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节 地表水系
初始地于,水气混合,密不可分。如同现在的地幔、地核,呈临界,超临界状态。随着地壳不断冷却,地表温度降至沸点以下,气态水凝结为液态水。气、液二态水对流,循环,出现降雨、经流,汇入沟谷等洼地,形成江河湖海。最先冷却的高山、极地,将大量气、液态水冻结为固态水,形成气、液、固三态,垂直水平运动,内外,大小等多种循环。在南非发现34亿年前的水成岩、格陵兰西南部发现38亿年前的岩石,推测水层圈,水循环已形成35-39亿年了。
现实地球,表面积为5.1×108平方千米,只有29%的陆地,却有71%的海洋。陆地上有三分这一的沙漠,水分很少,生物难发存活。全球60多亿人口,众多生物,都拥挤在其余20%的地表,容易获得淡水的地表水系周围。人类的生存空间和淡水的存贮空间都不宽裕。地表水分的垂直、水平运动,内外、大小等自然循环,再生净化,更值得研究,保护,以满足生物生存发展的需要。以森林植被为主的生态系统,在地表水系、水分循环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更要充实、完善。
一、 地 表
地球表面是大气、水分、岩土、地球能,宇宙能等物质、能量共同存在的自然环境,是生物、人类赖以生态,发展的良好基地。由于内外营力,构造运动长期位置作用,形成位置不同大小各异,凹凸不平的高原、山脉、河湖、盆地、平原浅海、小岛、深海、大岛、大洋等地貌单元。各地貌单元输入、存贮、输出的物质、能量不同,形成不同的水分环境,生态系统。人们常用“远观大势、近探精微”、“大处作眼,小处着手”、“既观森林,又看树木”等方式方法。研究问题,处理事务。特别是水务。
中国的先民,很早就认识到西部高峻,东南低平的“天下地势”,并用水神共工怒触不周山,东南沉陷,大地倾斜、江河东流的神话来解释它的成因。先民(燧人氏钻大取火)应用热能、熟食、普遍进行火猎、火种、火祀;第一次大规模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引发洪灾,危及生态。大禹用“规、矩、准、绳”进行测量,因势利导治水,并且,“随山刊木,以增五利”保水固土,终成大功。现在,人们开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普遍用于饮食卫生、热机械(发电、汽车、火车、轮船、原子弹),更大规模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引发灾害,危及生态。需要大禹等二次治水,保持水土。人们常用“天下大势”的自然规律,来说明事物变化的道理,认识自然演变的重要性。
经科学测量,中国大陆的总地势是西高东低,相关悬殊,全球少有。北纬30度线附近的地形,自西向东逐渐下降,形成巨大的四级阶梯状坡面。长江、黄河等主要地表、地下水系,沿此坡面自西向东流淌,汇入太平洋。海洋蒸发的水分,伴随东南季风,伸入内地,形成巨大的降水,经流,海空陆海水分外循环,优于非洲,北美洲同纬度地区的水分循环。
三峡库区的地表、地下水系,处于中国大陆东坡面的“华中屋脊”,第二江河源头,第二级台阶转向第三级台阶的过渡地带。总体上来说,第一级台阶是补给区,第二、三能台阶是运动、存贮区,第四级台阶是排泄区。各级台阶的地势起伏,水分运动,循环状况,时空分布不同,补给、存贮、排泄状况及其时空分布也各异,引起大气降水、蒸发、地表和地下水系许多参数变化,利弊互见。三峡库区的水分循环,处于长江流域的峰值状态,倍增长江上中游的水量与能量,有“川流不息”、“无川不成江”等说法,颇值得研究。
二、地 貌
地貌指地表起伏形态。在地理学中叫“地形”。即地貌、地形互为同义词。在测绘中是对地表形态(地貌)和地表所有固定物体(地物)的总称。即在地貌图和地形图等具体应用上约有区别。
地貌由内外营力作用而成。内营力形成大的地貌类型,控制地表的基本轮廓;外营力塑造地貌的局部细节。由于内外营力作用的性质强弱,时空差异,地表起伏有不同的规模,分为大、中、小地貌。按成因分为自然,人为地貌,在自然地貌中又分为构造、气候、侵蚀、堆积等地貌。按外营力差异分为冰川、流水、岩溶、风蚀等地貌。按形态分为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三峡库区的自然区划包括云贵高原,鄂西山地,渝东丘陵,四川盆地,山间平坝等地貌;行政辖区主要是山地重力,流水,岩溶地貌。由此构成复杂多样的水分循环,地表与地下水系。
中国是多山国家,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高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84%,500米以下的丘陵、盆地、平原面积,仅占16%。这是非常宝贵的地貌、地形资源。明朝开国宰相刘伯温曾赋诗曰:“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由于山地、高原经常积雪,发育冰川,温度较低,是冷源能量。夏秋时节携带大量水分的暖湿气流,冬春季节携带少量水分的干寒气流,运动到这里都会形成降水。滋润广袤土地,养育森林植被,补给地表、地下水系,再生水量、水质、水能、水产、水运等资源。不过,三峡库区高峻的山地、容易流失水土,发生地质灾害,难以建设道路、城镇,岩溶地貌集中,大量渗漏地表水,潜伏坍塌隐患;红壤地区常被暴雨、洪水冲刷成沟谷、破碎地表。因此,需要治理、保护。
(一) 第一台阶
1、青藏高原 们于中国西南部,包括青海、西藏省区全部、新疆南缘,甘肃西南、四川、云南西北等部分县市。东西长2700千米,南北宽1400千米,面积约22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4%,是中国最大的高原,地球最大的山原。它由极高山脉、山系、高原、盆地,交错组成地球上最高的地形综合体,平均海拔4000来以上,许多山峰超过6000米,成为地球上最高的大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它以很高(500米以上)的海拔区别于平原,以较大的平缓地面和较小的地形起伏区别于山地。
青藏高原,根据地貌,气候条件分为六个自然景观区;南面绵延2450千米的喜马拉雅山区,平均海拔6000米,是地球上最高的山地。它拥有16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其中,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像一座银色巨塔,屹立在群峰之上;山北是雅鲁藏布江谷地;东北有雪山连绵,河谷深切,湖泊星罗,温泉棋布,森林茂密,草原广阔,主要是高山、冰川、冻土、流水地貌。长江、黄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太平洋、印度洋流域的大江大河,发源、奔流于此。很多人想在当地筑坝建库,拦沙调水,开发水能,改变气候。
2、水文特征 辽阔的高原、高耸的雪山、分布亚热带季风雨林,温带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源、寒带荒漠等类型气候,植被,并有以下水文特点。
(1) 亚洲水塔 通常海拔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在5千米高原,气温比近海平原低30℃。这里夏季比福州冬天还冷。常年气温在零下40℃多度,年际变化小、昼夜、阴阳坡温差大,具有“年无炎夏,日有四季”特点。它是地球上除南北极以外的“第三冷极”,季风运动,水分循环,大气降水的低温、低压、冷源条件;空气对流,巨大坡风,谷风及其遇冷降水的地形条件,影响亚洲乃至全球的气候。山峰终年积雪,山谷长存冰川,成为亚洲的地表水塔,中国的国体水库,第一江河源头。
(3) 升华与凝华 由于海拔高、日照长,空气稀薄,气压低,水的沸点也低。海拔5千米处,沸点降至84℃。加上昼夜、阴阳坡面温差大,干燥多风,多年平均有100-150天大风日,是中国大风(≥8级或每秒17米)最多地区之一。因此,夏天蒸发快,升华多,水分容易流失。由于山峰高,冰雪多,温度低,水分容易凝结凝华,保持平衡。特别是冬季气压低,范围广,吸引东南西北含水气流交汇于此,水分凝结,凝华、聚集、存贮于此。若少人为因素,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将越集越多。这是优于海水的淡水,自然消融,供应的宝贵资源。
(二) 第二台阶
青藏高原东缘的山脉,绵延东下,形成东西、南北走向的山系,构成第二台阶。南面有横断山、乌蒙山、大娄山、武夷山;北面有大巴山、大别山、桐柏山、秦岭;东侧有齐岳山、巫山、吕梁山、太行山等,还有广阔的云贵、黄土、内蒙古高原和四川、柴达木、塔里木盆地,平均海拔1000-2000米。主要由南面的岩溶高原和北面的黄土高原构成基本地势。黄土高原主要由风成坡积形成,经历30多次大小冰期,是大陆、南极冰期的7-10倍,正在向荒漠化演替。岩溶高原面积是黄土高原的2-3倍,北部经历相应冰期,清江两岸还有大量冰期遗迹。有人认为,清江、峡江形成,与冰期密切相关。它还经受菲律宾、 中国半岛板块北上西进,海洋南退,西退等变化,正在向石漠化演替。这里资源丰富,环境、生态问题突出。
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转为中游的下川江河段,四川盆地东缘和鄂西山地地带,第二台阶东部。东西走向的秦岭、大巴山、大娄山、武夷山,与南北走向的齐岳山、巫山、黄陵山交汇于此,构成雄高峻的“华中屋脊”。大巴山东段的神农架,伸入湖北省西北部,主峰3105米,是大巴山、华中区的最高峰,在约3250平方千米的林区,耸立20多座2000-3000米山峰,平均海拔1100米。这些中山山区,降雨期从9月至次年3月,长达半年以上。其它月份,经常云雾弥漫,十分凉湿,成为天然冷源。由于地势高峻,气候特殊,季风强劲,水分活跃,暖湿与干寒气流交汇于此,形成多雨,大雨、暴雨中心。唐朝诗人杜甫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秋天在夔州写的“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等诗篇,记录雷暴雨状况。由于降水很多,降水量山顶大于山麓,江南大于江北,东面大于西面;又因气候凉湿,蒸发较少,发源许多中心江河,地下水系,倍增地表、地下径流,成为宝贵的空中水库,地表水塔、第二江河源头。区内形成许多源短流急的溪河,周边壮大汉江、清江、乌江、嘉陵江等长江支流惠及四川盆地的沱、岷、赤水河等江河,两湖低的湘、资、沅、澧、洞庭湖等水系,远及黄河的泾、渭、伊、洛、汾等支流,组成华中大地,长江、黄河上中游密集的地表、地下水系,成为巨大的补给,存贮水源,成倍增加长江,黄河干流水量。另外,发育壮大海河、淮河、珠江水系。各江河长度、流量、流域面积都不及源自第一台阶的河流。
值得注意的反常现象是,库区北面的降水少、江河多、流量大;南面的降水多,江河少,流量少。必定发育山区暗河、地下水系。很多江河发源于溶洞、泉流,不是出自雪山、冰川。如珠江发源于云南典靖的溶洞,乌江南北二源出自贵州的涌泉,并由地下水流补给30%的水量;清江南北二源出自湖北的溶洞,干流与峡江相距很近,平等东下,形成巨大的腾龙洞等溶洞,卧龙吞江等伏流。黔江小南海曾发生高于6及的强烈破坏性地震,壅塞成高原湖泊。近年在兴建三峡工程,成万、渝怀铁路,通渝分路、隧道、地下工程,移民建镇,发展旅游,以及抢救性考古、探险中,相继发现许多大型、特大型岩溶水系的天坑,地缝、溶洞、暗河、伏流,多级瀑布等通道组成部分。这些都是山地、重力、流水、岩溶地貌特征,也是改变地形,引发灾害,影响库区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 第三台阶
东南沿海山地,是再次一级河流钱塘江、瓯江、闽江、九龙江、韩江、东江、北江等的发源地,这些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小于上述两类江河,但面临海洋、降水丰沛,单位面积产水量大于上述两类河流,有些江河的年径流量也可和它们相比,由此形成庞大的河网水系。另外,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中下游丘陵和华北、华东等平原,平均海拔1000米以下,是主要的农业区,经济区。除当地自产水处,还接收地表、地下经流客水,是主客水的存贮区(水多泽国)、排泄区(三角洲、海岸线)。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超采地下水,形成巨大的地下漏斗,地面沉降,海水入侵,说明当地有庞大的地下空间,水系。
第三台阶东缘,大陆与海洋接触,形成泥质、沙质、基岩、珊瑚礁,红树林等类型海岸。泥质海岸由淤泥、粉砂组成,分布于大河、海湾、岸线干直,滩顼开阔,常见贝壳、壳屑、粉砂、细砂组成的贝壳堤埂。沙质海岸由砂子和磨圆的砾石、卵石组成平坦、宽阔的海滩,经海浪作用形成沙堤。基岩海岸由岩石构成陡峭、曲折的悬崖,经海浪长期拍击,冲蚀出许多奇形怪状的穴、桥、柱、崖、阶地等形态。因此,第三台阶主要是丘陵、平原、湖泊、水网、海岸等地貌。长江出海口、三角洲,主要是泥沙质海岸,海拔不超过2米。上海市最低处只有0.91米,平均海拔1.8-3.5米。
(四) 第四台阶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南部,紧靠太平洋。第四台阶是大陆自然延伸到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大陆架。即这些海面以下水深200米以内的浅海部分,宽约8-1500千米,平均宽75千米的海底。又称大陆棚,大陆浅海。水深200-1000米区段称大陆斜坡。这是发展经济的宝贵空间,走向世界的战略基地,也是自然地貌的基本组成部分。
1、岸线 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达1.8万千米。在全球各沿海国家中,居前10名。但和国土面积相比,海岸系为仅为0.0018,居94位。说明岸线资源相当稀缺。就是加上6500多全岛屿,1.4万千米岸线,总长3.2万千米,也改善不了多少。还有岩岸、沙岸、泥岸、生物岸等类型,不便开发利用。因此,亟应珍惜。
2、滩涂 大陆五千多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地表江河,每年搬运20多亿吨泥沙进入沿海。仅辽河、黄河、长江、珠江等江河的泥沙,就淤积成40-50万亩肥沃的土地,是比“向沙漠进军”更合算的宝贵财富。不过,每年增长的滩涂,以流失相应的水土作补充,还破坏岸线,污染环境,滋生大米草等杂草,危及鱼虾蟹贝等生物繁衍、生长。由于眼采地下水,导致地面大幅度沉降,使一些沿海地区逐渐滑向大海。同时,全球变暖,海面上升(近100年海面上升20-30厘米),淹没大片沿海土地,增加风暴潮和海水泛滥机率,影响未来发展,成为又一环境灾难,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TUVALU)于2001年放弃全部国土,迁到新西兰等国家。
3、岛屿 中国有6500多个岛屿,8万多平方千米面积,是全球岛屿众多的国家之一。广泛分布在沿海、大陆架、大陆斜坡、深海盆中。星罗棋布,互相毗邻,成群成串,形成50多个群岛,列岛,构成海上长城,天然屏障。不过,岛屿类型,分布颇不均匀;近海岛屿占90%,远海较少;东海占58%;南海占28%;黄海占14%;小岛较多,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舟山岛、东海岛等类大岛较少……尚需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合理开发、保护。
4、海域 中国的海域辽阔,总面积约473万平方千米,居全球第9位。其中,渤海约8万平方千米,平均深18米,最大深70米,全部位于大陆架上;黄海约38万平方千米,平均深43米,最大深140米,全部处于大陆架上;东海约77万平方千米,平均深370米,最大深2719米,大陆架宽200-600米;南海约350万平方千米,平均深1212米,最大深5559米,大陆架宽180-250米。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中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仍属海洋大国。可是,海域与陆地国土面积的比值仅为0.31,列第108位,人均海洋国土面积仅为0.0027平方千米,列第122位,只占其它海洋大国的0.5-10%,显得颇不协调。
海域自东海东边到北部湾海面,横跨东径20多度,宽度超过2000千米,从南海南端到渤海北岸,纵贯北纬44度,长约4500千米。全海域分布在地球北部的热带、亚热带、温带三大气候带,差异很大。年均降水量南多北少趋势,广西防城近海约3500毫米,黄海约1600毫米,渤海约600毫米;大量集中于夏秋季节,冬春较少。它们是海空陆海水分大循环的基本组成部分,需要详细观测,预报常规,异常水分活动。
5、资源 一般认为海洋资源包括物质(海水、生物、矿藏),能量(潮汐、洋流、温差、海风、火山、地震),空间(海域、岛屿、岸线、大气)等部分。通常认为海水是咸水,只适于提取氟、氯、溴、碘、铀、重水、盐类等物质,或作为石油、化工、电力等行业的冷却水,耐盐作物的养殖、灌溉用水。其实,海洋接纳地表、地下许多江河、水系的大量淡水,只是比较分散,没有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充分利用。但是,迟早会成为研究陆海水分循环的主要对象。开发岛屿,支持海上作业的战略物资。与其它研究领域,自然资源一样,捷足先登者往往获得丰厚奖赏。
2004年轻月,中德科学家首次在南海北部发现全球最大(面积达430万平方千米)的自生碳酸盐岩区,即可燃冰“冷泉”喷溢形成的巨型岩酸盐岩。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即天然气和水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的貌似冰状的可燃固体、煤炭、石油替代品,新型洁净能源。南海可能成为未来的波斯湾,能源基地。
6、状况 大陆架是大陆低洼部分。大陆与台湾多次陆连。因大陆边缘地壳下沉,或地球变暖,冰雪消融,海面升高,海水淹没大陆边缘形成大陆架。它自海岸逐渐向海洋倾斜,坡度约为0.1°,形成离岸130米宽的浅海区,离岸500米的深海区,是十分明显、,典型的水下台阶。
沿岸区是陆地延伸至海面以下200米深的区域,分为高潮线以上的潮上区,介于高低潮线的潮间区,以及低潮线以下的潮下区。潮间区拥有充足的阳光、氧气、二氧化碳,以及地表水系运来的丰富淡水、泥沙、矿物质,适于生物繁衍生息。海上渔场多分布于此。许多人认为它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地,地表水系的最低点,地表形态的侵蚀基准面。
深海区常指浅海区以外的海域,包括透光区,约100米深的海水上层,阳光顺利透入,光合作用旺盛。少数清澈的热带海水,透光区能延伸至海面以下200米。透光区以下至2000米深处为深海区,是大陆架的边缘。深海区的阳光、氧气、二氧化碳已不充裕,地下水系送来的淡水、泥沙、矿物质也较少,只能生长一些面棲、底棲生物。海底油田多分布于此。三峡库区,处贡、大英等地区的地下水系,深度在1000-3000米,可能经地下通道,从大陆架排入海洋深渊区,或海水倒港口给大陆内地,补给盐水,卤水,保持循环、再生、动态平衡。
东海、南海的大陆架,是太平洋构造运动,印支、菲律宾板块北移,西进的影响区。初步探测22个新生代沉积盆地,130万平方千米海域,蕴藏467亿吨石油,32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因此,肯定有巨大的岩土空隙,地下通道,地下水出海口,海洋水倒灌口。南海的北部湾,夏龙湾,充分发育岩溶地貌。它是亚洲大陆,中国西南部石灰岩山体的延伸部分,很可能许多岩溶地下水系的出海口。有些沿海地区的溶洞、暗河、远低于海面,其出口可能在深海区。有些海岛流出的泉水,井水量,远大于当地降水量,显然来自其它大陆、岛屿地下水系。另外,超采沿海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倒灌,也说明陆海相通。
澳大利亚的努拉尔波(意为没有树木)平原,地面上的多孔石灰岩体,很快渗漏难得降下的雨水,存贮在地下百多英尺深,5英里多长的暗里。人们在多处地面,通过自流井获得新鲜饮用水。在附近海域,过往船舶上的水手,都用木桶去接取海底泉喷出的清水。墨西哥的拉普发多拉(LABVFADORA)海岸,有光怪离出的岩穴和几十米高的天然海水喷泉,形成海上奇观和旅游胜地。据考察,越南北部的一些溶洞,岩溶地下水系,与广西的岩溶洞地下水系连成一体。有人投资几十亿元在沿海开发矿泉水,建设温泉度假村,显然与地貌、岩溶、地热闹、地下水系等资源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大气、地表、地下水系、水分循环,包括第四台阶、海洋部分,才是完整、准确的。
找到地下水的出海口,海洋水的倒灌口,研究淡水、盐水、卤水的数量、质量、能量,以及组分,泥沙,矿物质的动态平衡,才能全面、系统、填补空白,充实薄弱环节,才能充分完善水循环,切实保护水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有效防治水灾害。
7、意义 指出沿海大陆架为地貌第四(最低级)台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科学意义。因为它是大陆的直接延伸部分,与陆地有密不可分的实际联系和沧海桑田的历史旋回关系。三峡库区等地也曾是海底,并将成为湖底,现有海底亦可能成为地表。另外,地表水常是无压水,从高处流向低地。陆地侵蚀基滩面常定为海平面。而地下水因一年四季,太阳辐射能量变化,真空、虹吸、地区、地热、地势等作用,可以是承压水,从低地流向高山,或具有高水压的海底。深层岩溶地区的侵蚀基准面,常是不透水、不溶蚀的地层,远低于海平面,也是承压水和排泄面。台湾东部海底分布多处直径三米以上的涌泉口,百慕大三角区与南太平洋之间的洋流水道,也是可以理解的地质构造。海水通过第四台阶的岩土空隙,倒灌入侵大陆内部,盐卤地下水系,由此构成完整的双向水分循环。第四台阶的深层盐卤地下水系,还可能是传递,增减板块运动能量,信息,引发,削弱自然,人为地震的物质,通道。总之,第四台阶是海岸、海底、岛屿、海域等地貌单元的总和,拥有许多尚未认识的研究课题。为了开发、保护大陆架的物质、能量、时间、空间资源,应深入探索第四台阶。
三峡库区的地势,亦可分为山区、丘陵、平坝、库盆四级台阶。并且,从巫山分水岭向东、西两侧倾斜,东侧平缓,西侧陡峻;以河谷为中心线向南北两侧抬升,南侧稍平,北侧较陡。在这高低悬殊,急剧变化的区域,表明还处于青少年发展阶段,形成复杂的大气、地表、地下水系,水分循环,以及与地貌密切相关的互动变化。研究大陆、库区第四台阶的泥沙冲淤,地震活动等变化规律,也便于相互充实、完善。
三、水系组成
地表水系类似,区别于大气水系,也包括垂直、水平等多种输入,输出形式,气液固多种形态存贮,输出环节。由此构成具有普遍性,特殊性的区域,全球地表水系,与大气、地下水系相互补给,排泄,形成水文循环。
(一) 垂直水系
水分垂直降落补给地表水,蒸发上升补给大气水,形成的水系。由此形成陆空小循环。
1、输入 大气中的水分,以雨、露、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上,成为地表水系的输入环节,包括数量、质量、能量、时空分布等内容。
2、存贮 雨水降落在自然集水区,有部分损失,存贮于地表,并非全部形成陆空内部小循环,亦非全部汇成径流,回归海洋,形成空陆海外部大循环。降水损失、地表存贮,包括截留、洼蓄,部分经流,这是地表水系自产主水的重要部分。
(1) 截留 部分降水在下落过程中,被树冠、灌木、草丛、枯枝落叶层,以及建筑物等拦截,不能直接到达地面、土壤,暂时存贮于地表上层,称为截留。在湿润地区,连降大雨,暴雨过程中,常忽略较少的截留水量,认为微不足道,在干旱地区,特殊地形,地面覆盖,降水稀少环境,截留成为保水固土的基本方式,日益重要的研究对象。目前,观测研究植物、森林的截留较多。大量事实证明,森林截留许多雨水,可完善水分循环,促进生态平衡,研究裸地、石漠、荒漠、屋面、硬化地面的截留很少,恶化水文环境。
降雨初期,大部分雨水落在叶面上,先形成薄膜,后增加数量,直到最大值。叶面面积和叶柄支持力愈大,截留的雨水数量愈多。同理,遮蔽地表的面积愈大,截留数量亦多。水滴自叶尖等处落到下层叶面或地面。高茎植物在初雨时截留的水量,为一次截留量,其叶面截留达到饱和,水滴流到下层叶面或低茎植物的水量,为二次截留量。因此,截留量与植株高矮、枝叶稀密,即植物种类,组成有关。茂密,多层的乔灌藤草苔菌森林植被的截留时间长,数量多。
雨水直接落在树干上,或从叶面、叶柄、枝条流到树干,称为干流。其截留的水量,与树干的生物组织、物理性质相关。粗糙的树干表面,可保持1.5毫米厚的截留水,光滑的树干表面、截留0.2毫米厚的积水。因此,大树、老树、松树类植物,可获得较多干流水。干流量可增加根部水分,减少根部吸收岩土内的水分。
穿过叶、枝、干覆盖,落到地面的水量,称为穿落流量。
显然,截留量即为降水量减去干流量,穿落量。观测时,常将空矿地区侧得的降水量,减去同一时间、同次降雨、植物下面测得的降水量,即为截留量。
实际截留量,与降雨特性,季节分布,林冠组成,郁密程度等密切相关。刚降雨时,截留量较多,随后逐渐减少,直至饱和值。在湿润地区,高强度降雨时,截留量较少。一般情况,平均截留量为降雨量的20%,1949年,有人观测湿润,森林地区的截留量,约为年降水量的25%。1965年,测得类似地区的年截留量高达254毫米。松柏等高大多年生针叶树、枝叶多、面积大,有二次截留,少季节变化,截留水分常以水珠形式附着在枝叶间,体积大、数量多,可截留全年降水量的25%。樟树、芭蕉等阔叶树,水分以膜状附着,浸润树叶,容易饱和下落,可截留全年降水量的10-18%。因此,常生长在多雨地区。重庆、三峡多云雾,容易成露、雾淞,也增大截留量。在干燥、经常下小雨的地区,截留量可达50%。总之,茂密、多层的森林植被,可截留很多水量,形成空中、立体水库和良好的水分循环。
(2) 洼蓄 降水强度大于入渗率,部分降水存贮在地表低洼处,不参与径流,不与江河流量发生直接关系,称为洼蓄。降水充满低洼处,才发生漫地径泫,汇入汇河。降水中上,洼蓄水量参与蒸发、下渗。
降雨前0.5至数小时,没有降雨,即没有洼蓄或洼蓄很少,该次降雨即可能形成较多洼蓄。反之,降雨前已有部分或较多洼蓄,新降雨只形成较少洼蓄。因此,洼蓄量随降雨时间延长,由大到小,逐渐趋于定值。与植物截留特性类似。
洼蓄是一种下层地表存贮,降水损失,补给地表、地下水。其大小、特性,与地表的原始,使用状况有关。未经人工整修,起伏不平的天然地面,洼蓄量较大,经过人工整修,高低平坦的裸地、岩地、硬化屋面、地面、广场、路面、停车场,则不易形成洼蓄。洼蓄与集水面积成正比。因为,单位面积的洼蓄为定值,面积愈大,总洼蓄量也越大。另外,集水面积大,承雨面积也大,高低不平的低洼处较多,洼蓄也多。洼蓄与集水区坡度成反比。因为坡度大,低洼处容易被雨水充满,产生溢流;而坡度小的梯田、池塘,洼蓄水量可能达到最大值(即洼蓄容积),直至出现径流。
某一地区的洼蓄量,与最大洼蓄能力,超渗降水量(减去截留、入渗、蒸发、散发)等密切相关。其中,小部分蒸发、散发于空中,大部分渗入地下,分散或集中补给地下水系,成为大气、地下水系的垂直输入形式。长江流域、三峡库区的水田、池塘、湖库很多、很大、洼蓄现象普遍,水量巨大;蒸发、散发、下渗等消耗分配,因时、因地不同。它们是重要的水环境,水资源,颇值得关注、研究。
3、输出 地表水分的蒸发、散发、下渗,是垂直水系的基本排泄形式。
蒸发主要是地表截留,洼蓄的水分,因热增加,气压变化,由固态升华,液态气化,变成水汽返回大气的物理过程。散发主要是有生命植物、根系吸收的水分,经枝叶气孔散失于大气的生理过程。蒸散发是上述二者的总称。它是水分循环的主要环节。由此可分析流域内的水量平衡,测算水量分配及其变化,如降水量、经流量、缺水量、地表与地下水量等。这是完善水循环、保护水环境,利用水资源,预防水灾害的基本资料。
蒸发是人们利用最多的地表(水面、土壤)水体的一种水量损失。虽然可以调节温度,更新环境,但是,必须保持在合理范围,以维持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避免发生水少灾害。对于调节,控制干旱、半干旱地区,时节的水源,特别重要。
蒸发和沸腾是液态水变成气态水的两种形式。蒸发是全在任何温度,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过程。沸腾是只在沸点温度、全在液体内部发生的汽化过程。两者的汽液相变机理并无根本区别,都在汽液面上进行蒸发、汽化。不过,沸腾时液体集中受热,获得许多能量,出现大量汽泡,增加汽液分界面,加剧汽化过程。蒸发时液体分散减压,水分子逃离水面,持续汽化过程。
(1) 水面蒸发 是水分子受热、减压,获得足够动能,水面水分压高于大气水分压,脱离水面,进入大气的现象。因此,蒸发量与两分压之差成正比,并与水体、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1) 水面 蒸发过程发生在液体表面。表面积愈大,蒸发愈快,如晾晒展开的湿衣服,比紧闭的湿衣服干得快。不过,单位面积的蒸发量,随水面面积增大而减少。因为,大型湖泊、水库与空气接触的界面(自由表面积),水分子脱离水面的面积(途径、侧面)相对较少,蒸发较弱;而小型池塘、梯田则相反。同理,圆形水面的蒸发量较少,其它形状水面的蒸发量较多。三峡水库为条带形,大侧面水面,蒸发损失自然较多。
2) 水深 浅水池塘,夏季气温高,水温也高,容易形成上下对流,均温,增大蒸了量;冬季则相反。深水湖泊,夏季气温、水面温度升高,水底温度较低,不易形成对流,蒸发;冬季气温、水面温度较低,水底温度较高,容易形成对流(翻水),增大蒸发。
3) 水质 水中溶有盐类等化合物,常在水面形成薄膜,阻碍水分蒸发。如海水平均含盐3.5%,蒸发量小于淡水2-3%。因此,淡水容易损耗,应倍加珍惜;水体被污染则难以蒸发、净化,亦应妥善保护。
4) 温度 是分子运动动能的量度。水体接受炉火烘烤,太阳辐射等热量、温度上升,动能增大,水分子趋于活跃、脱离水面,进入大气。即水分蒸发随温度上升而增多。
5) 气压 大气中的水分减少,水分压降低,容易接收,容纳脱离水面的水分子、增大蒸发。反之,减少蒸发。
6) 气流 不同速度的气流吹过水面,带走水分,降低气压,加快蒸发,减少水汽返回水体的机会,使其不易达到饱和。有风的冬天,湿衣服也干得很快,就是这个原因。一般情况下,风速增大10%,蒸发量增大1-3%。即风速与蒸发量成正比。
7) 湿度 是空气中含有的水量。空气在一定温度能容水分的相应(饱和)限度;蒸发量等于空气饱和时的湿度与同温度实际湿度之差。由此形成用水量、热量平衡法测定蒸发量。在潮湿地区、时节,空气湿度达到或过于饱和,很难蒸发地表水分,容以形成水多,内涝灾害;反之,在干旱地区、时节、空气湿度远未达到饱和,不断蒸发地表水分,加剧水少灾害。因此,要合理调节湿度,达到三晴两雨目标。
(2) 减少蒸发 蒸发是一种水量损失。在淡水资源日益匮乏,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地区、时节,更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从水域主体作手减少水面蒸发,主要有三种方法。
1) 缩小水面,使水库、湖泊等的水面积与蓄水量之比趋于最少。如多建地下水库、少建地面水库,蓄水于地下;多建大而深的地表水库,少建小而浅的地表池塘;选择适当位置,截弯取直,建设形状简单、小侧面积的水库等。
2) 覆盖水面 布置浮筏,缩小与空气接触的自由表面;施放碳氢化合物,在水面形成薄膜,阻拦水分子脱离水面。
3) 恢复植被,降低风速,减少太阳辐射热量,维持适当蒸发和水分循环,增大空气湿度和降水量,保水固土。
(3) 土壤蒸发 地表、土壤的蒸发,是落到土粒间降水或附着于土粒上的水膜,获得适当热能后进入大气的现象。在一流域内,陆地面积远大于水域面积,蒸发量亦很大,并且,地表、土壤结构远比水体复杂,更值得研究。
影响土壤的因素,除水面蒸发诸因素外,尚有下列各项。
1) 含水量 蒸发量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而增多。土壤上层的含水量直接影响蒸发量,含水多、蒸发多;含水少、不能满足蒸发需求,其它条件再合适,亦不能产生蒸发。
2) 地下水位 地下水面升至地表,即为自由水面,蒸发量最大;地下水面下降、蒸发量急剧减少;地下水面降至1米以下,蒸发量的减少速率则很少,近于地值。
3) 地表植被 植被增加地表空气湿度,降低地面温度,风速及蒸发量。据试验、统计,植被地表比裸露地面减少蒸发量约70%。
4) 土壤特性 深色土壤比浅色土壤吸收热量多,蒸发量大。水分依赖毛细作用从土壤下层升到上层。毛细作用力的大小,与土壤颗粒大小,结构相关。细粒土壤水分上升快,蒸发多,粗粒土壤水分上升慢、蒸发少。
(4) 减少土壤蒸发,常用5种方法。
1) 土覆盖 将表土翻松、打碎、破坏土壤颗粒间的连续毛细管,上层土壤迅速干燥,下层土壤中的水分难以升到表面,减少蒸发。甘肃、青海的浅山、河谷地区,常在秋翻后,春播前,用木榔头打碎土块“保墒”。民谚“榔头底下有墒”。库区一些坡坡、旱地作物播种后,覆盖草木灰肥,亦有保墒、保肥作用。
2) 石覆盖 甘肃、青海的一些河谷地区,就地取材,将卵石铺在土壤上,种植西瓜、蔬菜,可获得较好收成。由于卵石、碎石质地致密,不易形成连续毛细管,阻碍水分蒸发。它们的比热小,白天接收太阳辐射升温快,加热周围空气,形成高压区,阻碍下层水分上升;夜间接收太阳辐射热大辐减少,迅速冷却周围空气中的水分,形成潮湿环境。另外,阻止杂草生长,也减少蒸发损失。因此,在一些炎热干燥、甚至沙漠城镇的街道路边、坡面、花盆、花圃,都广泛铺盖整洁的碎石。
3) 膜覆盖 用白色塑料薄膜,大棚覆盖种子、幼亩,保持水分、湿度、温度,预防病虫害,形成“白色农业革命”。
4) 药覆盖 有些地区逐步试用,优选化学药剂,提高土壤含水量和作物的抗旱能力。
5) 恢复植被 从一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试点地区的情况看,最简单、最有效、最持久的方法,仍然是生物措施,恢复植被。
(5) 叶面散发 植物根系从土壤汲取的水分,经叶面气孔排到大气的生理过程,称为叶面散发。又叫蒸腾、蒸散作用。其数量很大,在生态系统、水分循环,水量平衡等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生物都有这种作用,应该认真关注。
白天,叶面利用阳光、水分、叶绿素和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水分、氧气从张开的气孔进入大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亦从张开的气孔进入叶内。晚上,没有阳光或阳光很少,叶面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关闭气孔,减少水分散发。白天、热天、旱天,叶面散发的水分较多,若补充的水分不足,则关闭气也进行调节;若关闭气孔仍不能维持水分平衡,则植物凋萎,甚至死亡。
叶面散发,水分带走热量,降低植物温度,适应高温环境;另外,排出多余的水分,造成低压区,便于根部、枝干的水分和养料,借助压力差和毛细管作用,连续输送,保证植物生长。根部不断吸收水分和溶于水中的矿物质,无机盐,补给支干、叶面,维持光合、散发作用,保证植物生长。动物、人类也吸收水分、利用毛孔、汗腺散发水分。
叶面散发水分,对于降水、经流,人们利用的地表、地下水量,无疑是一种损失。但是,它保证陆气水分循环、生态平衡,非常重要。
(6) 相关因素 影响叶面散发水分的因素很多,主要是:
1) 阳光 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能量。其强度、性质、照射时间都影响植物生长,散发水量。不同植物需要不同的阳光,稻麦等植物需要强光,即直接照射的阳光才能生长;苔藓等植物需要弱光,即在阴暗的地方才能成活。叶面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时,叶绿素主要吸收红、橙、蓝、紫四种光波,散发约95%的水分。
2) 植物种类 叶面散发的水分,从气孔逸出,而气孔的大小,疏密,随植物种类而异。水葫芦、芦苇、杨柳等水生、湿生、嗜水植物散发大量水分;旱地或耐旱植物散发少量水分。
3) 土壤含量 叶面散发的水量,取自土壤含水量。不同类型,时期的土壤有不同的含水量,根部吸收,叶面散发的水量也随之不同,可作相应调节。但是,叶面的散发量不可能超过土壤含水量。没有叶面散发形成的水分循环,土壤含水量也很难获得降水补充。
(6) 蒸散发量 流域内蒸散发损失的水量,包括水面、叶面、截面、洼蓄、岩土等部分蒸发、散发的水量,难以分开测量。为便于应用综合分析,常将这些组分合并测量、推算,称为总蒸散发量,简称蒸发量。
视在(势能)蒸发量 大气条件可能容纳的最大、饱和水量,再增加水量或降低温度,就形成过饱和、降水;实际蒸发量,地面条件可能蒸发的水量。两者之差,可说明一些基本情况。
1) 气象条件 如温度高,视在蒸发量大,可容纳水分多;海洋性气候,视在蒸发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较少,即温度、蒸发量较稳定;大陆性气候则相差较大,不稳定。
2) 干湿程度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较为湿润,无须灌溉;若较接近或相当,则表明地表、地下无存水,水量不足,用水缺乏;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则日益干旱,危及生态。因此,应尽量维持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3) 森林植被 地球陆地没有植物时期,气圈、水圈、地圈也有水循环。落到地表的雨水渗入岩土空隙,经蒸发返回大气。约在4亿年前,植物从水圈移到地圈,根系汲取岩土空隙中的水分,再从叶面散发到大气。这一过程,保存、增多陆地水分,使大地日益湿润,适于生物生长;植物排出体内的水分,繁衍生息,也促进水分良性循环;植物消耗大量水分,加速当地干旱。西欧观测多种地表的蒸发量,水面定为100、森林为96、草原为87、农田为53-60、裸地为40、过火林地为40-45;东亚的数据是水面为1.0、水田为0.7、森林为0.5,两者相近。亚马逊河流域的降水量,一半以上来自蒸发量。破坏森林,必定减少降少。表明绿色植被在缓和气象灾害中的巨大作用。
4) 观测估算 目前尚缺乏直接、有效测量一棵树或一片集水区蒸发量的方法、设备。常借用热量、水量平衡公式间接推算。如某地年降雨2057.8毫米,径流量1121.65毫米,估算蒸发量为846.13毫米,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