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如何精通中医.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8577658 上传时间:2025-02-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精通中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如何精通中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如何精通中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如何精通中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如何精通中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本文档共5页,全文阅读请下载保存,需付费购买,开通VIP下载更划算
资源描述

1、如何精通中医提供一份学医的书单中医难学,古有此事难知一书,尽谈学中医之难。但又有医学实在易一书,反而谈中医如何容易学。后人岂不是被搞糊涂了,到底中医好不好学呀。 我认为,中医不容易学好,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学者能有志向,有方法,循序渐进,则必能有所成就。朱子曾说过:居敬持志,读书之本;循序致精,读书之法。读书如此,学医何尝不是如此。心中执着一份信念,加上心思聪颖,配合切实的功夫,假以时日,必可医理贯通无碍。 近年来,经常有中医爱好者以及一些年轻学子问我学中医要看什么书,我曾经在博客里写过几篇关于如何学习中医的一些文章,并且也曾提供了三本可以读的中医书。但对于志在专精医术的同道看来,原来的

2、答复有些粗糙了。因此我想再详细地把这个问题回答一下,并提供一份学中医的书单。或许挂一漏万,或许被他医所不解,但只求一心积善,罪我怨我,一切不计。如果能帮助大家因此而走上中医之路,继而精通医术,则自觉善莫大焉。因此,此文是给将来的大医作个引路指南的。 要学中医,就要学最上乘的中医学。有了这个目标,才算是有了入门的动力。中医入门极为不容易,登堂入室则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既要求学者吃苦肯学,还需要不错的天赋,那就是悟性。现在的中医情况堪忧,后继乏人,是因为真正领悟中医的人太少,反而靠中医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了。当前,社会上处处可见那些学了几天理论,背了几张方子,连混带骗地弄来一纸文凭,就开始打着中医的旗

3、号去吆喝的庸医之辈。这般庸医行世,直接就败坏了中医的声誉,况且因此而害人无数,更数可憎。所以说,如果只想着抄几个秘方,会治几个小病,那不能算是学医,不过是浅尝辄止而已。只有学到第一流的中医学,才能真正走进中医、理解中医、相信中医,并能应用中医治疗一些大病重病危病疑难杂病。 我建议未学医时,可先从周凤梧的名老中医之路、李可的人体阳气与疾病以及刘力红的思考中医看起,既增兴趣,又增动力和信心。以后学医过程中,也可反复研读此三书,则其收获更多。 一则,修德为先。 我认为,医德大于医术。德不修,徒论医术,不过是个普通的医生。如果医德败坏,则根本就是含灵巨贼,也谈不上医术如何了。 修德之本,在于诚意正心。

4、这是居敬持志的功夫,也是最必要的功夫。儒家在这方面达到了极致。古人云:“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为人与治学的至境,是学医的最终理想。学问的修得以至诚的德行为本,而德性的养成则以求知问学为途。学医先“尊德性”,在这个信念的基础上,然后始能 “道问学”而通医理。 我强烈建议读一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对于为人和为医教极有意义。我曾在当当网的书评中写过这样的话:“极品中的极品,中国人必读。这是国学入门的书,也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从初学者到饱学之士,皆需时时读几段这本书,可以提供无穷的儒家思想与智慧。 没有读的,抓紧读。作为中国人,不管是哪个行当的

5、,都要一读此书。而且,此书不难,慢慢地就入手了。” 另外,学医还可以读读佛教方面的书,锤炼心性,修养佛性。配合静坐,可以体悟许多与佛与医相关的东西出来。再者,王凤仪老善人的嘉言录极有利于养心养性,不可不读。之后,你就知道怎样学医,怎样行医,怎样做人了 我曾经写过一篇医德与医术的文章,专门讲医德这个问题,可以找来参考一下。 强调一下,修德不是只管读书和背书,读书只是明了其中的道理,关键还得去做,去实践。王凤仪老善人讲过:“道是行的,不行就没有道。”认真体会一下这句话,把它永远地刻在心里去。 二则,首重经典。 一般来说,学中医有两个途径,一则自后世之书入手,渐而读到经典;二则自经典入手,渐及后世诸

6、家。前者易,后者难。前者容易上手,似可快速小成,但后者根基稳固,一旦掌握了医学经典,则如手执利刃,而难病大病心中了然。因此,我主张自经典入手,既省时间和精力,又可掌握最正宗的医术。 经典者何?一般认为是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神农本草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这几本书都是古文,不太容易读懂。手边可以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随时翻阅,极有帮助。 我认为可以先看黄帝内经,就当成故事来看。你看黄帝坐在那里,与他的臣子岐伯一问一答,多么逍遥自在。且这本书是压韵的,其中大多数的句子都有韵脚,读来朗朗上口,极富诗意。如果实在畏难,可以看后世的翻译。市面上有不少这样的书,都差不多,可以找来读一读,关键是读懂

7、书中的道理。这本书是中医的最核心的基础,是需要经常读的书。我建议可以放在床头,每天睡前读一读。如果能配合临床,则更有妙味。坚持每天学一点,渐而可通。读时可以不求甚解,但理解其意思即可。但遇到好的句子,不妨多多地背诵。 读黄帝内经的同时,可以参考清代黄元御的四圣心源。这是一本需要反复读,反复琢磨,一直到背诵的书。我认为黄元御是后世真正理解了黄帝内经的极少数医家之一,其妙悟岐黄,临证如神。黄元御勤于笔耕,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实在是后世苍生之福。同时还可参考张景岳的类经、李中梓的内经知要以及汪机的读素问钞。 读完黄帝内经,紧接着就读难经,这本书是就黄帝内经的几个问题进行问难。问题比较简单,读

8、起来也不难,很薄,一两个月就可以读完。可以配合读滑寿的难经本义。 中药是临床医生的手中利剑,必要精通。所以学了理论后,紧接着要学神农本草经。可以参考黄杰熙评释的本草三家合注,唐容川的本草问答以及周岩的本草思辩录,另外中医大学教育的本科教材中药学亦可一参,但当以神农本草经的观点为本,勿受后世过多影响。 继而精研伤寒杂病论。这是医圣张仲景的大作,也是后世最受推崇的一本书,历来其注释近千家。目前大学教材以宋本为主,我比较重视桂林古本伤寒论,因为其内容更为充实,且纠正了宋版的许多错误与矛盾之处。研读伤寒杂病论,可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伤寒论讲义、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 、舒驰远的新增伤寒集注,以及黄元御和郑

9、钦安的书。 如果坚持不懈,就可在三年至五年的时间里完成上面的任务,如此就奠定了一个深厚宽广的中医基础,以后再起万丈高楼不过是时日问题了。 三则,传统文化。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的根。其中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概念既是文化,也是中医的基础。所以,学医要先学传统文化。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过,“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

10、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这是把几乎所有的古代文化给包括进去了。 现代人要象药王这样博极群书,相信也很难做到,但易经要学,因为包含的学问极大极深,整个就是中医的根基。弄通了易理,建立起来象与数的概念,玩味文王易图以及十二消息卦,则黄帝内经的很多道理自然就贯通无碍了。可以参考李阳波的运气学导论、唐容川的医易通说、邹学熹的医易汇通以

11、及南怀瑾的易经杂说。 另一本是道德经,是道家的精华。幸好这本书也不厚,仅五千字,来来回回疏理几遍,也就慢慢地通了。如此可以建立一气流行的概念,则庞杂的中医顿时有序简单起来。就参考南怀瑾的老子他说即可。 要精通中医,这两本书就必需读,而且要精读,反复读。可以与前面的中医经典一起读,坚持不懈,一两年也就读透了。配合着还要读一些历史以及文学诗词书,借以陶冶情操,扩大知识面。中医理论要想精,必需要有广博的传统文化基础,即要有广度,而后方可有厚度和高度。 而且,学中医要善于背诵。民国时秦伯未受业上海丁甘仁时,丁师要求背诵古文观止,当时他很不理解,但临证十数年后,才体会老师的用心之苦。现在的中学课本中有近

12、百篇古文,这些都是两千年来的文化精华,建议全部背诵。背古文,不仅仅是学文化,同时也提高人生修养。 要建立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首先就是要多读书。需知有读医书而不为医者,没有不读书而为医者。但读书要思考,要自悟。读书破万卷,如果不思考,就等于白费。不知观天查地以比象于人,亦不是学医之道。为医者读书,就是要学以至用。如此读书,则可打下深厚的国学基础,临床时自然能贯通医理,左右逢源。 另外,任选一个版本的中医大学课本医古文,反复研读,这是读古书的基础。或者用王力的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亦是不错的选择。 四则,后世精华。 唐宋之后,名医辈出,医书汗牛充栋,一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读得完,所以就要有所筛选

13、。中医门派众多,观点各异,越到后世越是明显。可先从一家学起,先宗一家之言,次而及其它家。 我认为可以先从黄元御学起,黄元御医学全书不失为一个极好的版本。以黄元御的理论为基础搭个医学流派的骨架,将四圣心源融会贯通其中,如此见病知源,立方有据,可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可以读郑钦安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建立一阳盈缩的观点,奠定扶阳的基石。 其它医书,可读可阅者亦很多。但如果为了临床技术,我只就自己所读过的,精选出一份书单,由读者自己体会。 卢崇汉扶阳讲记 陈修园医学全书 徐灵胎医学全书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余听鸿余听鸿医案 吴佩衡吴佩衡医案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周慎斋医家秘奥 彭子益圆

14、运动的古中医学 陈朝祖中医治法与方剂 李时珍濒湖脉学 黄煌张仲景五十味药证 左季云伤寒论类方法案汇参 喻嘉言寓意草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赵京生针灸经典理论阐释(第三版) 喻嘉言医门法律 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证疑难病经验专辑 胡慎柔慎柔五书 周楣声灸绳 邹澍本经疏证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配合读书,必需勤于临证。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不临床而读书,只学到些想当然的医理。只有从临床上回来,再读医书,则医理与临证豁然贯通,有情不自禁手舞之足蹈之之妙。多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则如药王所言:“具而学之尽善尽矣。”如此方是病家之福。 中医各家各派各有风格,专精之路亦各有不同,并不是说每个人都适合于我以上所言。如果能找到好的师傅,帮助入中医之门,再琢磨出最适合自己的路子,则往往会事半功倍。以上所论,不过抛砖引玉之言,愿与诸位医林前辈大德共勉之。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