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环境与资源学院 - 环境科学(077601)
本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一、学科研究方向及研究生导师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生导师
1
环境化学
研究复合污染条件下,多介质环境体系中污染物的存在与形态分布和转化、环境界面行为、光化学行为以及其它迁移转化行为。
董德明教授、康春莉教授、刘淼教授、谢忠雷教授、花修艺教授、郭志勇副教授
2
环境污染控制技术
研究环境污染控制的基础理论与技术,以及受污染环境修复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等。
董德明教授、康春莉教授、刘淼教授、郭平教授、梁大鹏副教授
3
生态环境系统与数字化管理
研究水环境与健康、全球变化与区域环境响应、生态环境信息系统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等。
汤洁教授、包国章教授、郭平教授、马金才副教授、李海毅副教授、李昭阳副教授
4
环境规划与评价、环境经济
研究环境规划与评价、环境经济的理论与技术,包括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资源核算、污染物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低碳经济及循环经济等。
王宪恩教授、房春生教授、赵文晋教授、李杰副教授、王菊副教授、段海燕副教授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1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
掌握环境科学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3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组织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4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具有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5
有健康的体魄。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1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
掌握环境科学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和必备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科学研究和规划管理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高等院校环境科学方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可以到研究机关从事科研工作,可进入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可进入企业和公司从事相关的日常工作,也可进一步攻读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4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基本具有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5
有健康的体魄。
三、学习年限
·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3年]
·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3年]
四、培养方式
·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导师负责制]
·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导师负责制]
五、 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必修课(学位课)
(1)公共必修课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任课教师
0001000001
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
20
1
0111802001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潮
36
2
0511801001
博士英语一外
0
4
(2)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不少于7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不少于4学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基础
0712604001
高等环境化学
40
2
1 董德明
0712604002
环境与资源学
40
2
1 汤洁
专业
0712604003
环境修复原理与技术
40
2
2 康春莉
0712604004
环境污染防控技术
40
2
1 刘淼
2、选修课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0712604005
应用生态环境学
40
2
2 汤洁
0712604006
循环经济进展
40
2
1 董德明
0712604007
低碳经济进展
40
2
1 王宪恩
0712604008
环境光化学与光催化研究专题
40
2
1 康春莉
0712604009
生态环境系统与信息管理新进展
40
2
2 汤洁
0111802002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0
0
12
0712604050
科学研究方法论
20
1
1
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期间至少应取得 16 学分,其中必修课(学位课)不低于 12 学分。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必修课
(1)公共必修课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0001000001
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
20
1
0121802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与实践研究
36
2
0521801001
硕士英语一外
100
3
0121802002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12
(2)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不少于7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不少于4学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基础
0722604001
环境生态学
40
2
1 包国章
0722604002
现代环境分析化学
40
2
1 董德明
0722604003
环境污染与控制化学
40
2
1 康春莉
0722604004
现代生态与环境学理论与方法
40
2
1 汤洁
专业
0722604005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40
2
1 王菊
0722604006
环境规划与管理
40
2
2 王宪恩
0722604007
高级环境影响评价学
40
2
2 房春生
0722604008
环境分析新技术
40
2
2 刘淼
2、选修课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0722604009
环境分析与监测质量控制技术
40
2
2 董德明
0722604010
环境地学
40
2
1 李杰
0722604011
现代环境生物技术
40
2
1 马金才
0722604012
信息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
40
2
1 房春生
0722604013
健康与环境
40
2
2 李绍民
0722604014
3S技术与环境模拟方法
40
2
2 李昭阳
0722604015
环境污染机理与修复技术
40
2
1 郭平
0722604016
环境光化学
40
2
1 康春莉
0722604017
固体废物与噪声污染控制技术
40
2
2 李海毅
0722604018
污染源核算方法
40
2
1 赵文晋
0722604019
痕量污染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
40
2
2 谢忠雷
0722604020
污染物环境界面行为
40
2
1 花修艺
0722604021
环境管理博弈论
40
2
1 段海燕
0722604022
高等环境科学实验
36
2
1 康春莉
0822604230
现代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实验
40
2
2 高松
012180200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1
12
0722604050
科学研究方法论
20
1
1
0722604051
博导专题讲座
10
1
1
三年制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期间至少应取得[32]学分,其中必修课(学位课)不低于[20]学分。
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期间至少应取得[]学分,其中必修课(学位课)不低于[]学分。
六、学位论文与必修环节基本要求
博士研究生
1、文献阅读(明确阅读文献种类及数量)
专业文献阅读及报告是博士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掌握学科发展动态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博士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求博士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应充分阅读中、外文专业文献,至少完成本专业文献阅读7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40篇,并写出阅读报告(至少3000字),经指导教师批阅后给出成绩,合格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
2、开题报告(明确开题时间)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博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学术调研,尽早确定论文选题范围,最迟应于第三学期结束前举行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考核小组由本学科3-5名博士生指导教师或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开题报告的原始材料由各培养单位保存至学生毕业备查。
3、中期考核(明确考核时间及考核内容)
在第五学期结束前进行博士研究生论文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小组由本学科3-5名博士生指导教师或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按《博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检查考核表》所要求的内容进行考核,填写“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检查表”,考核结果存档;并对论文进展情况及后期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中期检查不合格者,将延长其论文工作时间,推迟毕业论文答辩时间。
4、教学实践(明确教学内容及授课对象)
博士研究生教学实践工作可以是承担本科生课程或担任助教(理论课)、参与本科生实习工作、承担硕士研究生或本科生实验课程。对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考核由学生本人于工作完成后向本系提交总结报告,经各系考核通过后计1学分。
5、科研实践(明确实践内容、时间及应达到的水平)
博士研究生科研实践工作可以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导师研究课题,协助导师开展各种科研相关工作。对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考核由学生本人于工作完成后向本系提交总结报告,经各系考核通过后计1学分。
6、社会实践(明确实践内容)
博士研究生社会实践具体内容可以是开展科技服务,协助实践单位解决科研、生产中的某些技术或管理问题;开展人员培训或进行科技、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咨询服务;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了解国情,接触社会。对博士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考核由学生本人于实践完成后向本系提交总结报告,经各系考核通过后计1学分。
7、学术活动(明确参加学术活动次数)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参加至少6个以上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公开举行的学术报告或学术讲座。博士研究生本人于活动完成后向本系提交总结报告,经各系考核通过后计2学分。
8、发表论文数量(对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情况做出具体要求)
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数量应达到学院博士毕业成果要求。
硕士研究生
1、文献阅读(明确阅读文献种类及数量)
专业文献阅读及报告是硕士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掌握学科发展动态的有效手段,是培养研究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至少完成本专业文献阅读5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20篇,并写出阅读报告(至少2000字),经指导教师批阅后给出成绩,合格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
2、开题报告(明确开题时间)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学术调研,尽早确定论文选题范围。开题报告会应在第三学期结束前进行,开题报告考核小组由本学科3-5名本学科硕士生指导教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组成,开题报告通过者获得1个必修学分。开题报告的有关材料由各学院教科研办保存至硕士研究生毕业备查。未通过开题报告的,应按开题报告评审组意见补充内容后重新进行开题报告。
3、中期考核(明确考核时间及考核内容)
在第五学期结束前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小组由本学科3-5名本学科硕士生指导教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组成。按《硕士研究生论文工作中期检查考核表》所要求的内容进行考核,填写“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检查表”,考核结果存档,以备研究生院随机抽查。凡中期考核不符合要求者,要延长其论文工作时间,并相应推迟毕业论文答辩。
4、教学实践(明确教学内容及授课对象)
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工作可以是担任本科生课程助教(理论课)、参与本科生实习工作、承担本科生实验课程。对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考核由学生本人于工作完成后向本系提交总结报告,经各系考核通过后计1学分。
5、科研实践(明确实践内容、时间及应达到的水平)
硕士研究生科研实践工作可以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导师研究课题,协助导师开展各种科研相关工作。对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考核由学生本人于工作完成后向本系提交总结报告,经各系考核通过后计1学分。
6、社会实践(明确实践内容)
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具体内容可以是开展科技服务或进行科技、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协助实践单位解决科研、生产中的某些技术或管理问题;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了解国情,接触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考核由学生本人于实践完成后向本系提交总结报告,经各系考核通过后计1学分。
7、学术活动(明确参加学术活动次数)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参加至少6个以上本学科或相关学科公开举行的学术报告或学术讲座。学生本人于活动完成后向本系提交总结报告,经各系考核通过后计1学分。
8、发表论文数量(对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情况做出具体要求)
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数量应达到学院硕士毕业成果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