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水利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大纲
(Hydraulic Engineering Survey)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306402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
学 分:
总 学 时:12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制图
后续课程: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
课程简介:
本课系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主要介绍测量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小地区地形图测定、测设的基本方法以及地形图的基本应用。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多媒体课件、黑板板书、操作演示、实验。
选用教材:岳建平、邓念武合编.水利工程测量(第四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必读书目:周国树 吴长彬编.测量学实验实习任务与指导[M].北京:测绘出版社,2011
选读书目:
[1] 李天文. 现代测量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覃辉,伍鑫,唐平英,等. 土木工程测量[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3] 本书编委会.水利水电工程测量与施工放样一本通[M].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9
二、课程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测量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小地区地形图测定、测设的基本方法以及地形图的基本应用。了解并能应用现代测量仪器(电子经纬仪、电子水准仪、测距仪、全站仪、电子求积仪等),能够把传统知识与现代测量技术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实验课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基础理论知识,同时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1、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总学时46,其中课堂讲授32时,课间实验14时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如下表
序号
教学章节名称
学时分配
自学
面授
实验及实践
1
第1章 绪论
4
1
2
第2章 水准仪及水准测量
10
4
6
3
第3章 经纬仪及其使用
8
4
4
4
第4章 距离测量及直线定向
8
4
2
5
第5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6
3
6
第6章 第7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
8
4
2
7
第9章 地形图的测绘
8
4
4
8
第10章 地形图的应用
6
2
9
第11章 施工放样的基本工作
6
2
2
10
第12章 大坝施工测量
6
2
合计
70
30
20
2、面授及实验、实践教学要求
第一章 绪 论 (1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概况和作用,初步获得相关的测量基本知识,了解本课程的特点。
教学内容:
§1、测量学的任务及其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
简要介绍测量学研究的对象、分类以及任务。
§2、地面上点位的确定
是本章的重点。在分析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过程中阐述水准面、大地水准面、大地体、旋转椭球面的概念及其特点。地面上点位的表示方法:坐标、高程。测量的基本工作。
§3、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的限度
说明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离和高程的影响,说明小区域的含义。
§4、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及测绘科学的发展概况
简要阐述测量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其原因;简介测绘科学的发展历史,测绘技术的变革以及未来的前景。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测量学的概念,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掌握确定地面点位的方法,测量的基本工作、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常用的测量元素和单位。
本章重点:地面上点位的表示方法。
第二章 水准仪及水准测量 (10学时)
教学目标:理解水准测量原理,熟悉水准仪的构造,掌握水准测量方法,初步体会测量工作的科学严谨特点。
教学内容:
§1、水准测量原理
讲授水准测量的原理,计算高程的方法:高差法,视线高法。
§2、水准仪及其使用
一、 DS3型水准仪的构造
二、 水准尺和尺垫
三、 水准仪的使用
结合实物介绍DS3型水准仪的构造、水准尺与尺垫、成象原理,讲清视准轴、水准管轴、圆水准轴、视差以及水准管分划值的概念。
§3、水准测量的一般方法和要求
一、 水准测量的实施
二、 水准测量的校核方法和精度要求
§4、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调整与高程计算
闭合、附合和支水准路线三种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计算与调整,并计算举例。
§5、水准仪的检验和校正
讲解水准仪各轴线间满足的几何关系及其检校原理和方法。
§6、水准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消减方法
简要分析仪器误差,观测误差和外界条件影响对水准测量成果的影响及其消减方法。
§7、自动安平水准仪
简要介绍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原理及其使用。
实验1:水准仪的认识和使用 (2学时)
目的和要求:了解水准仪的基本构造及各主要部件的名称和使用。练习水准仪的基本操作环节,测定地面两点间高差。
实验2:一般水准测量 (2学时)
目的和要求:练习一般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计算与校核的方法。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应满足规定的(fA≤±10n1/2)精度要求并进行高差闭合差的调整计算。
实验3:水准仪的检验及校正 (2学时)
目的和要求:掌握水准仪各轴线间应满足的几何关系及其检校的方法。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水准测量的等级,水准测量路线的布设,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水准测量误差及注意事项,自动安平水准仪、精密水准仪和电子水准仪的使用方法。掌握水准测量的原理,DS3水准仪的构造及使用,普通水准测量的施测方法及成果整理。
本章重点:水准测量原理、水准仪的使用、水准测量的一般方法和要求、水准路线闭合差的调整与高程计算
本章难点:水准仪的检验和校正
第三章 经纬仪及其使用(8学时)
教学目标:理解角度测量原理,熟悉经纬仪的构造,掌握角度测量方法,体会测量仪器的巧妙结构,激发思考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
§1、水平角测量原理
水平角的概念及其测量原理。
§2、DJ6型光学经纬仪
一、 DJ6型光学经纬仪的构造
二、 DJ6型光学经纬仪的读数方法
§3、电子经纬仪
简单介绍Wild T 2000电子经纬仪动态测角系统的测量原理。
§4、水平角测量
一、 经纬仪的安置
二、 水平角测量方法
测回法和全圆测回法。
§5、竖直角测量
一、 竖直角测量原理
二、 竖盘装置和读数系统
三、 竖直角的计算
四、 竖直角的观测
§6、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
简要介绍经纬仪检校原理和方法。
§7、经纬仪测量的误差及其消减方法
水平角测量误差及其消减方法。
实验4:经纬仪的认识和使用 (1学时)
目的和要求:了解经纬仪的基本构造及其主要部件的名称及作用,练习和掌握经纬
仪的基本操作要领和要求
实验5:测回法测量水平角 (2学时)
目的和要求:掌握测回法测量水平角的方法、记录及计算,半测回角差和测回差应
满足规定的精度要求
实验6:全圆测回法测量水平角及竖直角的观测 (1学时)
目的和要求:掌握全圆测回法测量水平角的方法、记录及计算,掌握竖直角的观测方法、记录及计算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经纬仪的等级、有关参数,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电子经纬仪;掌握水平角和竖直角的测量原理,经纬仪的构造,水平角的测量方法,竖直角的测量及计算方法。
本章重点:水平角的概念及其测量原理、测回法、全圆测回法及竖直角的观测。
本章难点:竖盘装置和读数系统、经纬仪检校的原理和方法。
第四章 距离测量及直线定向(6学时)
教学目标:明晰距离的概念,掌握钢尺量距的方法和要求,了解测距技术的发展和电磁波测距方法,激发对测量新技术的探求欲望;理解直线定向的若干概念,理解掌握方位角的推算。
教学内容:
§1、直线定向
一、 标准方向
二、 直线方向的表示方法
三、 罗盘仪及其使用。
§2、距离丈量
一、 距离丈量的工具
二、 丈量距离的一般方法和精度要求
§3、视距测量
一、 视距测量的原理
二、 视距测量的方法
三、 视距测量的误差
§4、红外光电测距仪
简要介绍光电测距原理及红外测距仪的使用
实验7:红外测距仪(全站仪)的认识和使用 (2学时)
目的和要求:了解全站仪的基本构造及其主要部件的名称及作用,练习和掌握全站仪的基本操作要领和要求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钢尺量距的工具,钢尺的检定,电磁波测距的原理,全站仪的原理;掌握钢尺量距、电磁波测距的方法及成果处理,全站仪的使用,直线定向的方法。
本章重点:直线方向的表示方法、丈量距离的一般方法和精度要求
本章重点:直线定向、距离丈量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3学时)
教学目标:明晰观测误差的来源及观测条件,掌握观测值中误差的计算方法,理解观测值函数中误差的推导,熟悉实际应用。
教学内容:
§1、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分类及特性;
§2、衡量测量精度的标准;
§3、误差传播定律;
§4、等精度观测的最可靠值。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误差的分类与处理原则,偶然误差的特性;掌握测量精度的评定,观测值中误差、算术平均值中误差及相对中误差的计算,算术平均值的计算,误差传播率及其应用。
本章重点 算术平均值、观测值中误差、算术平均值中误差及相对中误差的计算;
本章难点 误差传播定律
第六章、第七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 (6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国家控制网的概况,了解卫星定位技术及其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掌握导线测量的内、外业工作,理解交会定点的形式、适用场合和计算方法。掌握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理解三角高程测量原理。
教学内容:
§1、控制测量概述
介绍国家控制网的概念和图根控制网的概念。
§2、经纬仪导线测量
一、 导线的布设形式
二、 经纬仪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三、 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3、前方交会定点
一、 测角交会法
二、 边长前方交会法。
§4、三、四等水准测量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及观测方法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计算与校核
三、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成果整理
§5、三角高程测量
讲解三角高程测量原理,三角高程测量注意事项。
实验8:四等水准测量 (2学时)
目的和要求:掌握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测站计算与校核及其精度要求。四等
水准路线测量成果应满足规定的精度要求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小地区平面控制测量的布设方法,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精度要求和有关规范;掌握导线测量的外业测量、内业计算,交会定点的计算。掌握四等水准测量及三角高程的测量和计算方法。
本章重点:经纬仪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及观测方法
本章难点: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第九章 地形图的测绘 (8学时)
教学目标:领会地形图的基本知识,掌握手工模拟法白纸测图方法,了解数字测图技术。
教学内容:
§1、地形图的基本知识
一、 平面图和地形图
二、 地形图比例尺
三、 地物的表示方法
四、 地貌的表示方法
等高线的概念及特性
§2、测图前的准备工作
一、 收集资料
二、 图纸的准备及控制点的展绘
三、 测站点的加密
§3、测量碎部点平面位置的基本方法。
§4、经纬仪测绘法
一、 经纬仪测绘法的施测步骤
二、 碎部点的选择
三、 等高线的勾绘
四、地形图的拼接、整饰、检查与验收
介绍地形图的拼接条件和方法,整饰要求,检查与验收。
§5、数字测图简介
主要介绍电子平板测图系统EPSW98的应用。
实验9:经纬仪测绘法 (4学时)
目的和要求:掌握一个测站上用经纬仪测绘法测绘地形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地物和地貌,平面图和地形图的概念,地形图的图名、图号、图廓、接图表;掌握比例尺和比例尺精度,地物符号,等高线的概念和等高线的特性;了解图纸的准备,坐标格网的绘制,数字测图的基本内容;掌握地形图的测绘。
本章重点:地物和地貌的表示方法、经纬仪测绘法的施测步骤
本章难点:等高线的勾绘
第十章 地形图的应用 (2学时)
教学目标:理解高斯投影,熟悉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掌握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了解地形图在建筑设计中的基本应用。
教学内容:
§1、概述
§2、高斯平面直角坐标
介绍高斯投影的概念和高斯平面直角坐标。
§3、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
了解国际分幅法,掌握正方形分幅法。
§4、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
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讲清在地形图上确定一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确定某直线的长度、方向和坡度,绘制某方向的断面图,确定汇水面积。
§5、面积计算
介绍几何图形法,解析法,透明纸法,电子求积仪法。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地形图的识读,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地形图在建筑工程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本章重点: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
第十一章 施工放样的基本工作(2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施工测量的程序,领会施工控制的特点,掌握三个基本测量要素的放样,熟悉点位放样,了解圆曲线放样。
教学内容:
§1、概述
§2、施工控制网的布设
一、 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二、 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精度
三、 测量坐标系与施工坐标系的换算。
§3、距离、水平角和高程的放样
直线长度的放样介绍用钢尺、用测距仪放样法;水平角的一般放样法;高程放样和高程传递。
§4、测设放样点平面位置的基本方法
讲授直角坐标法,方向线交会法,极坐标法,角度交会法,距离交会法。
§5、圆曲线的测设
介绍圆曲线主点的测设,曲线细部的测设
实验10:测设放样点平面位置和高程 (2学时)
目的和要求:掌握距离、水平角和高程放样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本章教学要求:掌握施工控制网的布设方法,施工放样的基本工作
本章重点:距离、水平角和高程的放样、测设放样点平面位置的基本方法
第十二章 大坝施工测量(2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大坝施工测量的内容。
教学内容:
§1、大坝施工控制测量;
§2、大坝施工中清基开挖及坝体施工的测量工作。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大坝施工测量的概念,掌握大坝施工中各环节测量实施。
本章重点:清基开挖及坝体施工的测量工作。
执笔人:张德强
审定人:
2014年011月8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