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树立安全第一加强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心理品质
摘要。心理品质是学生个体素质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是挑战未来社会的胜利法宝,是新世纪人人才的必备素质。加强正面教育,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青少年由于生理变化的加剧,导致心理上非常不稳定,极易受外其部因素的影响。如果教师、家长注意加强正面指导,就会收到较为良好的效果。教师、家长应对学生的情绪、人际关系、社交能力、合作能力、意志力、性格、自尊、自信等方面进行测试,以便于掌握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因材施教。
关键词:心里品质、健康教育、自我调节
心理品质是学生个体素质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是挑战未来社会的胜利法宝,是新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尔尼.古尔曼曾说过: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的情绪、情感、自信心、意志力、乐观等心理品质比其智力因素更为重要。但当前的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提高总存在有不少误区和盲点,导致青少年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如脆弱、任性、惰性、冷漠、自卑、忌妒、虚荣、狭隘、孤僻等。这不仅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产生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离家出走、自寻短路、逃学、旷课……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品质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一、
加强正面教育,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青少年由于生理变化的加剧,导致心理上非常不稳定,极易受外其部因素的影响。如果教师、家长注意加强正面指导,就会收到较为良好的效果。第一进行心理测试,把握学生心理状况。教师、家长应对学生的情绪、人际关系、社交能力、合作能力、意志力、性格、自尊、自信等方面进行测试,以便于掌握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第二,加强正面教育。教师、家长要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强化起其心理品质修养。促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锻炼来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第三,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自我疏导,自我控制。教师、家长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要敢于自我调控、正视自己的心理缺陷和特点,自觉调节和控制不良心理因素;教师、家长的说服教育要耐心细致、全面周到,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全面对待自己;教师、家长要积极寻找闪光点,多给学生体验进步和成功喜悦的机会,学生应大胆尝试,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第四,学校、班级应开设“心理诊所”或“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室”,进行学生的心理咨询与教育,加强与青少年学生心灵的对话沟通,及时了解其的心理状态。
二、
开展多项活动,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1、开展谈话活动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品质情况,教师、家长有针对性地开展平等谈话活动,因势利导、启发点拨、警示教育。
2、开展自我展示活动学生将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进行自我展示、分析对比,这有利于学生强化自我认识,
自我教育和自我促进。3开展主题班会如针对青少年学生平时表现出来优劣心理行为、心理品质的讨论辨析活动;伟人、名人受挫成材故事的演讲活动等,这有利于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学习先辈,学习英烈,养成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品质。4开展读书活动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像与许多高尚朋友在谈话”自有他的道理。培根也曾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学校教师应指导学生多读优秀文学作品如《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多读古今名人传记,如《雷锋的故事》、《我的一生》及革命家的传记等,多读历史书籍……同时,也应加强读书后的内化教育活动,如写读书笔记,交流心得体会,开展分征文竞赛,举办讲故事活动等。让学生明白“自古英雄磨难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5、开展合作性活动通过开展合作性、团队性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品质、交往意识和行为等。如开展野炊、野游、野外生存训练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协同、交往能力,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品质。如开展象拔河、接力跑等简单的体育竞赛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拼搏和团结精神。如开展课堂剧、集体朗诵、节目表演等文艺活动,使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妙,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陶冶学生心灵。
6、开展助残、学神六英雄活动通过开展扶弱助残或者献爱心等活动,教育学生养成关心他人,顾及社会,同情弱者的品质;通过讲述,收集“神六”英雄群体的故事学习“神六”英雄们的无畏品质、伟大奉献和挑战精神。通过教师的正面教育和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尊、
自信、自律等心理品质,养成关心他人、顾及社会、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往的人生素养,帮助他们形成开放的性格和坚强意志,引导他们自觉为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协调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以仁、陈芳玲、林本桥(1999)《教师心理卫生》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张春兴(1994):《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3.王斌华(1998)、《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第4页 共4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