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山东省文登市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鲁教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628087 上传时间:2025-02-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1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文登市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鲁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山东省文登市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鲁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文登市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鲁教版 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教学重点: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2导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二、默读文章,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疏通字词(幻灯片展示)。 (1)给生字词注音。 肇(zhào) 裔(yì) 埋没(mò) 彷(páng)徨(huáng) 儒(rú) (2)理解运用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求知,获得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田地:地步。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抄写本文的生字词并记忆。 第二课时 一、检测。 解释下列词语:格物致知 “四书” 正心 修身 齐家 二、研讨。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识。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却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讨论并归纳: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6.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7.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8.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9.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10.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1.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讨论并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12.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讨论并归纳: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3.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讨论并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1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三、拓展反思 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和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说说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学生畅所欲言。例: 下雪了,我伸手接过飞舞的雪花,不久就不见了,只有手中水珠滴滴,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就成了水。 我对钟表的工作原理产生了好奇,于是拆开它,按照图纸重新安装好,虽然不准了,但是我却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 …… 四、布置作业 (幻灯片展示)课文中说:“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思考一下,为什么“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呢?请把你的看法写成4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 【资料宝藏】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自读设计 自读要求: 1.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  2. 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 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或制成电子作品。  (解说: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  学习侧重点: 1. 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 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 学习探究学习方法。 4.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解说:根据新教材编排的特点,初中学习的第五学期,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根据新教材阅读能力培养的这一要求,确定学习侧重点1、2。依据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确定学习侧重点3、4。)  自读程序: 1. 作者介绍(学生运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自制电子作品,介绍丁肇中人物小传和图片)。  2. 知课文大意。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  诚意  正心  彷徨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2)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一。  (3)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出自己的见解。  3. 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1)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并标注符号。  (2)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概括得不到解决的疑问。  (注:分小组讨论解疑时,有条件的多媒体实验班级可以利用电脑查询资料,寻求解答。) 4.重点细读,讨论交流。利用课后练习二,让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实际,展开大讨论或辩论,思考: (1)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联系实际反思自我。  (3)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  如果课堂讨论不够深入,可让学生以“浅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  5.课外探究学习,拓展延伸课堂内容。  (1)归纳概括探究主题。  教师将各小组解疑时留下的疑难问题汇总为1—5个探究主题,在班级公示。  探究学习参考主题:   教师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及步骤:确定主题;查询资料;概括结论;交流评价。  (3)划分小组,明确任务。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结成探究学习小组,在课下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作探究学习,并将各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写成小论文或制成电子作品。3—5天后,可利用语文活动时间让学生交流探究学习成果。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l~2):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二(3~12):分析问题。 一层(3~5):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二层(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三层(11~12):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三(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教学反思: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