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宿主与寄生物的关系.pptx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45573 上传时间:2024-03-29 格式:PPTX 页数:48 大小:1.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宿主与寄生物的关系.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宿主与寄生物的关系.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宿主与寄生物的关系.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宿主与寄生物的关系.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宿主与寄生物的关系.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很多种类的生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很多种类的生物逐渐形成一种密切的共生关系,它们物逐渐形成一种密切的共生关系,它们之间的利害关系可以有多种形式。之间的利害关系可以有多种形式。共生(共生(commensalism):):不同种类的不同种类的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就称为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就称为共生。依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依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互惠共生互惠共生、共栖共栖和和寄生寄生。第第1页页/共共48页页 互惠共生互惠共生互惠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互互惠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无害,彼此之间互相帮助,和睦共处相无害,

2、彼此之间互相帮助,和睦共处(利人利己)。(利人利己)。例如例如 在一定的条件下,肠道细菌以及反刍在一定的条件下,肠道细菌以及反刍动物瘤胃内的微生物区系和纤毛虫与其宿主之动物瘤胃内的微生物区系和纤毛虫与其宿主之间就是一种互惠共生关系。这些微生物和宿主间就是一种互惠共生关系。这些微生物和宿主共存时,不仅对宿主无害,而且有利于自身和共存时,不仅对宿主无害,而且有利于自身和宿主的生存,使宿主处于健康状况。宿主的生存,使宿主处于健康状况。第第2页页/共共48页页 共栖共栖 又叫片利共生,指一种生物栖息于另一种生又叫片利共生,指一种生物栖息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但对宿主并不产生损害,这物的体内或体表,

3、但对宿主并不产生损害,这种现象称为共栖。种现象称为共栖。例如:动物的体表皮肤、鼻腔、口腔和阴例如:动物的体表皮肤、鼻腔、口腔和阴道都有许多微生物,它们与宿主的关系属于共道都有许多微生物,它们与宿主的关系属于共栖。栖。这些微生物和宿主共存时,使机体处于健这些微生物和宿主共存时,使机体处于健康状态,称为共生物(康状态,称为共生物(commensal)。)。第第3页页/共共48页页 寄生(寄生(parasitismparasitism)指生物性致病因素与宿主共存时,指生物性致病因素与宿主共存时,专以损害宿主来维持其生命,对宿主专以损害宿主来维持其生命,对宿主产生不利的影响,可能使宿主处于一产生不利的

4、影响,可能使宿主处于一种异常的生理状态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种异常的生理状态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种共存现象称为寄生。这种共存现象称为寄生。寄生物:寄生于宿主体内的生物寄生物:寄生于宿主体内的生物性致病因素通称寄生物(病原体)。性致病因素通称寄生物(病原体)。第第4页页/共共48页页 很多共生物在宿主防御和保护机很多共生物在宿主防御和保护机能正常情况下才能维持共生现象而无能正常情况下才能维持共生现象而无害于宿主。害于宿主。局部防御保护机能被破坏或免疫局部防御保护机能被破坏或免疫机能发生缺陷时,正常无害的共生物机能发生缺陷时,正常无害的共生物也会发生致病的作用。也会发生致病的作用。第第5页页/共共48

5、页页 寄生物寄生物寄生物分为:内源性寄生物和外源性寄生物分为:内源性寄生物和外源性寄生物。寄生物。内源性寄生物:指一种生物栖息于另内源性寄生物:指一种生物栖息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在一定条件下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宿主疾病的一类寄生物。能引起宿主疾病的一类寄生物。外源性寄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侵入到外源性寄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侵入到非自然宿主引起宿主发病的病原体。非自然宿主引起宿主发病的病原体。第第6页页/共共48页页外源性寄生物完成寄生的条件外源性寄生物完成寄生的条件 侵入到宿主的体内。侵入到宿主的体内。宿主具有寄生物所必需的营养和宿主具有寄生物所必需的营养和生存条件。生存条

6、件。寄生物能冲破宿主的屏障机构和寄生物能冲破宿主的屏障机构和克服其防御机能。克服其防御机能。宿主本身缺乏有效的防御能力。宿主本身缺乏有效的防御能力。第第7页页/共共48页页 感染感染 感染(传染):主要是指寄生的发生。分感染(传染):主要是指寄生的发生。分为隐形感染和显性感染。为隐形感染和显性感染。隐形感染:宿主的抵抗力足以克服入侵寄生隐形感染:宿主的抵抗力足以克服入侵寄生物的致病能力并将病原体消灭或排出体外的感物的致病能力并将病原体消灭或排出体外的感染。染。显性感染:寄生物的致病力能够克服宿主显性感染:寄生物的致病力能够克服宿主的抵抗力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的感染。的抵抗力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的感

7、染。第第8页页/共共48页页第二节第二节 寄生物与宿主的关系寄生物与宿主的关系 一方面决定于寄生物的本性、特点,一方面决定于寄生物的本性、特点,特别是对宿主的致病力。特别是对宿主的致病力。另一方面也决定于宿主本身状况,另一方面也决定于宿主本身状况,尤其是对寄生物的各种防御性反应。尤其是对寄生物的各种防御性反应。还应考虑到环境对它们的影响。还应考虑到环境对它们的影响。第第9页页/共共48页页 宿主方面宿主方面 在宿主方面不论是从生物长期进化的在宿主方面不论是从生物长期进化的观点或短期适应生存的观点,都需要保观点或短期适应生存的观点,都需要保护自己不受寄生物的损害,这就是抵抗护自己不受寄生物的损害

8、,这就是抵抗力。力。宿主对寄生物最基本的反应可分为:宿主对寄生物最基本的反应可分为:特异性免疫反应和非特异性抵抗力。特异性免疫反应和非特异性抵抗力。第第10页页/共共48页页 特异性免疫反应特异性免疫反应 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要是对细胞外寄生物的体液免疫主要是对细胞外寄生物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细胞免疫主要是对细胞内寄生物的细胞免疫主要是对细胞内寄生物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第第11页页/共共48页页 非特异性抵抗力非特异性抵抗力 屏障机构屏障机构 吞噬和炎症吞噬和炎症寄生物进入宿主体内,宿主首先是通过极为活寄生物进入

9、宿主体内,宿主首先是通过极为活跃的细胞吞噬能力将其排出或消灭,吞噬细胞跃的细胞吞噬能力将其排出或消灭,吞噬细胞能否杀死或消灭异物是宿主对寄生物实行的早能否杀死或消灭异物是宿主对寄生物实行的早期抵抗力是否有效的关键。期抵抗力是否有效的关键。吞噬是炎症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炎症是宿主吞噬是炎症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炎症是宿主对侵入的寄生物的非特异性反应。对侵入的寄生物的非特异性反应。第第12页页/共共48页页 炎症是许多疾病的一种最基本的炎症是许多疾病的一种最基本的病理过程,也是所有传染病的基础,病理过程,也是所有传染病的基础,宿主通过炎症反应企图进一步建立起宿主通过炎症反应企图进一步建立起防御性屏障

10、,以便隔离和破坏寄生物。防御性屏障,以便隔离和破坏寄生物。但在损害寄生物的同时,往往宿但在损害寄生物的同时,往往宿主本身也受到损伤,因而出现各种病主本身也受到损伤,因而出现各种病理反应,造成疾病。理反应,造成疾病。第第13页页/共共48页页 吞噬吞噬 吞噬细胞种类吞噬细胞种类 吞噬过程吞噬过程 A.识别异物识别异物 B.吞入吞入 C.消化或杀死消化或杀死第第14页页/共共48页页第第15页页/共共48页页第第16页页/共共48页页第第17页页/共共48页页第第18页页/共共48页页第第19页页/共共48页页第第20页页/共共48页页白细胞吞噬过程白细胞吞噬过程第第21页页/共共48页页白细胞吞

11、噬过程白细胞吞噬过程第第22页页/共共48页页白细胞吞噬过程白细胞吞噬过程第第23页页/共共48页页 完全吞噬:异物或寄生物被吞噬完全吞噬:异物或寄生物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如果被完全杀死或消化,细胞吞噬后,如果被完全杀死或消化,而且残渣排出体外。而且残渣排出体外。不完全吞噬:异物或寄生物被吞不完全吞噬:异物或寄生物被吞噬细胞吞噬后,不能被消化,且在吞噬细胞吞噬后,不能被消化,且在吞噬细胞内可以存活,甚至生长繁殖。噬细胞内可以存活,甚至生长繁殖。第第24页页/共共48页页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变质(alteration)渗出渗出(exudation)增生增生(prolifera

12、tion)第第25页页/共共48页页 变变 质质 (alterationalteration)l定义:局部组织的变性和坏死定义:局部组织的变性和坏死l局部形态学变化局部形态学变化:实质细胞实质细胞: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凝固性坏死和液化性坏死等凝固性坏死和液化性坏死等间质细胞间质细胞:粘液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等粘液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等基本病理变化基本病理变化第第26页页/共共48页页 原因:原因:致炎因子的直接损伤致炎因子的直接损伤 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 炎症反应产物炎症反应产物基本病理变化基本病理变化 变变 质质 (alterationalteration)第第27页页/

13、共共48页页病毒性肝炎第第28页页/共共48页页 渗渗 出出 (exudationexudation)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蛋白质和各种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体表和粘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膜表面的过程。炎症的重要标志炎症的重要标志基本病理变化基本病理变化第第29页页/共共48页页炎性渗出第第30页页/共共48页页 基本病理变化基本病理变化-渗出渗出 水肿水肿 (Edema )组织间隙和浆膜腔有过多液体,可渗出,也可组织间隙和浆膜腔有过多液体,可渗出,也可漏出。漏出。脓液,脓性渗出物脓液,脓性

14、渗出物 (Pus,purulent exudate)富于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和实质细胞碎富于白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和实质细胞碎片的炎性渗出物。片的炎性渗出物。第第31页页/共共48页页 增增 生生 (proliferationproliferation)成分成分 间质细胞间质细胞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巨噬细胞 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内皮细胞 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 实质细胞实质细胞 肝细胞肝细胞 粘膜上皮和腺体粘膜上皮和腺体意义意义 防御防御 修复修复损伤损伤基本病理变化基本病理变化第第32页页/共共48页页 炎症的局部表现炎症的局部表现红红 主要是充血的结果。开

15、始血流速度加快,主要是充血的结果。开始血流速度加快,患部呈鲜红色。稍久,血流速度变慢、血液淤患部呈鲜红色。稍久,血流速度变慢、血液淤滞,鲜红色转为暗红色。滞,鲜红色转为暗红色。肿胀肿胀 由于充血和渗出增加,发生炎性水肿,由于充血和渗出增加,发生炎性水肿,所以局部肿胀。所以局部肿胀。热热 炎灶内动脉充血,物质代谢尤其是分解炎灶内动脉充血,物质代谢尤其是分解代谢增强,产生热量增加,因此炎部发热。代谢增强,产生热量增加,因此炎部发热。第第33页页/共共48页页疼痛疼痛 主要是组织肿胀的压迫、组织损伤和主要是组织肿胀的压迫、组织损伤和病理性产物的刺激,作用于局部神经感受器引病理性产物的刺激,作用于局部

16、神经感受器引起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机体借助保护性反应,起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机体借助保护性反应,可以消除、消灭或回避病因作用。可以消除、消灭或回避病因作用。体温升高体温升高 生物性、白细胞性、蛋白质性等生物性、白细胞性、蛋白质性等致热原直接地或反射性地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致热原直接地或反射性地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产热增强,散热减少而引起体温升高使产热增强,散热减少而引起体温升高。第第34页页/共共48页页机能障碍机能障碍 由于疼痛反应或组织细胞变由于疼痛反应或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以及组织形态结构改变等,导致性坏死以及组织形态结构改变等,导致机能减退或废绝。机能减退或废绝。白细胞增加白细胞增加 致炎因

17、素作用动物机体以致炎因素作用动物机体以后,机体动员所有的防御机能进行抵抗。后,机体动员所有的防御机能进行抵抗。白细胞为防御机能之一,白细胞增加,白细胞为防御机能之一,白细胞增加,有利于吞噬、分解、消化病原微生物和有利于吞噬、分解、消化病原微生物和病理产物。病理产物。第第35页页/共共48页页 炎症的全身反应炎症的全身反应 发热发热 炎症时,一定程度的体温升炎症时,一定程度的体温升高可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高可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促进吞噬作用和抗体的形成,增强肝促进吞噬作用和抗体的形成,增强肝脏的屏障解毒功能,从而增强机体的脏的屏障解毒功能,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抵抗力。但过度或长

18、期过热,可对局部炎症但过度或长期过热,可对局部炎症造成不利的影响。造成不利的影响。第第36页页/共共48页页 血液白细胞的变化血液白细胞的变化 急性炎症特别是细菌性炎症时,多以中性急性炎症特别是细菌性炎症时,多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常出现核左移现象(幼稚型粒细胞增多为主,常出现核左移现象(幼稚型和杆状核粒细胞比例增大)。和杆状核粒细胞比例增大)。某些变态反应性炎和寄生虫性炎症时,可某些变态反应性炎和寄生虫性炎症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一些慢性炎症或病毒性炎症时,单核细胞一些慢性炎症或病毒性炎症时,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和淋巴细胞增多。第第37页页/共共48页页 寄生物方

19、面寄生物方面病原体病原体侵入侵入细胞外寄生细胞外寄生细胞内寄生细胞内寄生细菌为主细菌为主病毒、霉菌、病毒、霉菌、原虫、某些细菌原虫、某些细菌第第38页页/共共48页页 寄生物作为病原体能引起发病寄生物作为病原体能引起发病的因素包括:其的因素包括:其致病力致病力、趋向性趋向性(嗜性(嗜性tropismtropism)以及它在)以及它在宿主体宿主体内存活和传播的能力。内存活和传播的能力。第第39页页/共共48页页 致病力致病力(virulencevirulence)又叫毒力或侵袭力,指病原体又叫毒力或侵袭力,指病原体对宿主侵入和损害的能力。对宿主侵入和损害的能力。不同性质的病原体可以又不同不同性质

20、的病原体可以又不同的致病力。的致病力。致病力的强弱可通过以下形式致病力的强弱可通过以下形式表现出来:表现出来:第第40页页/共共48页页 病原体的数量。病原体的数量。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病原体掠夺宿主的营养。病原体掠夺宿主的营养。病原体可破坏组织。病原体可破坏组织。机械性损伤宿主的组织。机械性损伤宿主的组织。产生各种酶破坏宿主。产生各种酶破坏宿主。也可作为变应原引起变态反应而破坏也可作为变应原引起变态反应而破坏组织。组织。第第41页页/共共48页页 病原体在细胞内寄生而改变细病原体在细胞内寄生而改变细胞的性质,最后导致疾病的发生。胞的性质,最后导致疾病的发生。对宿主吞噬反应的抵

21、抗力。对宿主吞噬反应的抵抗力。第第42页页/共共48页页 趋向性趋向性 又叫向性或嗜性,病原体对宿主又叫向性或嗜性,病原体对宿主有一定的侵入门户和寄生位置或趋向有一定的侵入门户和寄生位置或趋向于一定的靶器官(于一定的靶器官(target organtarget organ),),嗜好某一类专门细胞、组织或器官。嗜好某一类专门细胞、组织或器官。作用机制:作用机制:第第43页页/共共48页页 这些器官组织存在适合某种寄生这些器官组织存在适合某种寄生物的营养条件。物的营养条件。例如:布氏杆菌寄生于胎盘,因其内例如:布氏杆菌寄生于胎盘,因其内存赤藓醇,为布氏杆菌营养所必需。存赤藓醇,为布氏杆菌营养所必

22、需。靶器官对寄生物可提供适当的保靶器官对寄生物可提供适当的保护场所。护场所。靶器官组织细胞上有适合病毒吸靶器官组织细胞上有适合病毒吸附的受体存在。附的受体存在。第第44页页/共共48页页 病原体在宿主内的存活核传播能力病原体在宿主内的存活核传播能力 一般寄生物需在宿主内存活才能一般寄生物需在宿主内存活才能致病。致病。在宿主内存活的最好部位是在细在宿主内存活的最好部位是在细胞内。胞内。病原体在宿主内可以通过血液、病原体在宿主内可以通过血液、淋巴和组织传播,使局部损害并扩散淋巴和组织传播,使局部损害并扩散转为全身化。转为全身化。第第45页页/共共48页页 环境方面环境方面 近年来越来越重视环境在寄

23、生物宿近年来越来越重视环境在寄生物宿主相互关系中所起的作用,因为寄生物主相互关系中所起的作用,因为寄生物于宿主的相互作用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于宿主的相互作用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直接受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的,直接受环境的影响。就寄生物而言,环境因素可以影响寄就寄生物而言,环境因素可以影响寄生物的生存、类型、突变速度、地理分生物的生存、类型、突变速度、地理分布和传播能力。布和传播能力。第第46页页/共共48页页 就宿主而言,环境中的各种污就宿主而言,环境中的各种污染都会影响对寄生物的反应。染都会影响对寄生物的反应。对家畜来说,饲养管理方面的对家畜来说,饲养管理方面的各种环境因素尤为重要。各种环境因素尤为重要。第第47页页/共共48页页 宿主与寄生物相互作用的结局宿主与寄生物相互作用的结局 彻底消灭病原体,机体康复。彻底消灭病原体,机体康复。宿主发病,导致死亡。宿主发病,导致死亡。寄生物未被消灭,但致病作用减寄生物未被消灭,但致病作用减弱。弱。第第48页页/共共48页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