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热点12 黑土地保护法
为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以下简称黑土地保护法),并于2022年8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对黑土地保护进行立法。
黑土地保护法明确政府职责,规定国务院和四省区人民政府加强对黑土地保护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统筹制定黑土地保护政策;要求四省区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黑土地数量、质量、生态环境负责;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有关部门组成的黑土地保护协调机制,加强协调指导,明确工作责任,推动黑土地保护工作落实;明确国务院对四省区人民政府黑土地保护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将黑土地保护情况纳入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要求有关部门依职责联合开展监督检查,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就黑土地保护情况依法接受本级人大监督。
黑土地保护法施行以来,国务院和四省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加强了对黑土地保护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监督管理,正在统筹制定黑土地保护政策。加强黑土地保护宣传教育,黑土地保护资金将纳入各级.政府预算。对盗挖、滥挖、非法买卖黑土的,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处罚。
政治与法治
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党中央保护黑土地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坚持依法执政。
2.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具有国家立法权。经过征求意见、两次审议通过黑土地保护法,坚持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黑土地保护有法可依。
3.我国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具有市场监管、环境保护等基本职能。加强对黑土地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宣传教育、监管是法治政府的职责,必须执法严明,确保黑土地保护法的实施。
4.党集中统一领导全国人大、政府,支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政府依法行使行政执法权,黑土地保护法的制定和施行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5.推进依法治国,需要推进党领导下的法治政府建设,法治政府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
6.《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的实施,以法律方式明确和厘清各级政府保护黑土地资源的权力和责任,明确四省(区)各级政府之间的协调分工职责,科学合理地配置政府部门之间、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建设职能科学、智能高效的政府,推进黑土地资源得到全面保护。
7.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接受人大和社会的监督,有利于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建设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诚信的政府,守住耕地红线,维护我国粮食安全。
8.明确政府有关部门科学统筹规划黑土地保护工作,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黑土地保护政策措施,有利于增强政府权威和公信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
哲学与文化
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尊重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具有促进作用。农民土地保护意识的增强源自近些年来黑土地肥力透支、土壤有机质下降等问题。农民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把握了黑土地的耕种规律,采取现代耕作技术、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等措施,在黑土地上进行“保护性耕作”,保持黑土地土壤的质量,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1.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对促成国际合作,推动协调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粮食安全难题发挥着重要作用;
2.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要求国家之间加强技术合作,打破贸易壁垒,共同应对人类面对的粮食安全挑战;
3.受严峻的国际局势等多种因素影响,世界粮食供给减少,需要国家间加强合作,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这符合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现;
4.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推动国家间加强粮食安全合作,符合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目标,彰显了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
逻辑与思维
1.坚持矛盾分析法,抓主要矛盾,抓住重点问题。明确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2.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明确农田就是农田、农田必须是良田,既要守住耕地红线,又要努力建设高标准农田。
3.坚持在综合指导下的分析。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建议用时:50分钟)
一、选择题
1.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并结合全国人大代表有关议案,2022年6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把利国惠民的黑土地特殊保护措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黑土地实行全面保护、系统修复。该法的制定( )
①体现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②不断发展全过程公民民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④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近年来,全国人大及常委会从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生物安全法等填补法律空白,到作出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打好污染防止攻坚战的决定,再到推进黑土地保护法、青藏高原保护法等,实现了生态环保立法从量到质的全面提升。同时,围绕生态环境工作听取审议国务院多个专项报告,开展专题调研,确保法律对应的重要制度、措施责任落实到位。材料表明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 )
①履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环境
②依法行使立法权,建立健全我国生态环境法律制度体系
③正确行使审议权,积极审议国家机关的各项议案及建议
④依法行使监督权,确保相关法律法规及政府工作的落实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关于黑土地的保护,由于不容易出政绩,不少地方政府的投入普遍不足;由于增产的粮食对应增加的收入有限,很多小农户也缺乏积极性;由于缺乏刚性约束,一些市场主体流转耕地,不想提升地力,只想最大化产出,甚至是掠夺式使用。2022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全球唯一在国家层面专门针对黑土地实施的立法保护。对于黑土地的保护( )
①效果导向,就要以经济效益是否提高作为唯一评判标准
②需要完善激励型政策工具,要强调用养结合、效果导向
③应落实协调发展理念,着重解决发展过程中不平衡问题
④夯实政府责任和用好市场手段,让保护耕地者得到实惠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一两黑土二两油”,稀有且肥沃的黑土地形成要经历上万年时间,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为规范黑土地保护、治理、修复、利用,2022年6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由此可以判断( )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全国人大的执行机关,依法行使立法权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对黑土地保护法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
③黑土地保护上升为国家意志,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法治保障
④可从源头上解决黑土地保护问题,促进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我国首部针对黑土地保护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该法可以有效保护黑土地资源,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表明( )
①通过改革上层建筑可以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 ②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④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长江沿线各地合作共治,母亲河焕发生机;落实“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部署,之江大地蹄疾步稳探索新机制;按照“共同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要求,黑龙江为黑土地立法,守好大粮仓“命脉”……各地各部门以实际行动把党的大政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这体现了( )
①党把方向、管大局,是国家机关体系的核心
②党具有权威,各地各部门对党中央负责
③各地各部门心怀“国之大者”,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
④各地各部门在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由于多年来不合理的耕作、水土流失等原因,我国黑土地的黑土层厚度已经减少了30%至50%,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了三分之一。“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完成1亿亩黑土地保护利用任务,推动形成黑土地在利用中保护、以保护促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格局。此举的意义在于( )
①使耕地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②筑牢粮食安全根基以端牢中国饭碗
③助力提升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④保证农民稳增收,提高种粮积极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十四五"时期的关键之年,对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为做好"三农"工作,下列传导路径能够成立的是( )
①农业农村部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②有助于推进黑土地耕地质量提升和保护
③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④黑龙江省出台《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田长制"工作方案(试行)》
A.①→②→④ B.③→④→② C.②→③→④ D.③→①→②
9.为解决我国黑土地土层厚度和有机质含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2022年6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明确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业生产经营者实施、社会参与的保护机制。制定黑土地保护法是基于( )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健全乡村振兴的制度措施和体制机制;修改种子法,加大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拟订黑土地保护法草案并进行初次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法治方式管好“天下粮仓”。这说明( )
①立法机关要明确划分不同法律关系的调整对象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履行法定职权,坚持宪法至上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
④科学立法应立足国情,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稀有且肥沃的黑土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我国东北地区是世界主要黑土带之一。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为2.78亿亩,肥厚的黑土层富含大量养分,为农作物生长提供着丰厚滋养。得益于此,东北被称为“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其粮食总产量和商品粮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4和1/3,在我国粮食安全中起着“压舱石”作用。然而,由于长期高强度利用、土壤侵蚀等原因,我国黑土层厚度和有机质含量下降,出现“变薄、变瘦、变硬”的情况,影响生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把黑土地用好养好,迫切性愈发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2022年6月,历经三次审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黑土地保护法,该法自2022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从《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实施到黑土地保护法酝酿出台,保护黑土地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意志,相关制度正在“长出牙齿”。如今,在东北农村,很多农家院子里都停放着免耕播种机,保护性耕作已经越来越广泛。农机与农艺、用地与养地结合,不仅有助于减轻土壤风蚀水蚀、提升土壤肥力和保墒抗旱能力,也能有效改善农业生态和提高经济效益。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谈谈你对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关系的认识。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通过立法将保护黑土地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合理性。
(3)为更好发挥黑土地保护法效果,请你为东北某乡镇设计一个活动计划。
要求:①结合学科知识,说明开展此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②说明活动的具体内容并设计有特色的活动形式;③150字左右;④不得透露任何个人信息。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进入新时代,全国人大常委会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充分发挥立法主导作用,开辟出一条完善法律体系的“小快灵”全新路径,将人大制度优势转为国家治理优势。
2022年6月21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进入二审; 2022 年6月24日,黑土地保护法通过,并于8月1日起施行....在这些“小快灵”法律制定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调研,实地走访相关单位,到基层立法联系点听取意见;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收集到的民声民意民智予以认真研究、积极采纳....全国人大常委会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相关立法“全过程”。
结合材料并运用“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知识,说明我国是怎样将人大制度优势转为国家治理优势的。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由于长年高强度开发利用,加之风蚀水蚀、人为破坏等,我国黑土地不断变瘦、变薄、变硬,肥力在下降。为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以下简称《黑土地保护法》),这是我国首次对黑土地保护进行立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他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特快速度推进黑土地保护专门立法,并将黑土地保护上升为国家意志。常委会多次就黑土地保护进行立法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科研人员、种粮户、人大代表、民主党派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修改完善法律草案,使法律行得通、好操作、真管用。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分析《黑土地保护法》的制定过程是如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
材料二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保护黑土地不仅是国家的事,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端牢中国饭碗,稳住“大国粮仓”,不仅需要多主体协同、多政策协力、多技术合成,更需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形成,黑土地在利用中保护、以保护促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格局,以法治方式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让黑土地焕发勃勃生机。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和《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以“端牢中国饭碗,稳住‘大国粮仓’”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字数在250字左右。
14.“一两黑土二两油,插根筷子能发芽。”在中国东北地区流传的这句民间顺口溜,出了黑土的肥沃与珍贵。因为富含有机质及各类矿物质元素,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地位极其重要,是名副其实的我国粮食安全“压舱石”。近60年来,黑土地一直处于高强度的利用当中,优质土壤特性退化十分严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这一宝贵资源。2022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是中国首次对黑土地保护进行立法,法明确提出,“黑土地应当重点用于粮食生产、实行严格保护,确保数量和质量长期稳定。”
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真谛”的相关知识,分析党和国家立法保护黑土地的哲学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