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医学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讲解课件.ppt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8477106 上传时间:2025-02-14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7.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讲解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医学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讲解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医学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讲解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医学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讲解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医学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讲解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讲解,学习要求:,1、掌握,:生理止血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ABO血型系统;输血原则。,2、熟悉,:血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抗凝系统的作用和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3、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理化特性;血细胞生成的调节与破坏;Rh血型系统。,血液,是存在于心血管系统内的流体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液的生理功能,1、运输功能,2、缓冲功能,3、参与体温的维持,4、免疫防御功能,5、参与机体的生理止血,第一节 血液组成及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

2、成和血量,血液由,血浆,和各种,血细胞,组成,,一个健康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血量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1、血液的组成,血液,血 浆,(55%),血细胞,(45%),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水 91%,晶体物质,蛋白质,红细胞 45%,白细胞和血小板,1%,血浆 55%,血细胞比容,血液各成分的比容,血浆的化学成分,蛋白质,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总量为65-85g/L,白蛋白,4048g/L 形成胶体渗透压,球蛋白,1530g/L 免疫防御作用,纤维蛋白原,24g/L 参与血液凝固,血浆蛋白的功能,1、形成血浆渗透压,2、运输作用,3、免疫作用,

3、4、参与生理止血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血浆渗透压及其作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血浆中溶质颗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300 mmol,L,主要来自溶解在血浆中的晶体物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血浆的溶质颗粒数成正比,而与溶质颗粒的种类、化学性质和大小无关。,二、血浆的理化特性,1、,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80%来自,Na,和,Cl,。,意义: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因为晶体物质可以自由通过毛细血管,使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基本相等,但不易通过细胞膜。这对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和细胞的正常体积非常重要。,2.,胶体渗透压,:3.3 kPa(25 mmHg),由血浆蛋白形成,主要是,白蛋白,。意

4、义: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由于血浆蛋白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壁所以在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起重要作用。,水,水,水,0.9%NaCl 2%NaCl 0.7%NaCl,等渗溶液 高渗溶液 低渗溶液,正常红细胞,NaCl,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比,血浆渗透压:等渗溶液,血浆渗透压:高渗溶液,血浆渗透压:低渗溶液,血浆PH值,7.357.45,血浆PH值的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内的缓冲物质以及肺和肾的正常功能。,血浆内的主要缓冲对有,(1)NaHCO,3,/H,2,CO3,(2)蛋白质/蛋白质钠盐,(3)Na2HPO,4,/NaH2PO4,此外肺和肾能排出体内过多的酸或碱,血浆PH值的波动范

5、围就很小。,第二节 血细胞的形态和功能,血细胞生成部位,成人的各种血细胞均发源于,骨髓,,在胚胎早期从是卵黄囊造血,从第二个月起由肝脾造血,第五个月起变为,红骨髓造血,,出生时几乎完全依靠,骨髓造血,,随着骨髓腔的增长脂肪细胞进入骨髓,逐步填充多余的骨髓腔,18岁以后主要是在,脊椎骨、肋骨、髂骨和长骨骨骺,处,才有造血骨髓。所有的血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一、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1、形态:无核,呈中央双凹圆盘状,12,正常值 男性(4.05.5)10L,12,女性(3.55.0)10L,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铁,和,蛋白质,。成人体内共有铁34

6、g,其中约70存于血红蛋白中。,、,促使红细胞发育成熟的因子:,叶酸,和,维生素B,12,,加快细胞的分裂和增殖,促进红细胞的发育成熟。,红细胞平均寿命120 天。,衰老RBC变形能力弱,脆性增加。,血流湍急处收机械冲击而破损血管内破坏。,滞留在肝、脾、骨髓的血管或血窦的狭窄处,被巨噬细胞吞噬血管外破坏。,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2、红细胞的渗透脆性,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功能:运,输O,2,和,CO,2,主要由,血红蛋白,完成,红细胞中含有丰富的,血红蛋白,。,正常成年男性约为,120gL160g,L,女性约为,110gL150g,L,二、白细胞,1

7、、,白细胞形态、数量和分类,是有核的细胞,在血液中呈球形,,正常成人白细胞总数为(4.010.0)10,9,L,饭后、运动、妊娠分娩及月经期等均可使白细胞增多。,白细胞,有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白细胞分类计数及主要生理功能,分类 百分比()主要生理功能,中性粒细胞 5070 吞噬细菌,尤其是入侵的化,脓性细菌,嗜碱性粒细胞 01 与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共同参,与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 14 限制过敏反应,参与蠕虫免疫,淋巴细胞 2040 参与特异性免疫,单核细胞 28 吞噬病原微生物及衰老细胞;,识别杀伤肿瘤细胞,白细胞的生理功能,1、,

8、白细胞渗出,2、,趋化性,(1)、中性粒细胞,50%70%,形态:球形,核杆状或分叶状,功能:吞噬、杀灭细菌。,(2)、嗜碱粒细胞,0-1%,形态:球形,核S形或分叶,胞质内含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嗜碱性颗粒,染成兰紫色。,功能:参与过敏反应。,(3)、嗜酸粒细胞,0.5-3%,形态:球形,核两叶,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嗜酸性颗粒,红染。,功能:抗过敏,抗寄生虫。,(4)、单核细胞,3-8%,形态:圆或椭圆,核肾形或卵圆形。,功能:是巨噬细胞的前身。具有吞噬及免疫功能。,(5)、淋巴细胞,20-30%,形态:圆或椭圆,核圆,一侧有凹陷,胞质少,。,功能:免疫作用,包括T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B

9、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三、血小板,1、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血小板是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细胞质碎片,体积小,无细胞核。,正常成人血小板数为,(100300)10,9,/L,。剧烈运动、妊娠、较大损伤后可使血小板增多。,当血小板少于5010,9,/L时,称血小板过少,人体可出现异常出血倾向。,当血小板多于100010,9,/L时,称血小板过多,则易发生血栓。,血小板平均寿命 714 天。,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2).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过程,第三节 生理止血和血液凝固,一、,生理止血,小血管破损后血液将从血管流出,数分钟后即可自行停止,称为,生理性止血

10、,。,出血时间,临床用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自然流出,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13 min,。,血小板减少或功能缺陷出血时间或出血不止。,生理性止血大致分为三个基本步骤,1、,血管收缩,表现为受损血管局部和附近的小血管受缩,使局部血流减少。,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管受损后,血小板首先黏附聚集于受损血管内皮下,血流中的血小板不断的的聚集、黏附固定于血管内皮上,形成血小板血栓,从而将伤口堵塞,达到初步止血的作用。,3、,血液凝固,血管受损可以启动凝血系统,在局部迅速发生血液凝固,使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并交织成网,以加固止血栓。,生理性止血过程的三个环节彼此相互

11、促进,使生理性止血能及时而快速地进行,是机体重要的保护机制之一。,血液凝固后l2 h,血凝块发生回缩,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血液,分离方法,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抗凝、离心,不抗凝、静置,血浆,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血清,血块,(血清+纤维蛋白原),(血细胞+纤维蛋白),二、,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简称凝血。,血液凝固的本质,是在凝血因子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酶促生化反应,使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纤维蛋白交织成网,将很多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凝块。血液凝固需要

12、多种凝血因子的参与。,(一)、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共有12种。,编号 中文名称 编号 中文名称,因子 纤维蛋白原 因子 抗血友病因子,因子 凝血酶原 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因子 组织因子 因子 斯图亚特因子,因子 Ca,2+,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因子 前加速素 因子 接触因子,因子 前转变素 因子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二)、,血液凝血过程,血液凝固是,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分为三个步骤:,A、,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形成,可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生成,,进而激活凝血酶原。,B、,凝

13、血酶原的激活,凝血酶原在凝血酶原复合物的作用下激活成为凝血,酶。,C、,纤维蛋白的生成,在凝血酶的作用下,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相继激活、逐级放大”,(3)凝血的三个基本步骤:,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因子酶复合物),根据,凝血因子X,的激活途径和参与的凝血因子的不同分为,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因子,(1)、,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通常因血液与带负电荷的物质如玻璃、血管内皮等接触而启动。,血液与异物接触,因子,结合到异物表面,,激活 激活,因子a,成为,a,Ca,2+,因子,激活成为,a,,,a+a,结合成复,激活,合物,即,因子酶复合物,生成

14、,a,(2)、,外源性凝血途径,由血管外组织产生的,组织因子,()与血液接触而启动的凝血过程,又称组织因子途径。,凝血过程,当血管损伤时,暴露出,组织因子,,,a 磷脂、Ca,2+,a-组织因子复合物,激活生成,a,通过,a-组织因子复合物,的形成,使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凝血过程。,生成的,a在,Ca,2+,存在的情况下与a在磷脂膜表面形成,a-a-Ca,2+,-磷脂复合物,即,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凝血酶原 凝血酶,相继激活、逐级放大”,(3)凝血的三个基本步骤:,凝血酶的作用,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激活因子,生成因子,a,使

15、纤维蛋白单体相互聚合,形成不溶于水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凝块。,激活因子、等,对凝血过程起正反馈促进作用。,使血小板活化,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提供有效的磷脂表面。,(三),血液凝固过程的调控,1、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2、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液的稀释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3、生理性抗凝物质。,A、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B、肝素,C、蛋白质C系统,D、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完整,血液不会发生凝血,即使有损伤发生时,血液凝固也仅限于受损血管的局部,并不延及未损部位,全身血液循环不会受到影响,原因在于血液中存在抗凝物质。,血液中的抗凝物质主要有,抗凝血酶,和,肝素,。,

16、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溶解,血凝过程中形成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可在纤溶酶的作用下,变成可,溶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维蛋白的溶解,纤溶酶原,纤溶酶,激活物,+,抑制物,-,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溶的意义,使纤维蛋白凝块溶解,防止血栓形成,保证血流通畅,有利于收缩组织的再生和修复。,凝血和,纤溶,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过程,,血液凝固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是两个对立统一的功能系统,它们之间维持着动态平衡,既保证血液畅通,又可防止血管内血栓的形成。,第四节 血型和输血,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人

17、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异糖蛋白抗原,称为,凝集原,,而,血浆,中存在着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凝集原发生反应的抗体,称为,凝集素,。,红细胞凝集,将含不同凝集原的血混合,将会发生红细胞聚集成簇,这一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同时伴有引起凝集的红细胞破例,发生溶血。因此当给人体输入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时,在血管内可发生,红细胞凝集,和,溶血反应,。,一、ABO血型,2002年国际输血协会(1SBT)血型命名委员会确认红细胞血型系统有25个,其中与临床关系最密切的血型系统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1、ABO血型系统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A,和,凝集原B,的有无分为四型:,A、

18、B、AB,和,O,型,2、在血清中有与凝集原A,和凝集原B相对应的抗体,即,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1901年发现ABO血型,分类依据:,血型 凝集原 凝集素,(红细胞表面)(血清),A型 A 抗B,B型 B 抗A,AB型AB 无,O型 无 抗A抗B,抗A凝集素,可使含,凝集原A,的红细胞发生凝集。,抗B凝集素,可使含,凝集原B,的红细胞发生凝集。,3.ABO血型的检测,血型的鉴定,已知B型的红细胞 已知B型人的血清 判断待测,加入待测者的血清 加入待测者的红细胞 者的血型,抗A凝集素,可使含,凝集原A,的红细胞发生凝集。,抗B凝集素,可使含,凝集原B,的红细胞发生凝集。,1901年发

19、现ABO血型,分类依据:,血型 凝集原 凝集素,(红细胞表面)(血清),A型 A 抗B,B型 B 抗A,AB型AB 无,O型 无 抗A抗B,ABO血型的遗传,A,和,B,基因为显性基因,O,为隐性基因,故组成6个基因型,4个血型表现型。,ABO血型系统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基因型 表现型,OO O,AA,AO A,BB,BO B,AB AB,基因型,AO,AA BO,BB AB OO,表现型,A B AB O,A基因和B基因是显性基因,O基因为隐性基因,ABO血型遗传,1、父母均为O型,子女一定为O型,不可能出现,A、B、AB型。,2、父母中有一人为AB型,子女不可能为O型。,3、父母中有一人为O

20、型子女不可能有AB 型。,4、父母为A或B型,子女四种血型均有可能出现。,5、父母中一人为AB型,一人为O型,则子女不,可能与父母同血型只能为A型或B型,二、Rh血型,红细胞上有D抗原的称为,Rh阳性,,缺乏D抗原的称为,Rh阴性,。,Rh血型的特点,Rh血型的抗体不能自发产生,,血清中无相应的天然抗体,。只有在大量接触到Rh抗原时,才产生抗Rh抗体。,Rh阴性,人:,第一次接受,Rh阳性,血液,不产生凝集,但随后体内将产生抗Rh抗体。因为第一次输血时,输血后24个月血清中Rh抗体水平才达到高峰,所以一般不产生明显的输血反应。,再次接受,Rh阳性,血液,发生抗原-抗体反应,红细胞凝集、溶血。,

21、若,Rh阴性,的母亲怀有,Rh阳性,的胎儿,在分娩时胎儿的红细胞或D抗原可以进入母体,母体经刺激后产生,抗D抗体,。若再次孕育,Rh阳性,胎儿,母体内的抗D抗体就会通过胎盘与胎儿红细胞膜上的D抗原发生凝集反应,引起胎儿死亡或新生儿溶血。,因此,对,Rh阴性者,的输血及多次妊娠的妇女应特别重视。,三、输血的原则,输血原则:,同型相输,交叉配血,1.,鉴定血型,a、,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b、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须使供血者 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2、由于血液中存在多种血型系统,即使是ABO血型系统,也存在着多个亚型,为避免亚型之间发生凝集反应,即便同型输血

22、,也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试验,、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主侧,),、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次侧,),交叉配血试验,a,、,如果两侧都没有凝集反应,即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b、,如果主侧有凝集反应,则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c、,如果主侧不起凝集反应,而次侧有凝集反应,则只能在应急情况下少量输血。,既可检验血型测定是否有误,又能发现红细胞或血清中是否存在其他不相容的凝集原或凝集素。,以往曾把,O型血,的人称为“万能供血者”,,AB型血,的人称为“万能受血者”,这种说法是不足取的。因为,O型血,的红细胞上虽然没有A和B抗原,不会被受血者的血浆凝集,但其血浆中的,抗A抗体,和,抗B抗体,能与其他血型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同理,,AB血型,的人A和B抗原可能和献血者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复习题,1、,简述血液的组成。,2、简述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的产生及作用。,3、简述生理止血的基本步骤。,4、什么叫血型?简述ABO血型的分型依据。,5、输血的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