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产养殖“水色”是关键我们经常在不同的养殖水体中看到不同的水色,有的水体呈黄绿色、褐色、土黄色、棕色、绿色等各种颜色。为什么水会有这么多的颜色?水产动物会不会因为水色不同而长势不同?这一系列问题萦绕在养殖户的大脑中,下面笔记将和大家一起了解水色的深奥。根据养殖鱼类对水质的要求和水的理化、生物特点,生产上可将水质分为瘦水、肥水、老水和优质水华水等4个类型。瘦水型的理化条件虽好,但浮游生物少,对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生长不利,渔谚“清水白汤白养鱼”之说,故需要大量投饵、施肥,增加水中有机物和无机盐的数量,提高池塘生产力。肥水型水质既为鱼类创造比较良好的理化条件,又给予鲢、鳙鱼较好的饵料生物,素有“肥
2、、活、嫩、爽”之称。老水型水质是因肥水池不加水、少加水,或不清塘而引起的,该水质虽肥,但浮游生物优势种都是鱼类不易消化的种类,溶氧条件差其透明度低,日变化小,渔谚有“肥而不活是老水”之说,这种水既不利于鱼类生活,也无法为鲢、鳙鱼提供优质饵料生物,必须及时更换新水。优质水华水质也是在肥水基础上进一步投饵、施肥、加水后发展起来的。这种水可以为鲢、鳙鱼提供量多、质好的饵料,但水的理化条件差,故控制藻类的过度繁殖。否则会造成藻体大量死亡,水色转清发臭(俗称臭清水),引起鱼类因泛池而死亡,渔谚有“水华水养危险魚”之称。水色常常随着浮游生物、天气、饵料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养殖水体中,由水中的溶解物质、悬浮
3、颗粒、浮游生物、天空和水底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综合而形成的。如富有钙、铁、镁盐的水呈黄绿色,富有腐殖质的水呈褐色,含泥沙多的水呈土黄色等。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的水,由于各类浮游生物细胞内含有不同的色素,如:黄褐色水的指标生物是隐藻类、绿色水的指标生物是绿藻、蓝藻类、红色水的指标生物是甲藻、裸藻类,所以当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时,养殖水体就呈现不同的颜色和浓度。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池塘水一天会有几种颜色的变化,主要就是天气的作用,早上,我们会看到水底层颜色较深,中下午水表层颜色较深,那是因为光和作用,没有太阳时浮游生物沉到池底,此阶段属于耗氧阶段;当太阳出来的时候水中的浮游生物变得活跃,活动在水
4、的表层,产生大量的氧气。所以我们经常能够看到阴天和晴天都有开增氧机的情况,阴天开增氧机是加快水体流动,以达到带动空气中氧气到水中的目的;晴天开增氧机主要就是表层富氧化,但只存在于表层现象,水底还是处于低氧状态,所以开动增氧机以带动表层氧混合到底层。水色的变化常常还和饵料投喂情况有一定的关系,池塘养鱼和流水养鱼区别也在于此,流水养鱼就是饵料在当天没有被摄食完全时会被流水冲洗掉,而池塘养鱼在这种情况下剩余的饵料还是残留在池塘中,常年的日积月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发黑发臭,在闷热的天气是极易导致泛塘的水体,所以在日常投饵时,我们要做到少量多次。在精养鱼池中,其水中主要以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占绝对优势,并具有明显的优势种群。各类浮游生物细胞内含有不同的色素,所以当池塘中浮游生物的种群和数量不同时,池水就呈现不同的颜色和浓度。而且他们既是滤食性鱼类的直接饵料,也是池水溶氧的主要生产者。因此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和变化便成了水质因子的综合反映。养殖户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根据水色来判断水质优劣”的丰富经验,其基本原理就在于此。用浮游生物优势种呈现的颜色作判断水质优劣的生物指标,就能够客观反映池塘水质特点以及对鱼类的影响。但用肉眼、凭感觉来描述水的颜色以判断水质的优劣,其最大的弊病是缺乏精确可靠的、可以度量的依据,故不容易掌握,也无法进一步上升至理论而普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