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实验五 细菌芽孢染色及酵母菌的观察
姓名:贾晓霖
学号:201000140032
班级:生科10.1
同组人:李江湲 程子修 洪钧烨
一、 实验目的
1、 学习芽孢染色法,了解芽孢的形态特征。
2、 观察酵母菌形态及出芽方式,区分酵母死活细胞。
3、 学习酵母子体孢子的观察方法。
二、 原理
1、芽孢染色法
芽孢染色法是利用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料的亲合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染料进行着色,使芽孢和菌体呈不同的颜色而便于区别。芽孢壁厚、透性低,着色、脱色均较困难,因此,当先用一弱碱性染料,如孔雀绿在加热条件下进行染色时,此染料不仅可以进入菌体,而且也可以进入芽孢,进入菌体的染料可经水洗脱色,而进入芽孢的染料则难以透出,若再用复染液(如番红液)或处理,则菌体和芽孢易于区分。
2、酵母菌的繁殖方式
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的通俗名称。其繁殖方式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方式包括芽殖和裂殖。
芽殖是酵母菌最普遍的繁殖方式。其过程是:成熟的母细胞在其形成芽体的部位长出芽细胞,芽细胞脱离母体,成为新的个体细胞。如果不脱离母细胞,又长出新芽,子细胞就和母细胞连接在一起,形成藕节状或竹节状的细胞串,称为假菌丝或真菌丝。少数酵母以裂殖方式进行繁殖,当母细胞长到一定大小时,细胞核开始分裂,之后,在细胞中间产生一隔膜,将细胞一分为二。还有些酵母菌可形成一些无性孢子如节孢子、掷孢子、厚垣孢子等。有性繁殖则是通过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
三、 实验器材
1、 菌种
芽孢:枯草芽孢杆菌 梭状芽胞杆菌
酵母:酿酒酵母(产孢培养基 7天)
2、 溶液和试剂
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95%乙醇。0.01%美蓝水溶液。、
3、 仪器和其他用品
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双层瓶(内装香柏油和二甲苯),擦镜纸,接种环,小试管,试管架,木夹,滴管和蒸馏水等。
四、 实验内容
1、 芽孢染色(说明一下我做的是梭状芽孢杆菌)
1、 涂片 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两小滴蒸馏水,点燃酒精灯,在火焰旁边从枯草芽孢杆菌、梭状芽胞杆菌菌种斜面分别挑取少量菌体加到两滴蒸馏水中,与水滴充分混匀。
2、 干燥 加热干燥,使菌固定。
3、 染色 木夹夹住载玻片,滴加孔雀绿覆盖菌种,待染液冒出蒸气时,开始计时5min,
过程中需不断补加染液,以免载玻片温度过高致使芽孢变形。
4、 水洗 冷却后用缓水流从载玻片反面冲洗,直到水流无色。
5、 复染 滴加番红染液,复染2min。
6、 干燥、镜检 自然干燥后,放置于油镜下镜检。
附:实验照片
2、 酵母菌
(1) 美蓝浸片
准备两块玻片,分别在玻片中央滴加一滴美蓝染液,接种少量酵母菌,分别放置3min和30min镜检(10×40)。
附:实验照片
左:3min 右:30min
(2) 子体观察
1、涂片 在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中央滴一小滴蒸馏水,点燃酒精灯,在火焰旁边从酵母菌菌种斜面挑取少量菌体与水滴充分混匀。
2、干燥 自然干燥,使其固定。
3、染色 滴加孔雀绿染液,覆盖1~1.5min。
4、水洗 用缓水流从载玻片反面冲洗,直到水流无色。
5、脱色 用95%乙醇冲洗并覆盖菌体30s。
6、水洗 用缓水流从载玻片反面冲洗。
7、复染 滴加番红染液,覆盖30s~1min。
8、干燥、镜检 水洗过后,自然干燥,放置于油镜下镜检。
附:实验照片
五、 思考题
1、 为什么芽孢染色需要进行加热?能否用简单染色法观察细菌芽胞?
答:因为与正常细胞或菌体相比,芽孢壁厚,通透性低而不易着色,而加热时芽孢的通透性高,此时染液可以进入从而使芽孢着色,而简单染色法不能使芽孢染色,所以不能看到。
2、 若在你的制片中仅看到游离芽孢,而很少看到芽孢囊和营养细胞,试分析原因。
答:如果只看到芽孢,可能是:
(1) 菌种培养的环境太恶劣了,营养体几乎都变成芽孢了。
(2) 可能是给芽孢染色用水洗时没洗干净,细胞还是孔雀绿的色彩。
(3) 复染出现问题了,可能是复染时间不够,没染上,或是水洗得太厉害,把染液都冲走了。
3、 用孔雀绿初染芽孢后,为什么必须等玻片冷却后再用水冲洗?
答:如果直接放到水下可能会导致玻片迅速受冷破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