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复合性生物活性陶瓷在颌骨囊肿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来源:医学论文发表——创新医学网
作者:陆涛 作者单位:锦州市友谊医院口腔科,辽宁 锦州 121000
【关键词】 活性陶瓷
〔作者简介〕陆涛(1973-),男,辽宁省锦州市人,主治医师,学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口腔科外科。辽宁医学院学报J Liaoning Med University2007 Feb.,28(1)
1 资料和方法
1.1 材料
复合生物活性陶瓷由生物活性陶瓷(HA)/磷酸三钙(TCP)——55:45组成,其中HA为倍各生美国生物材料公司生产,TCP为美国欧司海司公司销售。
计算机一台,MCROTEKsm-5扫描仪,图像处理软件Adobe Photoshop 4.0。
1.2 病例选择
颌骨囊肿患者,上下颌骨不限,包括比较大的根尖囊肿和含牙囊肿,作为实验组自1997年至今40例患者用复合生物活性陶瓷充填骨缺损,其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同样选取常规手术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
实验组及对照组体积情况见表1。表1 实验组及对照组颌骨囊肿体积对照表(略)
1.3 手术方法
实验组行常规颌骨囊肿摘除术,囊肿摘除后用生理盐水冲洗骨腔,用生理盐水充满骨腔来记录囊腔体积,然后用HA/TCP适量用生理盐水调拌后充分充填入骨腔轻轻挤压,将多余的生理盐水吸干,以确保充填材质充分与骨面接触,继而将粘骨膜复位,严密缝合,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应用适量地塞米松以减轻组织水肿。
对照组常规手术后应用羟基磷灰石微粒用生理盐水混合后充填骨腔,其他处理与实验组相同。
1.4 评价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天、术后12周的X线片进行分析,以确定颌骨缺损区骨修复情况。常规X线片用扫MCROTEKsm-5描仪扫描,并用Adobe Photoshop 4.0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分别各取10个点进行测量,以组织灰度值(软件系统灰度值分辨率分为100级,0为最黑,100为最白)为对比数据测定骨组织恢复情况,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40例实验组和28例对照组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复合生物活性陶瓷无排异反应,无脱出。
患者术前、术后3天、术后12周X线片灰度值测量数据及对比结果见表2。表2 不同组患者各期灰度测量值(略)
由于两种材料都具有阻射性,在用充填材料充填骨腔后病变区灰度值都出现下降,而术后12周对照组灰度值明显高于正常组织,而实验组的灰度值已经接近正常组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SAS V6.12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灰度值在术后12周具有统计学意义。由于X线片某一点的灰度值与骨密度的高低相关,故以上结果提示实验组的材料在促进骨组织再生方面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颌骨缺损达到一定体积(临界骨缺损CDS)后,结缔组织可能长入骨缺损而使骨缺损得不到完全修复,所以在临床上这样的骨缺损区域通常充填一些物质来引导骨再生。
HA/TCP混合材质及羟基磷灰石的物理作用就是将缺损骨腔分隔成不同的空间,提供骨再生空间,阻挡周围结缔组织长入缺损区,增加成骨前体细胞密度及增加BMP(骨成形蛋白)浓度,保护血凝块的稳定并使之成为骨细胞长入的桥梁结构。同时他们还具备各自的生物作用,羟基磷灰石(HAP)是近年来临床上最常用的充填骨缺损材料之一,HAP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引导作用,能与骨形成功能性结合而无纤维包裹分隔,不影响正常骨矿化过程,但其缺乏骨诱导作用,骨生长缓慢,致材料吸收速度与骨生长速度不匹配,不能有效阻止结缔组织长入,导致骨修复不良。而HA/TCP材料则补充了这点不足。HA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是目前最有希望的骨替代材料,但其脆性较高,并缺乏内在骨诱导活性,TCP的加入不但增加了HA硬度,而且其降解后可与HA形成双相钙磷(BCP)材料,诱导骨形成。Manjubala等在实验中使用HA/TCP混合材料充填入犬股骨缺损中,4周后开始出现成骨效应,而12周后缺损处由新生骨充满,Kurashina等将HA/TCP复合材料充填入兔背部竖肌内6个月,植入体内形成的新骨组织几乎充满了材料的所有孔隙,表明这种材料除了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作用外,还具有一定的骨诱导性能。在应用中我们还发现HA/TCP与液体接触后,可吸附在骨壁上,克服了HAP颗粒易于移动的不足。
ProTaper手用镍钛锉行一次法或两次法磨牙直根管治疗后疼痛情况的比较
来源:医学论文发表——创新医学网
作者:尼加提·吐尔逊, 魏曦生, 吴佩玲, 郑雪飞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 新疆乌鲁木齐830028; 新疆哈密市魏氏口腔门诊, 新疆哈密839000
【摘要】目的:评价ProTaper手用镍钛锉行一次法或两次法磨牙直根管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可靠性。方法:选择患有牙髓炎磨牙直根管患牙184例,采用ProTaper手用镍钛锉逐步深入技术预备根管后,随机分为2组:一次法根管治疗组行牙胶尖加碧兰根管糊剂侧方加压技术充填根管,2次法根管治疗组根管内封入樟脑酚棉球,待无症状后再行根充,比较2组治疗后1、7、30 d患者疼痛反应情况。结果:184例中有159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其中一次法根管治疗组为82例,2次法根管治疗组为77例。一次法、两次法根管治疗组术后1 d中/重度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9.76%和7.79%,之后逐渐下降,但2组间1、7、30 d的疼痛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掌握好适应证,一次法根管治疗术较两次法可减少复诊次数,疼痛无明显差异,值得推广。
【关键词】 一次法根管治疗; 磨牙直根管; 术后疼痛; ProTaper手用镍钛锉
Postoperative pain after singlevisit endodonic treatment with ProTaper for handuse in molors
Nijiati·Tuerxun, WEI Xisheng, WU Peiling, et al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Urumqi 83002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postoperative pain of 1 or 2visit root canal treatment (RCT) with ProTaper for handuse in the molors. Methods: In 184 patients with pulpitis root canal was prepared with handuse ProTaper using crowndown technique, th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1visit RCT and 2visit RCT group. The teeth in 1visit group were at the first appointment obturated by means of cold lateral condensation and those in the 2visit group before obturated were medicated with camphor carbol one week.1 d, 7 d and 30 d after the initial appointment, asked about the occurrence of postoperative pain. The level of discomfort was rated as no pain, mild pain, moderate pain, or severe pain (flareups). Dated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159 patients of 184 completed followup: 82 in 1visit RCT and 77 in 2visit RCT. The rate of moderate pain or severe pain is 9.76% and 7.79% at postoperative 1 d of 1visit group and 2visit group, then gradualy declined, but the pain occurrence happened no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at 1, 7 and 30 d (P<0.05).Conclusions: If chosen proper patients, 1visit RCT is worth of popularize for only one visit and the postoperative pain has no difference.
Key words: 1visit RCT; canals of molors; postoperative pain; ProTaper for handuse
根管治疗术(root canal therapy,简称RCT)是牙髓病根尖周病的主要治疗手段[1],常规根管治疗术分为3步,即根管预备、根管消毒和根管充填,因就诊次数多、疗程长,部分患者往往不能完成治疗。一次法根管治疗能减少复诊次数和治疗周期,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本文研究ProTaper手用镍钛锉逐步深入技术预备根管后,分别采用一次法与两次法进行根管充填,观察患者治疗后疼痛反应情况,从而评价ProTaper手用镍钛锉在磨牙根管治疗术中的作用[2],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2005年2月~2006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各型牙髓炎及慢性根尖周炎但无疼痛等自觉症状的患者184例(184颗恒磨牙)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4例,女性90例,年龄21~58岁,平均42岁。入选标准:患者仅有一颗患牙需行根管治疗;为磨牙直根管;无根管钙化、无牙周病;无急性根尖周炎;术前显示根尖暗影直径小于5 mm;1周内未服用消炎和止痛药。
1.2方法常规开髓,8﹟、10﹟K锉通畅和建立根管通道,用根尖定位仪(Dentsply,瑞士)和X线根尖片结合手感确定根管工作长度,采用ProTaper手用镍钛锉(Dentsply Maillefer,瑞士)、冠根深入法预备根管,每次更换器械号前均用3%双氧水和0.9%生理盐水交替冲洗根管,完成根管预备后随机将184例患者分为2组:一次法根管治疗组(92例)在上述操作完成后立即以牙胶尖蘸碧兰糊剂(法国)充填根管;两次法根管治疗组(92例)则在上述根管预备后用小棉球蘸取樟脑酚合剂置于根管口,用氧化锌糊剂暂封患牙窝洞,1周复诊,完成根管治疗,分别记录根管治疗完成后1、7、30 d患者的疼痛反应。术后疼痛的评价标准为:(1)无;(2)轻微疼痛:可以耐受,不需服用止痛药;(3)中度疼痛:需用止痛药才能控制;(4)重度疼痛:疼痛剧烈用止痛药不能控制或伴面肿。
1.3统计学处理2组术后疼痛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184例中有159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其中一次法根管治疗组为82例,2次法根管治疗组为77例。一次法、两次法根管治疗组术后1 d中/重度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9.76%和7.79%,之后逐渐下降,但2组间1、7、30 d的疼痛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2组术后1、7、30 d疼痛反应情况的比较 (略)
3讨论
根管治疗术是牙髓病根尖周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根管治疗术最常见术后反应为疼痛,一般为轻、中度的术后疼痛或伴有肿胀,据统计发生率在10%[3]。患牙疼痛、肿胀可能与术前患牙条件、根管预备器械、预备方法的选择以及根管充填的时机、材料等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根管预备方法不当,根管器械在根管内的“活塞”作用将坏死物质推出根尖孔。ProTaper器械的横断面为圆弧性的三角形,其切割锋刃上持续变化的螺旋角和沟槽可使器械切割牙本质时直接带出碎屑,尽可能减少预备过程中根尖孔的碎屑和坏死组织进入根尖孔[4]。而且其尖端为半引导尖,既具有一定的切削功能,又能顺着根管形态和走向前进。采用冠根向预备技术将根管冠部敞开后再进行根尖段的预备,提供根管大锥度的预备形态,预备后的根管锥度流畅,利于充填,并避免将根管内的感染物质推至根尖孔,有效减少术后反应。既往强调根管治疗分次法,即第一次拔髓、根管预备,为保证根管达到“无菌”状态,应用各种药物如氢氧化钙、樟脑酚合剂、抗生素等封入根管内,待3~5 d后无症状再行根管充填,强调两次复诊之间根管内封药消毒是根管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研究证实目前根管消毒药物难以使根管内达到完全无菌,而且,根管内完全无菌也不是根管充填的必要前提。而现代根管治疗理论认为在根管治疗过程中,根管消毒虽有一定的作用,但经过彻底清理、广大成形和冲洗后,大部分感染物已被清除,而根管充填材料仍有继续消毒作用,加之机体自身的防御修复能力,因此,只要把髓腔预备和根管充填作好,根管消毒这个步骤可以省略[5]。本研究选择牙髓炎和慢性根尖周炎的病例,是为了排除急性根尖周炎的本身疼痛症状对研究的干扰;而选择磨牙直根管是因为磨牙弯曲根管的预备在临床上是一难点,影响因素较多。
一次法完成根管治疗具有诸多优点:(1)根管预备后立即充填时,由于对根管解剖形态熟悉便于充填;(2)测量根管工作长度的数据不会因为丢失给再次复诊带来困难;(3)根管预备后的清洁根管不会因为封药不严密造成的微渗漏引起再次污染或感染;(4)避免暂时封药的微渗漏引起激惹痛;(5)充填后短时间内即做冠修复减少约诊期间冠折的可能性;(6)减少了患者术前、术后充填不适的可能;(7)一次法完成根管治疗为患者和医生节约时间。但是也有学者不主张一次法根管治疗,其理由有[6]:(1)根管治疗立即充填,根管不能彻底干燥;(2)长时间的操作增加患者颞颌关节的张力,并增加医生或患者的心理压力。而两次法根管治疗术后待反应减轻再行根管充填可有效降低充填术后疼痛的发生率。本研究中两实验组均选用镍钛根管预备器械预备根管后,一组立即行根管充填即一次法,而另一组先行根管封药,临床观察后完成治疗,结果表明一次法根管治疗与两次法根管治疗术后1、7、30 d疼痛发生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总之,有效减轻根管治疗术后疼痛反应的重点之一是确保在根管预备过程中避免根管内碎屑推出根尖孔,而在术中采用切削能力强的镊钛根管预备器械和有效的化学根管冲洗液,能够避免之。同时若能掌握好适应证,一次法根管治疗术较两次法因具有减少复诊次数等优点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晓仪. 现代根管治疗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89.
[2]史俊南.根管治疗术一次法[J].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2,12(9):518.
[3]樊明文,周学东. 牙体牙髓病学[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9.
[4]王均慧,周泽渊. ProTaper手动镍钛锉临床应用体会[J]. 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6,16(2):101102.
[5]Reddy SA, Hicks ML. Apical extrusion of debris using two hand and rotary instrumentation techniques[J]. J Endod, 1998, 24(3):108113.
[6]Albashaireh ZS, Alnegrish AS. Postobturation pain after single and multiplevisit endodontic therapy[J]. J Dent,1998, 26(3):227232.
三叉神经痛——三种治疗方法对比分析
来源:医学论文发表——创新医学网
作者:陈勇军1, 何玉泉2, 沈云霞2, 王 翔1,邢元龙1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1口腔科, 2影像科,南通 226001)
【摘要】 目的: 比较三叉神经痛三种不同治疗方式疗效。方法: 采用周围神经撕脱术(A组)25例,周围支高位撕脱术加电热凝(B组)25例,经皮选择性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C组)30例,对其术后近期疗效及随访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 三组病例近期疗效均为100%,随访3~6个月三组均无复发病例;随访12个月,有效:A组18例(72.00%)、B组20例(80.00%),C组30例(100.00%);随访24个月,有效: A组13例(52.00%)、B组15例(60.00%)、C组29例(96.67%)。结论: 射频温控热凝术疗效好、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可重复治疗,尤其对神经撕脱术等治疗后又复发的病例仍然有效。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周围神经撕脱术;周围支高位撕脱术加电热凝术;射频温控热凝术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病理过程,其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治疗极易复发,治疗手段也不确定,方法多种多样。此病一旦确诊常先给予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应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发生毒副作用的患者,本文三组治疗方法近期治疗效果都较理想。经皮选择性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远期效果更有优势,且对高龄或有重要脏器疾患不宜手术者仍然适用,对其他方法治疗复发的病例仍然有效。现将我院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住院患者80例三种方法对比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神经周围支撕脱术组(A组)25例中男 12 例,女13例,年龄46~77岁,平均65 岁。左侧10 例,右侧15例,病程 1~15 年。第Ⅱ支 10 例,第Ⅲ支 11例,第Ⅱ、Ⅲ 支 3例,第Ⅰ~Ⅲ支1例;(2)周围支高位撕脱术加电热凝组(B组)25例中男 10例,女 15例,年龄45~82岁,年龄 61 岁。左侧 9例,右侧16例,病程7个月~15年。第Ⅱ支 8例,第Ⅲ支14 例,第Ⅱ、Ⅲ 支 2 例,第Ⅰ~Ⅲ支1 例;(3)经皮选择性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组(C组)30例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49~84岁,平均66.16岁。左侧20例,右侧10例,病程0.5~20年。第Ⅱ支7例,第Ⅲ支11例,第Ⅱ、Ⅲ 支10例,第Ⅰ~Ⅲ支2例。三组病例均为单侧发作,病例选择标准为典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曾经采用卡马西平治疗有效,但效果逐渐减弱、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患者。患者分组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进入不同的治疗组。术前均行头颅MRI检查,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所有患者治疗后3~24个月随访。
1.2 手术方法
1.2.1 神经周围支撕脱术 按照poppen术式进行。先确定神经分支,在相应部位显露血管神经束,分离出神经。用两把血管钳将两断端神经慢慢缠绕其上。在撕脱第Ⅰ支时,伴行的额支及内侧滑车上神经一并撕脱,神经撕脱后在骨孔内填塞碎骨渣或骨蜡,并缝合骨膜封闭骨孔。
1.2.2 周围支高位撕脱术加电热凝术 王翔等已详细报道上颌神经(Ⅱ支)撕脱+电热凝术。通常局麻下眶下缘或口内龈颊切口,找到眶下孔后将眶下神经从孔内撕脱,面部各分支尽量游离并切除,然后用自制0.6 mm不锈钢丝插入眶下管深处4~5 cm至有阻力为止。要尽量插到靠近翼凹处行电热凝,直至患者疼痛消失为止。上牙槽后神经和腭神经痛患者可在5号黏膜针引导下将电热凝针插入腭大孔,进入翼腭管4~5 cm到有阻力感,开始电凝到无痛为止。下颌神经(Ⅲ支)撕脱+电热凝通常在全麻下进行,从口内翼下颌韧带外侧垂直切口,选择性撕脱下齿槽神经和舌神经。再用电钻开大颏孔,电凝针插入颏孔向下颌管磨牙和切牙方向行电热凝。再将电凝针插入下颌孔向下颌管磨牙方向行电热凝到无痛为止。
1.2.3 经皮选择性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 Sweet (1974年)采用Hartel前入路法,患者取仰卧位,约在患侧口角外侧2.5~3.0 cm处作为穿刺点,在X线下穿刺卵圆孔。穿刺成功抽出针芯后(部分病例有脑脊液流出)行方波刺激试验。根据电刺激诱发的感觉和运动反应调节射频电极尖端到位,直至相应区域产生麻胀和口角肌肉跳动,证实对应区域准确。继而进行射频治疗,温度控制在60°至80°毁损,每次持续时间30~60秒。然后检查面部感觉改变情况,并进一步调整电极尖端位置。重复上述治疗过程,共3~5 分钟,直至三叉神经痛对应区域的感觉完全消失,触摸板机点不疼痛为止。
1.2.4 疗效分析 根据治疗效果分为三级 [2] ,优良:疼痛消失;良好:症状改善;无改善:症状无明显变化。优良和良好统称为有效,无改善称复发。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作统计处理,随访12个月三组有效率的比较用精确概率法,随访24个月三组有效率的比较用检验,率的两两比较用α’法进行校正,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A、B、C三组术后优良率均达100%,随访3~6个月三个组均无复发,有效率100%,12、24个月,随访情况见表1。12个月和24个月,A、B、C三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α’法,α’=0.05/3=0.017)发现,随访12个月A组与B组无统计学意义(χ2=0.439,P=0.508>0.017),A组与C 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7.269,P=0.007<0.017),B组与C组无统计学意义(χ2=4.402,P=0.036>0.017)。随访24个月,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325,P=0.569>0.017),A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5.073,P=0.000<0.017),B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1.458,P=0.001<0.017)。
3 讨 论
3.1 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 此术方法简便、止痛效果确切[3],比较适合基层医院广泛开展,但对高位病变时效果不佳。在撕脱Ⅰ支时,伴行的额支及内侧滑车上神经必须一并撕脱,否则因解剖关系较近,术后易产生转支复发。神经撕脱后在骨孔内填塞碎骨渣或骨蜡,并缝合骨膜封闭骨孔可对神经生长再通起阻碍作用,但却不能完全阻断神经的再通,只能对再通时间有延迟作用。缺点:破坏了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使分布区域感觉麻木,知觉丧失,失去自我保护的能力,特别是眼睑及角膜溃疡以至失明。且患者1年复发率较高,有报道周围支撕脱术1年疼痛缓解率在64%~75%,4年则降至26%[4] , 本组病例1年有效率72%与报道相似,两年有效率52%,逐年下降。对于复发的病例,由于瘢痕的发生重复治疗虽然有效,但困难渐增疗效递减。尚可应用其他治疗方法补救。
3.2 周围支高位撕脱术加电热凝术 单纯周围支撕脱术往往撕脱出来只是一部分,不可能完整从骨管内撕脱。上颌神经从颅内出圆孔后分支多,终末支细,多在骨组织内穿行,撕出多少长度很难定量,很难达到高位撕脱术后复发率高。姜晓钟等[5]研究发现打开上颌窦前后壁进入翼腭窝在圆孔外高位切断上颌神经,比单纯撕脱效果好、复发率低。本组1例行单纯眶下神经撕脱后效果不佳,上磨牙区扳机点仍然疼痛。受射频热凝启发,我们采用自制电凝针插入腭大孔行翼腭管深部电热凝术再次治疗此病例,直至电凝疼痛消失为止。术后随访复发率比单纯周围支撕脱明显降低,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此术的缺点是电热凝量及热凝中心治疗范围不能象射频那样控制。翼腭管(19%)和眶下管也有一定比例的弯曲,穿刺不能达到理想的高位,也会影响疗效。
3.3 经皮选择性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术 射频热凝术操作简单、安全、经济,副作用小,疗效肯定,复发后再次射频有效。孙为群等[6]报道随访285例复发率,1年5.6%,2年8.8%,5年10.2%。本组30例追踪3~12个月,无1例疼痛复发,2年复发1例,对于复发病例绝大多数仍愿接受射频治疗。该术尤其适用年老体弱不宜开颅手术者,不良反应为局部感觉减退或麻木。我院在CR透视引导下穿刺定位手术成功率高且疗效好,可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王翔,束薇薇,陈冬雷,等.三叉神经高位撕脱加电热凝[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3):212-213.
[2] 吴承远, 孟凡刚, 王宏伟, 等. 选择性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1860例临床研究[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1):55-58.
[3] 曹放云,唐西清,范晓升,等. 136例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止痛不全与复发因素分析及处理[J] .上海口腔医学, 2008.17(2):136-139.
[4] Nurmikko TJ ,Eldridge PR. Trigeminal neuralgia-pathop hysiology, diagnosis and current[J]. Br J Anaesth,2007,87(1):117-132.
[5] 姜晓钟. 三叉神经痛术后复发原因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03,12(5):388-390.
[6] 孙为群, 王国栋, 韩韬, 等. 半月节穿刺温控热凝射频术治疗顽固三叉神经痛358例临床分析[J] .中国临床医学,2005,12(5):764-766.
医学论文发表——创新医学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