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形式分析及实验探索.pptx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843924 上传时间:2024-03-28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15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形式分析及实验探索.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形式分析及实验探索.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形式分析及实验探索.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形式分析及实验探索.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形式分析及实验探索.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教什么宏观:课程体系的重新架构微观:教学内容的选择怎么教教学模式的选用与创新教学情景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与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学学生能学什么学生想学什么学生想怎样学学生怎样学才有用教与学的关系http:/ 1、国家赋予职业教育的任务、国家赋予职业教育的任务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2 2、国家对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的定位、国家对职业教育办学方向的定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是岗位就业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不是学术人才培养教育。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要突出能力培养,不但要使学术有较高的职业岗位

2、群能力、还要有优良的行为能力、继续学习能力。服务宗旨职业教育是面向行业企业一线的教育,要以服务求得社会、行业、企业的支持,以自己对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求得发展(办社会、家长满意教育,赢得大家信赖)。http:/ 3、社会(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社会(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4 4、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人权观,要求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人权观,要求职业教育要对教育对象负责。要对教育对象负责。http:/ 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学习活动的参与者http:/ 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实行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工学一体、学徒制等办学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在企业行业支持下办学,

3、企业行业参与学校办学,企业为学校教学提供服务。http:/ 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素,若干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关键环节。课程体系开设哪些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搭建的,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和选取角度有关系。课程体系设计的一般程序:人才培养目标 设计课程 按学科课程和专业特点确定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细化人才培养目标 按课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多少确定开课顺序和所占学时常用方法:http:/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二、课程改革的内容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对课程改革的理解1 1)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 。一要根据职业工作的需要,优选和

4、剪裁课程内容。要运用逆向倒推的手法,分析岗位要求,还原职业能力,设计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定都是紧密联系职业实践,能够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直接应用、派上用场的。二要以就业需要匹配课程内容。要以服务学生未来就业、能够有效完成工作任务为指导思想,取舍课程内容。做到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知识的习得为主,以必须、够用的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为辅。三要链接证书课程。证书课程是指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设置的、以岗位工作能力为主线开发的课程,其内容大多直接关涉职业工作,能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程度,是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正确选择。http:/ 2)理论

5、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度。)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度。理论课学习的目的是提升人文素养、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实践课主要是培养职业能力、习得应用技能。但就两类课程的教学实践看,还存在着整合不够科学、搭配尚欠合理、运作不善创新等问题,没有很好地发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合力作用。一要把握课程整合的基本导向。即按照课程理论适度化、课程组织职业化、课程实践充足化、课程结构模块化的“四化”要领整合课程。二要以岗位需求为依据重构教材。“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去掉重复的部分,合并类似的部分,删减繁琐的部分,扬弃过时的部分,保留个性的部分,增加先进的部分”,使教材成为课程整合的范本。http:/ 3)学生学习特

6、性与课程实施的吻合。)学生学习特性与课程实施的吻合。职业学校的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短于逻辑思维;实践性智力突出,分析性智力不足;不擅长抽象的概念、原理、范畴等符号化的理论学习,而乐于在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程序性知识。因而,按照学生的学习习性和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组织教学。一要重视和突出实践教学,“会做”是他们的才略智能之长和谋职就业之本。二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经验性与策略性知识。经验指的是“怎样做”,策略解决的是“怎样做更好”的问题,应该成为课程实施的着力点。三要重视情境化教学。要积极利用并创造学生学习的职业情境,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课程内容与活动情境实现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提高他们参与实践的热情,并最终习得职业生存所需要的技能。http:/ 5、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二、课程改革的内容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对课程改革的理解 改变目标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构建体现项目课程特性的新型教学关系,逐步形成以行动导向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广泛实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http:/ 6、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掌握学习法、案例法、程序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学导式、自学辅导教学

8、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合理选用教学方法和丰富教学手段,以建立学生学习信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建立直观教学场景,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提供教学资源。http:/ 7、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方式 职业教育就其内容或活动的特性来看,有体验性学习、参与性学习、观察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设计性学习、操作性学习等;从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活动方式来看,有查阅资料、共同探讨、参观访问、角色体验、方案设计、实践操作、交流评价等,形形色色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构成了色彩斑斓、五光十色的生活,从而更容易使学生感悟职业教育中学习生活的真谛,领略人生的意境。http:/ 8、评价方法的改革、评价方法的改革 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

9、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充分反映学习者不同智能类型和水平;广泛采用笔试、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学习方法记录、自评、第三者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全面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发现和激发学习者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习者认识自我、建立自信。http:/ 三、课程改革的有序推进和广泛合作三、课程改革的有序推进和广泛合作 对课程改革的思考和探索对课程改革的思考和探索1、课程改革工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重在探索、实践,只有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扎扎实实开展,才能有收获

10、、有成效。http:/ 三、课程改革的有序推进和广泛合作三、课程改革的有序推进和广泛合作 对课程改革的思考和探索对课程改革的思考和探索2、全员参与,分工合作,各尽其能。改革的内容责任人员或实验(施)人员(机构)存在的困难教学理念的更新所有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学人员、管理人员,特别是管理者首先要有的教育理念,并且要主动推动这种理念的推广。学校管理者对课程改革认识不够、理解不透、推动不动,使得课改工作难以无市场、无保障、无动力。办学模式的改革学校管理者对传统办学模式习以为常,缺乏内在的改革动力;企业行业缺乏兴趣;本地企业行业资源不足,优质资源更少。课程体系的改革10大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初步方案逐步形

11、成,但还需进一步论证,还需调整、修改。各地各学校要有一个消化、本土化的过程。http:/ 责任人员或实验(施)人员(机构)存在的困难教学的内容整合、优选丰富省职教教研部门正在组织人员开发研究各专业主干课程的项目课程;各地、各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消化吸收省教研机构研究成果,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选,同时也可在借鉴、选用省成果的基础上,有能力的教师团队可以开发研究具有校本特色的校本教材。对项目课程的理解和实施,特别是实施 教学模式的改革学校管理者要积极推动教学模式改革,并为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保障条件;教学人员要根据任教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选取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实行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备课工作量将大大提高,同时要增加相应的硬件设施,如教室、设备、耗材、协助人员等。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学校要出台政策促进、引导教学人员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人员,要按照所任课程的特点优选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教师的理念需要更新。评价方法的改革学校要出台政策促进、引导教学人员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人员,要按照所任课程的特点优选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三、课程改革的有序推进和广泛合作三、课程改革的有序推进和广泛合作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职业教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