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包容的创造:骈文形态特征与南朝文体新变.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58111 上传时间:2024-04-0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包容的创造:骈文形态特征与南朝文体新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包容的创造:骈文形态特征与南朝文体新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包容的创造:骈文形态特征与南朝文体新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第 卷第 期中国韵文学刊.年 月 .包容的创造:骈文形态特征与南朝文体新变魏诗晓(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摘 要 以对偶为统领的骈文修辞形态不仅在文学层面上催生了永明声律论更通过骈化实现南朝文体新变护佑了艺文末品的存续与发展 骈文形态的包容性与创造性使骈文进可词宗退可藏拙给各类文体留下了足够的生长空间与发展余地关键词 骈文形态文体新变包容性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文体新变是南朝时期最为显著的文学现象博瞻远识的史家早在正史书写中注意到这一点 比如南齐书 陆厥传 评价陆厥“五 言 诗 体 甚 新变”()梁书徐摛传称徐摛“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陈书姚察传 记载姚

2、察“每有制述多用新奇”()这是以“新变”为矩则对作家进行评述也有直接将声律形态视为新变的具体内容的梁书庾肩吾传:“齐永明中文士王 融、谢 朓、沈 约 文 章 始 用 四 声 以 为 新变”()明确以永明声律论作为新变体的说明无论是文体类型意义上的整体新变还是单个文章因素的新变倾向史家都以其卓见纳入环内而这也正是南朝文体新变所分属的两种基本情况整体意义上的新变设若以南朝各时期突出的文体风貌代言之则可具体为元嘉体、永明体与宫体 其中永明体主要是指声律方面的新变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姚范援鹑堂笔记格诗条谓称永明体者系指其诗中音律之特征而言称齐梁体者又就其绮艳及咏物之纤丽而言 其主要分别是在永明体注重说

3、明诗底形式的音律成分而齐梁体则指其内容题材的性质”()王瑶先生将永明体与齐梁体区别为形式与内容是极有道理的就其“绮艳及咏物之纤丽”而言的齐梁体或可类同于宫体 不能否认的是南朝文体类型整体新变所显现出的决定性组成因素及其区分正在于骈文形态特征譬如对偶之于元嘉体声律之于永明体而宫体胡大雷先生已然注意到其香艳绮丽的内容题材蔓延至文学领域中的诸多文体譬如艳体连珠及各种书、表、启、铭等“笔”体“宫体”与“骈化”一样对文体演进具有渗透及触媒作用区别仅在于前者是题材与风格的合力而后者则是各类修辞形态的合力由此可见单一文章因素的新变或者说对偶、声律等骈文形态特征实则是文体整体新变的基础与组成部分是介入文体新变

4、的文学层面的内部逻辑 我们往往默认这样的文学逻辑而更青睐于选择外部条件讨论新变之更替 乾坤以内仍有一方草木倘若我们将视野聚焦至南朝文体新变内因的文学层面本身则仍能衍生出许多问题:一是由元嘉体到永明体形式重点从对偶到声律骈文形态特征是如何介入文体新变并实现转换的?二是对偶作为骈文的本质特征在文体新变的形式内因中是否具有统摄作用?三是新变实现之后文学层面所带来的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魏诗晓()女广东中山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学阐释学关于南朝文学新变观的类型与关系可参见姚爱斌文体分化与规范偏离 文心雕龙与南朝文学新变观的若干类型及其关系文化与诗学 年第 期骈俪成果对于古意的正负效用是什么?偶语胜后古意

5、真的会消亡吗?这些都是本文想要讨论的问题一 由意义的排偶到永明声律论永明声律论的发生由外来的佛经转读说到本土的汉语音韵学发展、乐律学理论等诱因学界已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讨但这些高屋建瓴的纵深的思考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声律在文章中是以修辞形态存在的在声律论成熟之前能与其横向比照的对偶、用典、藻饰在这一时期亦已成熟而这种成熟极可能推动了声律论的发生 朱光潜诗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在讨论“中国诗何以走上律的路”问题时他认为:一、声音的对仗起于意义的排偶这两个特征先见于赋律诗是受赋的影响二、东汉以后因为佛经的翻译与梵音的输入音韵的研究极发达 这对于诗的声律运动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剂三、齐梁时代乐府递化

6、为文人诗到了最后的阶段 诗有词而无调外在的音乐消失文字本身的音乐起来代替它 永明声律运动就是这种演化的自然结果()相较于后两者声律与排偶的关系似乎绾合得并不算紧密 在行文论述中朱光潜先生首先从美学的角度确证声律与排偶的共通点即各种艺术都注重对称:“音乐本来有纵而无横但抑扬顿挫也往往寓排偶对仗的道理 美学家以为这种排偶对仗的要求像节奏一样起于生理作用”()那么与文字排偶一样声音讲究对仗也是可行的是生理的自然的倾向 然后他又梳理并将辞赋的演化总结为三个阶段尤其指出意义的排偶在楚辞、汉赋里已常见声音的对仗则到魏晋以后才逐渐成为原则即“讲求意义的排偶在讲求声音的对仗之前”最后通过诗、赋作品对比证明意义

7、的排偶、声音的对仗赋皆先于诗并且后者受前者的影响 在论证上朱光潜往往举例诗例与赋例交杂并且例证由汉至六朝极其宏阔的视野往往导致无法在某一点上纵深当然朱光潜先生要论证的是诗歌如何受赋的影响而走上律化声律与排偶的关系只是其中的一环这当然不是需他最用力之处也正因此声律与排偶之关系长期被学界略过或以为已被朱光潜先生道尽还有一个值得商榷的地方朱光潜先生认为宋齐梁陈诸代之作品古赋已变为律赋因为“四六骈俪的典型成立运用典故及比喻格的风气也日盛”()他在举例时也往往关注例证词语的富丽精工及声音的对仗这确然是律赋的一些主要特征但律赋最基本、最典型的特征“限韵”要求在六朝时并没有实现朱光潜所论述的俪辞偶句实际上是

8、骈赋最本质的特征因而不能将六朝的骈赋指认为律赋 但可以承认的一点是律赋是从骈赋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清人孙梅在四六丛话中就说:“左、陆以下渐趋整炼 齐、梁而降益事妍华:古赋一变而为骈赋 江、鲍虎步于前金声玉润徐、庾鸿骞于后绣错绮交:固非古音之洋洋亦未如律体之靡靡也”()已经道出了骈赋承前启后之关綮作用由此朱光潜先生所论述的实际上是“古赋已变为骈赋”而赋的骈化确实也已经代表它走上了意义的对偶与声音的对仗之路循此逻辑如果想要再深入阐释“声音的对仗起于意义的排偶”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将观照声律与对偶的关系的视野收窄集中在对偶、用典、声律、藻饰四种骈文的主要修辞手法内部的互动与影响 意义的排偶一定程度上

9、等同于用典的偶句言典与事典为其带来丰富的意涵二是梳理出代表性的宋齐梁陈各代的骈赋并统计出其偶句以及偶句中用典的比例这一定程度上可以区分南朝时“意义的排偶”与魏晋之“排偶”“意义的排偶”代表着用典、对偶、藻饰三种修辞形态的全面成熟因而能在同一偶句中全面展现正是这种成熟从新变外部与文学内部呼唤了声音的对仗 三是在朱光潜先生的卓见上试着再进一步讨论对偶在另三种修辞形态中的关系 对偶是骈文的本质特征讨论它们的关系有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骈化”这种介质能渗透与影响各种文体赋体句用排偶渊源有自汉人作赋接连数十句用骈语分属寻常如枚乘七发、班固两都赋、左思三都赋等 这是由于赋体侧重的是横侧面的表达要将空间中纷陈

10、对峙的事物条理析出自然容易自觉地大量运用偶句铺陈 而这种情况发展到六朝偶句已不满足于单纯地做“双比空辞”的言对开始追求相对高级的事对骈赋正是在这样日益精进的形式中诞生的 尤其在南朝骈赋偶句用典成为一种风尚甚至过为已甚比如王若虚就批评庾信哀江南赋:“堆垛故实以寓时事虽记闻为富笔力亦壮而荒芜不雅了无足观”()庾信在南朝时的骈赋已大量用典入北后更是“变本加厉”用典冗杂陈腐是南朝时之流弊但这种由寡到多到赘的发展演变过程不仅催生了声律论更反映了作家援声律进入文本时由不适到游刃有余的变化要说清楚这一点不妨以陆机、颜延之、鲍照、谢庄、沈约、江淹、萧绎、庾信这几人为考察中心主要依托六朝文絜选文而又据文选少量增

11、损 陆机文赋全篇基本以骈体写成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评价陆机:“士衡旧推大家然通赡自足而绚采无力遂开出排偶一家 降自齐梁专工对仗边幅复狭令阅者白日欲卧未必非陆氏为之滥觞也”()认为陆机是齐梁对偶风气的滥觞这虽然是评诗之语但用来观照他的赋也是恰当的 颜延之是元嘉三雄之一用典繁复是他诗歌最重要的特点被鲍照称为“铺锦列绣”“雕缋满眼”姜书阁认为:“颜文用典隶事之繁炼词造句之丽首见其赭白马赋 自来赋序皆散行或间以俪语罕有全作骈文者 惟颜延之此赋之序则下笔即骈偶对到底且亦征古使典与赋无殊”()赭白马赋除最后四句乱辞其余诸句无所不对对无不工确实如此 至于对鲍照、沈约等人的择选则基于他们是南朝时骈赋演化进程中的

12、关键人物比如清人李调元赋话卷一叙为:“厥初鲍照、江淹权舆已肇永明、天监之际吴均、沈约诸人音节谐和属对密切而古意渐远 庾子山沿其习开隋、唐之先躅 古变为律子山实开其先”()又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撷齐梁之新色抽陈隋之妍心则必由庾信、江淹、鲍照、梁朝数帝、谢氏诸人以上溯魏晋之赋首汉之英杰十家夫而后渐次而入精熟 选 理 可 以 煌 煌 大 作 自 成 一 家 言矣”()林联桂见星庐赋话更将古赋分为文体赋、骚体赋与骈体赋骈体赋一类所引篇目浩繁陆机文赋、颜延之赭白马赋、沈约高松赋、庾信小园赋灯赋等皆囊括其中 由此可见陆机等人时代跨度由晋到梁又是各自所处时期能代表骈赋发展风貌的节点人物因而考察他们代表赋作

13、的偶句用典情况是能见微知著的 如表:表 南朝选赋文体对偶与用典情况统计篇名作者总句数对偶句数用典句数对偶句中的用典数赭白马赋颜延之芜城赋鲍照月赋谢庄丽人赋沈约恨赋江淹别赋江淹高松赋沈约采莲赋萧绎荡妇秋思赋萧绎春赋庾信镜赋庾信灯赋庾信对烛赋庾信小园赋庾信 首先由于南朝时朝代更替频繁很多作家都横跨两朝甚至三朝故根据作品系年既可纵向对比又能横向比较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以见出发展脉络 赭白马赋芜城赋月赋丽人赋恨赋别赋创作于刘宋时期高松赋采莲赋荡妇秋思赋作于齐梁时期庾信的春赋镜赋灯赋都是他在梁朝时创作的辞赋属于他的前期作品而小园赋则作于其初入北朝这一段时期是学界对用典标准定义不一本文统计用典数目主要参考罗

14、积勇用典研究的界定注意以下三项条件:一是征引前人故事或语句须找到典源文献二是对于词句的征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比如为解释某个故事而不得不提到的故事、言辞对古代某个人、某事加以评论引用个别词语该词语虽曾为典故但在当世已成为常语语言大众使用它时一般不再联想起它的词源这些情况都不应算是用典三是典故要达到一定的修辞作用要既引且用至少包括引用典故所要达到的直接功用和与此相联系的修辞效果他的中期作品此时庾信的文学作品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表中未列陆机文赋是由于尽管文赋通篇骈语但用典处极少唯“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寤防露与桑间又虽悲而不雅”“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寥寥几处 而到了刘

15、宋时偶句用典比例明显提高尤其是作家已经发现对偶与用事实际上是不可分的大量以用典修辞充实其排偶句 芜城赋丽人赋的用典全都选择以偶句承载赭白马赋对偶句的用典数占了全部用典句数的 月赋所占比例更高达 值得注意的是在江淹之后沈约的高松赋用典次数骤降 句对偶句中仅 句用典只占对偶句中的 而他青年时期所作的并非咏物的丽人赋都已占 与其前后作家的咏物赋相比高松赋的用典次数更是显得突兀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极有可能是此时的沈约正醉心于声律论的试验高松赋恰是作于公元 年正处于齐永明年间 南齐永明时期沈约等人提出四声亦即“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16、()在单句用字方面沈约认为文辞间要平仄相间高音低音互相调节以宫商比附四声文镜秘府论天卷调声就有引:“声有五声角徵宫商羽也 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 宫商为平声 徵为上声 羽为去声 角为入声”()在一联两句之中沈约要求平仄相对以此增强文章的抑扬顿挫之美也即刘勰声律篇所 说 的“异 音 相 从 谓 之 和 同 声 相 应 谓 之韵”()当文章开始追求合律则不免文多拘束也就造成了长篇之难从客观上减少了繁缛的可能从而影响到典故的铺陈 这种关联明王世贞早已道出:“七言排律创自老杜然亦不得佳 盖七字为句束以声偶气力已尽矣又欲衍之使长调高则难续而伤篇调卑则易冗而伤句合璧犹可贯珠益艰”()有学者通过统计文选玉台

17、新咏收录的五言诗篇制已经发现从建安到刘宋辞藻的繁缛化带来的是诗歌的长篇化而永明声律论兴起后却出现了诗的短篇化与此相合这种影响绝不止于诗体 在赋体中声律的试验带来的是用典的骤减 高松赋比之丽人赋声律更臻于自觉精工试分析如下:高松赋郁彼仄高松平栖根平得地仄托北园平于上邸仄依平台平而养翠仄 若夫蟠株平耸干平之懿仄含星平漏月仄之奇平经千霜平而得拱仄仰百仄仞而方枝平 朝吐仄轻烟平薄雾仄夜宿仄去迷鸟仄上羁雌平 露虽滋平而不润仄风未动仄而先知平 既梢云平于清汉仄亦倒景仄于华池平 轻阴平蒙密仄乔柯平布护仄叶断仄禽踪平枝通平猿路仄 听骚骚平于既晓仄望隐隐仄上于将暮仄去暧平湖平而漾青绿仄拂缯绮仄上而笼丹素仄去 于

18、时风急仄入垄首仄上寒浮平塞天平流蓬平不息仄明月仄孤悬平檀栾平之竹仄可咏仄邹枚平之客仄存焉平清都平之念仄方远仄姑射仄之想仄悠然平 擢柔情平于蕙圃仄涌宝思平于珠泉平岂徒为善仄上之小乐仄入离缴仄之短篇平若此而已乎?丽人赋有客仄弱冠平未仕仄缔交平戚里仄驰骛仄王室仄遨游平许史仄归而称曰:狭邪平才女仄铜街平丽人平亭亭平似月仄嬿婉仄如春平 凝情平待价仄思尚仄衣巾平 芳逾平散麝仄色茂仄开莲平 陆离平羽佩仄杂错仄花钿仄 响罗平衣而不进仄隐明镫平而未前平中步檐平而一息仄顺长廊平而回归平 池翻荷平而纳影仄风动竹仄而吹衣平 薄暮仄延伫仄宵分平乃至仄 出暗仄入光平含羞平隐媚仄 垂罗平曳锦仄鸣瑶平动翠仄 来脱仄薄妆平去留

19、平余腻仄 沾粉仄上委露仄入理鬓仄清渠平 落花平入领仄微风平动裾仄高松赋单句间基本已经实现平仄相间 个对句中 句合律并且多为六字句丽人赋 个对句中 句合律六字句仅 句合律 从丽人赋到高松赋沈约赋的声律精工度已经增加了并且这显然是他有意为之的 因为稍后的四声平仄分析主要根据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 尽管沈约提出的四声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平仄但此时四声尚未二元化不能孤立地将其声律简单地看成对立的两方面 沈约的四声律是多元的除了平与上、去、入的相对外还应有上与平、去、入去与上、平、入入与平、上、去的对立不能完全以平仄律的标准去分析 故上文在平仄以外又标四声郊居赋创作已能证实他的匠心梁书王筠传有一则纪事:“约制

20、郊居赋构思积时犹未都毕乃要筠示其草筠读至雌霓五激反连蜷约抚掌欣抃曰:仆常恐人呼为霓五鸡反次至坠石磓星及冰悬坎而带坻筠皆击节称赞”()沈约担心别人将霓读为平声因为后面的蜷字亦为平声如此便犯了蜂腰病并且“雌霓五鸡反连蜷”一连四个平声亦失却前有浮声、后有切响的轻重之美 此纪事是沈约在辞赋中实践声律理论的首要材料但他的践行很有可能在永明年间就开始了高松赋用典的骤减与声律的精工或能佐证这一点之后的萧氏家族作文亦多注重声韵萧子显主张为文“轻唇利吻”萧绎则认为声律须“宫徵靡曼唇吻遒会”他们已经有意识地通过变换句式增加赋文的声韵之美并自觉地规避声病比如萧纲鸳鸯赋只犯平头、上尾、蜂腰一例 他们的赋作多为短制不止

21、鸳鸯赋上述萧绎的两赋同样如此用典不多、文章短制反映的正是他们处于声律试验的过渡阶段梁初时庾信的赋作虽亦为短制但沈约、萧绎等人的偶句用典数量已不能与庾信同日而语 镜赋灯赋对烛赋偶句用典数已经稳定占偶句总数的 左右春赋更是已达到了 用典数量的稳定提示庾信对于声律的尝试已经游刃有余因而入北初十年间庾信的骈文便全面成熟真正实现了“意义上的排偶”偶句中用典灵活巧妙不受声律之拘在藻饰与声调精工各方面都发挥到了极致 这种标志即是将骈赋“衍为长篇”却“益加工整”赋话有记:“古变为律兆于吴均、沈约诸人庾子山信衍为长篇益加工整如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 及 小园赋 皆律赋之所自出”()当中所提及的小园赋总句数 句对偶

22、句 句偶句用典 句偶句用典数量占了偶句总数的 由上述的梳理可见偶句用典经历了一个由元嘉的繁复到永明的寡少再到梁陈时全面发展的过程反映的是声律由尝试到得心应手骈赋由滥觞到成熟的历程 永明声律论的提出推动了“文章”三易的审美易诵读自不待说重要的是在客观上纾解了刘宋以来的文饰之风建立了诗赋文体由古体到律体的桥梁 纪昀对此就评价极高他在手批本文心雕龙声律篇中说:“即沈休文与陆厥书而畅之后世近体遂从此定制 齐梁文格卑靡此学独有千古”()千年以下当宫体已成历史骈文屡遭责难唯声律、对偶这样的形式继续延续流传并不断成为文体新变的核心因素从这一角度看六朝时对于文章形式美的极致追求不亦是立言不朽理想的最忠实的实践

23、么!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很值得注意骈赋中声律与用典的交汇是在对偶中实现的而对偶作为骈文最本质的特征是藻饰、声律、用典等修辞里包容度最高的当偶句中同时出现前述的这几种修辞即意味着骈文的全面成熟 从唐虞之世辞未及文的“率然对尔”到汉时“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此时偶句已涵纳藻饰再到南朝时的用典绵密、声律谐美、敷藻富艳偶句的功能极大扩容并最大限度地表现出了它的包容性使一句之间的形式美表现到极致 从这一点上对偶修辞对于其他修辞而言是有统领与协调作用的这是属于它的一种修辞权力这也无怪乎清人王芑孙在读赋卮言审体中说“四六之于文事领一大宗”也无怪乎骈化居然能畅通无阻地渗透到各类文体二 艺文末品的骈化与演进

24、以对偶为统领的骈文修辞形态进入文体散句单行一变面目而为精工俪句新变实现的背后必然带来一个问题:亦即辞与意、文与质、形式与内容的抵触龃龉 故而作为南朝文体新变形式层面上的成果 骈化便屡遭责难 这种警惕与责难植根于文章的政教与弘道意义进入古文家批评视域的大多是一些发展已经成熟的文体即以诗赋为代表的“文”及以诏令章奏为代表的“笔”因为各朝文学家及大手笔的参与这些文体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学性俪偶的大量介入与统领挤兑了文体中质的发展空间自然引起古文家的不满但是成熟文体的骈化只是南朝诸多文体骈化现象的一个方面南朝文学骈化有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均衡与广泛 无论是历代累积而深赋文学权力的高序文体还是刘勰所说的艺

25、文末品都在同步骈化其差别只在于骈化之阶段与深度 因此如果从艺文末品的现象中考察骈化之于文体古意保留的作用其得失或与成熟文体所见大相径庭一是以符、疏、状为代表的艺文末品的广泛骈化 文心雕龙书记篇将书记统属的文章支流的各类记事文体细分为谱、籍、簿、录、符、疏、状等二十四种将之归结为“艺文之末品政事之先务”这些文体由于文体地位不高并且质而无文因此古人写作“书记”文并不将其作为篇章著述也就无所谓在文坛中抄录流传 由此中古时期谱、录文体文本大多亡佚已不可鉴知全貌 但奇怪的是与谱、录同为艺文末品的符、疏、状文体却在史书与总集中大量存留这不仅为研究南朝文体骈化的广度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骈化之用创造了极大的阐释

26、空间符者是征聘召集时的一种文书重视信实可靠防止作伪疏者用于分列事物摘略大意状者就是状貌描述已故者生平事迹的行状文是其中最重要的文章 据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所辑录的上述三种文体文本来看这些文章中已出现大量的偶句兹选录如表:表 符、状、疏文体对偶情况统计篇名出处总句数偶句数偶句比率尚书下荆州符收谢晦宋书谢晦传东讨下符宋书邓琬传尚书符全梁文下符讨周迪陈书周迪传下符讨陈宝应陈书陈宝应传草书状古文苑舍道事佛疏文广弘明集为人造丈八夹纻金薄像疏广弘明集为人作造寺疏 广弘明集为文惠太子礼佛愿疏广弘明集为南郡王舍身疏广弘明集 由表 可见符、状、疏这些“书记”文体的偶句率已经稳定至 左右梁简文帝萧纲所写的疏文

27、偶句率更已达到 以上骈偶句在这些文体中已经成了主要的成分这是骈化最基本也是最本质的表现 并且对偶的形式又是多样的比如当句对“镌山裂地纽紫要金”()、“案辔扬旌夷山堙谷”、“梯山航渚”()等隔句对“四缠惑恼去善源而无涤五浊重茧非慧刃而安挥”()“天母之德 厚载不能加 任姒之盛 坤仪宁足匹?”()还有当句对与隔句对同时的“尊冠贱履君臣斯位爱顺恶逆成败可晓”()其偶句之运用自如可见一斑 除此以外在句式方面这些文体基本由四字句组成渐趋四六化即使是偶句比例相对符体等文体较少的制体文句式也已往骈文典型句式靠拢比如封徐世标制从声律来看部分文体已经自觉追求音韵的抑扬顿挫、调美协和尤其是萧纲所作的疏体文已显现出

28、“律化”之趋势 如为人造丈八夹纻金薄像疏:聚月仄见容平金山平表迹仄见形平善发仄闻名平恶舍仄拔六根平之痛恼仄去五烧平之焚灼仄 但四宝仄屡空平七财平多匮仄仰双莲平而独慨仄睹万字仄而无由平()节奏点全部平仄相间且基本已经做到两句之间音韵殊异这些疏体文的声律精工度并不低于前述的骈赋由此可见这些微末文体的骈化是深入且丰富的以符、状、疏为代表的艺文末品的大量骈化揭示了南朝时文体骈化的广度:对于骈俪美文的热衷已经渗透到了各级文体即使是质木无文的末流文体亦不能免俗 这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南朝文体骈化作用的认识亦即关于文体流传在史、集中大量保留下来的微末文体大多是经受骈化洗礼的文体原因钱穆已经指出:东汉建安之前不

29、必说用于政治场合的“笔”体公牍文即使是像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这样的写得有文采的私人书信都是极少见的而“必俟东汉建安以下乃为有意文学之士所藻采润色而刻意求其成为文学之一体焉”()这也证实了刘勰对艺文末品发展方向的卓见他极早就看见了文采之于文体独立的必要性二是以行状文体发展流变中所见的骈化之于文体独立及古意存留的意义 现存最早的行状文是后汉人所作的裴瑜行状存文如下:瑜字雉璜聪明敏达观物无滞清论所加必为成器丑议所指没齿无怨()全文仅存 字简明意赅地介绍了裴瑜的名字、品行与才能 此时的行状文作为举荐考察官吏的凭据行文主要着力于客观记载状主的基本情况并对其进行品评 作为考功制度产物的行状文由于要求客观不得虚

30、饰因而骈俪程度较低 东汉时期行状功能开始发生变化主要用以记载死者事迹以为死者求谥或为史馆立传、提供墓志铭原始材料为主要目的写作者为死者门生故吏因而多褒美之辞 后汉书三国志注中多次援引的逸书先贤行状就集中地体现了这一功能 比如:先贤行状曰:璆字孟玉广陵人 少履清爽立朝正色 历任城、汝南、东海三郡所在化行 被征当还为袁术所劫 术僭号欲授以上公之位璆终不为屈 术死后璆得术玺致之汉朝拜卫尉太常公为丞相以位让璆焉()尽管史书注对先贤行状仅作片段式的摘取但是在这些残篇中状主的名字、世系“广陵人”、官职“卫尉太常”、事迹等都已言明 并且其文学性较考功时期行状文亦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刻画人物方面比如三国志对于

31、王烈的记载仅四十字裴松之引先贤行状将其衍至八百余字不仅增补了王烈的具体卒年“以建安二十三年寝疾年七十八而终”()更通过赠盗者布以劝善等事证详细丰富王烈之形象刻画之细致已超过三国志先贤行状记录对象由活人转向先贤从简单的行、义、年记载到状主事迹的铺排已经见出其在行状文体定型过程中的转关、桥梁作用 行状文体功能的转变承认了铺排的合理性也即为藻饰雕绘提供了可发挥的空间 但先贤行状残文中仍未出现骈化的因子反而大量地以散体行文运用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 或正由此之后的史籍除旧唐书新唐书偶尔提及以外极少见到该书的相关记录甚而亡佚不存 直至南朝时行状文体才真正引起文坛的注意发展为成熟的文体这表现为两点:一是江淹、

32、沈约、任昉等大手笔都开始写作行状文二是文选收录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 究其缘由理应归因于南朝时行状文最为突出的特点 骈化正是骈化使行状文体迅速成熟并在选体严谨的文选中立有一席之地文选选录标准为“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当可援证据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魏晋南北朝时期行状文共八篇其中后魏邢臧甄琛行状已佚其余存录的皆为南朝时文多为残文难见全貌 唯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宋建平王太妃周氏行状保存完整 这七篇行状文除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以外全部骈化:表 魏晋南北朝行状文对偶句统计篇名作者总句数对偶句齐临川王行状沈约齐司空柳世隆行状沈约宋建平王太妃周氏行状江淹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任昉齐司空曲江公行状任昉司空安城康王

33、行状裴子野 从表 可知六篇行状文偶句数目基本占全篇一半以上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更是骈中运散错落有致用典二十多处 开篇就集中用典:“至若曲台之礼九师之易陈思见称于七步方斯蔑如也”()连引礼记易经诗经用陈农、刘德、刘辅、刘苍、刘安、曹植等人的典故对偶精工用典密集已经是成熟的排偶句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叙状主事与先贤行状相比亦大有不同 这突出表现为散文中的对问体消失刻画人物时已极少使用语言描写形式整饬多用四六句 比如文章仅有的三处语言描写皆为四言短句:“顾而言曰:死者可归谁与入室?尚想前良俾若神对”“从容而进曰:未见好德愚窃惑焉!”“公曰:此天谴也无所改修以记吾过且令戒惧不怠”()且其仅作为一种引入或独白

34、式的描写而并未有构成问答这既增加了文章遣词用句的灵动性又不会将文章体制打散 实际上此时的行状叙事大多用俪词骈语比如“越人之巫睹正风而化俗篁竹之酋感义让而失险”()所叙写的是生活在深山中的部落首领由于受到萧子显仁义和谦逊的教化而放弃了据险反抗之打算其叙事逻辑其实与前述先贤行状王烈感化盗者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突出状主之品质但是先贤行状大量对王烈等人的语言描写而任昉却选择以典蕴藉:“邪叟忘其西昊龙丘狭其东皋”()无怪乎骈体文钞 评 价 该 文“以 俪 词 述 实 事 于 斯 体 尚称”()其余司空安城康王行状宋建平王太妃周氏行状等行状文同样如此江淹宋建平王太妃周氏行状写宣简王薨后周氏的表现叙事仅有两句“

35、藉悲用礼抚孤用慈”用语凝练精要周氏知礼得体的形象已跃然纸上其后又用文伯之母等典故象其德:“虽文伯之母言不逾阈莒相之主行存乎勤无以过也”()骈体文钞评价该文“癯而实腴”是极为妥帖的南朝以后骈体行状文并没有继续发展谭献骈体文钞附记则评曰:“须识其单行叙事处皆骈俪之滋旨任、沈而后此风渐坠”()而后唐、宋、元、明、清五代行状文多为散文并衍为长篇如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就有九千余字、朱熹张魏公行状更长达四万多字 叙事的深入详备带来的是篇幅的激增而散文又天然地合于写人绘事因而行状文由散入骈再出于散的体裁变化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关键在于在南朝之前的散体行状文为什么大部分散佚仅仰赖史书注释等方式存留残篇而南朝之后的散

36、体行状文为什么又能稳健发展成为作家散文创作的常用体裁?很显然南朝是行状文体发展发育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促进行状文体独立的竟然不是与它书写内容最匹配的散体而是骈体 文心雕龙书记篇将“状”录为一体并特别指出“行状”这是行状作为独立文体的最直接论述 而从文章体制来看行状文体介绍状主世系、爵里、享年、事迹等内容在齐竟陵文宣王行状都已实现并且其求谥、留名功能也已发挥:“岂古人所谓立言于世没而不朽者欤?易名之典请遵前烈谨状”()可见该文已是定型时期的行状文体之形式这当是南朝时期行状文体独立的代表作及重要例证综上可见文体要成其独立一体则必然要找到其独特之功能及其文学性发挥的可能 没有独特的体制就难以辨体而没

37、有文学性则会沦为艺文末品无法吸引有识之士大量运用也就没有文体的发展与成熟亦更不必谈进入“文选烂秀才半”这样的选文巨著以流传 而骈化恰是这些质朴无文的文体获得文学性的必然之路包容性强也正是南朝时文体的突出特点也因此被刘勰总结流弊目为“讹体”而行状文体的骈化之路却给我们展示了除“讹体”以外的另一面:它以骈化成其为文学一体极致地表现出了行状文包容吐纳体制的优越性待其成为独立一体又自觉地返回至最适合其发展的散文一体中去彼时其体式早在骈体中锤炼成熟在文学里已占一席之地 这也是为什么刘勰要在文体论末尾不吝笔墨将这些无文采的微末文体一一载录并为其指出体用文绮的正道因为“虽有丝麻无弃菅蒯”也因为讹体以外骈化之

38、于文体发展演变是起着正向且关键的效用的三 余论:“偶语胜而古意亡”发覆钱基博在评价陆机文章时论及:“而机则文章丽典宫商相变开永明之新制特是语多偶排气未清壮情隐于辞繁势驽于藻缛所患意不逮辞情急于藻偶语胜而古意亡矣”()繁辞缛藻的排偶带来的结果是古意的丧失所谓古意古文辞通义认为“即文之质也”钱基博所说的“古意亡”可谓对历代古文家于骈文发难据论的总结 上述符、疏、状文体的艰难发展已然证明在艺文末品之视域下偶语不但不会使古意亡反而会存其一体会让古意发展得更好 清代阮元从推尊骈文到独尊骈文要偶语非胜不可同样有着与艺文末品发展相类的一个考虑也即为二等才识的人留有进退余地前辈学者们由乾嘉汉宋之争进入阮元的文

39、章之学尊两汉须由骈体入所论已十分充实 但这着力于考据之学与辞章之学合二为一的“古文传统”对于骈文修辞的形式特点没有过多的关注因而也未能直接回答偶语非胜不可的问题 阮元四书文话序中有一段话透露了一些线索兹摘引如下:唐以诗赋取士何尝少正人?明以四书文取士何尝无邪党?惟是人有三等上等之人 无论为何艺所取皆归于正下等之人无论为何艺所取亦归于邪中等之人最多若以四书文囿之则其聪明不暇旁涉才力限于功令平日所诵习惟程朱之说少壮所揣摩皆道理之文所以笃谨自守潜移默化有补于世道人心者甚多胜于诗赋远矣()仪征阮元主持风会五十余年士林皆尊之为山斗他是一代的大儒并为文坛领袖 阮元也确实有着引领文坛风尚的考量与自觉单见其于

40、学海堂策问诸生先命其子阮福拟对作为示范明显是要引导后学 他在诂经精舍与学海堂弘扬骈文正统有意识地引导文坛风向也由此在朋友与后学间形成有力的呼应最终得以与桐城派抗衡影响文坛百余年 廓清阮元文坛领袖的身份及其对文坛潮流的引控才能真正进入上述四书文话序的语境阮元将人分为三等中等的人最多而最适合中等人的文体是看似拘囿性灵的四书文 四书文程式鲜明是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中华书局 年版第 页中等之才力所得以治学的兼之所习程朱义理都是圣贤之文对于中等之人性情的陶铸有利无害甚至远胜于讲究性灵的诗赋显然阮元尊四书文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文坛中极大部分的中等之才的后学考虑 阮元自己本身的知识涵盖经史子集他的学问之境使其

41、对许多问题往往通达、包容有着超脱的认识 按他的分类他自己的才识实属第一等他平生用功处亦多在治经但他的身份与对后学的关心必然使其肯定四书文即使肯定的最直接原因在于以四书文证论骈文正统即使他是从朝廷的角度以“正”“邪”立论的 但其中藏匿的对于二等才识亦即文坛中普遍才子的关心为其发展留有的余地我们不能不察循此逻辑对于二等才识的人讲究声色的骈文似乎比古文更适合他们学习 清初古文家“宁都三魏”之一的魏际瑞就说:“文章之可藏拙与能应急者莫如四六 然不惟藏拙可以见巧不惟应急可以给多也”他紧接着对骈文这种能巧且多的特性解释了一番:“四六之工如匠人砌乱石横或配直短或 俪 长 以 至 方 员 全 缺 信 手 置

42、之 无 不 妙合”()其中所论述的“藏拙”与“应急”不正是为二等才识的人所留的转圜余地吗?但魏际瑞的这种论述难免将骈文看轻认为是极容易的事 要道出偶语须胜的原因还须参见曾燠的国朝骈体正宗:“古文丧真反逊骈体骈体脱俗即是古文迹似两歧道当一贯”()曾燠道出的正是骈文的包容性 首先是对于写作文体之人学识的包容并非每个人都有上等的才识能写出性灵的古文这种人恐怕在文坛中要占大部分那他们写作规矩的骈体能达到两个效果:一是通过骈文锻炼文章写作能力可藏拙可应急二是在骈体的锤炼中仍能成就其古文 曾燠显然认为骈文能包容古文古文能从骈文中出入这就代表他认为骈文是比古文更大的一个概念更具有包容性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确认

43、偶语与古意争胜的意义:偶语偏胜则古意仍纳入环内待炉火纯青后自见出但如果古意独尊则以散体单行为体限这与偶句骈体是天然排斥的偶语则无处容身 而骈文若废则“悦学者少为文者多文乃日弊”但若选学不亡则“词宗辈出”其权衡可见一斑因之以对偶为统帅的骈文修辞特征一方面从文学修辞层面催生了永明声律论另一方面通过新变的集中成果骈化护佑了艺文末品的存续与发展这些都源于其广博的包容性由包容性又生出新变的创造性因而使骈文进可词宗退可藏拙不仅予人以发展更以新变的形式介入文体给无论是“文”还是“笔”的文体留下了足够的生存空间与发展余地参考文献: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姚思廉.陈书.北京

44、:中华书局.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商务印书馆.朱光潜.诗论.北京:北京出版社.孙梅.四六丛话.李金松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胡传志李定乾.滹南遗老集校注.沈阳:辽海出版社.王宏林.说诗晬语笺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姜书阁.骈文史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王冠.赋话广聚:第三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戴纶喆.汉魏六朝赋摘艳谱说.孙福轩陈何熙娴储潇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萧统.文选.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卢盛江.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北京:中华书局.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詹锳.詹锳全集文心雕龙义证.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北京:中华书局.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李兆洛.骈体文钞.楚生点校.长沙:岳麓书社.钱基博.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阮元.揅经室集.北京:中华书局.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 集部总集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责任编辑 赵成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