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广东华师自考-中外教育简史串讲重点汇总.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854063 上传时间:2024-03-29 格式:PDF 页数:336 大小:10.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华师自考-中外教育简史串讲重点汇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36页
广东华师自考-中外教育简史串讲重点汇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36页
广东华师自考-中外教育简史串讲重点汇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36页
广东华师自考-中外教育简史串讲重点汇总.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36页
广东华师自考-中外教育简史串讲重点汇总.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外教育简史考试分析6考试分析考试大纲中外教育简史需要认识其发展阶段与分期问题,以“时代为经”和以“问题为经”来安排章节内容。本书紧扣教育自身戚赢羸勺基 本线索,基于整个人类文明史的视野,将中国和西方的教育发展与文 明演进历程置于一体化的历史叙述框架之中,从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 来叙述内容。老师在课程讲解过程中,会提示同学们哪些内容易考什缚,以 及哪些内容则需要熟练掌握。6考试分析课程特点中外教育简史是培养学生掌握中外教育史知识,认识中外教 育发展历史规律,形成初步研究能力的一个券斗。中外教音简史包括 中国教育简史和外国教育简史两个部分,帮助学生分析教育历史问题,提高认识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6

2、考试分析课程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和外国教育制娱超岂磐发生;2.理解中国和外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理壁照孥其规律;3.旨在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外教育历史白薪藕-1-1-4.丰富文化知识、涵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6考试分析考试特点1.强调中外会通的意识。建构“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两者贯通的叙事框架,获得 中外教育历史文化的智慧启迪,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视野中展现教育 的知识图景和思想魅力。2.突出简明扼要的特性。理解教育名家和教育制度的思想内涵及教育意义。6考试分析题型解读题型题量分值一、单项选择题20X1F20二、辨析题4X3F12三、简答题4X5F20四、分析说明题2X10F20五、论述题2X14

3、F286考试分析考试题型举例-单项选择题1.王阳明的“良知”痴w既是治学的出发点和基础,又是治学的 方法,更是治学的最终赢、,明的是:A.知行合一,B.六经皆我注脚匕一C.以唾郸,D.致良知【答案】C【解析】以尊德性为宗说明王阳明的“良知”“德性”既是治学的出发点和基础,又是治学的方法,更是治学的最终目的。6考试分析考试题型举例-辨析题1.王夫之认为学与思的关系,是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依赖的关系【答案】正确。“学思相济”的教学方法: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内 在动力。王夫之认为学与思的关系,是互相结合、互相补充、互相依赖 的关系。6考试分析考试题型举例-简答题1.简述人文主义的世界观。【参考

4、答案】(D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2)宜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3)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4)提倡学术、尊崇理性。6考试分析考试题型举例-分析说明题1.朱熹说:“学者须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圣人千万 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认为,既然天理与人欲是对立 的,放纵人欲,就必然遮掩天理;要保我理,就丽去掉人欲。想 要达到圣人的境界,就必须彻底地去掉人欲,使心中充满天理。问题:案例中朱熹说的教育思想是什么?请分析中案例中教育思想的 作用?6考试分析考试题型举例-分析说明题【参考答案】1.教育思想:(D案例中的教育思想是存天理,灭人欲。.(2)存天理,灭人欲的作

5、用:朱熹认为,既然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放纵人欲,就必然遮掩天 理;要保存天理,就必须去掉人欲。想要达到圣人的境界,就必须彻 底地去掉人欲,使心中充满天理。6考试分析考试题型举例-分析说明题【参考答案】1.教育思想:(2)存天理,灭人欲的作用:朱熹用理学思想论述教育的作用,把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 伦理道德说成必须遵守的“天理,又把违背或反抗封建道德的言行统 归于必须禁止和根除的“人欲”,是为了论证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合 理性和永恒性,以统一思想、维护封建专制统治。6考试分析考试题型举例-论述题1.论述“经世致用”的实学教育内容。【参考答案】(D所谓“实学、主要是指那些对国计民生有用的知识技能

6、,即他所 倡导的“六府”“三事”“三物”。(2)颜元的实学教育内容在他晚年时所创办的漳南书院中得到实践,并成为其设计分斋教学之下的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6考试分析自学方法指导1.系统学习,深入重点。2.用心识记,注意领会和理解。3.运用科学学习方法,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注意前后的联系和对比。5.重视实践训练,加强思考和联系6考试分析应试注意事项以上是对本科学习内容及考试的一个简单介绍。同学们在平日里 的自学过程中,不要死记硬背。每学完一章的内容,应注意思考和融 会贯通;要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和解决问题。6考试分析课程知识框架第一章教育历史的缘起中外教育简史第二手部曹育思想的奠基

7、 第三由古代,育制度的形成与衍化第四(育思想的高峰第五章侬毕育制度的建立与靖变 第六章如表育思想的萌芽与拓展 第七章府科育制度的兴起与变革 第八章”见代薪育思想的探索与反思难点重占SB.八、难点重占谢谢第一章教育历史的缘起6第一章教育历史的缘起本章考点归纳考点1各学者对教育起源的观点考点2远古时代的教育内容考点3原始社会末期施行多种教育活动的学校维形考点4夏、商时期的学校教育考点5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考点6西周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六艺考点7古埃及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类型考点8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的教育制度考点9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的产生不同教育形态的原因6第一章教育历史的缘起考点1各学者对

8、教育起源的观点(D利托尔诺、斯宾塞:用“庸俗进化论”的观点来阐释教育的起源,认定教育起源于人类生存竞争的本能。(2)孟禄:对“生物起源说”持反对意见,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教育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提出“模仿起源说”。(3)苏联教育界:提出了“劳动起源说”的观点,认为劳动为教育的 产生提供了条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4)中国: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和人类自 身身心发展的需要。6第一章教育历史的缘起考点2远古时代的教育内容(1)生产劳动教育(2)侨格训练教育(3)藁风法教育6第一章教育历史的缘起讲解归纳与举例例题:社会风俗教育包括婚姻家庭教育、生活习惯培养和:A.体

9、格训练教育B.艮鳗蟠豆C.生产劳动教育D.美术教育【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在远古时代,社会风俗教育包括婚姻家庭教育、生活习 惯培养、民俗活动教育等等。此外,原始社会风俗教育还涉及宗教教育 和艺术教育。6第一章教育历史的缘起考点3原始社会末期施行多种教育活动的学校维形“成均”和“庠”只是一种萌芽状态的教育机构,有别于后来正式的、有目的、有组织的学校机构。6第一章教育历史的缘起考点4夏、商时期的学校教育(1)夏代已开始建立学校。孟子认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2)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东汉学者郑玄礼记王制注解:“东序,东胶,亦大学,在国中五 宫之东。西序,虞庠,

10、亦小学也,西序在西郊。”(3)商代的学校出现了“瞽宗”这种学校形式。“瞽宗”以乐教为重 点,是当时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6第一章教育历史的缘起考点5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石(1)西周的教育行政体制主要表现为“学在官府”所谓“学在官府”,是指学术文化完全被官府鉴断、政教合一,官师合一,官员既是教育行 政官员,也是学校的管理者或教师。“学在官府”讲究严格的等级制,平民和奴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77(2)“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表征有三。-一是“唯官有器,而民无器”。二是“唯官有书,“唯官有学,而民无学”。6第一章教育历史的缘起考点6西周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六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的课程体系六艺内容大艺

11、和小艺占礼政治伦理课,包括宗法等级世袭制度,礼仪礼节和法律以及道德规范礼、乐、射、御 四者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礼、乐是六艺 教育的中心,目的在于进行 伦理道德教育乐综合艺术课,用来配合礼教包含音乐、诗歌、舞蹈、田鼠肴馔等内容射 御射、御两教螃莉冢课,旨在培养能 征善战的贵的治的继承人射、御是军事 课程书数书、数两教是富返承 书之教是指 识字教育,数之教指数学、天文、历法 等知识的学习书、数_者为“小艺”,主要 是小学的课程书、数是基础 文化课6第一章教育历史的缘起讲解归纳与举例例: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的课程体系A.六艺教育B.斯巴达教育0.雅典教育D.学在官府【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中国

12、古代教育史上最早的课程体系是六艺教育。6第一章教育历史的缘起考点7古埃及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类型(1)宫廷学校宫廷学校中所学的主要是读、写、数学、天文等知识。(2)职官学校由族府官弟旦任教师,教授普通读写课程,毕业后为政府部门官吏。(3)寺庙学校府嬴凉矗门的寺庙学校,寺内藏书丰富,研究并教授数学、天 文、医学、建筑等,代表古埃及最高水平的科学文化。(4)书吏还.书吏学校以培养书吏为主要目的。学校除教授读、写、算外,也教 授数学、天文、医学等。6第一章教育历史的缘起讲解归纳与举例例:学校除教授读、写、算外,也教授数学、天文、医学等的是A.宫廷学校B.职官学校C.寺庙学校D.书吏学校【正确答案:D【答

13、案解析】:书吏学校以培养书吏为主要目的。学校除教授读、写、算外,也教授数学、天文、医学等。6第一章教育历史的缘起考点8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的教育制度。名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国育类别武士教育公民教育教育目的英勇果敢的城邦卫士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教育内容军事教育和道德教育多样化的教育内容教育体制教育完全由城邦负责城邦和私人教育机构并行总体形式单一,程度较低形式多样,程度较高6第一章教育历史的缘起考点9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的产生不同教育形态的原因(1)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还在于教育目的的差异。斯巴达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优秀的军人,而雅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青 少年勇敢、强健的体魄以及理智、聪慧

14、和公正的品质,使其既能够担负 保护城邦的重任,又能够履行公民参政议政的职责。(2)雅典教育所要造就的就是身心和谐发展的合格公民,是健美的体 魄和高尚心灵完美结合的人从身心和谐的观念出发,雅典重视对青少年 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包括道德陶冶、体格训练、文化教育以及音乐、舞 蹈等,但反对专业化或者职业化的训练。谢谢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本章考点归纳考点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富而后教”考点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考点3教育对象论:有教无类考点4教育目的论考点5教育内容论/考点6教学方法论/考点7教师论/考点8孔子对我国古代发展的贡献/考点9“性善论”无教

15、近于禽兽、善教可得民心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本章考点归纳考点10考点11考点12以“明人伦”为教育目的以“大丈夫”为理想人格“内求”的学习方法/考点13“性恶论”:性伪之分、性伪之合、化性起伪考点14田培养大儒设定为最高的教育目标的原因考点15以儒经为教学内容考点16“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身考点17师道尊严 考点18苏格拉底论教育目的:培养政治家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本章考点归纳考点19美德即知识、考点20苏格拉底教学堂P考点21培养哲学王考点22世立图的教育阶段考点23赢g“灵魂的转陟/、考点24思想的基础:四因说、灵魂论、政治学、向学考点25亚里士多德对教育阶段的论述考点26

16、首宙既论考点27伦理学与道德教育1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富而后教”(D孔子强调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O(2)孔子明确主张“富之”和“教之”,并且是先“富”后“教”。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开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只有在“庶”“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局面。(3)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辩证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第一人。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1)“性相近”,即人的天赋素质并无特殊差别。提供教育的可能性。(2)“习相远”中的“习”,一般是指习惯、习染。孔子认为,人性

17、差异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缘于后天环境的影响。提供了教育的必要性。(3)落实在教育的层面,“习”具有学得、修养的含义,孔子相当重 视礼的教化功能,而礼教的规范获得就是“习”的过程及结果。提供了教育的可行性。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讲解归纳与举例例:孔子强调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而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 作用指的是A.有教无类B.习相远C.性相近D.富而后教【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孔子明确主张“富之”和“教之”,并且是先“富”后“教”。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开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3教育对象论:有教无类(1)有教无类的含义:孔子认为无论知识还是德行都可

18、以通过教育而养成,只要愿意跟他 学习的,一概不间贫富贵贱,不分贤愚,不分地典都一律施教。这就 是“有教无类”的基本含义。*(2)有教无类的影响: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适应了社会发展趋势,突破了 贵族对教育权利的垄断,让平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不仅顺应了士阶层 崛起的要求,而且促使文化知识向民间传播,生发了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的意识,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4教育目的论 嚎夕夕久(1)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飞D“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政教合一理念的折射。在政治上,孔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2)“学而优则仕”的内涵主要是强调为

19、学者的伦理道德修养达到游刃 有余的程度时,要通过各种途径用自己的知识影响周围的人,从而实现 改造社会的目的。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4教育目的论(2)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君子人格1)成就理想人格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显著特征。在孔子看来,理想人格 的范型就是君子人格。2)对君子的品格表征,孔子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仁”“智”“勇”即所谓君子的“三达德”。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讲解归纳与举例例:在孔子看来,理想人格的范型就是A.君子人格B.学而优则仕C.知者不惑D.勇者不惧【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成就理想人格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显著特

20、征。在孔子看来,理想人格的范型就是君子人格。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5教育内容论(1)“六经”知识:六经学习后/k不学)诗教偏向于文学教育“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群,可以怨”他人沟闻书教偏向于历史教育可以鉴往知来,治国安邦-A礼教偏向于行为教育把握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不学和贝2/乐教偏向于艺术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涵养德性1 易教偏向于哲学教育融会贯通,辨别是非 _/春秋教偏向于伦理政治教育可以使人明智,臧否分明一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5教育内容论(2)“六艺”技能:六艺含义重占改进礼礼仪礼节和法律以及道德 规范教育“六艺”教育的中心,目的在于进行伦理道 德教育孔子以舞的精神发 展

21、出自巨的二套r乐艺术教育射射箭技能教育军事课程乏逑程体系。譬如;而强实战性的射箭课 程训练以保家卫国,而不太注重礼仪化的“礼射”教学活动御驾车技能教育书书写技能教育基础文化课数计算技能教育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5教育内容论(3)仁礼兼修:仁礼兼修是贯穿孔子道德教育内容体系的核心思想。在孔子看来,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人的内在修养。两者一表一里,相互促进,缺 一不可。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观点:仁主而礼辅。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6教学方法论(1)因材施教:1/教学中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教法,针对性地给学生恰当的答案。(2)启发诱导: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徘不发。”(论语述而

22、)(3)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4)博约相济: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强调在博学之后才能触类旁通。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讲解归纳与举例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指的是A.因材施教B.启发诱导0.学思结合D.博约相济【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孔子认为,学习和思考是息息相关的。他说:“学而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7教师论 A、(1)学而不厌:呦 学习努力而从不满足,对知识的探索和真善美的追求没有止境。(2)诲人不倦:“诲人不倦”的教和学的要义精髓在于言教、身教。(3)温故知新: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23、师矣。”(论语为政)(4)教学相长:“教学相长”是指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8孔子对我国古代发展的贡献(1)提出“性相近,习相远”和“富而后教”的命题,开启中国人性论的思想探索和政教关系的理论建构,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发展的 基本走向。(2)实行“有教无类二的教育方针,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局面,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和文化学术下移的潮流。(3)倡导“学面优则仕二的政教合一理念,主张任人唯贤,培养济世 安邦的政治人才;(4)编纂方经二传授“六艺”以及兼修仁礼,奠定了后世儒家课 程教育体系的基础。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8孔子对我国古代发展的贡献

24、(5)系统性总结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博约相济等揭示 _ _ 一 一教育教学规律的富有成效之法。(6)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等方面对为师之道做了论述。(7)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传统教育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教育遗产。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讲解归纳与举例例: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指的是A.教学相长B.温故知新0.诲人不倦D.学而不厌【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教学相长”是指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9“性善论”无教近于禽兽、善教可得民心(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无教近于禽兽:簧、孟子关注

25、“人禽之辨”的问题,主张通过教育来彰显仁义礼智的道 德本性,认为这是人有别于禽兽的根本。(2)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善教可得民心:颈提出了“仁政”学说,认为要实现国泰民安最为根本的就是必 须以教为本,充分发挥教育“得民心”的社会作用,即切实重视并努力 做好教育社会化的工作,通过教育来扩充人性,每个人都自觉地遵守社 会秩序,进而达到国泰民安。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10以“明人伦”为教育目的“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孟子的教育体系是以伦理道德为基本 教育内容的,伦理道德以“孝悌”为基础,“明人伦”的教育目的也明 确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国封建教育的性质和主要内容。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1

26、1以“大丈夫”为理想人格(D“存心养性工保持和发展“本心”,相信为仁由己,求其放心则足矣。孟子认为人应当树立并坚持高远的志向。养气一靠坚定的志向,-靠平时的善言善行来积累道义。人通过志与气的相互作用,以达到“舍 生取义”的理想境界。(3)“反求诸己”金字赢表于核心的修养法,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追求过多的物 质欲望,否则就会失去先天的善端。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12“内求”的学习方法乃久后(1)深造自得自觉主动的学习与钻研,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强调自己内心对 外界事物的独立思考过程。(2)盈科而进孟子主张在学习和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循序渐进。(3)教亦多术教学不能千篇一律,善于分析学生的性

27、格特点,因材施教。(4)专心致志孟子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集中注意力。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讲解归纳与举例例:自觉主动的学习与钻研,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强调自己内心对 外界事物的独立思考过程是A.盈科而进 B呆造自得 C.教亦多术 D.专心致志【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深造自得是指自觉主动的学习与钻研,形成稳固而深刻 的智慧,强调自己内心对外界事物的独立思考过程。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13“性恶论”:性伪之分、性伪之合、化性起伪(1)“性伪之分”:/需要后天学习和努力才能做到的,就不是性,而是“伪”即人为。(2)“性伪之合”:为人性是未经加工改造的原始素材,“性”与“伪”就是素

28、材与 加工的关系,没有素材,无法加工;没有加工,素材就不会变得完善。(3)“化性起伪”:荀子立足“性恶论”,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环境与教育对人的影 响,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遗传、环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古代教 育理论有重大的贡献。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14荀子把培养大儒设定为最高的教育目标的原因(1)大儒既忠于君主又不阿谀奉承。(2)既直言善谏又不唯其恭维。(3)既办事公正又不徇私舞弊。(4)既审时度势又不争名夺利。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15以儒经为教学内容(1)荀子明确地提出,教育的内容以诗书礼乐春秋 等儒家经书为基本教材。(2)荀子将“礼”视为一切事物的绳墨和一切行为

29、的规范。“礼”是荀 子整个教育理论的核心。(3)重视乐教,主张礼乐结合,乐以养内,礼以修外,立于礼,成于乐。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16“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1、论学习过程:(1)荀子把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它看作学习的最终目标。(2)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来源,通过学思结合而得到的知识,最终是否可靠,还要靠行(实践)来验证。(3)以闻见作为起点,以行作为目的和归宿的学习过程观,在中国教育 史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16“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2、论学习方法:_ _ _ 一(1)积微见著,积善成德。荀子认为知识

30、是不断积累的,善德是逐步培养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积学”“积善”,从而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化。(2)解蔽救偏,兼陈中衡。不偏执于某一事物或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做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从整体上客观正确地认识事物,全面掌握。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16“闻见知行”结合的学习过程与方法(3)虚查而静。就是学习时要虚心、专一和集中精神,这是荀子倡导的学习态度。(4)善假于物。即要善于学习和利用前人的成果,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5)行乎动静。把知识落实到行动上,不能仅仅停留在“人乎耳”和“出乎口”等“静”的层面上,反映出荀子注重实践的思想。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讲解归纳与举例例:学习时

31、要虚心、专一和集中精神,这是荀子倡导的学习态度是指A.行乎动静B.善假于物D.积微见著【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虚查而静是指学习时要虚心、专一和集中精神,这是荀 子倡导的学习态度。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17师道尊严(1)在师生关系方面,荀子主张“师道尊严”。(2)荀子抬高教师的地位和强调教师作用,反映了其时代的要求,有其 必要性,亦有局限性。(3)他主张“师云亦云”,盲目服从教师,这种观点毋庸置疑是错误的,亦是不足取的。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18苏格拉底论教育目的:培养政治家苏格拉底主张政治专业化,使治理城邦的大权掌握在一吾有专业政治知识且品德高尚的人手中,而不是把权力分散在

32、没有政治知识的普 通公民手中。因此,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塑造德才兼备的政治家。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19美德即知识(1)苏格拉底说:正义和其它一切美德都是智慧。(2)苏格拉底认为,道德并非与生俱来,只有经过良好的教育,获得 了明辨是非的知识,才能够基于正确的判断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讲解归纳与举例例:正义和其它一切美德都是智慧说的是A.美德可教B.美德即知识0.政治专业化D.品德高尚【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苏格拉底认为,道德并非与生俱来,只有经过良好的教育,获得了明辨是非的知识,才能够基于正确的判断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2

33、0苏格拉底教学法 毛欲,(1)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途彘赢晟了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育方法,后人称之为“苏格拉底教学法”或“助产术”。(2)苏格拉底教学法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即在 谈话中,通过不断的追问与诘难,迫使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的谬误,进面从具体现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并上升到一般概念。(3)苏格拉底教学法本质上是一种归纳法,也是一种思维训练的方法。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21培养哲学王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和法律篇中。他将培养和造就哲学家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和主要任务。从培养黄学家的教育目的出发,柏拉图提出国家应高度重视教育,将教育视

34、为建设理想国的重要手段。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22柏拉图的教育阶段(1)学前教育期在幼年之时,着重对儿童进行道德陶冶,使其形成良好的品质。(2)普通教育期年满7岁的儿童开始进入国家举办的初等学校,如文法学校、弦琴 学校和体操学校,接受普通教育,学习内容以初步的读写算、音乐和体 育为主。(3)军事训练期年满18岁到教育机构(埃佛比)接受为期两年的军事训练。学习内 容除军事技能和音乐外,还应该包括初步的科学知识,包括算术、几何、天文。这些知识的学习以实用为主,目的在于培养素质全面的军人。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22柏拉图的教育阶段(4)深入研究期进入哲学家的培养阶段,其主要的学习科目

35、是“四艺”,即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理论。成为国家的高级官吏。(5)哲学教育期经过非常严格的挑选极少数最优秀的人开始专门学习哲学(解证 法)。最终成为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学家兼政治家一一哲学王。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23教育与“灵魂的转向”柏拉图认为,哲学王的培养,就是通过教育促进灵魂的转向,即从 以可见世界为对象的意见状态。转向或上升到以可知世界为对象的知识 状态,也就是使受教育者的心灵状态从最低等级的想象,逐步上升到信 念、理智,最后达到理性等级,把握最高的“善的相”,进入到至真至 美至善的可知世界。这是一个灵魂的转向或上升过程。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24思想的基础:四因说、

36、灵魂论、政治学、伦理学1、四因说:亚里士多德主张第一哲学研究的是“第一本源和根本原因J(1)质料因,即事物构成的根基。(2)形式因,即事物何以是的原因。(3)动力因,即运动自何处来。(4)目的因,即事物何所为的原因。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24思想的基础:四因说、灵魂论、政治学、伦理学2、灵魂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由躯体和灵魂构成的,其中躯体是质料,灵 魂是形式。形式是主动的,质料则是被动的。(1)营养的灵魂植物的灵魂。最低级的灵魂形式,它具有吸收营养和繁殖的作用。(2)感觉的灵魂动物的灵魂。比较高级的灵魂形式,即感觉能力、欲望能力和运动能力。(3)理性的灵魂人的生命。最高级的灵魂形式

37、。人类灵魂的作用是理性和思维能力,人类灵魂 比其他灵魂有更大的优越性。人是理性的动物。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24思想的基础:四因说、灵魂论、政治学、伦理学3、政治学:,亚里土多德认为,人是一种政治动物。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 挥其能力,实现他自己。社会生活是人类生存的目的,人的幸福在于过社会生活。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24思想的基础:四因说、灵魂论、政治学、伦理学4、伦理学:(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了追求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善和至善。作为政治动物的人的美德就是实践美德,作为 理性动物的人的美德就是认识美德。(2)亚里士多德认为,正确的行为,必须遵循恰当

38、的理,这是 判断某一行为道德价值的最根本标准。这种理性原则就密!)他认为,人的行为,无论是整序或不及,都足以败坏人的德性,唯鲤 度才能造就德行。一、一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25亚里士多德对教育阶段的论述(1)出生到7岁。儿童处于身体生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应该顺应自 然,及时引导儿童做适合肢体发育的活动,促成体格的健康发展。(2)774岁。这一时期要发展人的非理性灵魂,因此教育应以情感道德培养为主,教育内容包括阅读、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绘画。(3)14-21 岁。亚里士多德开设了包括“四艺”以及哲学、物理、文法、诗歌和伦 理学等在内的广泛课程。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

39、点26自由教育论、/1、自由教育论的核心:吻、亚里土多德自由教育论的核心,在于强调自由教育是唯一适合自由 人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 力和理性的发展。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27伦理学与道德教育1、德性论的含义:(1)美德既非出于本性而生成,也非反乎本性而生成,自然给人们接 受德行的能力。(2)它以潜能的形式存在,然后再以现实活动的方式展示出来。(3)人们必须先进行有关德行的现实活动,才能获得德行。(4)力求在实践中应用或者以某种办法变得善良,公正的人由于做了 公正的事情获得善。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27伦理学与道德教育2、德性论的实践:(1)

40、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必须是有知、自觉的。(2)知与行的统一:必须是有意识地选择行为的,而且是为了行为自 身而选择的。(3)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必须在行动中勉力地坚持到底。6第二章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考点27伦理学与道德教育3、中道说的含义:(1)德性从本质上说就是中道,寻求不及和过度二者之间的中间性,是达到幸福的正确途径。(2)凡行为共有三种倾向:其中两种是过恶,即过度和不及;另一种 是德性,即遵守中道。幸福的获得就体现在这些遵循中道原则的选择和 行动之中。谢谢第三章古代教育制度的形式与衍化6第三章古代教育制度的形式与衍化本章考点归纳考点1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考点2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

41、点3隋唐“重振儒学、兼采佛道”考点4中央官学制度考点5地方官学教育考点6私学教育考点7基督教教育考点8世俗教育/考点9中世纪大学/6第三章古代教育制度的形式与衍化考点1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D“书同文”“行同伦”D“书同文”是指对文字整理和规范的定型化工作。其目的是为了消除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语言使用混乱现象。2)“行同伦”是指融合各民族、各地区风俗,统一规范道德行为的标 准。其目的是为了教化百姓,美化风俗,以促进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状态 的形成。6第三章古代教育制度的形式与衍化考点1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2)严禁私学,“以吏为师”1)秦朝为了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42、,将法律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由政府统一管理实施,对私学一律取消。2)秦朝建立集法律、教师、官吏为一体的“吏师制度”。秦朝抑制私 学的发展,且转向“以吏为师”,窄化教育内容。6第三章古代教育制度的形式与衍化考点1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3)抑制儒学,“以法为教”1)秦始主张严刑峻法而漠视道德的作用。秦朝实施“以法为教”,在 各郡县兴办“学室”,专招史官之子研修律令。2)采取禁儒学、焚诗书的手段,罔顾民众基本的精神自由和文化需求,这不仅是文化专制的反映,也是愚民政策的表现。6第三章古代教育制度的形式与衍化考点2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尊崇儒学的文

43、教政策建议,逐渐形成了新的叼粉 教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置明师;重选举,广取士。/(2)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设立诗书礼易春秋乙“五经博士”,为他们专门设立“博土弟子”,而对原来设品勺传记、诸子等博士皆加以罢黜。这样就产生了“独尊儒术”的局面。6第三章古代教育制度的形式与衍化考点3隋唐“重振儒学、兼采佛道”的文教政策1、尊崇儒学:隋唐在政治领以“律”“礼”来确立和保证儒学的主体地位。反映 在文化教育上,则是建立孔皮崇贤馆,举儒生作为学官,共商国事。6第三章古代教育制度的形式与衍化考点3隋唐“重振儒学、兼采佛道”的文教政策2、兼采佛道:(1)隋朝统治者为了稳定统一大业,大力提倡佛

44、教,对道教也相当尊 敬。隋文帝曾明令各州建佛塔,严禁毁坏佛像,鼓励研究佛经。(2)唐朝同时也推崇佛、道二教。大兴佛寺,支持佛经翻译事业。创 设崇玄学,专门讲习道教,令百官学老子,在科举考试中加试老 子,还另增“道举”科。6第三章古代教育制度的形式与衍化考点3隋唐“重振儒学、兼采佛道”的文教政策3、科鸳IJ度:(1)麻帝大业二年(6些年)创设进士科.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上的 创始性事件。一(2)科举碗度经过唐代的不断完善,定型于宋代,延续于明清,是我 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且影响最广的选士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历 史上延续了 1300多年,1905年才被废除。6第三章古代教育制度的形式与衍化考点4

45、中央官学制度、/1、汉代的中央官学制度:争 毛(D太学。.汉代最重要的中央官学。一所专门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标志 着中央把握教育大权,由朝廷来主导人才的培养及选拔。(2)鸿都门学。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和文学艺术的专科学校。(3)宫邸学。外戚集团创办的贵族学校,又称“四姓小侯学”,即樊、郭、阴、马四大氏族。6第三章古代教育制度的形式与衍化考点4中央官学制度 Z 2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学教育一,7乂(1)227年,依尚书卫觊所请,魏明帝于廷尉属下设律博士。这是我国 律学设置的开端,打破了经学一统的局面。(2)西晋创办了一所新学校名为“国子学”,其教授内容与太学一样,但有等级性,只

46、有贵族子弟才有资格到国子学学习经学知识。这标志着 中央国学形式的多样化。(3)南朝宋文帝时期,最突出的表现是创设了“四馆”,即儒学馆、玄 学馆、史学馆和文学馆,四馆并立,各就其专业性质招收学生,提高了 玄学的地位。(4)宋明帝时期,设儒、道、文、史四科,发展为多科性质。6第三章古代教育制度的形式与衍化考点4中央官学制度3、隋唐时期的官学教育:(1)隋文帝为了稳定统治,使教育适应集权统治的需要,创设了管理中央官学的专门机构国子寺,隶属于太常寺。国子寺下设五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隋开十三年(593),国子寺从太常常脱%/出来,成为独立部门并改名为国子学。隋大业三年(607)改名季寇

47、丫 自此延续到清末。(2)唐承隋制,设立了国家管理中央官学的机构国子监,属于直系,其下设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律学 算学。6第三章古代教育制度的形式与衍化考点5地方官学教育、/1、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官学教育:啜、汉代行政建制以郡国为单位,郡直属朝廷,郡下所管辖为县、乡等。国是分封给各王族的管辖区,因此,汉代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6第三章古代教育制度的形式与衍化考点5地方官学教育2、隋唐时期的地方官学教育:(1)府学。地方官学除在府州和县设有由长史管辖的儒学外,还设有直辖于太 医署的府州医学,直辖于中央礼部下的祠部的府州“崇玄学”。(2)州学和县学。州县之学由长史负责,开展教

48、学工作,教学内容主要是经学知识。6第三章古代教育制度的形式与衍化考点5地方官学教育3、北宋振兴官学,改革科举的“三次兴学”之举:(1)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普遍设立地方学校;改革太学;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引进胡谖的“苏湖教学法”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创立的分科 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2)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扩建和整顿地方学校;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6第三章古代教育制度的形式与衍化考点5地方官学教育(3)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 系统;新建辟雍,

49、发展太学;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 专科学校;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6第三章古代教育制度的形式与衍化考点5地方官学教育4、元代的“社学”之制:“社学”设在农村地区,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颁布各路,劝农 立社,凡各县所属弟子人学,学文有成者,申复官司照验。农家子弟利 用农闲时期开展学习活动。它对于发展饭赢舐化事业具有一定意义。6第三章古代教育制度的形式与衍化考点5地方官学教育5、明代的官学:明太祖初年,除在全国设立府、州、县学外,在防区卫所设有卫学,乡村设有社学,各地方行政机构所在地还设置了都司儒学和宣慰司儒学等。6第三章古代教育制度的形式与衍化考点5地方官学教育、6、清代实施“

50、六等罢黜法”:映、彳)(1)将地方官学生员分为三等:膳生、增广生、附学生。(2)学生按岁、科考试成绩分为六等,决定升降奖惩。(3)岁试得一等递补)1膳生缺额,二等递补增广生缺额,均给赏;三等 不升不降;四等罚责;五等降级;六等除名。6第三章古代教育制度的形式与衍化考点6私学教育1、汉代私学的教学:(1)初级程度的书馆。“一 学生启蒙阶段的教育,该阶段起初主要进行识字、习基本礼节的教育。(2)现矍度的经馆。藉与太学程度,由经师大儒自立经馆教授“五经二,该阶段学习内 容主要是对经学知识的深究。经师只对长时间跟演前的学生进行直接 授课,再由他们传授给其他弟子。6第三章古代教育制度的形式与衍化考点6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