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语文下《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6长春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626110 上传时间:2025-02-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6长春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八年级语文下《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6长春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春版八年级下《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 2.了解本文比喻、推理、层进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 3.掌握欲、得、患、甚、是、贤、心等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比喻、推理、层进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生与死,义与利是自古以来人民议论的人生课题。我们将要学习的《孟子》两章中《鱼我所欲也》这篇古文,论述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指示学生打开课本,看注①后补充。记318页下空处〉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基础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性善。〈指导学生看提示一段〉。评: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孟子观点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不过他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商品经济的今天,都具有积极意义。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某些字的读音。 三、分析讨论课文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 1、串解讨论以下词语在文中用法[当“能够”讲,用动词前是助动词] ①欲——能愿动词,喜爱。   ② 得兼——动词,得到,“兼”是副词状语置后。 ③患——事物性名词,祸患。(有时可做动词,患得患失。)   ④ 甚——超过、胜过,动词。(有时用做副词,放动词或形容词前。)  ⑤是——代词,此。  ⑥贤——才能、德行好。(另:①善 ②多,胜   ③敬称)  ⑦心——思想。 2、分析讨论内容层次方法: 〈1〉学生活动:标句,根据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把第一段分成三层。 〈2〉提问,检查划分情况,归纳统一划分结果。复习段的结构知识点。 〈3〉分析讨论: ①提问:起始层在本段的结构作用,所用论证方法?——作答: 提出论点:“舍身而取义”设喻引出:①喻:所欲→鱼、熊掌→取熊掌②引出:生、义→取义       ②提问:展开层的内容、论证方法、论证结构? ——作答:论证对待生与死的不同态度;运用推理的方法;论证结构: 第一步:辨证分析(正面)                                                                                             生,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        ( 即,为了“义”可以 死,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       舍生。 )                                                                                             即为了“义”可以舍“生”。 第二步:假设分析(反面) 由是则生→不用 (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 由是避患→不为         →甚于死者   ↓  第三步:因果分析 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为(不择手段求生) 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用(不择手段避祸) ③提问:结论层的内容、结构作用、论证方法? ——作答:层进法;使中心论点升华;为本段作结:非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 3、总结:第一段首先用喻证法提出论点,然后进行分析论证,运用推理的方法,分辨证、假设、因果三个层次进行说理,逻辑严密,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最后用层进式作结。全段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在我们将要写的议论文写作中,要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和段的结构形式。作文题:浅谈义与利。还可回顾借鉴一下前些时大学生关于“义大于利”还是“利大于义”的电视辩论大赛。质疑。 4、机动:如分析顺利,有剩余时间,背诵第一段。背诵方法:〈1〉注意句之间的逻辑联系;〈2〉层内部两两相对的句子内容;〈3〉句首第一字。 5、作业: 〈1〉整理笔记 〈2〉译第一段 〈3〉没背下第一段的继续背诵 〈4〉预习二三段。 〈附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分析课文: 一、解(见教案“串解讨论以下词语在文中用法”) 二、析: 第一段:提出论点,分析论证。 〈1〉 起始:提出论点:舍生取义。①设喻:所欲→鱼、熊掌→取熊掌②引出生、义→取义       〈2〉 〈2〉展开:分析论证,对待生与死的不同态度方法。 一步:辨证分析〈正〉 生,欲→甚于生(义)→故不苟得        ( 即,为了“义”可以 死,恶→甚于死(不义)→故不避患       舍生。 )                                                                                              二步:假设分析〈反〉 由是则生→不用 (结果)→有甚于生者(原因) 由是避患→不为         →甚于死者   三步:因果分析 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为(不择手段求生) 所恶→莫甚于死(最恶死)→何不用(不择手段避祸) 〈3〉结论:层进法。非贤者有→人皆有→贤者勿丧 三、作文题:浅谈义与利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