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8541160 上传时间:2025-02-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   导语:《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这则寓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位年近九旬的老愚公毕力平险,移去两座大山的故事。故事的内容耐人寻味,令人深思,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很有启发意义。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 教学目标:   1.以本文的重点词语为主线,回顾、复习前面几册课本中的文言词句。   2.学会用“找中心句、抓关键词”的方法去准确地解读文章的主题。   二、 教学设想:   对于文言文的复习,“大容量,高效率”始终是我们强调的重点,但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往往是注重了前者,就忽视了后者,容量一旦大,效率就会不高。所以就需要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即最常用、最简单的“找中心句、抓关键词”的办法,让他们迅速地确定文章的主题,然后到原文当中去加以佐证。   改变过去逐字逐句串讲的方式,运用“主题探究”的方式,试着用“追问”的办法,用一个字去撬动整个课堂。本文的作者意在宏扬愚公面对困难,挖山不止的“诚心”,所以要抓住“帝感其诚”中的“诚”字去进行文本的剖析,以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课时:1课时   四、板块:   1.解读本文的题目。   2.证明自己的解读。   五、教学过程:   一、请同学背诵文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并翻译。   抓住课文重点词语,前后勾连,回顾、复习前面几册课文中的文言词语。   二、解读题目。   1.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愚公移山”,谁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   预期答案: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天帝,于是派夸娥氏的两个儿子移走了这两座大山。   当答案不够准确时,可以提示:(1)这两座大山是愚公用箕畚一点一点运走的吗?(2)那这篇文章的题目换成“夸娥氏二子移山”多好啊!为什么非要写成“愚公移山”呢?   2.也就是说,移走两座大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一个字——   预期答案:诚。(板书:诚)   也就是说,本文的主题是在赞扬愚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地要铲平困难的诚心。那么,这个主题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得加以证明。原文当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愚公的诚心?   三、证明自己的解读。   1.第三小节——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解读:(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①这句话读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可以找一位同学来试试。可以提示:长息是什么意思?说这话的时候,愚公是怎么想的?   小结:从愚公的这一声长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诚心是何等的坚定啊!   ②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顶针。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可以提示:小时候,我们经常听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和尚……;后一句话的头是前一句话的尾等。   引出下一问题:后面还有哪句话也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   (2)解读:“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无以应。   ①我觉得这句话有点繁琐——“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多麻烦呀!完全可以简单一点:吾子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样表达的意思完全一样,而且非常简洁,好不好?   预期答案:不好,这样虽然简洁,但没有气势,无法表现出愚公移山的那颗坚定不移的诚心。   小结:这种顶针手法的运用,这种看似繁琐的语言,恰恰能够把愚公的移山的诚心、志气和决心表现出来,这样的语言,就让我们觉得: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代代相传,绵延不绝,比单纯的“子孙无穷匮”要有力得多。从而有力地证明了愚公的诚心。   后面的一句话表明他的这一番长篇大谈确实起到了作用,是哪句话?   预期答案:河曲智叟亡以应。   ②提问:“亡以应”是什么意思?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叫做——?   预期答案:无言以对(哑口无言亦可)。   在愚公的诚心面前,连聪明的智叟也无话可说了。   2.除了愚公自己的话,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愚公的诚心?   提示:困难越大,越能表现愚公的诚心。   (1)解读:①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提示:抓住“本”字去解读。   3.对于愚公的这番“诚心”,其他的人分别持什么态度?   (1)解读: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解读: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提示:可以将二者进行比较。   “笑”与“献”的比较、“君”与“汝”的比较、“一毛”与“魁父”的区别。另外,还要解读“甚矣”和“其”两个字的语气。   (3)解读:杂然相许、杂曰、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等句   (4)解读: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四、小结   近几年我们潍坊的中考命题,文言文的考试往往都是课外的,或者课内外相结合的,很多同学觉得最怕课外作品,其实大可不必,考查的内容虽然是课外,但知识点还是在课内,只要我们能够在复习文言文时,前后联系起来,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用“找中心句、抓关键词”的方法去加以解决,就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的   1.反复朗读,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播放背景音乐——《愚公移山》的歌曲。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正课   1.朗读(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   2.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   讨论:(板书:太行王屋方七百里高万仞)   (2)齐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板书:愚公移豫南汉阴)   (3)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   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   (4)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   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讨论归纳:   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4)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   讨论归纳.(板书:帝令背走)   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通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远喻近,还可以小喻大。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   4.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讨论,小结: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哑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南水北调”了。   其实,今天我们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这种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   5.那你认为,愚公和智叟到底谁愚?   讨论归纳.(板书:愚公不愚,智叟非智)   6.根据板书背诵课文。   7.听歌曲《愚公移山》,感受愚公形象,口头描绘出来。   三.课堂练习   如以此为材料创作歌词,你会抓住哪一主题?请构思好后写下来. 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 教学设想   课堂的行进按照“四三二一”之顺序:   先提炼要素,揭示其作为一个隐喻,包含着励志故事的普遍特征;   后以同类文本作比,彰显属愚公神话特有的异志;   再提出良种假设,引入生活经验,将枯燥的“寓言说理”,转变为“人情故事”,重新来打量这个人物的种种可能,颇有趣味;   最后借用西方人视角,评价这个古老的中国故事,让人在悚然一惊之后,从浓厚的文化浸润中拔身而出 ,发觉此文本悠久流传的寓言密码。   二、 教学目的   1.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勾选提要,了解民族的朗健精神。   2. 分角色朗读、辩论,懂得真理的相对性。   3. DV实录,小组讨论,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   三、 教学过程   导入:歌曲《愚公移山》 山   移   愚公   四大元素   山 人 过程 结局 (听课文朗读)   山是怎么样的 愚公是怎么样的 移山是怎么样的艰苦 结局又怎么样   方七百里,高万仞————艰巨的   残年余力————————微弱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长期的   无垄断焉————————最后的   三处差异   比较阅读:见材料一(夸父逐日,敬畏填海)   1.人数 课文(5个) 材料,(1个)   外援 4 无   结局 成功 失败   愚公最终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引出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辩:后息为胜,最后发言的人就是胜利者。   两种假设   “……何苦而不平?” 插入 智叟曰:“…………(学生想象)”   文章的最后 插入 智叟曰:“…………(学生想象)”   两处额外添加请学生讨论   ——如何重新评价愚公?   1.假如愚公早料到“帝感其诚”或者与帝达成了协议,你如何评价愚公?   2.假如结尾是“后三年,愚公死,子孙承其志,世代挖山,时至今日,尚未休矣……”   请大家猜想   一个疑问   为什么直到今天,中国人还会对愚公的事迹津津乐道?引出两个外国人的思维   (看DV,两位外国友人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评价:A他指望他的家人完成一项运用体力而不是脑力的机械工作,他是一个愚蠢的老头。如果在西方,我们不会想到移山,我们会绕道而行。B他是一个疯狂的老头,他为什么不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做这件事呢?)   学生回答。文章回到了励志故事那一普遍特征,本文主角所表现的坚持不懈。   ++++++++++++++++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许多困难?你是勇敢地克服它,还是畏惧逃避呢?   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名字叫《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这则寓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位年近九旬的老愚公毕力平险,移去两座大山的故事。故事的内容耐人寻味,令人深思,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很有启发意义。   一、1、出示教学目标   2、首先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听,完后举手纠正。   3、出示小黑板,给课文中生字注音。   4、范读课文。   5、学生齐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理解。   二、1、我提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这篇课文一共写了几个人?我们把它列出来,大家一齐说,我来写。   (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人物表,同学们看,这个老愚公多大年纪了?(且:将近)   那么,这个智叟是个年轻人吗?(叟:)   那么,遗男呢?(龀:)   这么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让他去吗?   (孀妻、遗男)   三、1、同学们,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五人:愚公、荷担者三夫、遗男)   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好,人物我们搞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则故事写了一个什么事情?————移山。为什么要移山?原因:画山。)   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方七百里,高万仞   移山———难——五人,人数少   工具简陋   时间漫长   行程远   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   3、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看看他们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文章中有两个人物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看是谁呀?   愚公妻————智叟   请同学们读一下两人的话,我们来比较一下,看他们的语气、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是完全一样?   智叟说:“甚矣,汝之不慧!”你太不聪明了!   他的妻子说了吗?   智叟和愚公妻是怎么称呼愚公的?   君————汝(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平辈之间)   尊敬轻视、看不起   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语含关心、担心。   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语含一种讽刺、挖苦的意味。连山上的一棵小草也不能动。   其妻———献疑智叟————笑而止(讥笑、嘲笑/制止)   同学们看,我们本来还以为他们态度上差不多的,但仔细一分析比较,差别就明显了。   4、对移山有拥护的,也有反对的,那么愚公的举动是不是很笨呢?   移山的目的明确、周密的计划、移山之利   (有远见、深谋远虑、为了子孙造福)不笨!   愚公移山的决心   对智叟的有力反驳   一学生读愚公语   智叟反应:亡以应哑口无言无言以对理屈词穷   (全体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愚公移山的决心以及他的行动,说明他很聪明,正是他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天神害怕,天帝感动,移去了两座大山,面前出现了一条通衢大道。   而智叟他自以为聪明,不干实事,自以为聪明,实际上他才是真正的愚。   (全体学生齐读课文。)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年来宝贵精神财富。   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到国家的建设,我们都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健康发展。   +++++++++++++++++   上课前的准备:   1、 认真备课,多参考一些工具书。   2、 虚心向同行请教,采纳他人意见。   3、 集体备课,能够使课准备的更充分。   上课过程中的注意点:   1、 字词注音要一个个的订正,及时做出评价,不可齐读。   2、 朗读课文时,可老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读,不能让学生先读。(白话文除外)   3、 在走动中完成教学任务,但应注意走动的速度,不可太快。   4、 教学中应实行微笑教学,注意教怷要大方、自然,如让学生回答问题应举手示意。   5、 活跃课堂气氛,积极鼓励学生,可采用多种语言进行鼓励,也可一齐鼓掌进行鼓励。   课件制作的新体会:   1、 幻灯片配色一定要注意:背景一般设为浅色,字体应设为较鲜艳的色彩。   2、 课件中运用的图片、动画等不可过多,适宜即可。   3、 不能用课件来代替板书,板书要精巧。   上一次公开课,对自己是一次很大的提高,从教学水平、授课艺术以及课件制作水平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进步。今后应积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全面锻炼自己的能力。为师一生,当为一方教育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