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与水的反应
案例展示
参赛者:辛雁华
2004年 5月10日
一、教学设计:
1.课标的确立: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第五章第三节中CO2与水反应的教学片段。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我从以下三方面设计了课标:
1.学生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理解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性质。
认识目标:
2.学生通过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事实拓展出碳酸呈酸性的本质。
1.满足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其独立操作实验的能力。
智能目标: 2.让学生亲自体验,培养其具备自主意识、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发挥学生想象力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认识生活,尊重科学,运用科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教学策略的选择:
化学教学是模拟科学研究实践的一种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不拘泥于现成的现象和结论,如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研究者”,在亲自操作、亲自感悟、亲自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饱尝艰辛、体验成功、学以致用,是我教学的初衷。
为此我在教学中实施了以下几点做法:
①. 从生活中常见物质入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如何拿它“开刀”,在不知不觉中引学生进入了探究的热身之中。
②. 备实验用品给学生,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设计、实验并展示交流。这是一种增强学生自主意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其观察力和实验力的一种活动。而我的引导、答疑和评价是非常厉害的,因此这也是无法比拟的、变幻的动态课堂。
③. 知识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所以拓展研究是知识的再利用,也是课堂的检验。因此引入竞争机机制,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进行“说”的交流,再利用多媒体归纳交流使学生知识形成系统化、网络化和能力化的升华。
下面我把我的教学流程图示给大家:
课题 设计 实施 评价… 拓展
情景 准备 步骤 操作 记录 展示 交流
3.教材处理:
本节教材中CO2与水的反应是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取CO2,由于CO2制取比较复杂,而且它是本节之后的一个教学内容,因此我利用了汽水中的CO2作为本节课探究的原料,很方便也很直观。
4.教学资源开发: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尝试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作为交流的平台,给学生一定的信息需求,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及学习效果:
1.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及学习状态:
本节课的导演是我,演员是学生。整个过程能否组织良好,关键看导演的引导是否适时适度。如引导“过度”引起学生精神疲劳感觉多余,如引导“肤浅”学生体会不到本质,无法认识自我价值。因此,能否反复饱尝成功喜悦,能否尽展风采,让课堂验证吧!
2.学习结果:看课堂表现。
3.现场反应:希望情绪高涨,思维发挥良好,并能升华。
三、对本课的自我认识和反思:
①. 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教师不仅要学习新的教学概念,还需加深专业知识的学习。所以,考虑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要让学生能发挥平时之所学,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能否使学生自主研究,能否指导到位,还需课堂验证。
②. “评价”关系到了学习的全过程,能否交好地处理这一块,是教学得以发展的关键。因此,我相信“评价”是教师知识底蕴的体现。
③. 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是和谐统一的。我希望学生的每一次探究成果都是教师精心创作的一篇佳作,我会为了尽善尽美而寻求与学生的最美的和谐与统一!
实 验 记 录 卡
组号: 日期:
探究内容:
步骤
预计现象
实际现象
结论或解释
体会及发现
质疑
指
拓 展 研 究
实验室常用“石蕊试纸”检验物质的酸性。酸性物质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碱性物质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某学生欲探究碳酸具有酸性而二氧化碳不具有酸性,如图进行实验:
请回答:
① .该学生通过上述实验能否得出满意结论?
② .若能,请说明理由?若不能,请你补充还需什么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