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16课训练案(有答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8426784 上传时间:2025-02-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6课训练案(有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16课训练案(有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二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时训练 (80分) 1.甲午战争期间,中国公众以战争为共同议题,呼吁变法自强,形成了推助社会变迁的舆论声浪。判断此种社会舆论声浪的形成,主要借助的传播方式是 A.报刊传播 B.驿站传播 C.电报传播 D.电视传播 【答案】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期间是19世纪90年代中期;此时主要的传播方式是报刊传播,故A项正确;B项是中国古代就有,排除;C项不适合大规模的传播,排除;D项当时还没有产生,排除。 2.20世纪初上海《时报》副刊《余兴》侧重消闲,内容有诗词歌曲、笔记杂录、游戏文章、诙谐小品等。又设小说专栏,以语体文(通行口语)译介不少世界名著,传诵一时。在此影响之下,沪上各报争相设副刊。上述材料集中表明 A.白话文运动始于20世纪初 B.西方文学经典在晚清的影响迅速扩大 C.通俗性报刊广受民众欢迎 D.通俗读物改变传统读书人的价值取向 【答案】C 根据材料可知,《余兴》侧重消闲,内容有诗词歌曲、笔记杂录、游戏文章、诙谐小品等,《时报》设小说专栏,以语体文翻译世界名著,这些报刊中传播的通俗性的内容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故C项正确。白话文运动虽始于20世纪初,但是与题干无关,故A项错误。小说专栏译介世界名著,但是并未体现西方文学经典的影响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通俗读物改变传统读书人的价值取向,故D项错误。 3.清末戏子杨月楼与富家女子私定婚姻,但是女方家庭从中作梗,利用官府势力将杨月楼打入大牢。《申报》自报道该案起就把处理该案的县令作为抨击对象,批评他无理无据乱判案,从而引起了社会较大反响。这主要说明《申报》 A.注重重大新闻报道的连续性 B.发挥了舆论监督司法的作用 C.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D.以维护民众利益为办报宗旨 【答案】B 根据材料“女方利用官府将杨月楼打入大牢”“《申报》把县令作为抨击对象,批评他无理无据乱判案”可知,B选项符合题意。新闻报道的连续性材料未体现,A选项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在说申报的政治立场,C选项排除。申报的办报宗旨材料未说明,D选项排除。 4.下图是近代重庆出版的出版的《广益丛报》第84期刊头,其刊发时间标注有“大清光绪31年”“西1905年”字样,其栏目分为政事、学问、文章等,刊载内弃包括“敬告我国资本家”、“孟德斯鸠法意”、“兴女学以退神权说”、“爱国魂传奇(小说)”等内容这表明《广益从报》 A.是典型的政治性报刊 B.主要宣扬民主科学思想 C.具有启迪民众的作用 D.有浓厚的崇洋媚外色彩 【答案】C 从题目可知,《广益从报》有政事、学问、文章等,“敬告我国资本家”“孟德斯鸠法意”“兴女学以退神权说”内容广泛,宣传西方的新学说,具有启迪民众的作用,故C项正确。根据“爱国魂传奇(小说)”可知该报不是典型的政治性报刊,故A项错误。题目时间是“大清光绪31年”“西1905年”,不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故B项错误。题目未体现崇洋媚外色彩,而是各种主张都有报道,故D项错误。故选:C。 5.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 A.报纸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B.民众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 C.清政府推动了近代报刊业发展 D.舆论受到了政府的严格管控 【答案】A 本题考查近代报业的发展。由材料可知,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后,由于各大报纸哀惋抗争的舆论之声,使“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而正是对清政府腐朽本质的认清,使更多人投入到社会变革的浪潮之中。所以,报纸的宣传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之一。故答案为A项;材料主旨是民众通过报纸进一步认清政府反动本质,无法体现教化功能,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的报刊政策和做法,C项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管控舆论的信息,D项排除。 6.1911年11月初,《申报》因报道革命军失手汉口而激起民众的愤怒,致使该报社橱窗被输毁。《中外日报》《新闻报》等报也均因为刊载革命军失败的消息而导致报社被捣毁。这说明当时 A.新闻界极度缺乏民主革命意识 B.清政府加紧对革命军镇压 C.民主革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D.新闻造假遭到民众的抵制 【答案】C 材料中“民众的愤怒”,“捣毁”说明民众十分关注革命形势,希望革命军取得胜利,可以看出民主革命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故C排除;A项,“极度缺乏”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为体现清政府的镇压,排除;D项,新闻造假说法错误,排除。 7.民国成立后,“一时报纸风起云涌,蔚为大观”,但其内容大多是流于表面甚至错误的政论,很大程度上导致“学术荒废”,且无助于民生,从而引发众多学者退出报刊业或有关研讨。这说明当时 A.传媒业发展超出社会需求B.有识之士已开始理性反思C.政治思想大多不符合国情D.学术研究已经陷入了困境 【答案】B 由于报纸内容流于表面甚至错误的政论,导致了众多学者退出报刊业或有关研讨,说明有识之士已经开始理性反思,故选B。A、C、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的因果关系。 8.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逵曾说:“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大些。”陆费逵意在说明,出版业 A.是社会最重要的行业 B.要紧跟时代步伐 C.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 D.要坚持行业自信 【答案】C 材料“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体现了中华书局一个世纪与国家进步、民族兴亡紧密相联的风雨历程,意在说明出版业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书业即出版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没有体现出版业是社会最重要的行业,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出版业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以开启民智为己任,以传承中华文化为担当,以推动民族进步为依归,没有体现出版业要紧跟时代步伐的意思,故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了出版业的担当时代使命的责任感,没有体现坚持行业自信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9.1926年创刊于上海的《良友》画报融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畅销五大洲70多个国家及地区,享有“良友遍天下”的美誉。“良友”能享誉天下的主要原因是 A.多以女性形象为封面引领了风尚 B.内容多富于时代意识和革新精神 C.大量彩色图片契合了高雅与流行 D.诞生于上海都市文化的土壤之中 【答案】B 材料“《良友》画报融新闻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反映了《良友》画报将时事新闻与科学知识、娱乐趣闻相结合,体现了时代意识和革新精神,故B正确;材料并未反映画报多以女性形象为封面,故A错误;材料主旨显然不是强调彩色图片的作用,故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画报的内容特点,不是强调上海都市文化的土壤,故D错误。 10.下表是选自中华民国时期的报刊《生活》周刊和《大众生活》周刊上与观众互动信箱栏目对社会问题关注点的统计情况。 主题 《生活》(1926-1933年)总数:77篇 《大众生活》(1935-1936年;1941.05-10)总数:139篇 数量(篇) 比12. 数量(篇) 比12. 恋爱婚姻 31 40 1 0.7 人生修养 7 9 1 0.7 抗日救国 11 14 57 41 教育问题 5 6 10 7 国内政治改革 6 8 54 39 国际事务 1 1 13 9 其解读正确的是 ①报刊已经成为民众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主要途径 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民众关注焦点从个人转向社会 ③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促使民众关注焦点变化 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对中国的支持赢得民众的关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报刊已经成为民众参与国家政治事务的主要途径材料看不出,排除①;从表格内容可以看出,关注恋爱婚姻的文章数量减少,关注抗日救国和国内政治改革的文章数量增多,说明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民众关注焦点从个人转向社会,②正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促使民众关注焦点变化可以从材料中国内政治改革的关注度提高看出来。③正确;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对中国的支持赢得民众的关注是错误的,因为当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还没有成立。④错误,排除,选择B符合题意。 11.1944年,李之朴在“中学生阅读报纸所注意的向题”的调查中发现,中美两国中学生的关注重点差异较大,美国中学生注意的是“游戏、诙谐文字与戏剧”等,而中国的中学生注意的是“时事向题”。这反映出此时的中美两国社会 A.将报纸作为重要的交流媒介 B.在素质教育方而的差异很大 C.都注重政治导向和家国情怀 D.受战争的创伤程度并不相同 【答案】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本土远离主要战场,所以受到战争的创伤程度较轻,而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主要战场之一,深受战争的荼毒,故两国中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关注点是有差异的,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报纸的交流功能,它只是在强调两国学生阅读关注点的差异性上,排除A;中国学生关注“时事问题”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表现,属于家国情怀,故两国在素质教育方面无法通过材料表现出较大差异,排除B;美国中学生注意的是“游戏、诙谐文字与戏剧”等,与政治导向无关,排除C。 12.20世纪40年代,《大公报》不听国民党的“戡乱剿匪”“训令”,报上仍直书“中共”“共军”,坚持不让“匪”字上版面。这表明《大公报》 A.坚持独立办报的原则 B.具有支持革命的倾向 C.不关心现实政治斗争 D.力促国共之间的合作 【答案】A 材料“《大公报》不听国民党的‘戡乱剿匪’‘训令’,报上仍直书‘中共’‘共军’,坚持不让‘匪’字上版面”反映了《大公报》不受国民党政府的控制和影响,坚持独立办报的原则,故A正确;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大公报》具有支持革命的倾向,故B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大公报》不关心现实政治斗争,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国共合作的信息,故D排除。 13.如图是1950〜1976年我国报刊种类数的统计折线图(单位:种)。此图反映了 A.群众的精神生活不断地丰富 B.国民的文化素质逐渐得到提高 C.社会环境影响文化事业发展 D.我国报刊种类一直持续稳定增长 【答案】C 从图中可知,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国的期刊和报纸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而1958年后随着“左”倾错误的严重,期刊和报纸的数量呈下降趋势,文革开始后又呈严重下降趋势,这说明文化事业受社会环境影响,故C正确;材料数据并不能说明群众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故A错误;期刊和报纸的数量变化也不能说明国民的文化素质逐渐得到提高,故B错误; 图片显示我国的报刊业并不是一直持续稳定增长,D错误。 14.“1908年,虹口大戏院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十多年后,上海电影院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而20世纪30年代,电影院的平均观众容量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最大容量的大光明电影院将近2000个。”材料表明 A.电影业竞争较为激烈 B.电影成为民众娱乐主流 C.电影大众化有所发展 D.中国电影事业走向成熟 【答案】C 从材料“仅能容纳观众250人”“平均座位数量约为700个左右”“扩大至990个座位左右”“将近2000个”中可以看出,上海电影院的规模不断扩大,这说明观影人数逐步增长,观看电影日益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海电影院规模的扩大,不能反映电影业的竞争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对民众消费情况进行对比,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的是上海影院的发展情况,不能说明中国电影制作和发行的情况,故D项错误。 15.对于大部分艺术品而言,其传播过程都需要借助复制来实现。比如音乐、舞蹈、戏剧等时间艺术或时空艺术,由于它们的呈现过程都有时间的流动性,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一次初始表演完成后,这件艺术品就不复存在。以后的历次表演,其实都是对这件艺术品的复制(或再创作).而能够“再现”艺术品,最能促进艺术大众化的是 A.广播 B.电影 C.电视 D.报纸 【答案】C 电视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感强并且观看方便,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最能促进艺术大众化。故答案为C项。广播是传送声音信号的传播媒介,报纸是用文字形式传播信息的纸质媒体,“再现”的形式较为单一,排除A、D项;电影“再现”信息的形式丰富,但时效性较差,排除B项。 16.好莱坞电影正式在新中国销声匿迹是在1951年10月底,当时上海电影放映工会发出一个倡议,倡导中国抵制好莱坞电影。从1951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中国没有引进过好莱坞电影。这一现象 A.说明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是美国对新中国长期敌视封锁的结果 C.说明意识形态对立影响到文化交流 D.说明中国电影制造业比美国发达 【答案】C 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好莱坞电影在中国遇冷反映出中美意识形态的对立与分歧影响到了文化交流,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一边倒”是建国初的外交方针,并未持续三十年,排除。B项,只从美国方面分析原因,并未全面认识材料现象,排除。中国电影制造业比美国发达与史实不符,D错误。 17.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由宏大叙事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大时代的小故事”,展现生活的低吟浅唱和个人的沉浮起落,使人感同身受并寄寓对真善美的美好渴望。这一变化 A.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B.体现了传统道德的回归 C.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运用D.反映了消费市场快速成长 【答案】A 本题考查现代社会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才刚刚起步,消费市场也刚刚起步,故D项错误;材料变化无法说明传统道德的回归,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讲述了电影的表现技巧以及要表达的思想,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故C项错误;材料中“逐渐向个体表达回归,往往讲述‘时代的小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故A项正确。故选A。 18.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材料旨在说明 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B.科技革命促进生产方式变革 C.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 【答案】C 根据题干可知,材料中的电脑、手机、互联网都是现代化的传媒工具,它们为人类情感沟通提供了便利,深深影响着人类生活,故C项正确。A项,材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科技进步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而不是对生产方式的影响,B项排除;D项,材料反映了科技发展丰富了人们生活,而非对人们形成制约,排除。 19.“政府机关用互联网发布信息,收集群众意见,进行民意调查,以供决策参考。普通百姓不仅从互联网获取各种信息,还可以在互联网上从事经济活动,接受远程教育,阅读电子报刊,进行网络游戏盒通信联络”这说明互联网 A.完全代替报纸等媒介 B.是政府的专用信息台 C.提高了人们的安全感和责任度 D.催生了社会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答案】D 材料“政府机关┅┅收集群众意见,进行民意调查”“普通百姓┅┅获取各种信息┅┅从事经济活动,接受远程教育”表明互联网促进了社会生活新观念和新模式的出现和发展,故D项正确;互联网不能完全代替报纸等媒介,故A项说法错误;BC项是D项的具体表现,排除。 20.根据美国研究机构发布的《2011年全球互联网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用户花在各媒体上面的时间份额和各媒体获得的广告费份额情况如下表,这反映出 A.网络的广告影响被低估 B.用户最喜欢纸质媒体广告 C.电视广告的性价比最高 D.网购成为零售业发展趋势 【答案】A 本题考查了大众传媒。用户在网络上花的时间最多,所以用户最喜欢的应该是网络广告,故排除B项;用户在纸媒上花的时间最少,但纸媒得到的广告收入份额最多,所以最有性价比的应该是纸媒广告,故排除C项;表格内容与网购无关,故排除D项。虽然网络没有得到最多的广告收入份额,但用户在网络上花的时间最多,所以网络广告影响是被低估的,故选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C B C A C B C B B D A C C C C A C D A 21.(28分)民间媒体在我国由来已久,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有大量发行的官报,还出现了官方禁令下民间发行的“小报”,其发行人多为邸吏、使臣、书店主人等,内容有真有假。明清时期,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人员构成及运作方式与现代报社机构类似,刊发的内容需官方审核,真实性更高、更可靠。报房的大量出现,促进了报业的技术革新。作为盈利性质的商业报纸,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民众的意见和需求,呈现出古代向近代过渡中的微弱新变。 ——摘编自潘小露《宋代“小报”与明清〈京报〉比较》等 材料二 19世纪末,国内出现第一次民间办报高潮。王韬于1874年创刊于香港的《循环日报》,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一共创办了《中外纪闻》、《时务报》等30多种报刊。在上海、重庆等地也出版了不少兼载新闻评论和译文的时事性政治刊物。 ——摘编自王鑫宏《晚清民间办报高潮与清政府官方应对》 材料三 近年来,人类逐渐步入了个人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将信息进行自由的采集、过滤、加工并传播给他人的自媒体时代。中国的自媒体以博客、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为主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具有个体性、自由性、多元性、平等性、便捷性等特点,但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摘编自张爱军、秦小琪《自媒体传播与公平正义演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民间报刊的变化,(6分)并说明民间报刊的积极作用。(6分) 变化:(6分) ①非法到合法; ②技术、管理等更具专业化; ③内容更真实。 作用:(6分) ①反映民众诉求; ②推动民间报业市场化,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③加快信息交流与传播,开阔国人视野; ④报业呈现出由传统向近代嬗进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中国第一次民间办报高潮出现的历史背景。(8分) 历史背景: (8分) ①维新变法; ②内忧外患; ③民族工业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媒体发展的意义。(8分) 意义:(8分) ①推动传统媒体的不断变革; ②讯息来源和传播方式更加多元便捷; ③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22.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论题:(3分) 古代中国政府对报纸的管理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阐述:(9分) 由宋至明,政府对“邸报”的审查以及对民间刊发报纸的控制,可以看出政府对新闻报道的严格监管,它反映了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渐加强。 (背景)①宋、明两代,商品经济发展不断繁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②宋话本、明小说等文学艺术发展折射出文化发展的平民化趋向。③民众对思想自由的渴望、对政治、社会新闻的探求欲越发强烈。 (目的)对新闻报纸的监管,体现了政府对市民阶层在思想上严格控制。通过思想统一、舆论监管,进而维护中央集权。明代中叶,民间刊发的报纸登载官方文书,更体现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央集权的加强。 论题:(3分) 近代报刊的职能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阐述:(9分) 报刊的发展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19世纪70年代以来,民族工业兴起,民族资产阶级诞生。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成员郑观应在报纸上宣传变法,是对晚清封建统治的冲击。 90年代中期,伴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加之民族工业的继续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创办维新报刊、鼓吹变法、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它在思想上有利于民众的思想启蒙,为维新变法的实践提供舆论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