物施工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2016,33(4):95-100.ZHANG Huijian,GUO Lei,ZHENG Yuchao,et al.Influence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on Urban Tunneling near Buildings

45、 J.Journal of Railway Engineering Society,2016,33(4):95-100.10 吕志涛,张生,邓怡虎,等.围岩蠕变对隧道下穿建筑物施工变形的影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10(6):1380-1386.LV Zhitao,ZHANG Sheng,DENG Yihu,et al.Influence of Sur-rounding Rock Creep on the Construction Deformation of Tunnel Un-dercrossing BuildingsJ.Chinese Journal of Undergroun

46、d Space and Engineering,2014,10(6):1380-1386.11 丁智.盾构隧道掘进对邻近建筑物影响及变形预测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DING Zhi.Prediction of Deformation and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Shield Tunnel on Adjacent BuildingsD.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2014.12 戴轩,郭旺,程雪松,等.盾构隧道平行侧穿诱发的建筑纵向沉降实测与模拟分析J.岩土力学,2021,42(1):233-244.DAI Xuan,GU

47、O Wang,CHENG Xuesong,et al.Field Measurement and Numerical Analysis for Evaluating Longitudinal Settlement In-duced by Shield Tunneling Parallel to BuildingJ.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21,42(1):233-244.13 ZHONG Z,LI C,LIU X,et al.Analysis of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 Induc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M

48、echanized Twin Tunnels in Soil-rock Mass Mixed GroundJ.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2021,110(1):103746.14 张亚洲,王善高,闵凡路.大直径泥水盾构下穿民房建筑群沉降分析及控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6,36(6):959-964.ZHANG Yazhou,WANG Shangao,MIN Fanlu.Analysis and Control of Ground Settlement Caused by Slurry Shield Tunneling Cros

49、sing Buildings in the Weisanlu Yangtze River TunnelJ.Journal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ngineering,2016,36(6):959-964.15 鲁茜茜,蹇蕴奇,王先明,等.软弱地层盾构隧道侧穿房屋基础沉降特性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2019,63(12):118-124.LU Xixi,JIAN Yunqi,WANG Xianming,et al.Analysis on Settl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g Foundation S

50、ide-passed by Shield Tunnel in Weak StratumJ.Railway Standard Design,2019,63(12):118-124.16 张学富,彭涛.小净距左右不同跨度隧道施工对上部建筑物变形影响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2018,62(3):89-95.ZHANG Xuefu,PENG Tao.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ighborhood Tunnel with Different Left and Right Span on the Upper Building De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