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解析版).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8567120 上传时间:2025-02-1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0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姓名: 班级 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本课重点了解亚历山大远征、蒙古西征的事实本课难点理解上述战争对文化产生的消极影响和客观上的进步作用一、 单选题1远征以前,亚历山大认为只有希腊民族才真正具有开化的文明。随着远征的进行,他却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想法,想让波斯人、希腊人与马其顿人结为友好的同伴。这表明A野蛮的非希腊民族文明有相通性B亚历山大对希腊文明持否定态度C亚历山大性格导致远征范围扩大D远征改变了亚历山大的思想观念【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他却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想法,想让波斯人、希腊人与马其顿人结为友好的同伴”可知,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改变了“只有希腊民族才真正具有开

2、化的文明”的观念,D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远征改变了亚历山大的思想观念,没有强调非希腊民族文明有相通性,排除A项;亚历山大并未对希腊文明持否定态度,只是其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亚历山大的性格与远征范围扩大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2亚历山大东征时,在东方建立了多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希腊化城市,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今亚历山大城)就是当时建立的世界名城,城内商业繁荣,学术氛围浓厚。由此可见()A亚历山大东征给埃及人民带来的只有巨大的灾难与痛苦B战争和征服客观上也可以成为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C亚历山大里亚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D经济发展促使战争的出现,战争同时也推动经济发展【答案

3、】B【详解】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许多希腊商人、士兵、学者和移民来到西亚、埃及,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B选项最准确;AC太绝对,排除AC;经济发展并不会必然引发战争,排除D。3据普鲁塔克所记,有七十个以上的希腊文明的中心城市,都是亚历山大在他十二年的征战中建立的。希腊的神庙、剧场、艺术、文学和商业,以及希腊的殖民者早已遍布于帝国各处,希腊科学和语文的胜利,比之马其顿方阵的成功更为持久。这说明了A亚历山大在文化政策上是个失败者B希腊城邦几乎征服了马其顿帝国全境C文化上落后

4、的蛮族不能真正接纳希腊文化D马其顿帝国的扩张有利于希腊文明的扩展【答案】D【详解】材料“有七十个以上的希腊文明的中心城市,都是亚历山大在他十二年的征战中建立的”“希腊科学和语文的胜利”,说明马其顿帝国的扩张有利于希腊文明的扩展,故D项正确;材料“希腊科学和语文的胜利”说明亚历山大在文化政策上是成功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希腊城邦和马其顿帝国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希腊的神庙、剧场、艺术、文学和商业,以及希腊的殖民者早已遍布于帝国各处”反映了先进的希腊文化的扩展,故C项错误。4据记载,东征之时,亚历山大就抱有一种把“已知人类居住世界”联合为一体,建立大同社会的愿望。他不仅随军带有专家学者,

5、而且还资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A使亚历山大帝国长治久安B世界开始从分散联合为一体C开始打破区域文明的界限D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创造条件【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据记载,东征之时,亚历山大就抱有一种把已知人类居住世界联合为一体,建立大同社会的愿望。他不仅随军带有专家学者,而且还资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可得出,亚历山大的做法有利于加强与被征服地区的联系,进而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创造条件,故D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之上,未能维持长治久安,故A项错误;世界开始从分散联合为一体始于新航路开辟,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开始打破区域文明的界限”,故C项错误。5亚历山大

6、的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下列对这段叙述的理解有误的是A和平往来促进了各地经济文明交流B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要道C暴力冲突有助于打破世界相互隔绝的状态D暴力冲突比和平交往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答案】D【详解】材料“罗马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反映了暴力冲突

7、有助于打破世界相互隔绝的状态,而和平交往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友谊,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与生产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A、B、C理解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和平交往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故D项理解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6希腊化时代是指从公元前4世纪晚期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埃及为止的一段历史时期,这段时期内地中海东部原有文明区域的语言、文字、风俗、政治制度等逐渐受希腊文明的影响而形成新的特点。与“希腊化时代”有密切关系的是A亚历山大远征B古希腊人对外移民C罗马帝国分裂D波斯帝国的建立【答案】A【详解】亚历山大远征,建起地跨欧亚非三

8、洲的帝国,他推广希腊文化,地中海东部原有文明区域大多在政治、文化、风俗上或多或少地受到古希腊文明影响,古希腊文化与当地原有文化交流融合,这一时期被西方史学界称为“希腊化时代”,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7亚历山大东征后,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这表明A张骞对丝绸之路开辟做出决定性贡献B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C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丝绸之路开通的贡献D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答案】C【详解】材料指出在张骞之前,丝绸

9、之路西段已经开通,这一部分交通体系,是希腊文明的传播范围,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C项正确;材料指出张骞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实际上已经开通,不是在强调张骞的贡献,也没有指出开辟丝绸之路势在必行,AB两项错误;材料介绍公元前3世纪前后的中西交通,并没有提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D项错误。8蒙古西征过程对工匠技艺之人留存、带回蒙古本部草原。至元16年(1279年),“囊加带括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军匠六百,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这种现象说明A民族间的战争以争夺工匠为目标B统治者对工艺技术的重视C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明的仿效D元朝时期中国火炮技术开始出现【答案】B【详解】材料“对工匠

10、技艺之人留存、带回蒙古本部草原”“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反映出统治者对工艺技术的重视,B项正确;民族间的战争以争夺土地、人口、财富等为目标,而非“以争夺工匠为目标”,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蒙古统治者对工匠技艺的重视,并非对中原先进文明的仿效,排除C项;元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了火炮技术,排除D项。故选B项。9当蒙古部落之间的征战结束后,蒙古帝国的对外征服便开始了。草原游牧生活是经济活动中最专业化和单一化的形式之一。(他们)很少能自给自足-游牧民与定居者的跨越军事边界的商业交往经常受到南面农业帝国的限制-而唯利是图的商人与游牧者有着共同的利益,因为这种共同利益,在对外征服中他们将

11、协调行动,给定居文明以致命的打击。”由此产生的影响是A游牧民族逐步转向了定居的农耕经济B蒙古贵族采取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C蒙古帝国发动对保守农业帝国的征服D蒙古的对外征服阻碍科技文化交流【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蒙古以草原畜牧业为经济基础,不能自给自足,又加之需要长期维持强大军事实力应对其他部族侵略,需要对农耕地区进行掠夺,以获得必需物资,所以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游牧民族逐步转向了定居的农耕经济”,故A错误;草原游牧生活的专业化和单一化特点,使生产生活资料无法自给自足,因此蒙古鼓励商业发展并对科技文化交流持包容态度,故BD错误。10前苏联的东方学专家巴托尔德指出:“蒙古帝国把远东和近东的

12、文明国家置于一个民族、一个王朝的统治之下,这就不能不促进贸易和文化珍品的交流。西亚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材料意在说明A蒙古西征促进了地域间文化的交流B商贸发展推动统一的蒙古帝国建立C蒙古西征促进了人口的大规模迁徙D蒙古帝国实现对欧亚地区直接统治【答案】A【详解】材料“蒙古帝国把远东和近东的文明国家置于一个民族、一个王朝的统治之下,这就不能不促进贸易和文化珍品的交流”体现的是蒙古西征对于促进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挥着巨大作用,A正确;商业的发展与蒙古帝国的建立无关,B排除;材料与人口迁徙无关,C排除;蒙古帝国欧亚地区的统治是间接管理,D排除。故选A。1113世纪,蒙古进行了三次

13、西征。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分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约于1275年来到中国,留居17年,根据他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展示了一个富庶而神奇的东方世界。这反映出蒙古西征A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B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C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D促进了被征服地经济的快速发展【答案】B【详解】蒙古西征后,欧洲传教士逐渐东行,马可波罗的口述记录描绘了中国的富庶,这说明西征活动是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B正确;西征是军事活动,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排除A;通过题干无法得出民族迁徙的结论,排除C;蒙古西征活动中,被征服地区人口锐减,经济发展迟缓,排

14、除D。12元宪宗元年(1251年),蒙哥即位时,在波斯境内,尚有两个国家保持独立:一是立国于马三德兰地区(今伊朗北部马赞德兰省)的木刺夷国;一是建都巴格达的黑衣大食王国(报达国)。其西还有叙利亚国。此三国彼此不相声援,地位孤立。其中木刺夷人屡劫蒙古商旅。蒙哥大汗为了维护蒙古汗国的权益,扩大疆土,决定远征波斯,以图在该地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材料反映了蒙古西征()A灭掉花剌子模国,直抵黑海北岸B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C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一带D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答案】B【详解】材料“一是建都巴格达的黑衣大食王国(报达国)”“蒙哥大汗为了维护蒙古汗国的权益,扩

15、大疆土,决定远征波斯”等,反映了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攻占巴格达的第三次西征,故B项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13“15世纪欧洲的传奇,充满着马可波罗的故事里的名字,如契丹、汗八里之类,他们从游记中所看到的东方的富庶,又成为驱动西人东来的巨大诱惑。据说,哥伦布就是读其书而有志于东行者。”以下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马可波罗行纪荒诞不经B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东方的富庶C马可波罗行纪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D哥伦布是马可波罗的崇拜者【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据说,哥伦布就是读其书而有志于东行者”可知,马可波罗行纪展示了一个富庶而神奇的东方世界,对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故C项正

16、确,ABD排除。141275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并在元朝担任官职,返回后据其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对以后几个世纪的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1342年,意大利传教士马黎诺觐见元朝皇帝时以教皇名义赠送了骏马一匹。这说明A蒙古西征后东西方的政治、文化交流畅通无阻B西方认为马可波罗行纪的记述可信度低C马可波罗来华事件直接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D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答案】D【详解】蒙古西征后形成四大汗国,后期逐渐分裂,使东西方在政治、文化上的交流因政权的割据而困难重重,特别是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几乎阻断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这是导致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西方人比较认可马可波

17、罗的记述,他们深信在东方存在一个富庶的国家,那里到处是黄金白银,因而社会上兴起一股“寻金热”,这也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之一;马可波罗来华并没有直接推动新航路的开辟,故A、B、C三项错误。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15吐蕃和南诏对唐朝蜀中地区的进攻,屡屡以掠夺工技之人为目标;蒙古军西征过程对工匠技艺之人则留存、带回蒙古本部草原。元至元十六年三月,“囊加带括两淮造回回炮新附军匠六百,及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这种现象说明A民族间的战争以争夺工匠为目标B工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C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明的仿效D蒙元时期中国火炮技术开始出现【答案】B【详解】

18、材料“以掠夺工技之人为目标”“对工匠技艺之人则留存、带回蒙古本部草原”“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反映出少数民族对工匠技艺之人的掠夺,这体现了工艺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以争夺工匠为目标”;材料强调的是工艺技术的作用,故C项排除;五代和宋时期就出现了火炮技术,故D项错误。点睛:对材料“以掠夺工技之人为目标”“对工匠技艺之人则留存、带回蒙古本部草原”“蒙古、回回、汉人、新附人能造炮者俱至京师”的理解。16“蒙古征服显然是人类全部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西征在传播并扩大人们的思想,以及激发他们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在一段时间内,整个亚洲与西欧

19、可以自由交往,条条道路都开通了,每个国家的代表都出现于哈剌和林宫廷中。罗马教皇、印度佛教僧侣、波斯、意大利、拜占庭和亚美尼亚的商贾,还有阿拉伯官吏,以及波斯、印度的天文学者和数学家都纷至沓来,云集于蒙古朝廷。”蒙古征服引人注目的原因是促进了被征服地区思想观念的更新 促进了不同地区商贸交往鼓励宗教和学者传播知识 推动东西方科学技术的交流ABCD【答案】D【详解】据材料“西征在传播并扩大人们的思想,以及激发他们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可知正确;据材料“罗马教皇、印度佛教僧侣、波斯、意大利、拜占庭和亚美尼亚的商贾,还有阿拉伯官吏,以及波斯、印度的天文学者和数学家都纷至沓来,云集于蒙古朝廷”可知,正

20、确。因此D正确,ABC排除。17(成吉思汗的大将)哲别和速不台的侵入波斯、高加索和罗斯“不过是一次长途奔袭。他们去后,这些地方的人民可能以为是做了一场噩梦,而蒙古人留在这些城市里面下来的冒烟的瓦砾场以及堆积如山的尸体证实他们经过这里是可怖的事实。”材料说明蒙古西征A是一次正义的战争B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C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灾难D推动欧洲城市发展【答案】C【详解】蒙古西征本身是对这些国家的武装入侵,大肆屠杀当地居民,给当地带来深重灾难,故AB错误,C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发展问题,故D错误。18苏联学者巴托尔德说:“蒙古帝国把远东和近东的文明国家置于一个民族,一个王朝的统治之下,这就不能不促进贸易

21、和文化珍品的交流。中亚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该学者认为蒙古帝国建立的意义在于A统一了远东和近东各国B促进了不同地区的交流和发展C维护帝国的专制统治D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答案】B【详解】巴托尔德意在强调蒙古帝国建立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故B正确;AD是帝国建立的直接表现,不是意义,故均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19希腊化时代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中指出:“希腊化时代,是指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的三个世纪里,古希腊文明和小亚细亚、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种进程。”如果说以前的文明都是孤立发展的话,那么“希腊化”恰恰是使分散的希腊、埃及、西亚和印度

22、文明走向了一体。它使原先的文明能在更广阔的空间争相怒放。由此可知希腊化时代A突出的表现为暴力冲突与政治联姻B推动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和交融C对不同地区的文明造成毁灭性打击D希腊文明对其他文明采用排斥方式【答案】B【详解】由材料“古希腊文明和小亚细亚、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种进程”“使分散的希腊、埃及、西亚和印度文明走向了一体”可知,希腊化时代推动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和交融,故B项正确;材料“它使原先的文明能在更广阔的空间争相怒放”说明希腊化时代并没有对不同地区的文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更没有采用排斥的方式,故C、D两项错误;A项中的政治联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错误。

23、20“当蒙古部落之间的征战结束后,蒙古帝国的对外征服便开始了。这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草原游牧生活是经济活动中最专业化和单一化的形式之一。(他们)很少能自给自足游牧民与定居者的跨越军事边界的商业交往经常受到南面农业帝国的限制而惟利是如图的商人与游牧者有着共同的利益,因为这种共同利益,在对外征服中他们将协调行动,给定居文明以致命的打击。”以下对这种深刻的经济根源带来的结果表述不正确的是A拥有强大的军事优势B采取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C发动对保守农业帝国的征服D对科技文化的交流给予包容的态度【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蒙古以草原畜牧业为经济基础,不能自给自足,又加之需要长期维持强大军事实力

24、应对其他部族侵略和对农耕地区进行掠夺,以获得必需物资,故A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草原游牧生活的专业化和单一化特点,使生产生活资料无法自给自足,因此蒙古鼓励商业发展并对科技文化交流持包容态度,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亚历山大远征之前,对希腊人的经济活动来说,地中海东部是一个死胡同,由埃及人、腓尼基人和波斯人互相猜忌地把守着。在远征之后,希腊人的经济活动找到了一条通往中亚、印度、阿拉伯和非洲东岸各市场的康庄大道。(法)杜丹古代世界经济生活材料二 材料三 13世纪末,蒙古人建立了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欧亚大贸易圈”。蒙古帝国

25、的中央财政并不依赖从农业生产中得到的税收,其岁入的八成到九成都是由专卖和通商产生的商业利益所构成的。由于商税的缴纳通过白银或是与白银相联动的纸币来进行,由此建立了以白银为媒介的经济运作模式。由于蒙古大汗拥有履行职务的绝对权力,他们说的话会当作圣旨以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中央行政部门因此成为一个庞大的文件库。但是由于大汗是由皇室成员推选而决定的,这就造成事实上大汗可以发挥的私人权力极少。而且这种权力只局限于这一任大汗身上,一旦其他大汗继任,那么以中央政府为首的一切机构都会进行人员调整,前任大汗的法令就会失效。据(日)彬山正明蒙古帝国的兴亡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亚历山大帝国的历

26、史地位。(2)据材料三,归纳13世纪时蒙古帝国的特点。(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古代不同文明交往的方式,谈谈在现代文明交流中我们应持的态度。【答案】(1)亚历山大帝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亚历山大远征以及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使东西方文明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东西方自然科学、宗教、艺术的交流,推动了希腊文化的传播。(2)横跨欧亚两大洲;极端依赖商业收入;建立了以白银为媒介的经济运行模式;推选产生大汗;大汗的更替相当于王朝的更替。(3)不同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有暴力冲突、和平交往等。人类文明交往所追求的目标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

27、的平等互利;对自己民族、国家的文明应持自尊、欣赏的态度,对其他民族、国家的文明应持尊重、宽容的态度;应抱着爱其所同敬其所异的广阔胸怀和对人类共同好理想的追求的态度来对待不同的文明。【详解】(1)根据材料一信息“在远征之后,希腊人的经济活动找到了一条通往中亚、印度、阿拉伯和非洲东岸各市场的康庄大道”和材料二信息“亚历山大图书馆拥有当时最丰富的古籍收藏,吸引无数学者前来研究,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大熔炉”“带有明显希腊风格的帕尔米兰拉古城遗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亚历山大帝国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和对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作答。(2)根据材料信息“欧亚大贸易圈”“蒙古大汗拥有履行职务的绝对权力”“建立了以

28、白银为媒介的经济运作模式”“岁入的八成到九成都是由专卖和通商产生的商业利益所构成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有暴力冲突、和平交往等。从人类文明交往所追求的目标和对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态度来思考作答。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波斯的君主阿鲁浑派遣兀鲁台解、阿必失呵、火者三人为专使,带着大批的扈从来到中国,请求忽必烈大汗为他选择一名淑女为配偶,大汗答应了这个请求,选择了一位十七岁的姑娘,叫阔阔真,并派遣已来到帝国多年的马可波罗一家由海路护送他们而去。据永乐大典记载,(至元二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尚书阿难答、都事别不花等奏:“今

29、年三月奉旨,遣兀鲁台解、阿必失呵、火者,取道马八儿(今印度东南岸一带),往阿鲁浑大王位下”。马可波罗游记的作者是否真的到过中国,人们一直持怀疑态度。怀疑者认为游记只是据传闻写成,但吴芳思在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文中提出:“我倾向于他可能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但这并不能否认有关中国和远东的资料来源,他把本来会散失的情况记录了下来,这与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相似,希罗多德并没有去过他所记述的所有地方,可他的著作绝不可以轻率地摒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马可波罗游记的史料价值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看法:马可波罗游记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其史料价值又

30、是有限的。(1)马可波罗游记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如永乐大典与马可波罗游记中都曾记载元朝曾遣使至波斯,且使者中三人名字相同,可见马可波罗游记是真实的,可信的;即使马可波罗游记只是记录了中国和远东的见闻,它也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马可波罗游记的史料价值是有限的。如永乐大典中并末记载派遣马可波罗家护送公主一事,可见马可波罗游记可能只是记载了一个传闻,因此这会影响马可波罗游记的史料价值。总之,马可波罗游记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做为史料又有其不足之处,应该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详解】首先,根据材料“马可波罗游记的作者是否真的到过中国,人们一直持怀疑态度”“不能否认有关中国和远东的资料来源,他把本来会散失的情况记录了下来绝不可以轻率地摒弃”可以概括出对马可波罗游记的看法;然后,根据材料“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波斯的君主阿鲁浑派遣兀鲁台解、阿必失呵、火者三人为专使,带着大批的扈从来到中国”“据永乐大典记载今年三月奉旨,遣兀鲁台解、阿必失呵、火者”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观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