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23卷-《文化交流与传播》综合卷(原卷版).docx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8548164 上传时间:2025-02-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8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3卷-《文化交流与传播》综合卷(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23卷-《文化交流与传播》综合卷(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23卷-《文化交流与传播》综合卷(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23卷-《文化交流与传播》综合卷(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23卷-《文化交流与传播》综合卷(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23卷 文化交流与传播综合卷(建议用时: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几派显学相互辩难,阐述义理的中心都集中在“内圣外王”的主题上。“内圣”是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即“修身”;“外王”是指参与社会政治管理,即“治国”。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诸子百家立场一致B中国文化出现大一统趋势C中国文化摆脱了神学影响D中国文化形成了关注现实政治和人伦的特征2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些维新志士吸收阳明学中注重人性“陶冶人物之功”,在幕府末期的社会变更中找到了让自己扬名历史的哲学。阳明学成为维新志士反抗封建幕府统治最尖锐的思想武器。材料体现了A中华文化的

2、世界性影响B托古改制推动政治革命C进步思想决定改革成败D阳明学是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3它是人头、牛身的组合,生有鹰的翅膀,更特别的是它有五条腿。人从其身边走过时,从大多数角度,都可以看到它的四条腿,以充分显示其完整性。它是一种王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该雕像属于古代哪个文明的产物()A古巴比伦B古埃及C古希腊D亚述4古希腊的四大“冠冕賽会”-奥林匹亚竞技赛会、皮提亚竞技赛会、尼米亚竞技赛会、科林斯地峡竞技赛会,不但是希腊人祭祀神灵的宗教仪式,更是希腊人自己的盛大节日,它体现了古希腊人对竞技对抗的热爱之情。据此可推知,古希腊的“冠冕赛会”A加剧了各城邦间的矛盾B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

3、形成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5印加帝国采取的措施有: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定居。这些措施()A目的在于军事征服的需要B缓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C巩固了帝国的统治D颇具极权主义色彩6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B佛教产生后经阿拉伯人向西传入欧洲C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D改造印度人创制的从1到9十个数字计数法并传入欧洲7下面是1910年美国主要城市的外国移民所占比重情况表。据此判断A欧洲殖民国家加紧对美国的渗透B强制性的

4、全球人口流动仍在持续C移民促进了美国工业化与城市化D外来人口是美国城市人口的主体8下图为2001年OECD国家高技能移民的主要来源国分布图。这可以说明A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达B高技能人才的自由流动C“南北”国家科技合作增多D发达国家攫取科技资源9三星堆考古发现了大量印度洋环纹贝和东南亚的象牙,汉代张骞在“大夏”(今阿富汗)也发现印度商人转销“蜀布”。据此可知A巴蜀与中原地区存在文化交流B古代印度拥有强大的对外贸易能力C古代巴蜀文明具有一定开放性D中印外交关系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10西方人解释“地理大发现”的动机,大体先后提出过三种理论:宗教动因说,即葡萄牙寻找传说中的东方基督教王国,共同夹击阿拉伯

5、人;寻找黄金、香料说,强调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冲动;近期有学者强调,“地理大发现”的动机是得到粮食、燃料等大宗商品。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A是诸多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B主要得益于宗教传播的精神动力C意在探寻黄金,抑制物价上升趋势D缓解了当时欧洲严重的农业危机11亚历山大的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下列对这段叙述的理解有误的是A和平往来促进了各地经济文明交流 B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要道C暴力冲突有

6、助于打破世界相互隔绝的状态 D暴力冲突比和平交往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12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西学无统一称呼,多以“夷学”称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时人对西方文化比较广泛的称呼是“西学”。庚子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乐于使用“新学”之名。这种变化反映出A中西文化融合发展B传统文化逐渐遭到摒弃C民族危机日益加深D社会普遍存在崇洋心理13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说:疾病与战争是人类自古至今主要的灾变异数,但它们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事件,而往往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具有的普遍共同性的各种关系互动的结果,因而人类在本质上有一部共同的历史。这反映出作者A强调疾病与战争的影响B揭示人类文明的互融性C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D对整

7、个人类命运的关怀1418世纪中期,“下午茶”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饮茶有益于健康在争论中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可,加人牛奶与糖在-定程度上被视为功效的增加或强化。茶还寄托了英国人对家的深厚情感,这与中国茶文化追求“天人合”的深层精神文化境界的取向不同。这体现出A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B人文主义得到社会普遍认可C经济的趋同化和一体化趋势D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趋势151984年6月17日午夜时分,布达拉宫顶层的强巴佛殿因电线短路起火,殿内大量文物和佛经付之一炬,殿堂烧毁了一半。由于大量使用本地出产的极易遭蛀蚀的藏青杨作为木料,一些主要殿堂内甚至有超过10%的柱子处于重度腐蚀状态在地震活动频繁的青藏高原

8、,地震波反复的扰动已经在宫殿的石墙上到处留下了痕迹。该材料反映了布达拉宫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不包括()A文物管理薄弱B建筑材料有缺陷C工业化城市化浪潮D地震的破坏二、材料分析题(共3大题,满分55分)16(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把饮食与政治联系起来,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饮食理念。自古认为治理国家与饮食烹饪的原理是相通的,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周礼以“冢(大)宰”为百官之长。因为“宰”有调和膳羞之意,而官长需要具备厨师“调和”五味那样的本领,故“宰”成为官吏的通称。饮食与政治的联系还表现在为官者与民众在饮食上的差别,为官者称“肉

9、食者”、平民称“蔬食者”、“藿食者”。摘自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餐馆、西式饭店在中国通商口岸大量出现,用最具体形象和可见、可尝的形式传播了西方饮食文化。同时,一些来华的外交使节、商人等也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的食物原料、菜点及其制法、饮食习俗等。18511911年期间的历次世博会上都有中国的茶叶和饮食餐具瓷器的展示。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保全生命论、化学卫生论等书籍,向中国介绍西方营养学、卫生学知识,在当时影响广泛。清末,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明确设立“家事”课,一般都有营养学的内容。1909年,美国基督教会出版的造洋饭书介绍了267个西餐菜点成品

10、或半成品的用料及制法。西方国家还将面包、罐头、啤酒等工业食品及其机器、设备和技术输入中国,对中国食品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摘自杜莉古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色及成因探讨(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体现出的治国原理。(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的特点以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12分)17(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批判孔子最厉害者,几年后,陈独秀有所变化。其实陈独秀变化的是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分开来,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这和当年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打倒孔子的说法是有区别了,而陈独秀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精

11、神丝毫没变。专制主义和孔孟的原始儒家是有区别的,过去把孔子当作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其实是不很恰当的。后来的儒家和法家同流合污,是汉儒、宋儒之流的勾当。孔子不应该负完全责任。摘编自刘济生重新发现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软肋的剖析材料二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在世界上的经济、政治地位正在崛起,在这个时候我们拿什么去跟世界对话?还是要拿中华文化与人交流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国学热”现象的升温。当代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在强调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优秀成分,比如传统儒家思想的“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老祖

12、宗的东西,虽然是好东西,毕竟是我们的祖先用来处理过去的国家或人际关系的指导思想。如果我们只有这些东西,而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更能说明现实世界的理论和思想,我们的文化吸引力还是比较有限的。摘编自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1)依据材料一,指出陈独秀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怎样新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始儒学与汉儒、宋儒的异同。(12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代儒学复兴的背景?谈谈你对当代儒学复兴的认识。(8分)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波斯的君主阿鲁浑派遣兀鲁台解、阿必失呵、火者三人为专使,带着大批的扈从来到中国,请求忽必烈大汗为他选

13、择一名淑女为配偶,大汗答应了这个请求,选择了一位十七岁的姑娘,叫阔阔真,并派遣已来到帝国多年的马可波罗一家由海路护送他们而去。据永乐大典记载,(至元二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尚书阿难答、都事别不花等奏:“今年三月奉旨,遣兀鲁台解、阿必失呵、火者,取道马八儿(今印度东南岸一带),往阿鲁浑大王位下”。马可波罗游记的作者是否真的到过中国,人们一直持怀疑态度。怀疑者认为游记只是据传闻写成,但吴芳思在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文中提出:“我倾向于他可能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但这并不能否认有关中国和远东的资料来源,他把本来会散失的情况记录了下来,这与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相似,希罗多德并没有去过他所记述的所有地方,可他的著作绝不可以轻率地摒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马可波罗游记的史料价值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