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应用问题研究摘要:一、 国外研究现状(一)国外规范研究文献回顾公允价值理论上的探索,其基本思想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坎宁(Canning,1929),他对资产的定义、计价及对资产价值变动损益进行立即确认的观点已经蕴含了公允价值的基本思想。他在会计中的经济学一书中认为:“资产是指处于货币形态的未来服务,或可转换为货币的未来服务。它的权益是属于某个人或某些人。属于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权益是合法的,或应该得到的。这些服务,之所以成为资产,仅仅因为它对某个人或某些人有用。”同时,他认为对资产是进行恰当的计价应是使用它们的期望收入,并提出了直接计价法和间接计价法,前者是指按资产未来转换成现
2、金的金额进行计价;当金额无法估计时,再使用间接计价法,即通过最低耗费方式重新取得该资产剩余服务的现行成本。如对存货计价,就以其产出的现金作为标志,否则就毫无意义。这一定义在当时被认为过于激进而不被准则制定机构所接受。到上世纪60年代,不少学者提出了一些变异的重置成本计量方法,主张将注意力集中于现行价格而非历史成本上。1961年,美国的爱德华兹(E.D.Edwards)和贝尔(P.W.Bell)在企业收益的理论和计量中倡导重置成本(现行成本),他们要求区分:(1)当期所售存货的已实现收入超过其现行成本的部分;(2)非货币性资产现行成本的变动,也就是建议企业经营收益要加上未出售的存货和其他非货币性
3、资产可实现的收入。斯特林(Sterlin,1970)是位激进的学者,他认为市场价格是最正确的计量属性,应完全摒弃历史成本,因为其所提供的信息是无用的。查特菲尔德(Chatfield,1972)3指出“目前计量财务状况的理论重点已从原来购置成本转向现时价值,从销货时点实现收益转向一旦能做出客观计量就确认利润”。这与今天的公允价值核心理念已经非常接近。此后在公允价值理论方面的努力,应该都属于促进其成熟和完善方面的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来,财务会计在计量理论与方法上的一个主要发展,是开展计量属性的系统研究(葛家澍,2001)。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准则制定机构,都对公允价值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美国注册
4、会计师协会(AICPA)下属的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在其1970年公布的会计原则委员会报告书第四辑(APBStatement No.4)中,将公允价值理解为“当在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包含的货币金额,(以及)在不包含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的交换价格的近似值”。这可能是最早对公允价值进行的一个定义。随着会计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于利率、汇率的放开,金融业竞争加剧,促生了大量的衍生金融工具,以历史成本为主的传统会计计量模式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已经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引发了一系列批判历史成本会计的声音。美国会计总署在1990年的一份名为银行保险基金:改革并增加额外准备金以
5、壮大基金的国会报告中,指出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编报的银行财务报告不利于银行问题的提前预警。历史成本计量的季度银行财务报告不能反映银行的真实情况,并妨碍了现场和非现场监管的有效进行。怀特(White,1991)在存储机构瓦解:银行及储蓄机构公共政策教训一书中,指出历史成本模式由于其固有的后顾式缺陷,应尽快改革,银行及储蓄机构应采用前瞻式的现值会计。莫里斯等人在银行的市场价值会计:支持与反对一文中,指出尽管市场价值会计会导致盈余和资本的波动,并且存在精确性问题,但是由于反映了银行的真实风险,因此优于精确但相关性不大的历史成本数据。凯兹(Gates,1997)在财务业绩新模型的情况一文中,以银行咨询家的
6、身份指出,银行实际以盯市作为业务管理的基础,而其财务报表却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这一事实违反了简洁明了的财务报表披露实际财务业绩的会计目标。门哥儿(Mengle,1998)在商业银行市场价值会计的可行性一文中,综合论述了商业银行市场价值会计的必要性。市场价值会计具有决策相关性,有助于建立合理的破产标准以及资本充足性监管制度,减少历史成本会计对管理层操纵利润的负面激励,并可保证所有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都得到确认。另一些学者还认为公允价值有利于外部监管、保护投资者,并且对管理层也有利。奥尔森(Olson,1992)的SFAS No.10 7:披露公允价值的挑战、苞登那(Pozdena,1990)的
7、银行倒闭,丹麦模式认为公允价值披露可以解决历史成本隐藏的银行管理层的错误。对银行的投资组合采用盯市计量具有强化管理银行风险的激励,保护储户等优点。1992年,美林银行的要求披露公允价值: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的坏消息和银行的盯市会计:会计和估值含义两份报告中指出,FAS 107要求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有助于投资者识别绩优的金融机构,会影响股价,从而改变企业管理者行为模式。克拉克(Clarke)等人在FAS 107:为什么不仅仅是执行问题一文中指出,市场价值不仅提供额外的信息来源,还有助于管理层监控并提高银行业绩。但是,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
8、B)的全面公允价值衍生金融工具的计划表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银行协会联合工作组(JWGBA)在银行的金融工具会计报告中指出,银行业不同意对金融工具采用全面公允价值会计,因为后者并不有助于预测银行帐薄的净现金流量,不具有相关性。他们认为全面公允价值计量并不比混合计量更优越,不一定能解决套期和管理层意图的问题,因为公允价值信息比混合计量更主观,并将降低报表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他们还认为,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太过激进,单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并不能保证提供充分的信息。然而此时有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对公允价值会计表示明确支持,这就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SEC作为一个管理机构,主要任务就是要保护投资者并鼓励
9、证券市场的正确运作。“SEC偏向于向公众传达公允价值信息。SEC之所以偏向于以公允价值记账(而不是通过附注)。是因为通过这样的记账方式,利得交易将被消除。”(Scott,1997)在SEC与金融界之间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论争声中,公允价值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重视,并成为了国际会计界的热点问题。国际会计6准则委员会(IASC)、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等研究机构也都对此进行研究,并先后提出了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95年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IAS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指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
10、负债清偿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96年在其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25号FAS125金融资产的转让和服务以及负债清偿的会计处理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自愿的双方在当前交易而不是被迫或清算销售中据以购买或承担或销售或清偿资产或负债的金额”。1998年FASB在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与FAS125中的一样。2000年FASB在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7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和现值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仍与FAS125中的相同。2006年FASB在其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中,对公允价值
11、定义为:“在当前交易中,在熟悉情况、非关联、自愿的各方之间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价格。”与FASB之前的定义相比,该定义增加了“熟悉情况”、“非关联”这两个限定条件。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UK ASB)在财务会计报告准则第7号FRS7购买会计中的公允价值中指出,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在一项公平而非强迫或清算销售中交换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AC)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指没有受到强制的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商定的对价的金额”。小结:国外规范研究文献基本上认为公允价值优于历史成本,但以银行为
12、代表的金融机构对IASC和FASB的采用全面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这一规划表示强烈地反对。银行协会联合工作组(JWGBA)在银行的金融工具会计报告中指出,银行业不同意对金融工具采用全面公允价值会计,因为后者并不有助于预测银行的净现金流量,不具有相关性。他们认为全面公允价值计量并不比混合计量更优越,不一定能解决套期和管理层意图的问题,因为公允价值信息比混合计量更主观,并将降低报表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他们还认为,全面的公允价值计量太过激进,单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并不能保证提供充分的信息。(二)国外实证研究文献回顾在FASB关于金融工具的相关准则出台之前,公允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非金融资产,实证结
13、果差异较大。1979年,FASB发布SFAS 33财务报告和物价变动,要求公司披露现行成本和重置成本,Beaver和Landsman(1983)发现历史成本下的收益比现行成本和重置成本下的收益更具相关性。Beaveretal(1982)、Beaver和Ryan(1985)、Bernard和Ruland(1987)得出类似的结论。1982年,FASB发布SFAS 69石油和天然气生产活动的披露,要求石油天然气公司对其储量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进行估计和披露(所谓“储备确认会计”,RRA)。Harris和Ohlson(1987)和Magliolo(1986)发现在解释权益的市值方面,石油和天然气账面价
14、值的解释性更强,其相关性要超过石油和天然气的估值信息。但Doranetal(1988)发现包括RRA和历史成本的双变量模型比仅用历史成本收益的单变量模型能更好地解释非常报酬。Bell(1983)也发现收益率与石油天然气的估值具有正的相关性。Bublitzetal(1985)、Murdoch(1986)、Haw和Lustgarten(1988)发现公允价值具有增量的解释能力,并将以前无相关性的结果归咎于模型的错误设定,包括相关变量的忽略和计量误差。自SFAS 107发布以来,大量的公允价值相关性文献开始集中于金融工具,主要集中在美国证券市场。这些实证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信息
15、是否更具有决策相关性?历史成本是否更易操纵?公允价值信息是否有助于金融监管?巴斯(Barth,1994)以银行为样本选取了1971年至1990年的数据,研究发现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而历史成本相对于公允价值不具备增量的解释能力。斯威尼等人(Sweeney,Varga and Winters,1997)在债务的市值,债务的市价与账面价值以及资产回报一文中通过建立1978-1991年间15个行业的股权证券组合,检验其资本结构的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计量,得出的结论是账面价值计量造成债务权益比率以及资本成本计算失实。罗布(Robb,1996)在金融机构的市值会计中对金融机构贷款的研究表明
16、资产的外在账面价值与其内含市值的差额,与金融机构股价相关,而现行历史成本计量系统不能提供这一差额信息。阿门得等人(Ahmed and Takeda,1995)在商业银行股票市场损益估值一文中,证明了未实现损益信息的信息含量。通过对证券市场上152家银行统计,发现扣除了其他净资产对利率敏感性的影响后,未实现损益对银行股票回报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巴斯等人(Barth,Beaver and Wolfson,1990)在盈余组成与银行股价结构一文中,发现未实现的证券损益被用于平滑盈余。朴费孚(Pfeiffer,1998)在表外项目的市值和会计含义一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从附注信息中得到的表外资产估计值在
17、市价中有所反映,且银行有利用历史成本模式下不确认未实现利得的漏洞进行操纵盈余的表现。实现原则是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确定收益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依其原则,收入的确定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企业已将产品的所有权转移给买方或者己提供劳务;二是有充分证据表明企业实际已经取得现金或现金要求权。在该原则下,资产重估增值、可销售证券的利得或损失,都属于未实现损益。一些学者证明了公允价值信息可增加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比弗等人(Beaver,Eger,Ryan and Wolfson,1989)在财务报告,补充披露和银行股价一文中发现,如果银行不披露公允价值信息,投资者会试图自己估计贷款组合的公允价值。巴斯(Ba
18、rth,1994)在公允价值会计的投资证券和银行市场估值的证据一文中,以银行为样本选取了1971年至1990年的数据,分析发现,投资证券的公允价值信息能显著增强历史成本模型对股价的解释能力,反之则不成立。另外,巴斯等人(Barth,Beaver and Landsman,1990)的银行SFAS No.107公允价值披露的价值相关性、卡洛尔等人(Carrol andLinsmeier,1996)的公允价值会计:封闭型共同基金的证据,证明了公允价值信息对股价的解释力显著增加,投资证券的公允价值与股票价格显著相关。也有部分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尼尔森(Nelson,1996)在商业银行公允价值会计:
19、对SFAS No.107的实证分析一文对200家最大的美国银行选取了1971年至1990年的数据所作研究表明,与账面价值相比,仅有投资证券的公允价值具有额外的解释力,贷款、存款、长期债务及表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披露均不具显著解释能力。而在加入权益报酬(ROE)和账面价值增长两个变量后,投资证券的公允价值信息也不再具有解释力。巴斯等人(Barth,Landsman and Wahlen,1995)在公允价值会计:对银行盈余波动性、监管资本及合同现金流价值的影响一文的研究发现,公允价值模式下,银行更易被发现违反资本监管要求,即公允价值计量下的违规可更有效的被预测,更易监管违规行为发生。门哥儿(Me
20、ngle,1990)在市场价值会计与银行资产负债表一文中得出的结论是,公允价值会计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现实影响很小,但会对损益表有显著影响,即银行的偿付能力信息。但作者也发现公允价值信息尽管解决了相关性问题,却带来了估计的不确定性问题,而且公允价值信息的成本过高。巴斯等人(Barth,Beaver and Landsman,1997)在银行的SFAS No.107公允价值披露是否与投资者相关一文中发现公允价值的信息含量因对象而异:银行按照SFAS No.107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有显著解释力:且对业务较健康的银行,其解释力更为显著。此外,当投资者和银行经理对公允价值披露更熟悉
21、估计公允价值的技术更先进时,公允价值信息解释股价的能力将增加。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不仅仅限于美国的上市公司。如Bernard(1995)选取丹麦银行研究了市值会计。研究发现,并不存在显著的证据表明管理层对公允价值进行了操纵,市值会计金额比按历史成本计量的金额更能反映公司价值的变化,但采用市值会计以后,收益的波动性比以前显著增强了。Barth和Clinch(1998)分非金融、采矿和金融三个行业,研究了澳大利亚的资产重估,发现除非金融企业对联属企业的投资外,投资的重估值与股价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无形资产的重估值具有价值相关性,但地产、厂房和设备的重估值则因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表现。Richard等
22、人(2000)研究了英国投资性房产的公允价值,发现尽管评估师低估了公允价值,但比历史成本要更精确和无偏。小结:从上述国外文献的经验证据来看,尽管他们的实证检验结果并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结果。但是,笔者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启示:首先,经验证据表明,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允价值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但并不意味着历史成本就完全失去了其全部的价值相关性。因此,简单要求企业把公允价值作为财务报表的主要计量属性,并不一定会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其次大多数经验证据表明,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具有信息含量,而贷款、长期债务与表外金融工具等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并不一定具有价值相关性,大多数学者把其归因于公允价值估计的
23、可靠性问题。当以客观的市场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估计的基础时,其可靠性就高,从而其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就具有价值相关性;而当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时,依靠估价模型与相关假设所估计出的公允价值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说并不具有信息含量。二、 国内研究现状(一)、国内规范研究文献回顾我国对公允价值在财务会计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二十世纪末才出现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1997年12月,黄世忠在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一文中指出“公允价值会计既对会计界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为计量模式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极有可能在下一个世纪的上半叶成为主流,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将逐步退出会计的历史
24、舞台。1997年到2000年期间里,财政部大力提倡使用公允价值,这一时期财政部共颁布了10项具体会计准则。涉及公允价值的有债务重组、投资、非货币性交易等具体准则。公允价值首次出现是在我国1998年6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其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厦门大学葛家澎教授在2001年1月上海会计中发表的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葛家澎教授在此篇文章中指出“公允价值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最能代表公允价值的,在市场经济中,是可以观察到的、由市场价格机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市场交易各方承认和接受的。历史成本
25、就是过去的市场价格,现行成本是当前的市场价格,它们都用于会计计量,是市场价格转化的形式。因此,为了真实公允地进行计量,市场价格应是会计计量中的基本计量属性。”但在会计理论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有大量的争论的。争论的核心集中在公允价值是否是一种单独的计量属性,它与历史成本等其他几类计量属性的关系是怎样的。著名会计学家常勋在2004年l月的财会月刊中发表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中则认为“公允价值绝不是一个独立的新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的概念实际上已嵌入了各种计量属性,使公允价值成为了一种复合的计量属性。”石本仁,赖红宁(2001)认为,公允价值本身不是一种计量属性,而是一个检验尺度。一种计量属性是否符
26、合公允价值的定义,就要看按此计量属性提供的信息是否是对决策有用或相关的。吴水澎(2003)指出,公允价值概念是会计环境变化的产物,而决不仅仅是现有几个会计计量属性的简单汇总。陈矜(2003)认为: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虽然在计量属性上却很难做到明晰,因为它和其他计量属性相比较,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的计量属性,而仅仅是其他计量属性在市场交易条件下的一种再现和重复。谢诗芬(2004)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的会计计量属性,其表现形式有:历史成本/历史收入、现行市价、现行成本、短期应收应付项目的可变现净值和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的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于永生(2005)认为,公允价值是统领各种计量属性的灵
27、魂,是会计计量属性的总称。葛家澍(2006)认为,公允价值是与其他计量属性有所区别的一种新计量属性。虽然市场价格是公允价值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是公允价值的最佳估计,但公允价值有不同于市场价格的许多特点,因此公允价值只能是一种参照现行交易的估计价格。从上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的计量属性。其实从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它确实不是一种单独的计量属性,而是在其他计量属性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一个概念。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5辑附注中对“计量属性”下了严格的定义:计量属性是可以被量化或计量的特征或方面,如:成本或收入金额等,并提到多种计量属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计价的公允,
28、实际上将公允价值称为会计计量的目标了。而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将其列为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虽然凸显了其重要性,但正确性还有待商榷。因为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都是着眼于某种特定的量化方法,比如成本流或现金流,但公允价值却不是从某种量化方法出发,而是从产生计量结果的交易状态出发。(2)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论述石本仁,赖红宁(2001)认为,对比以成本为基础的历史成本会计,以价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会计更符合逻辑;从有用性的角度而言,它能给使用者带来更有意义的信息。裘宗舜(2003)认为,估计、假设和判断是会计所固有的,并不影响其可靠性;要与现有会计准则中已运用估计和假设的情况的可
29、靠性进行比较来相对判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可靠性不等于肯定性和精确性;当需要运用现值来估计公允价值时,以合理成本、合理可靠地估计现金流量的金额和时间以及折现率是可能的。总之,公允价值信息不仅是相关的,而且也是“合理地可靠”的。吴水澎(2003)认为,公允价值计量难度较大。但是,凡事应看该不该做,不应只看难不难做。既然公允价值会计信息是相关的,而且“合理地可靠”的公允价值计量也是可以得到的,那么,就要努力去得到。黄学敏(2004)认为,至少在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方面,公允价值传递的信息还是相对可靠的。她指出虽然在缺乏有效的、可靠的市场价格下,公允价值充满了估计、判断,但公允价值会计下全面收益的可靠
30、性还是有一定保证的。她认为只要公允价值会计能够提供相对可靠的信息,就是会计计量的一大进步。黄桂杰(2004)认为,采用公允价值将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保全企业的资本和反映企业的真实收益,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牛成喆等人(2006)认为,相关性是会计信息有用的本质,可靠性是会计信息有用的基础,二者必须兼顾。可将相关性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总体质量标准,将可靠性作为首要的质量标准,以相关性统领可靠性,以可靠性作为相关性的保障,实现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和谐统一,打破两者矛盾对立的局面。于永生(2006)从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信息更具有决策相关性、收益的公允价值信息更具有决策相关性、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
31、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是无形资产最相关的计量属性四个方面阐述了公允价值在相关性方面的优势。李慧、刘广生(2006)从与历史成本比较的角度,归结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点:符合会计信息相关性的要求;符合会计的配比原则的要求;有利于企业资本保全;是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王乐锦(2006)认为,公允价值的应用是“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财务报表未来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张连起(2006)认为,公允价值就其目的来说,应是寻求一种客观的价值,然而却必须通过人的主观判断才能实现,这就使得公允价值演变为一种效用价值。同一事物的效用对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甚至相同的人在不同环境下差异也很大,因此无法形成一个统
32、一、稳定的评价尺度。况且,这种评价取决于评价主体的背景、学识、目的及观念等因素,其他人难以断定其对错。刚性不足而弹性有余的性质很容易被用来操纵。徐培红(2006)认为,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优越性体现在符合会计的相关性、配比原则、稳健性和一致性等会计原则要求;能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但也要看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存在如下困惑: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质量的可靠性难以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难度大;公允价值计量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王建成,胡振国(2007)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信息不仅相关,而且具备合理的可靠性。综上,我国学者大多认为引入公允价
33、值计量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是也有少数学者对公允价值计量带来的可靠性持谨慎的怀疑态度。而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对应用公允价值计量规定了严格的限制条件,如“活跃市场”、“持续可靠地取得”等,实际上是不太赞成采用估价模型与相关的假设来估计公允价值的。而国外的经验研究表明当以客观的市场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估计的基础时,其可靠性就高。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使用能在满足可靠性的前提下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二)、国内实证研究文献回顾由于我国会计准则长期以来坚持历史成本计价,对公允价值的采用非常谨慎,实务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形较少,相关数据较难取得,因此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以规范研
34、究居多,实证研究文献较少。“关于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实证研究的结果和实务界的看法值得关注。国外尤其是美国的许多学者就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虽然研究的具体结论不同,但多数研究为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提供了一些支持性证据,研究的结论同时显示,资产和负债项目的性质、持有目的和管理意图、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等,对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也有较大的影响。总体而言,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表现得还不明显,这与规范研究的结论形成较大的反差。”(夏成才、邵天营,2007)邓传洲(2005)研究了B股公司按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IAS39)披露公允价值的股价反映,以及公允价值揭示对会
35、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该研究发现,公允价值披露显著地增加了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持有利得(损失)具有较弱的增量解释能力,而投资的公允价值调整没有显示出价值相关性。他归因于公允价值存在计量误差,而投资者也看穿了这一计量误差。张烨,胡倩(2007)以香港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主要研究香港公允价值的实施是否增强了会计数据的解释能力。结果表明,无论是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期末价值还是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未实现收益,都对公司价格和市场收益率产生了显著的增量解释能力。谢荣,赵春光等(2007)以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半年报数据和第三季度数据展开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半年报中的采
36、用公允价值的会计盈余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都没有得到投资者的认可,而三季报中的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盈余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都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他们认为可能的原因是投资者在逐步认识到公允价值能够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并在投资决策中加以运用。小结:从我国有关公允价值的相关文献回顾来看,规范研究大多数认为公允价值计量优于历史成本,更具有价值相关性,同时对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前景持乐观态度。但是国内实证研究文献太少,邓传洲的研究是针对B股公司而言的;张烨,胡倩的研究则是以香港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展开的;谢荣等的研究是针对新准则实施后未经审计的半年报和季报开展的,相比经过审计的年报来说,更有可能存在计量误差。故关
37、于新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实施效果检验尚待学者们作进一步的努力。三、小结从国内外对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成果来看,国际上对公允价值会计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一致的看法。比如,公允价值能够提供具有决策相关性的信息,它是金融工具最具相关性的计量属性。正如FASB成员罗伯特.J.斯维林格(Robert.J.Swieringa,1997)的看法:“FASB内部的辩论不是考虑要不要公允价值,而是什么时候用公允价值。”通过对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回顾中我们发现,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史也就是它对历史成本会计的挑战史,其结果是二者之间的此消彼长。那么,造成这种改变的根源是什么呢?是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更直接地说,是所提供会
38、计信息的相关性不足与所需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要求增加之间的矛盾。而造成这对矛盾的原因是市场价格或币值变化的加速,以及无形资产、衍生金融工具等在数量上的剧增。这些都由整个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知识经济所致。更切实地分析,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有赖于相关理论的突破以及所需操作条件的改善的支持。前者如资产定义由强调存量特征到强调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收益确定方法由建立在收人/费用观上的传统“收益”到建立在资产/负债观上的“全面收益”等,后者如产品、要素和资本等各类市场的发达完善,会计执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中介机构执业水平,职业道德的进步,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发展,现值技术的长进以及必须的法律法规的建立等等。这些改善和进步也都是个逐渐积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