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0.1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单选题。
(2020·全国高考真题)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下图为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其中浅色的为稻茬。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打沟主要是为了( )
A.灌溉 B.排水 C.防虫害 D.通风
2.推测这里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产量 B.减少水土流失 C.降低生产成本 D.减少蒸发
3.近年来,该地( )
A.种植结构复杂化 B.复种指数提高 C.田间管理精细化 D.种田大户增多
【答案】1.B 2.C 3.D
【解析】
1.种植单季稻稻田长期浸水,而小麦怕涝,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田地中打沟是为了排水,使土壤干湿适宜,创造高产土壤条件,B正确。巢湖平原雨季较长,播种小麦前稻田水分充足,水分充足,打沟不是为了灌溉,A错误。在田地中打沟起不到防虫害的作用,C错误。巢湖平原地形平坦,越冬作物小麦不需要特别通风,D错误。故选B。
2.据材料信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判断,种植小麦收益低,收割水稻后翻耕播种会增加生产成本,导致利润下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才不经翻耕播种小麦,C正确。由于稻田长期浸水,土壤板结,通透性较差,不经翻耕播种小麦不能提高产量,A错误。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不严重,B错误。当地水资源充足,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减少蒸发,D错误。故选C。
3.据材料信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判断,随着农业劳动力减少、机械化的普及,为土地流转、土地承包提供了可能,种田大户会增多,D正确。巢湖平原地形平坦、气候变化不大,种植结构不会变得复杂化,A错误。复种指数有气候决定,不会提高,B错误。种田大户承包经验,机械化操作,劳动力有限,田间管理不会变得精细化,C错误。故选D。
(2020·浙江高考真题)近年来,河北、河南、山东、甘肃等北方省份生产的蔬菜大量销往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南方沿海省市,形成了“北菜南运”格局。
完成下面小题。
4.“北菜南运”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市场需求大 B.北方耕地面积增大
C.北方蔬菜品种多 D.南方蔬菜种植减少
5.“北菜南运”有利于北方地区农业( )
①粗放经营②规模化经营③集约化生产④“小而全”生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4.A 5.B
【解析】
4.市场是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最主要因素。“北菜南运”的主要原因应该是社会经济因素导致的,自然因素会产生影响但不是最主要因素。我国南方经济发达,吸引外来人口迁入多,市场需求大,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快,平地少,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才出现了“北菜南运”,A正确。近年来,我国重视环境保护,生态退耕导致耕地增大可能性较小,且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不能保证蔬菜种植规模扩大对水资源的需求,B错误。南北方蔬菜品种数量均较多,但是有些蔬菜适合北方冷凉气候环境、有些适合南方温暖湿润的环境,南北菜有互补性,因此有市场,C错误。南方粮食种植面积减少,蔬菜种植没有大量减少,D错误。故选A。
5.粗放经营不能保证蔬菜的产量、质量,①错误。北方省份生产的蔬菜大量销往南方沿海省市,需求量大会导致蔬菜产量增加,“北菜南运”有利于北方地区农业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效率高,②③正确。“小而全”生产量小,不能满足对蔬菜的大量需求,④错误。B正确。故选B。
(2021·山西太原市·高三三模)1995年以来,肯尼亚的茶叶出口量稳居世界第一。肯尼亚以茶叶发展局为龙头,采用茶农联合模式。茶农负责提交采摘的鲜茶,其后的运输、加工、存放、销售和分红均由发展局各分支机构完成。茶叶发展局是“政商合一”的具有商业公司性质的机构,但它不赚取商业利润,每年会将部分茶叶税收作为科研经费,用来茶叶树种的改良,同时将销售利润按一定比例返还给茶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与传统商业公司相比,肯尼亚茶叶发展局更加关注( )
A.茶叶价格 B.茶农收入
C.科技投入 D.消费市场
7.肯尼亚茶叶发展局在公路两旁每隔数千米设1个茶叶收购站,茶厂汽车每天分午、晚两次装运。其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茶叶产量 B.提高生产效率
C.快速占领市场 D.保证茶叶质量
8.“政商合一”的经营模式适合推广于( )
A.经济欠发达地区 B.农矿资源丰富地区
C.政局较稳定地区 D.市场经济成熟地区
【答案】6.B 7.D 8.A
【解析】
6.根据材料信息,茶叶发展局是“政商合一”的具有商业公司性质的机构,但它不赚取商业利润,每年会将部分茶叶税收作为科研经费,用来茶叶树种的改良,同时将销售利润按一定比例返还给茶农。可知,将利润按比例返还给茶农,所以更加关注茶农收入,B正确;传统商业公司营利目的性更强,更加关注茶叶价格和消费市场,AD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每年会将部分茶叶税收作为科研经费,只是拿出税收的部分投入科研,更多部分销售利润是按一定比例返还给茶农,C错误。故选B。
7.每隔数 千米设1个茶叶收购站,茶厂汽车每天分午、晚两次装运”,可以保证茶农)采摘的鲜茶被及时收购、加工,保证茶叶新鲜程度和质量,D正确;设多个茶叶收购站主要是用于收购,并不能增加茶叶产量和生产效率,AB错误,茶叶收购站并不是销售环节,对占领市场无影响,C错误。故选D。
8.“茶叶发展局是政商合一’的具有商业公司性质的机构,但它不赚取商业利润,每年 会将 部分茶叶税收作为科研经费,用来茶叶树种的改良,同时将销售利润按一定比例返还给茶农”,间接相当于“扶贫工程”带动当地茶农种植茶叶,增加收入,实现脱贫。所以适合布局在经济欠发达地区,A正确;农矿资源丰富地区居民收入较高,就业机会多,不适合此种模式,B错误;政局较稳定地区不需要政府参与作为保障,C错误;市场经济成熟地区主要受市场调节作用强,政府只是做宏观调控,D错误。故选A。
(2021·全国高三二模)四川省是我国枇杷的主要产区,每年4月,都会有大量枇杷集中上市。传统枇杷秋冬开花、春季成熟,多种植于海拔600~650米的山地阳坡,海拔600米以下和650米以上的区域种植较少:为减少自然灾害和上市集中等问题带来的影响,我国科技人员经过20多年研究,培育出春季开花、夏季成熟的“春花枇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适宜在“传统枇杷”种植区种植“春花枇杷”的地块( )
A.热量条件较好 B.冻害发生较频繁
C.纬度位置较低 D.土壤肥力较低
10.“春花枇杷”的推广可使枇杷( )
A.生长周期延长 B.成熟期过集中
C.市场竞争激烈 D.种植范围扩大
【答案】9.B 10.D
【解析】
9.四川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传统枇杷秋冬开花、春季成熟,容易受冬季风影响,所以种植于海拔600~650米的山地阳坡(南坡)。“春花枇杷”春季开花、夏季成熟,较少受到低温冻害影响,因此在传统枇杷种植区内冻害频繁的地块种植“春花枇杷”,减少低温冻害对枇杷影响,故B对。结合材料可知热量条件较好、纬度较低的地区适宜种植传统枇杷,AC错;春花枇杷主要与土壤肥力高低关系小,可排除D。
10.与传统枇杷相比,“春花枇杷”成熟期较晚,可错峰上市;春季开花、夏季成熟,抗寒性增强,可种植在较高纬度或海拔高于650米的区域,且海拔600米以下冷空气易于堆积的地方也可种植,从而扩大枇杷的种植范围,D对。“春花枇杷”没有使得枇杷的生长周期延长,A错;由于是错峰上市,因此不会使成熟期过于集中,也不会造成市场竞争激烈,BC排除。
【点睛】
传统的枇杷品种秋冬开花结果后,当温度降低到12℃以下,枇杷就会停止生长,所以传统品种的枇杷果子都会在枝头越冬。冬天气温低,低温会使果实遭受冻害。而“春花枇杷”减小了低温冻害的影响。
(2021·广东高考真题)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地区是我国三大产棉区。2020年,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和世界总产量分别达87.3%和20%以上,机械采摘率已达69.8%。表1反映三大产棉区不同时段面积和单产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产棉区
贡献率(%)
时段(年)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西北内陆
面积
单产
面积
单产
面积
单产
1950—1965
22.61
30.27
26.85
48.61
52.38
9.52
1965—1980
18.77
46.74
20.37
52.78
34.92
26.98
1980—1995
30.65
37.55
50.93
30.56
47.62
19.05
1995—2010
55.56
19.16
62.04
17.13
61.90
9.52
2010—2015
57.47
26.44
68.06
11.11
66.67
9.52
11.从自然因素考虑,影响三大产棉区棉花生长的共性条件是( )
A.丰沛的降水 B.昼夜温差大
C.充足的光热 D.肥沃的土壤
12.三大产棉区中对棉花产量贡献一直以面积为主导的是( )
A.长江流域棉区 B.黄河流域棉区
C.西北内陆棉区 D.三大棉区皆是
13.近年来新疆棉花产量在全国占比进一步增大主要得益于( )
①土地资源丰富 ②沙漠化强度减弱
③机械化水平高 ④气候暖湿化加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1.C 12.C 13.B
【解析】
11.读题可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及西北内陆地区在棉花生长期均有着充足的光热条件,是三大棉花产区棉花生长的共性条件。C正确;西北内陆地区降水较少,A错误;长江流域昼夜温差并不大,B错误;西北内陆的土壤并不肥沃,D错误;故选C。
12.从图中可以看出,三大产棉区中,西北内陆棉区自1950年以来,面积一直比较大,且单产贡献率较低,因此对棉花产量贡献一直以面积为主导的是西北内陆棉区,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新疆棉花产量在全国占比进一步增大,首先得益于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新疆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且近年来,全程机械化在新疆棉田得到大范围推广,机械采摘率已达69.8%,从而导致新疆棉花生产效率提升,产量在全国占比进一步增大,①③符合;沙漠化强度减弱是干旱区进行退耕还草生态治理的结果,退耕不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②不符合;气候暖湿化加强不利于棉花产量提高,④不符合;综上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二、综合题。
11.(2020·全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葡萄喜光,耐旱。下图为某坡度较大的地方采用顺坡垄方式种植葡萄的景观。该地位于52°N附近,气候湿润。
(1)当地采用顺坡垄种植葡萄,据此分析该地区的降水特点。
(2)指出该地种植葡萄宜选择的坡向,并分析与梯田相比,顺坡垄利用光照的优势。
(3)说明温带半干旱地区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顺坡垄的理由。
【答案】(1)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土(灌溉不便)。因此,该地区降水应具有以下特点:降水频率高(经常降雨),强度小(少暴雨或每次降雨量较小),降水量季节分配较均匀。
(2)葡萄喜光。种植葡萄宜选择向阳坡(或用方位表示的阳坡,如南坡)。该地纬度高,太阳低(正午太阳高度小),与梯田相比,顺坡垄接受阳光照射的角度较大,植株和垄接受光照的面积较大。
(3)温带半干旱地区偶有暴雨,种植作物需要灌溉,而坡地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土。
【解析】
根据材料提示:该地位于52°N附近,气候湿润,可以判断该地为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选择西欧顺坡垄设计为情境,反映农业生产特征是一定地域人类与地理环境长期协调的结果,引导学生建立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生产的观念。
【详解】
(1)该题可以利用逆向思维来答题,根据顺坡垄种的结果来推测该地区的降水特点。顺坡垄的走向与坡向一致,水流速度较快,不利于保水保土,且灌溉不便。结合材料,该地位于52°N附近,气候湿润,应位于温暖湿润的西欧,因此,该地区降水应具有以下特点:降水频率高即经常降雨,强度小,少暴雨,每次降雨量较小,对土壤的冲刷能力较弱,故可不考虑保土保水的作用,降水量季节分配较均匀,故可不考虑灌溉的问题。
(2)由材料可知,葡萄喜光,种植葡萄宜选择向阳的南坡。该地位于52°N附近,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与梯田相比,顺坡垄可加大阳光与坡面的夹角,单位面积接受光照多,且不易形成遮挡。顺坡垄葡萄之间的阻挡少,可接受阳光照射的角度较大,植株和垄接受光照的面积较大,利于葡萄的生长。
(3)此问题是与前面两问进行对比而设置的,答题时需要对比温带湿润地区和温带半干旱地区的降水特点。温带半干旱地区,降水量较少,且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偶有暴雨。温带半干旱地区偶有暴雨,顺坡垄加重了水土流失,不利于保水保土;降水量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种植作物需要灌溉,而坡地顺坡垄灌溉不便。故温带半干旱地区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顺坡垄。
12.(2021·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三其他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日光生态牛羊圈舍是西藏本土装配式建筑企业C集团通过技术攻关开发的装配式牛羊圈舍。这种新型牛羊圈舍,冬天不用人工给牲畜补温、夏天还可以实现遮阳,同时还能减少牲畜疾病。据研究人员透露,这种圈舍还极少需要维护,使用年限至少也有30年。
材料二 虽已仲夏时节,但羌塘草原腹地的西藏那曲市班戈县德庆镇乡那村仍时有凛冽的寒风裹挟着小冰雹而至。经过驻村工作队走村入户了解,村里缺少设计标准、保温较好、绿色环保的牛羊圈舍。下图为乡那村新型圈舍在建图和圈舍内部一角。
(1)简述C集团近年来致力于开发日光生态牛羊圈舍的地理背景。
(2)说明装配式牛羊圈舍对促进藏区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3)推测在藏区推广该日光生态牛羊圈舍可能遇到的困难,并说明可行的解决措施。
【答案】(1):海拔高,光照充足;气候寒冷,藏区畜牧业容易受到雪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草场长期过度放牧,草原退化严重;藏区农业技术水平低,国家扶贫政策支持;
(2)提高冬季牲畜幼仔成活率,减少牲畜死亡率;减少工作量,减少人力投入;增加了养殖量,促进牧民增加收入;有利于草原植被恢复,减少荒漠化威胁。
(3):困难1:使用年限长,建筑材料要求高,成本高,牧民难以承担;措施:C集团出资修建,租借给牧民,并用牛羊抵账;或C集团出资修建,租借给牧民,牧民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偿还;困难2:受传统游牧观念影响,牧民不愿接受定居舍饲养畜模式;措施: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并给予优惠政策支持;
【解析】
本题以西藏的日光生态牛羊圈舍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发展日光生态牛羊圈舍的原因,以及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及遇到的困难。难度不大,但日光生态牛羊圈舍的概念新颖,需要学生重点抓住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题目要求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处理,还考查了学生的区域认知及思维能力。
【详解】
(1)根据材料信息,日光生态牛羊圈舍是西藏本土装配式建筑企业C集团通过技术攻关开发的装配式牛羊圈舍。说明需要依靠国家政策和技术支持,体现出藏区农业技术水平低的背景;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光照充足,适合日光生态牛羊圈发展;海拔高,气温低,气候寒冷,藏区畜牧业容易受到雪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需要日光生态牛羊圈提高温度条件;草场长期过度放牧,使草原退化严重,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2)根据材料信息,这种新型牛羊圈舍,冬天不用人工给牲畜补温、夏天还可以实现遮阳,同时还能减少牲畜疾病。所以可以提高冬季牲畜幼仔成活率,减少牲畜死亡率;冬天不用人工给牲畜补温,减少工作量,减少人力投入;能减少牲畜疾病,增加了养殖量,减少了牲畜损失,促进牧民增加收入;有利于草原植被恢复,减少荒漠化威胁。
(3)根据材料信息,据研究人员透露,这种圈舍还极少需要维护,使用年限至少也有30年。说明遇到的困难有使用年限长,建筑材料要求高,成本高,牧民难以承担;可以采取C集团出资修建,租借给牧民,并用牛羊抵账;或C集团出资修建,租借给牧民,牧民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偿还等措施。青藏高原是传统的高原畜牧业,主要以游牧为主,可能遇到受传统游牧观念影响,牧民不愿意接受定居舍饲养畜模式的困难;针对该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政府加大宣传力度,让牧民充分了解日光生态牛羊圈舍的好处,并给予优惠政策支持;
【点睛】
13.(2021·重庆西南大学附中高三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三角洲上某盐碱地栽种葡萄,盐碱地的温度升高特别缓慢,而适合的气温和地温是葡萄解除冬眠,开始生长发育的最重要条件。3月份农民将葡萄藤出土上架,灌水后用白色塑料薄膜搭建裙膜,有效促进了春季葡萄生长。下图为裙膜覆盖示意图。
(1)说出搭建裙膜前灌水的原因。
(2)指出搭建裙膜的作用。
(3)5月中旬后裙膜会被农民彻底清除,请分析原因。
【答案】(1)华北春旱,为葡萄生长提供水分;降低土壤盐分。
(2)提高地温,提早葡萄生长物候期(提早解除冬眠,延长生长期);减少水分蒸发;抑制土壤返盐。
(3)塑料薄膜滞留在土壤中会造成环境污染;气温和地温逐渐升高,能够满足葡萄生长的需要。
【解析】
本题主要以黄河三角洲上某盐碱地栽种葡萄的方式为材料背景,主要考查该方式的相关知识点,实践性较强,需要利用好材料中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并结合题目及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同时还考查了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思维,以及知识点的调动和实际运用等方面的能力。
【详解】
(1)根据材料信息,黄河三角洲上某盐碱地栽种葡萄,盐碱地的温度升高特别缓慢,3月份农民将葡萄藤出土上架,灌水后用白色塑料薄膜搭建裙膜,有效促进了春季葡萄生长。可知,葡萄主要是种植在某盐碱地上,在搭建裙膜前灌水,浇灌的是淡水,可以降低土壤盐分;3月份华北地区雨季尚到来,加之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春旱严重,所以灌水还可为葡萄生长提供水分,从而有效促进了春季葡萄生长。
(2)根据材料信息,盐碱地的温度升高特别缓慢,而适合的气温和地温是葡萄解除冬眠,开始生长发育的最重要条件。可知搭建裙膜能够提高地温,提早葡萄生长物候期,提早解除冬眠,延长生长期;灌水后用白色塑料薄膜搭建裙膜,可起到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还可抑制土壤返盐,有效促进了春季葡萄生长。
(3)搭建裙膜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5月中旬后气温和地温逐渐升高,能够满足葡萄生长的需要;如果塑料薄膜仍然滞留在土壤中会造成环境污染,5月中旬后农民清除裙膜利于环境保护,还不影响葡萄生长,所以裙膜会被农民彻底清除。
14.(2021·全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中阴影示意的M地区曾经是湿地(沼泽),年降水量是年蒸发量的1.2~1.5倍,远低于英国西部和北部。在罗马时代,人们对M地区湿地进行了排水尝试,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湿地得到成片开垦。经过几百年的开发,M地区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1)分析M地区排水后能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2)分析罗马时代和17世纪对M地区湿地开垦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
(3)推测M地区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答案】(1)与英国大部分地区相比,该地区降水量较少,光照条件较好。地势低平,利于耕作。大部分为沼泽,土层深厚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
(2)M地区湿地面积广,地势低,抽(排)水工程量大,对动力要求高。罗马时代以人力、畜力为主,排水能力有限,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采用风力排水,排水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之水利工程技术进步,湿地得到成片开垦。
(3)由于长期种植,土地肥力渐趋下降,作物病虫害增多。经常的排水和耕作,使表土流失并淤塞排水沟。化肥、农药的使用,污染水、土环境。
【解析】
本题以英国为背景,考查了农业区位,湿地开发及产生的问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
(1)本题主要从地形、气候、河流、土壤等方面来做答。由图中经纬度及所学知识可知,当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与英国大部分地区相比,由于该地区位于图中盛行西风的北背风坡,降水量较少,晴天多,光照条件较好。位于河流中下游 地区,地势低平,利于农业耕作。曾经大部分为沼泽,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生长。
(2)由所学知识及材料信息可知,M地区是湿地开垦需要排水,当地地势低洼,排水对动力要求较高。罗马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动力以人力、畜力为主,人们的排水能力及水平有限,所以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排水能力能到提升,水利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湿地得到成片、大规模的开垦。
(3)由材料信息可知,由于该地农业开发早,时间长,土地肥力下降,趋于贫瘠,使农作物的病虫害增多;长期的排水和农业耕作,使土壤表层肥沃土层流失,并随水流淤积在排水沟,阻塞排水沟;长期的化肥、农药的使用,使水资源、土地资源被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