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场景理论视角下的高密度住区公共空间营造策略探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67501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场景理论视角下的高密度住区公共空间营造策略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场景理论视角下的高密度住区公共空间营造策略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场景理论视角下的高密度住区公共空间营造策略探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16摘要:当下人们对高密度住区公共空间品质的需求不断提升,场景理论为此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通过分析高密度住区公共空间的建设目标中蕴含的物质性和精神性两方面的特征,并利用场景理论中主观和客观两大体系与其进行耦合,探究高密度住区公共空间的营造策略,提出了从空间单元设计、舒适物植入、空间场景组织、居民参与、特色活动开展五个方面的策略出发,营造高密度住区公共空间。Abstract:At present,peoples demand for the quality of public space in high-density residential areas is constantly inc

2、reasing,and scene theor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is research.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teriality and spirituality contained in the construction goal of public space in high-density residential areas,and coupling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ystems of scene theory with them,this

3、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public space in high-density residential areas.This paper proposes five strategies:spatial unit design,comfort implant,spatial scene organization,residents participation,and characteristic activities,to create high-density residential public space.关键词:高密度

4、住区;场景理论;公共空间;场景营造Keywords:high density residential area;the theory of scenes;public space;scene construction文曹时语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工程师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薛凯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 授硕士生导师博 士DOI:10.19875/ki.jzywh.2023.11.037引言根据国家统计局公报数据显示,近十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 1.29 个百分点,虽然增速略有放缓,但相关预测表明,到 2025 年我国城镇化率有望突破 70%。与城镇庞大的人口数量对应的是我国城区

5、土地资源的相对匮乏。因此,高密度居住方式逐步成为空间发展模式集约化的选择,高密度住区建设也成为我国城市开发建设的主要发展形式1。但是,如果公共空间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居住环境拥挤、空间尺度感缺乏、邻里关系淡漠、社区活力不足等问题。如何营造更适宜居民生活的高密度住区公共空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 高密度住区公共空间1.1 高密度住区尽管频繁出现在相关领域中,但“高密度住区”的定义尚无统一标准,目前仍然是一个基于城市物质建设环境开发强度的相对概念。由于人口和土地资源状况的差异,不同地区对于高密度住区的指标规定不太一致,但普遍认为高密度住区指的是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口密度较高以及开放空间率较

6、低的,功能主要为居住的区域。1.2 住区公共空间在住区中,公共空间是居住者进行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1.2.1 住区公共空间的分类住区公共空间的研究可以按照空间位置从 3 个维度展开:外部场地公共空间、内部楼栋公共空间和地下公共空间。场地公共空间指的是由单体建筑之间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所界定的室外公共空间,如活动场地、交通道路等;楼栋公共空间指的是住宅建筑内部或与之关系紧密的公共活动空间,包括屋顶平台、架空层、交通空间等;地下公共空间指的是与地上公共空间具有类似特点的,楼栋下的附建式地下空间和楼栋外的单建式地下空间。1.2.2 住区公共空间的构成住区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分为两种类型:限定要

7、素和内部设施。限定要素指的是限定空间的大小和开放程度的水平和竖向要素,如建筑、树木、自然地形等;内部设施指的是具有明显功能属性的,供主题空间使用的设施,包括健身器材、文化展示、景观小品等。1.2.3 住区公共空间的建设目标物质层面的建设目标包括以下 5 个方面:方便人们日常到达、休憩和日常使用;提供公共活动和感受场所;有机组织居住区空间和人的行为;构成居住区景观和维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善交通组织2,3。精神层面的建设目标包括以下 3 个方面:社会文化和精神层面的认同、文脉的传承与发展、价值的创造与提升2。2 场景理论2.1 场景理论的缘起不同于戏剧电影中的场景,城市设计和建筑设

8、计中的场景指向生活,由特定空间和人的行为构成,是一种建立在活动的行为主体人的情感体验之上,并且具有氛围感的空间或空间序列4。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Terry Nichols Clark)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系统地分析了空间的物质组成和精神文化的价值之后,提出了场景理论(The Theory of Scenes)。2.2 场景理论的内容和逻辑场景理论的内容有 7 个构成维度:(1)邻里和社区(Neighborhoods);(2)相应的物质结构(Physical Structures);(3)多样性的人群(Persons);(4)前三个元素以及活动的组 合(The Specific Combinatio

9、ns of These and Activities);(5)价值以及文化观念,包括合法性(Legitimacy)、戏剧性(Theatricality)和真实性(Authenticity);(6)公共性(Publicness);(7)政治和政策(Politics and Policy)5。这些维度可分为主观认识和客观结构两大体系6:邻里和社区、相应的物质结构、多样性的人群和活动的组合,属于客观结构体系。政治和政策、公共性、价值以及文化观念(合法性、戏剧性、真实性),属于场景理论的主观认识体系。场景理论的逻辑思维是,各种城市舒适物和市民活动在空间上的聚集形成特色的地方场景,这种特色的地方场景又孕

10、育了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吸引着包括创意阶层在内的多样性人群前来居住、生活、工作,产生包括文化生产、消费和参与在内的文化实践活动,一方面优化了场景,一方面提升了经济和活力7(图 1)。2.3 场景营造的意义场景营造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经验,与“自上而下”形成鲜明的对比:自上而下是一种切分的逻辑,自下而上则是一种组合的逻辑。在城市和建Research on Public Spac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of High-Density Residential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ene Theory场景理论视角

11、下的高密度住区公共空间营造策略探究117236|2023|11城市设计间场景造成全方位的影响,所以,在把公共空间建设与场景理论耦合时,重点对引起主要效应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和整理。在对二者对应关系进行梳理并建立联系后,可以得出空间单元设计、舒适物植入、空间场景组织、居民参与、特色活动开展等具体的营造策略(图 2)。4高密度住区公共空间场景营造策略4.1空间单元设计按照空间位置进行分类,总结了楼栋空间、场地空间、地下空间三类空间中典型的空间单元范式,并分析其空间特点和设计要点。4.1.1楼栋空间单元(图3)(1)屋顶空间屋顶空间作为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补充,完全开敞,视野优越,有效地缓解了高密度住区

12、的拥挤感。设计中要考虑人流的组织与疏散,同时做好遮阳、避雨、通风等工作,保证空间利用率。(2)架空空间架空空间是半开敞的空间形式,能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同时缓解了楼栋内的拥挤感,起到了“留白”的作用。设计中要根据气候特点做好保温隔热等工作。(3)悬挑空间通过悬挑的方式在空中形成次级地面,从而扩大建筑的空间,同时出挑的部分还能够为下方空间提供顶部;空间较为开敞,扩大了视野。设计中要结合结构特点和造价综合考虑。(4)交通空间在不影响正常交通流线的情况下,高效利用竖向和水平的交通空间,植入公共设施,拓展活动场景。设计中一方面可以利用视线的组织,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要考虑界面材质和色彩的搭配。4.

13、1.2场地空间单元(图4)(1)构筑物限定空间仅在水平方向进行限定,空间较为开敞,在提供良好通风的同时又能遮阳挡雨。设计中常常通过合理的空间形状与比例、舒适的色彩与材质的处理,来实现空间的变化和视线的引导。(2)下沉广场空间下沉广场空间归属感较好,通过高差的变化达到空间向心力的营造,增加邻里凝聚力;兼具开敞性和私密性,可以利用不同时间段灵活地开展各类特色活动。设计中要做好各类设施的预留工作。(3)楼栋围合空间通过楼栋围合,形成较内向的院落空间,方便组织活动,增进邻里交流;可以节省土地,提高建筑密度,但部分住宅的朝向不佳,地势起伏大时,土方量较大。设计中还应注意建筑和场地的高宽比,避免尺度失调,

14、同时尽量减少视线干扰。(4)开敞场地空间开敞场地空间拥有较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相对开阔的场地,可以从视觉上减弱高密度住区的3高密度住区公共空间建设与场景理论耦合要把场景理论具体运用到高密度住区的公共空间,进而达到公共空间的营造,就要将住区公共空间建设目标与场景理论的研究方法体系进行耦合。需要说明的是,公共空间场景营造并不是二者的简单叠加,它包含了许多要素,各个要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对空筑设计中很难直接切分成使用者想要的样子,往往需要政策规范类的“模具”,因此避免不了程式化;反观组合的方式,既可以让专业人士按照相应的规则进行场景空间单元的设计和组织,又可以让普通人都参

15、与进来。这种设计思维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手法,另一方面展示了对于大众参与的友好,因此符合人的需求。图 1场景理论的逻辑思维(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 2公共空间建设与场景理论的耦合(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 3楼栋空间单元范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118参考文献:1潘艾婧.基于视觉感知的高密度住区外部空间舒适度量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9.2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王建国.城市设计:第3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4梅永发.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场景设计手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1.5吴军.文化动力:一种解释城市

16、发展与转型的新思维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04):10-17.6吴军.场景理论:利用文化因素推动城市发展研究的新视角J.湖南社会科学,2017(02):175-182.7吴军,特里N克拉克.场景理论与城市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最新动态J.社会科学战线,2014(01):205-212.8韩鹏瑞.基于“社区生态”建设的高密度住区公共空间营造策略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9.9孟丹诚,徐磊青.基于场景理论的健康社区营造J.南方建筑,2021(03):36-44.10赵炜,韩腾飞,李春玲.场景理论在成都城市社区更新中的在地应用以望平社区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21(05):38-4

17、3.拥挤感和紧张感。设计中要通过地面材质做好区域划分,同时通过内部设施增强空间的向心力,有效汇集活动人群。4.1.3地下空间单元(图5)(1)全地下空间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能有效缓解土地紧张,是未来高密度住区建设的必然趋势。可以与地上空间形成立体式联动,如结合地面功能布置地下展览馆、地下商业街等。(2)半地下空间半地下空间,可以通过大面积的玻璃窗来解决采光通风不足等缺陷,同时兼具地下空间的温度相对恒定、抗震性能好等优点。(3)覆土式空间覆土式空间是一种联动室内室外、地上地下的空间模式,空间层次丰富、趣味性强、采光通风好。设计中可以结合地形高差进行选用。4.2舒适物植入“舒适物”(Amenity)

18、源于经济学,指一些没有价格但是对产品交易具有正向影响的事物。场景理论引入这一概念,用于形容空间中能够让人在感官和心理上感到舒适的自然条件、物质设施和精神文化。舒适物的植入要基于对空间场景主题的概括总结。主题是空间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分为3个不同的层级,分别有着特定的内容和作用,不同的场景主题决定了以该空间为载体的场景内部舒适物植入类型的区别:(1)基本场景:满足基本需求,如交通出行、生活习惯、日常交往等,考虑植入舒适的微气候、便利的生活服务和健全的公共设施等。(2)保障场景:体现社区特点,如活动体验、购物消费、休闲娱乐等,考虑植入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的社区零售、丰富的娱乐设施等。(3)提高

19、场景:具有文化价值,如社区展示、居民自治、特色活动等,考虑植入创意艺术展览、分级自治组织、特色教育活动等。4.3空间场景组织空间场景可以基于传统的文化观念,利用文化及价值判断进行组织。一些住区的空间场景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行为取向,在住区的公共空间营造中,若能正确认识和运用这种内在的文化和价值观,就可以使各种空间场景的相互关系得到合理的调整,从而减少一些场景中的负面因素8。同时,让空间场景之间达到互相促进作用的方法就是将某一维度文化价值倾向类似的若干场景,相互介入,强化相应文化价值。空间场景可以根据人的活动特点,利用活动空间序列和节点进行组织。场景的组织与人的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在高密度住区中,

20、由于居住人口众多,对周围邻里的不了解,使得人们的安全感降低。通过在重要活动空间序列的节点上引入具有文化吸引力的场景,可以吸引居民的参与和体验,增加安全感,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另外,空间场景的组织也有主次之分,可以围绕主要场景植入辅助作用的次要场景。高密度住区中影响空间活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拥挤感,当居民认为场景很拥挤的时候就会产生抵触情绪。针对这一问题,在空间场景组织方面需要在主要场景周边植入具有调节作用的次要场景来缓解居民的拥挤感。次要场景一方面作为缓冲空间,居民可以于其中决定是否参与主要场景的活动;另一方面提供了停留设施,可以让使用者在其中停留,感受主要场景带来的活力并触发伴生交流的可

21、能性8。4.4居民参与设计阶段应明确使用者的基本人物特点和空间使用特点,分析不同角色的空间诉求,以便在空间营造时实现他们的目标。具体要对居民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和收入情况等进行调查统计,并以问卷调研、访谈等形式了解居民的活动类型和特点、公共空间愿景、舒适物选择意向等。在考虑群体共同想要实现的场景目标,和时代背景下应该拥有和承担的价值导向前提下,充分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求。运行维护阶段要依托智能化手段,辅助手机应用程序等技术平台,线上线下并行,收集公共空间使用过程中的居民意见反馈9。与此同时,成立社区党支部、志愿服务队、楼栋管家等居民自治组织团体,提升居民自我服务能力。4.5特色活动开展

22、场景营造应注重特色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引导和鼓励居民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使用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实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如策划当地民俗活动,以传统习俗激发居民的共同情感,可以增强地域文化认同,营造出以情感共鸣为核心的空间场景活动模式;开展主题教育讲座,有效提升居民的文化修养,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和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组织志愿者送温暖活动,针对残疾人、留守儿童、失独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生活服务、健康检测、精神关怀,提升他们的幸福感,打造温情社区。另外,还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开展网络互动活动,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形成居民的广泛认同和社区动员效应。与此同时,活动组织既

23、培养了参与者的主动性和文化技巧,又提供了活动策划、组织的机会,并有效地促进了创意的培养,形成了一个以住区空间为基础、多种活动为载体的良性互动循环10。结语在实践项目中,策略的应用需要由设计师和使用者共同参与完成。一方面,充分调查民意,根据使用者个性化的表达以及多样化的需求,选择场景范式;另一方面,根据项目独特的环境特性,设计师要做好取舍与把关工作,合理确定场景范式。另外,高密度住区公共空间场景营造还需要有多层次、多主体的支持,相信未来在政府导向、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共同作用下,高密度住区的居住生活品质将得到极大改善。注释: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Terry Nichols Clark),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新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图 4场地空间单元范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 5地下空间单元范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